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車價格越來越貴,合資車越來越便宜?

買車168


因為起點不一樣,而目標又是一致的。

國產車起點低,最初只有低價才能吸引消費者,在長時間的積累之後慢慢被認可獲得市場以後就不能再走低價策略,畢竟企業要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所以你覺得價格越來越高。

合資車就不一樣了,最初的獨霸市場當然讓他們身價虛高而消費者有隻能接受或者可以選擇不買。在國產車的慢慢崛起時,市場份額越來越低,想要市場只能放下身段,拋棄高利潤,所以你看到的現象是越來越低。

僅此而已。


創造一個奇蹟


因為之前國產車很便宜,而合資車很貴啊。

吉利、奇瑞、比亞迪最開始造車時,美日、QQ、F3都在5萬元級別,那個時候合資品牌最便宜的轎車,在10萬元左右。

那個時候的國產車,價格低、質量差,甚至修車排隊、漏雨漏風,但那個時候的中國人,還很窮,而合資車又很貴,國產車質量再差,在低端市場中終究是有吸引力的。

車好不好先不說,首先你得有輛車。

如果國產車和合資車一直堅守自己的陣地,互補侵犯的話,那麼在很長時間裡,國產車都會徘徊在十萬元以內的市場,而合資品牌也不會將價格下探到五六萬元的級別。

但是,國產品牌和合資品牌都不是這樣想的。國產品牌不會一直甘心做低端車,奇瑞、長城、吉利、比亞迪,它們都有著強烈的民族情結,它們不甘心一直在合資品牌腳下做低端市場。

而合資品牌彼此競爭激烈,他們也不願任由國產品牌去霸佔10萬元以內廣大的低端市場,於是他們開始在老舊平臺上敲敲打打,面向中國人推出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特供車,不斷擠壓國產品牌的生存空間。

遭到合資品牌打壓後,國產品牌向上突破就變得更加地緊迫,如果不主動推出定位更高、技術更先進、品質更優良的車型,國產品牌早晚只能被合資品牌絞殺在低端市場。

於是,題主提問的現象出現了。國產車的價格越來越高,而合資車的價格越來越低。

這不是件壞事,絕對是件好事。合資車的價格越低,表明它們的技術、品牌優勢就越少;而國產車價格越高,說明我們的實力正在不斷增強。


新車新技術


觀察得非常到位!合資車越來越便宜,國產車越來越貴!確實如此!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還動用了獨家車型數據庫。

比方說國產車,我這邊查到的2012年-2016年的上市新車均價,走勢是這麼個情況:

先說國產車越來越貴的原因:

第一、品質提高了

光是外觀,自主車企就更捨得花錢了,比亞迪不都請了前奧迪設計師嗎?研發上,我們的自主品牌開始走“正向研發”這條路,自己吸收技術造車的多了。具體到產品上,很明顯的一個特點,自主車配置更高,你花30多萬,才能在合資車上享有的配置,自主車十幾萬就有了,而且他們的供應商也都是大牌,在造車這件事上,投入的更多,必然會提高成本。

第二、產品更高端了

以傳祺為例,原來造個緊湊車就行,這幾年,人家連B級車、5米長的C級車都造了出來。SUV產品線上,大號的傳祺GS8也出來了,能不更貴?以前,20多萬的比亞迪有人買嗎?現在有啊!

第三、品牌更豪華了

做低端就沒法品牌溢價,賺點殘餘的組裝費,這有意思嗎?長城和吉利都想明白了這事,品牌遇到天花板了,就得突破!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兩大自主豪華品牌——WEY和領克!對啦,還有個紅旗,他們那賣價500萬的紅旗L5,確實也有拉高自主車整體售價的效果。

再說合資車,合資車價格越來越低很好理解:

第一、產品層面競爭激烈。只能深挖洞廣積糧,挖掘更多細分市場,原本沒人造出過牛逼的小型SUV,結果本田兩大小型SUV一上線,賣得那叫火熱!

第二、對合資品牌來說,高端用戶的體量已經飽和了,他們轉而就開始迎合中低收入群體!

你看寶馬5系的車主,達到這個收入層次的,就那麼多對吧?但你造個國產1系,剛畢業的小夥子,跟家裡要點錢,貸款就能開寶馬了!這個人群可是很多的!

第三、市場風向變了,用戶口味變了。80後是消費主力,90後也是中堅力量,他們腦路活,追求個性、對品質更有要求,更能接受新東西,DS、英菲尼迪,原本很小眾,但照樣也能吃到一塊蛋糕。這其實也算競爭激烈的一種,但是是深層次一點的原因。


設計師趙老闆


國產汽車價格上漲;合資品牌汽車價格確實下降了。原因從多方面分析如下:

汽車品質和技術方面。幾大國產品牌,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安、哈弗、上汽榮威名爵、廣汽傳祺,生產家用車的平均時間在十五年左右,這就決定了他們的知名度,技術在前些年剛起步時確實不行,只能靠低價格去爭奪市場。那會合資品牌高價賣車,躺著掙錢。但這一二十年,在中國這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培育下,優勝劣汰,吉利、長安、奇瑞、比亞迪都有了明顯進步,與合資車企得車差距越來越小,價格上漲,合資為了爭奪市場,價格下降。

從成本角度看,主流國產品牌現在的車都是正向研發,車的外觀內飾、行車性能都有較大進步,不像早些年模仿國外車型,研發成本上升。用料這一塊,零配件都是全球採購,國產品牌更捨本,合資品牌反而偷工減料,配置縮水。

從購車人群考慮,80,90後,逐漸成為購車主力軍,他們對於國產品牌比較有信心,他們沒有經歷過早期國產汽車的糟糕質量,他們的經歷是用慣了國產電器,國產手機,覺得開國產車沒毛病,不差。花二十買傳祺GS8,領克01,魏VV7,花近三十萬買唐DM,追求自己所愛,就是這麼個性。他們的存在是國產車高端化的市場主力軍。

最後一點,國產品牌有地利、人和優勢。國產品牌相對更熟悉中國市場,外觀內飾配置更懂國人,研發跟新速度也快,越做越好,越買越貴。而合資品牌,車型往往是在他們本國先上市,在引進中國,多少會慢半拍,也不全合國人口味。那些中國特供的合資品牌車型大多樣子貨,口碑一般,經不起市場檢驗。國際關係會造成某些品牌短時間銷量大滑,為快速穩住市場,大幅降價是常有的事。






監利眾安


就拿豐田來說,比做合資,豐田變速箱是自己的,身上零件是電裝的,也是自己的,個別車型銷量大,成本低,研究一個車型,全世界賣,研發成本低的厲害,銷量大,零件便宜,國產車變速箱空調壓縮機,各種零件依靠合資,成本本來就高,研發成本高,配置還那麼高。賣的又便宜,能有好車嗎?不是合資太黑,是國產太不給力,好吃不貴的東西在中國是沒有的,啥都是買來的,配置還高,還便宜,你想想能是好配件嗎?


河北陶瓷銷售


早些年,我們聽起國產車的時候,總是免不了嗤之以鼻,滿臉不屑地指點兩句,甚至更有甚者,覺得討論國產車都是一件特別沒品味的事情。哪個時候,國產車幾乎是廉價車和低配車的代名詞。

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產車在被合資車肆虐了幾十年後,漸漸地汲取了合資車精華,直至昇華成為自身的東西,然後創造除了屬於自己的自主品牌,其中的佼佼者就有奇瑞、比亞迪、吉利等等。

當然在這些自主品牌中,也有一些令人吐槽的車企,就比如眾泰汽車。眾泰汽車完美地汲取了很多合資品牌的優點,然後把這些優點巧妙地拷貝在自己的品牌身上,以此來彰顯自己獨特的品牌文化。然過度的“借用”,帶來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品牌力低下,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以至於眾泰在今年的車市寒冬裡,變得搖搖欲墜起來。

所幸,國產汽車並非都如這般,大多數的國產汽車都在追隨著時代的腳步,越走越好,漸漸的,他們自身的實力可以比肩甚至超越了部分合資品牌。因此,他們的價格變也變得越來越向上。

面對國產汽車的逐步緊逼,合資品牌在實力上再難有質的差別,為了爭奪市場,它們也只能是慢慢放開價格,不然再以高昂的價格高高在上,說不定直接就被國產汽車給擠出市場。這也既是為什麼國產汽車越來越貴,合資車越來越便宜。


全民輿車


在國產車還沒有市場的2008年以前,合資車價格居高不下,普桑的價格十六七萬持續了好多年。後來隨著價格較低的國產車不斷上市,合資車才不斷的降低身段,慢慢降價,像卡羅拉,軒逸都是十四五萬起賣的,所以,合資車的被迫降價 我們的國產車立下了汗馬功勞。

目前,我們比較同樣尺寸的合資車會比國產車貴一倍的價格。很顯然合資車有很高的利潤也就意味著合資車有很大的降價空間。當合資車看到國產車的銷量突飛猛進,就一定想著與國產車爭奪市場,而爭奪市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價,所以合資車就不斷降價。當然由於中國車市的迅猛發展,合資車銷量也在大增,銷量增大單車成本兒就降低,這應該也是合資車降價的一個理由。

隨著國產車技術的成熟、質量的提升,銷量的大增,像長城,吉利,長安,比亞迪等逐漸有了自己的品牌價值,所以國產車也有了提價的資本。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韓系車的質量和品牌價值是無法與德系車,美系車,日系車,甚至法系車相比的。但韓系車為什麼會成為世界五大車系之一,就是因為韓系車一直在打價格戰。我們看到同樣尺寸大小的韓系車,總是比其他合資車便宜三到5萬的價格,所以韓系車總是能在激烈的汽車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位, 所以價格是很主要的競爭手段。


說錯了請原諒


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80年代一輛20多萬的桑塔納就足以橫掃中國汽車市場,但隨著中國汽車人們頑強不息的奮鬥,中國汽車製造也有著驚人的成績,促成了1999年第一臺奇瑞汽車發動機點火成功,中國第一款吉利自動變速箱的問世。

一、走低端市場的國產車是“廉價”的代名詞

隨著合資汽車品牌的侵襲,國產品牌一度一蹶不振。沒有工業基礎,沒有完整的產業鏈,最重要是沒有汽車工業的行業標準和核心技術。

“受制於人”,就像萬里的烏雲一樣,壓的人喘不過氣,也看不到邊際。受此負累,伴隨著嘲笑,國產汽車只能在低端市場遊走。應付的外形、詬病的品控以及東拼西湊的裝配等,那時候人們的印象中,國產車就是“廉價”的代名詞。

二、國產車的“逆襲”

經過幾年的突飛猛進,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躍居世界首位,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產品牌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營銷歷練,實現了蟄伏後的逆襲,並開始攀尋中端汽車市場的出路。

當然,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合資品牌感覺到了壓力,它們不能接受國產車進一步侵佔它們的市場份額,通過倒逼它們在中國發售的車輛上採用了先進技術,制定了超低的售價,甚至有些品牌的定價已經過於“真誠”了,特別是韓系品牌,一些入門車型的成交價已經低於國產車。這也正是合資品牌在擠佔市場份額戰略中的一個戰術,或者一個手段而已。

三、走不通的中級車

合資汽車通過掌握產業標準和核心技術,再加上價格的下探,壓的國產車喘不過氣,由此國產車即開始了再一次的轉型:開始走中高端路線。

通過研發和首購,一些國產車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那麼走中高端路線之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培育自己的市場。因此,以WEY、領克等高端品牌為先鋒,以比亞迪一體三型(燃油、混動、純電)徐徐圖進為代表,國產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高端IP制定計劃。

白希文總結:

其實並不像常人所說的那樣,“國產車的質量、性能提升了,價格就水漲船高”,而是國產車已經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了中高端汽車市場了。因此,定價上也一定要符合中高端車型的價值和市場預期。

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中,國產車和合資車之間的相互競爭,不但衍生出更貼近中國消費者的汽車類型和新興技術,一定程度上還促使產品價格在向著產品價值上回歸,最終,獲利方還將是消費者。因此,何樂而不為呢?


白希文


新年快樂,新年發財

很抱歉,我並不認同您的說法,國產車沒有越來越貴,合資車也沒有越來越便宜。

何出此言呢???

我們都知道,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缺少的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汽車製造廠也是解放後才逐步興建的,起步相對國外而言,是相當晚了。而民營車企就更難說了,幾乎是上世紀90年代才慢慢起步。

也正是因為我國的這麼一種狀態,給了合資車企可趁之機,在我們國家生產銷售的汽車,即便是最低配置的最低端的大眾桑塔納,捷達等車型都買到近20萬元。那真叫暴利啊……

我國車企起步晚,造出來的車輛質量也不高,沒辦法與合資車進行有效競爭。但好在合資車企沒有完全佔據市場,我們還是可以從低端發展……謀求先搶得一塊發展容身之地……

所以,國產車走的是低端路線,先穩住低端市場,再圖謀想高端發展,這也是我國車企發展的唯一出路。



也正因為這樣,國產車給國人留下的是低端低價的印象……

可是,時至今日,我們的國產車企,已經經過了4、5十年的發展,就連起步較晚的民營車企,也得到了將近30年的發展了。

展望現如今的國產車企,個個生龍活虎,猶如“十八九歲的青年一般,已經長大成人了”。

造車的技術水平已經走上了更高的層次,再也不是以前“全車除了喇叭不響,到處都響”的時代了,現在三大件全部自主研發生產的車企一大把,就像長安,長城,奇瑞,吉利……

獲國外獎項的車型也有不少,觀致5曾獲歐洲設計大獎,wey vv5是法蘭克福最成功5款車型之一……長城自主研發的7速溼式雙離合變速器也榮獲世界十佳變速箱……出口車輛也是逐年增加……

車型也漸漸往高端發展,如wey,領克,觀致……

車的質量,品質,都有了保證,許多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傾向性價比更高的國產車。

國產車的品質,檔次提高了,價格自然就往上走了。售價高了,是因為檔次,品質更高了……

所以,國產車,只是售價提高了,而不是賣的更貴了……

相比國產車,合資車是因為受到國產車的競爭,為了保住其在市場中的地位,以及市場佔有率,針對我國的市場現狀,不斷推出更低端的車型,以此來增加其競爭能力……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與國產車競爭,把原來的高額利潤不斷下調,妄圖保住其原有地位……

可見,合資車,並非是越來越便宜了,只是越來越低端化了,售價更趨於合理化了……

這就是我的看法,有何更好見解,歡迎留言交流。

謝謝。


醒了


“如果沒有崛起的自主品牌,或許現在我們還開著一輛20多萬的桑塔納。”

以上這句話雖然說不知道誰說的,不過確實很經典,也很好的解釋了我國汽車行業內形成兩種不同的趨勢,其中自主品牌不斷地向中高端的方向進行發展,而合資品牌不斷地搶佔中低端的市場。

國產車價格越來越高其實是一個很合理的現象,那些被我們叫好的日系車和韓系車曾經也是從廉價、山寨一步步做起來的,不僅品質得不到保障,品牌影響力就更不存在了,那個時候想要打入市場,只有低價甚至廉價這一條可以走。如今有了品牌和研發的積累,價格逐漸升高也是理所當然。而我們只不過是起步晚了一些。不管怎麼說,隨著這幾年來來我國國產車突飛猛進的進步,銷量佔比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品牌要想做強做大,高端化是他們的必經之路。

如今各個主流車企像是觀致、WEY、領克等高端品牌層出不窮,配置上也可以和合資車媲美,無形之中就會給合資品牌造成了壓力,把老牌合資品牌逼得不得不自降身價來挽回市場。而那些依舊固執不肯改變的合資品牌車型,無論在銷量還是在品牌力上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另外合資車企不斷下探更低的價格,不僅僅是因為迫於自主品牌的壓力,他們也想把產品線延伸到低中高端,佔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總結一句話說來就是,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無論價格更低還是更高,他們的目的就是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然後為自己的品牌爭取到更多的用戶。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