苏军巧计“忽悠”希特勒

二战期间,德军为扭转战局,希特勒企图以特工暗杀方式消灭苏联领袖斯大林。于是,一个代号为“迷雾”的绝密行动在柏林与莫斯科之间发生了……

苏军巧计“忽悠”希特勒

在1940年德国入侵苏联前,德国情报机关就向莫斯科派出2名间谍,试图将遥控爆炸装置放入斯大林的坐车,但并未得逞。一计未成,再生一计。纳粹特务把第二次暗杀任务——“迷雾”计划交给了在德国情报机关“齐帕林”任职的彼得·塔夫林。

1944年9月5日午夜,塔夫林和为他安排的“老婆”利季娅·希洛娃乘坐特制的运输机,潜入苏联后方。由于飞行员在黑暗中迷航,飞机迫降在斯摩棱斯克州,机体严重受损,无法飞回德国。

塔夫林和利季娅从机舱里推出一辆摩托车,迅速驶离着陆点。而飞机上的德国飞行员因害怕暴露目标,没有按规定炸毁飞机,而是向附近树林逃窜,但很快被苏军捉住,他们供认了运送暗杀特工的情况。几天后,塔夫林和利季娅相继落网。在严加审讯后,苏军反谍处决定将计就计。

苏军巧计“忽悠”希特勒

1944年9月27日,按照苏军反谍处的意图,利季娅向柏林发出第一封无线电报。电报向“齐帕林”机关虚构了一些情节,声称已到达指定地点。

10月25日,“齐帕林”发电问询:“飞机和机组乘员现在何处?”

次日,德国人接到无线电回复:“我们与机组失散,我们已潜入莫斯科郊区。我再次请求,再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报务员协助工作。”

“齐帕林”很快回电:“你们的任务是在莫斯科站稳脚跟,为最后行动作准备。此外,你们要上报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宫的动向。”很显然,德国情报机关已经上钩了。

为了避免德国出动第二路人马行刺斯大林,苏军反谍处认为:应该让德国人尝点甜头,然后诱使德国人做出错误决策,把在苏联潜伏的德国特务划归塔夫林掌管,以便一网打尽。

不久,利季娅电告柏林:“我们已经买通一名在克里姆林宫工作的女医生。”柏林回电:“有朋友在你们周围活动,是否想相互支援,互通情报?”

收到这封电报后,苏军反谍处官员满心欢喜,但又担心这是试探。经过一番斟酌,还是让利季娅拒绝了柏林方面的好意。

就这样接连几个月,苏军反谍处与“齐帕林”玩起“电报捉迷藏”。纳粹德国越是临近崩溃,“齐帕林”的电报就催的越紧。在这种情况下,利季娅就耐心地告诉“上司”:“这边的任务仍在有序推进。”这样的一来一往一直持续到德国投降。

苏军巧计“忽悠”希特勒

德国投降后,被俘的“齐帕林”人员在接受审讯时交待:在希特勒最后的日子里,他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塔夫林小组”,他希望靠刺杀斯大林挽救“第三帝国”的命运。殊不知,塔夫林一伙早已成为苏军反谍处的“遥控发报机”。

苏军巧计“忽悠”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文:World WarII,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