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美鮮食試水“店+倉”模式 計劃年內開倉300家

我們獲悉,社區生鮮品牌清美鮮食上線“清美新鮮到家”平臺(後文簡稱“清美鮮到”),定位為“前置倉模式的手機生鮮買菜平臺”。其首家前置倉2月15日上線,預計2月底可增加至30個,今年計劃建倉300個,基本覆蓋全上海。

清美鮮食試水“店+倉”模式 計劃年內開倉300家

從前期試運營的清美鮮到平臺來看,其商品結構是以生鮮為主打,加入米麵糧油、休閒零食、酒水飲料、日用百貨等全品類單品。在常規商品分類外,清美鮮到還加入了“吃什麼”頻道,為消費者推薦當日菜單的同時,搭配銷售半成品食材組合,例如荷塘小炒、涼拌腐竹、三鮮砂鍋等。

據瞭解,清美鮮食是上海清美集團旗下的社區生鮮店品牌,標品包裝類生鮮、半成品食材、烘焙、早餐以及豆製品是其主要賣點。就拿蔬菜品類來說,清美鮮食表示其總部搭建了自有蔬菜供應基地,採用直送模式,經工廠檢測、分揀、清洗、分裝後配送至終端門店,可以做到蔬菜價格低於周邊同類型賣場20%以上。

此次上線前置倉,清美鮮食將能夠協同其既有門店,以“店+倉”模式運營。從整個行業來看,類似於綠地G-Super、永輝超市等企業也在試水該模式。這意味著,“店+倉”模式值得關注,尤其是在此次新冠疫情影響下,線上生鮮需求暴增,一些具備倉、店及供應鏈資源的零售企業因穩定供應而受到市場認可。

其中供應鏈屬於核心競爭力,像清美鮮食、永輝超市等企業,此前已經搭建起穩定合作的供應商群體,擁有自建及合作物流方,加入前置倉業態,有利於其擴大采購規模,從一定程度上攤薄運營成本。尤其是具有自有品牌及差異化商品的企業,也能夠在運營初期引導消費者註冊購買。

舉例來說,清美集團以豆製品為主打品類切入市場,共有86條生產線。有媒體報道稱,現在上海人每買兩塊豆腐,其中就有一塊是“清美”產品。可見其產品覆蓋面以及品牌知名度。

此外,相比較獨立前置倉品牌來說,以“店+倉”模式運營,有兩個優勢值得關注:

首先,店倉協同有利於零售商進行商品調撥,在減少前置倉庫存壓力的情況下降低損耗風險。比如綠地G-Super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由於店倉距離較近,綠地G-Super門店即可為衛星倉提供即時補貨服務。這樣操作的益處在於,衛星倉可以不用大量存儲單品,從而在有限空間內放置更多SKU,以此增加商品豐富度,還能保證供應鏈穩定。”

他同時舉例稱,“每當前置倉由於預估訂貨量過大導致當日商品難以售罄時,通常獨立前置倉品牌大多選擇報損。但綠地G-Super可以將其運回大店進行促銷、買贈等處理。這就使得綠地G-Super衛星倉的損耗率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零售商採用“店+倉”模式,有利於精準對標不同物業,在提高整體佈局密度的同時優化成本結構。其中在適當街區、社區佈局門店,能夠增強品牌知名度,增加線下引流渠道,並且觸達消費者,獲取一手消費信息。而前置倉則能夠降低開店成本,提高佈局密度,從而增強線上配送的履約能力及時效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生鮮“店+倉”模式受到不少零售商認同,其優勢也較為明顯。但多數人看到的機會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意味著風險提升。尤其是在此次疫情後,一些主流零售企業均表示會加碼線上,進一步強化運營。這意味著,像清美鮮食這樣,規模優勢較小,以單個區域為主打的社區生鮮品牌,或許會在頭部企業發力後經受嚴峻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