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對傳統山水繪畫發展的貢獻,給當今美術教育帶來什麼啟迪?

上篇講了

本篇再談談

荊浩對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中國繪畫應當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啟迪學生?

荊浩的畫論,是否失去了對今日美術教育之指導意義?人才輩出的五代還有哪些傑出的大畫家?


荊浩畫論,立後世繪畫學說之基石

荊浩在"畫說"中提出,"<strong>朝洗筆,暮出顏,勤渲硯,習描戳”,“<strong>坐看五,立量七,樹參差,水曲折,人緋徊,山賓主"…對畫家用筆用硯,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對山形山勢的主次佈局,人物比例的大小,樹木和流水的畫法,都提出了詳細的指導和要求,是一本觀點明析,指點詳盡的山水畫教科書,這是我國古代山水畫系統教學的開端。對山水繪畫的啟蒙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要知道,荊浩的論點,不僅立論經典,言簡意駭,不是光寫在紙上,編成讀來順口的排句,他是身體力行,親自帶著學生實踐的,這些看似簡單的排句,是教學實踐中的精華之集要,每句話,都是深刻的物理總結,飽含辨證學的哲人哲思。難怪他的兩位學生關仝和范寬,最後都成為劃時代的山水畫大家! 縱觀我國的歷代畫論,從南北朝至宋元明清,構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整的教學體糸,使我國繪畫傳承交替,"江山代有英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荊浩的另一篇著述"筆法記",在其中提出畫有六要,<strong>一日氣,二日韻,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筆、六日墨。並解釋說,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思者,刪拔大要,凝想物形。景者,制度因時,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深淺,文采自然,似非因筆。還說道:筆有四勢,<strong>筋,肉,骨,氣,皆畫者之用筆要法。

還著有"山水訣",指出圖畫山水,乃畫學十三科之首也。有山巒,柯木,水石雲煙,泉崖,溪岸之類,皆天地自然造化,勢有形格,有骨格,亦無定質,所以學者初入艱難,必要先知體用之理,方有規矩。

荊浩這三篇著述,思理明析,論據精闢,依據自然物理,提綱挈肘,將繪畫要義,做了全面的剖析概括,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教學大綱。荊老先生邊實踐(光他自己便實地模寫,積稿數萬),邊教學,邊整理總結,給後來之人留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美術教學的經典之作。五代之後,宋有郭熙,米芾,元有趙孟頫,黃公望,湯垕,明有文徵明,楊慎,莫是龍,董其昌,清有石濤,龔賢,唐岱,鄭燮等書畫大家皆有畫論問世,然則自南北朝謝赫之後,中國山水畫經歷重大變革之際,荊浩之首論乃開山奠基之作,其燦然明朗若金石擊水的論點逾千年而不衰,無疑對後世諸家開篇立論有著重要的影響。

荊浩本身又是傑出的山水畫家,他長時間隱逸于山中,搜盡奇峰,溶於胸壑,善畫雲中山頂,有四面峻厚之氣勢,創山水畫全景構圖和各種山石皴法技巧,尤其是水墨暈散構圖之法,開北方畫派筆墨沉厚凝重風氣之先。他曾說,"吳道子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山水有墨而無筆,吾當採二子之長,成一家之體"。他的傳世作品之一"匡廬圖",皴染兼備,構圖精密細緻,山高谷幽、林木溪泉,樸密繁茂,深邃悠遠,筆墨深沉凝練,氣勢雄渾壯闊,有神品之譽。

要之,荊浩的著述及其在畫壇數十載親傳弟子,耕耘實踐,又以神蹟傳世,奠定了他無可爭議的五代時期中國傳統山水畫偉大的創新實踐者,偉大的美學教育家和北派山水的開山之宗的崇高地位。他的教學理論,立法嚴謹,百代仰觀,應當說對當代中國之傳統山水畫教學,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縱觀今日之美學教育,卻令人憂心重重。

荊浩|對傳統山水繪畫發展的貢獻,給當今美術教育帶來什麼啟迪?


中國繪畫應當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啟迪學生?

荊浩的畫論,難道失去了對今日美學教育之指導意義?

當今中國畫界,有些人以洋為榮,盲目崇拜西方印象派的所謂藝術,丟失了自我,丟失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本色本源。也有些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對社會,對藝術毫無責任感可言,一味逐名求利,自吹自擂。

筆者前幾年曾在中國美術館看到一位堂堂美院教授的畫展,其中有一幅巨大的水墨泰山圖,只用線條切割成黑白兩塊,便算完成筆墨架構,落款以外文簽名。似這樣不倫不類的所謂超現實的抽象作品,要把跟著他學畫的莘莘學子引向何處?

現今的美院學堂教授寫醜書怪書者有之,以美術博名博利者有之,以怪畫惑眾者有之,大開工作室,以速成法教學,名利雙收者有之、對照攝影作品,照貓畫虎者有之。

而身體力行,窮究深研古賢畫論,能帶領學生師法古賢,探求畫理,刻苦實踐者鮮矣!

近幾年餘所見之大小美展百餘家,藝術水準平平,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教育,正經受來自西方藝術的各類教學體系和怪異的超現實畫派的衝擊,必須引起我們的警惕。

作為東方最古老的文化大國,中國自古便和域外國家有著頻繁的文化交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多種文化元素的汲取從各方面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的表現內涵。但是我們的先賢們始終堅持中華文化鮮明的本色不變,使這技藝術奇葩,獨立於世並澤及四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當前我國民族文化復興的大潮中,我們須更加註意堅守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本色和道德底線。

人材輩出的五代

五代雖亂,卻是人材輩出的時代

荊浩弟子關仝,師從荊浩於洪谷山,隱逸放浪于山水之間,因而所作山水,往往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層巒迭障,高古雄渾。

荊浩|對傳統山水繪畫發展的貢獻,給當今美術教育帶來什麼啟迪?

關仝筆墨,人謂有出蘭之譽,他於荊浩筆墨要論,刻意力學,融會貫通於心,在山勢皴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他的筆法簡勁,氣勢雄壯,石體堅凝,山峰峭拔,雜樹豐茂,枝頭樸密繁勝,尤其喜歡畫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灞橋風雪,意境高雅脫俗,逸興出脫塵外,時人稱之為關家山水。

荊浩|對傳統山水繪畫發展的貢獻,給當今美術教育帶來什麼啟迪?

另一位高足范寬,學業既成,則更進一步師法天地造化,移居終南山,太華山,于山隈峰巔,終日危坐四顧,將心之所得發之於筆墨之間,盡攬千巖萬壑雄渾峭跋之氣象,雲煙慘澹風雪水霧蕩激之景狀,揮灑描摸,意象萬千,獨步當時。范寬的山水畫作,善以全景式入畫,用筆雄強老硬,雄渾大氣,氣勢磅礴。又獨創雨點,豆瓣多種皴法,山頂好作密林,枝如丁香,山澗幽深,危石壘壘,湍流激盪,房屋板橋,以墨色籠染,車馬行人,皆栩栩如生。極大地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手法。評家認為,范寬畫作能得山之骨韻,善與青山傳神。

當時有人評論說,"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所謂造神者也。"

荊浩|對傳統山水繪畫發展的貢獻,給當今美術教育帶來什麼啟迪?

李成,荊浩的另一位重要弟子。李成,唐長安人,唐宗室後裔,唐末朱溫之亂,隨家人遷至山東營丘(今山東臨淄),後世人稱之為李營丘。李成能詩善文,磊落有大志。然五代戰亂,終難施展。於是放意詩酒,寓興於畫。他既入荊浩門下,潛心修法,復深入自然,師法造化,終有所成。李成作品筆鋒穎脫、墨法精微,凡煙雲變幻,水石幽閒,林木蕭森,峰巒聳翠,皆能曲盡其妙。又在皴法上創新突破,首創捲雲皴法,進一步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宣和畫譜記載,"其時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

李成的繪畫成就甚至影響了另一位山水畫大家郭熙的藝朮取向

荊浩|對傳統山水繪畫發展的貢獻,給當今美術教育帶來什麼啟迪?

郭熙實為荊浩再傳弟子,郭熙苦學李成畫法,而又有所創新,山巒創捲雲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獨樹一幟。郭熙學有所成,因此特別強調畫者要博取前人的創作經驗並仔細觀察,師法大自然。他在其學術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具有透視觀點的三遠論,即"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心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又提出用筆用墨八法。可以說全面繼承並發展了師祖荊浩的畫論精髓。對後世中國傳統美學教育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千百年來指引無數山水畫家走向藝術成材之路。

山水繪畫創新,傳承有序,畫家代有至論

簡言之,從公元908年到北宋初期,短短不到百年時間,荊浩同他的弟子關仝,范寬,李成,再傳弟子郭熙,作為五代至北宋初期北方山水畫大家,鼎故革新,艱苦探索,使中國傳統山水畫發生火山噴發式的巨大的變化,理所應當地成為北宗山水的開派人物。這同荊浩的畫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關糸極為密切。荊浩老先生先後成就四位開宗立派的山水畫大家,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荊浩的學術著作畫說,筆法記,山水訣在中國傳統山水畫教學實踐中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

中國畫論,自荊浩而後,

宋元明清,代有大家,如宋之米芾,著有畫史,郭熙,郭思父子,著有林泉高致,

元之趙孟頫,著有松雪論畫,王鐸,著有寫像秘訣,黃公望,著有寫山水訣,倪瓚,著有云林畫論,

明之文徵明,著有文待詔畫論,楊慎,著有升庵論畫,莫是龍,著有畫說,董其昌,著有畫禪室隨筆,

清之石濤,著有苦瓜和尚畫語彔,王原祁,著有雨窗漫筆,龔賢,著有畫訣,鄭燮,著有板橋題畫。

諸多古賢大家,皆有畫學至論傳世,且各成一家之言。

然而朔其本源,莫不遁跡荊浩畫論之影響力。故知五代荊浩之於中國畫學之理論與實踐,其教化開導之力,無人能與之比肩。其理其義,綿延千年之久,於中國山水繪畫筆墨傳承之形成,功莫大焉。

積我國古代數千年之畫學理論及教學方法,形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中國傳統繪畫的師徒授受的教學體系。而建國數十年間,至今尚未出現能令公眾信服的開宗立派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繪畫大師。

豈非中國傳統山水繪畫技法己走到盡頭耶?抑或人才斷代耶?非也!長時間以來推行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深深反思。


讓我們一起再看看精彩紛呈的南派山水是怎樣形成的。

敬請關注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