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要將蘇克薩哈滅門,索尼、遏必隆甚至是孝莊為何袖手旁觀?

高儀明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事想要整明白,咱得往這波人的祖墳上去刨,根太深了。

尋根

那先刨那塊呢?大傢伙都知道,滿清這波大辮子他們的身份和地位,與哪八個小旗有關係。分上三旗和下五旗,這上三旗他屬於皇帝的親衛,按照規矩這一出生,屁股上就蓋上一大戳子——郎位。

幹啥的呢?頂著這戳子的人,到了年齡就可以蹲到紫禁城這嘎達所有的要害部位,看家護院,整明白點,這就是皇帝眼皮子底下的保安。您可別看不起這保安的身份,他可相當於半隻腳踏進了滿清的權利中樞,運氣好加上有那麼點子才學,逮住機會在皇帝面前嘚瑟嘚瑟,心許這輩子就飛黃騰達了。

而這上三旗有哪些呢?開頭的時候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後來就變成了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

為啥會有變動呢?這就和本文有關係了,當年皇太極玩的就是開頭的三旗,結果皇太極這命不好,眼瞅著就要摘果子了,嘎嘣一下就死了。得,這時候腦殼最大的就是正白旗的多爾袞。

本來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和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因為沒有遺詔倆人憑藉著胳膊腕子的粗細都是有資格當皇帝的。

正黃旗的話事人是索尼,鑲黃旗的話事人是鰲拜,這就站到了豪格的屁股後面和多爾袞對著幹,而正藍旗的話事人就是豪格。得,上三旗沒有一旗站到多爾袞的一邊。

那麼多爾袞只能帶著自己的正白旗玩命的懟,這塊陣地上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他也是正白旗的,而他的地位是多爾袞親手給予的。

結果兩波人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各退一步將皇位交給了福臨——順治。多爾袞做了攝政王,最後有了權利的多爾袞一腳就把豪格的正藍旗給踢出了上三旗,將自己的正白旗給提了上來。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蘇克薩哈和鰲拜的樑子算是正式的結了下來。

接下來的戲碼大傢伙都知道了,多爾袞命也不好,這年齡還壯著呢?結果搞了個圍獵嘎嘣一下也死了。

順治這就逮住機會往死了羞辱已經死了的多爾袞,那麼蘇克薩哈一瞅大樹到了,根本就不戀舊情,也不提多爾袞的提攜,跳出來這就揭多爾袞的短。

“你很不錯!朕很欣賞你!”順治表示很開心,於是多爾袞就被鞭屍——拿板子抽,拿鞭子抽,還被剁了腦袋。

那麼順治為了獎勵蘇克薩哈這就提攜他,最終蘇克薩哈也位極人臣成為了正白旗的話事人。

咱先別往下說,就說這事。蘇克薩哈真不地道,往小了說您這叫背叛,往大了說您這叫節操碎了一地的玩意,人設已經分分鐘鐘的坍塌了。

六親不認的反骨崽,天底下就容不下他這號人,所有人都會留著一手防著這種人。您就更別說這一貫以皮笑肉不笑著稱的滿清朝堂了。

鰲拜這人是個拳頭比腦袋大的主,瞅著這不地道的傢伙,那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加上有前邊的樑子,處處擠兌他,想著法的從他身上佔便宜。

當順治在的時候,本著平衡的原則,蘇克薩哈雖然受點氣,但也能過的來。但架不住順治命也不好,這年齡也壯著呢,結果嘎嘣一下也崩了。

題主的問題

給康熙整了四個輔佐大臣,按照蘇克薩哈之前的操守,他這就撈了個老末,鰲拜這就更來勁了。

那麼這四個輔佐大臣,大傢伙瞅瞅,一個索尼,棺材板都快蓋腦殼上了,閉著眼睛等死,不管事。那遏必隆就是個脊樑骨都沒有的玩意,老大說咋整,咱跟著就整。至於誰是老大,這問題你們自己個先爭著,所以這就是個牆頭草。

數來數去就是鰲拜的腦殼最大,所以遏必隆跟著鰲拜那叫個架秧子起鬨,特來勁!

好吧這朝局直接就分成了三波,索尼不管幹啥都是投棄權票,鰲拜憑藉著自己的拳頭夠大,掄起來呼呼生風,蘇克薩哈身子骨弱,就腦殼大,只能拿腦殼頂著鰲拜的拳頭,說實話這能頂多久?

而孝莊蹲在紫禁城裡,安心當個吃瓜群眾:“你們先吵吵著,俺嫡親孫子還小不參與!”

孝莊的潛在意思是,你蘇克薩哈能撐多久是多久,挨著俺這孫子長大了咱在發言。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孝莊就不著急啊!如果鰲拜被蘇克薩哈整死了,他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皇位了!”

老梁就呵呵了。孝莊還真不覺得鰲拜有這個本事。其一,這個時候的滿清他剛剛入主中原,也就是說宗室的力量很大的哦!不然當年的多爾袞也不會讓步不是,鰲拜要是有這個想法,他是不想活了。

所以鰲拜充其量就是個權臣,不是啥謀逆的奸臣。別聽電視瞎扯淡,如果鰲拜真有這想法,康熙掌權之後第一個弄死的就是他,結果是啥鰲拜是被圈禁之後老死的。

這問題,不是今天的主要問題,老梁就提這一下。

其二,按照滿清的說法天下初定,但不太平!啥叫初定,根本就沒有定,南有三藩,窩裡有天地會,到處挑事。您這朝堂上如果動了刀子,見了血。就八旗這點子人,估計就要面臨一場躲不開的劫難了。所以最好是兵不血刃的把這朝堂的事給平了。

其三,康熙是聰明,但還小。天下這麼大,這麼亂他能抗起來嗎?所以他需要一塊磨刀石,鰲拜這塊不大不小正好。

蘇克薩哈那叫個憋屈啊!被鰲拜收拾的不要不要的,也讓康熙見識了朝堂的險惡,不是啥事皇帝都能說了算的。

結果蘇克薩哈就被弄死了,還撈了個滅門的事。康熙學會了隱忍,學會了觀察,學會了動腦子想辦法。

孝莊表示很滿意。先一招調虎離山,將鰲拜的親信調出京城,名義上給個大官做做,實際上是去其羽翼,接著幾個布庫少年就把這事給辦成了。

聽著就像是兒戲,其實實質是鰲拜真沒那能力造反,孝莊和康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在安全的前提下,玩這麼一齣戲鍛鍊一下康熙。而蘇克薩哈僅僅是棋盤上一枚可有可無的旗子而已,只是結局有點慘!但誰讓他就是人見人煩的反骨崽呢?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在《清史稿》中有這麼一段話:時索尼為四朝舊臣,遏必隆、鰲拜皆以公爵先蘇克薩哈為內大臣,鰲拜尤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蘇克薩哈以額駙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亞索尼,與鰲拜有姻連,而論事輒齟齬,寖以成隙。

四位輔政大臣,只有蘇克薩哈的關係最疏遠。

索尼,赫舍里氏,正黃旗人。他爹碩色巴克什,他叔為大學士希福。因他兼通“滿漢蒙古文字”,先在文館辦事,歷任頭等侍衛、吏部啟心郎等,因戰功,累進一等伯,任內大臣,兼議政大臣、內務府總管。


遏必隆,紐祐祿氏,鑲黃旗人。他爹是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母為和碩公主。初授牛錄章京世職,襲一等公,擢為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

鰲拜,瓜爾佳氏,鑲黃旗人。他是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侄子。初授巴牙喇壯達,因驍勇善戰,授三等梅勒章京,賜號“巴圖魯”,晉三等昂邦章京,又升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



這三個人都是兩黃旗出身,屬於皇太極的嫡系。在皇太極死後,立儲問題上,堅持立子。在多爾袞當政時,也不依附,而受到排擠。

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他爹額駙蘇納。初授牛錄額真,世祖時擢為議政大臣,訐告多爾袞有功,又晉內大臣。


白話說,蘇克薩哈原來是多爾袞的手下,卻在多爾袞死後積極檢舉揭發,而被順治帝重用的。所以與另外三個不是一個陣營的。

鰲拜與蘇克薩哈的爭執由來已久,最終導火索是換地問題,背後是兩黃旗與正白旗由來已久的矛盾。在鰲拜要殺了蘇克薩哈時,索尼已經病重,同年也死了。

至於孝莊太后,是樂於他們爭鬥的。沒有鰲拜,蘇克薩哈也會專權。互相傾軋也不是壞事。事後給蘇克薩哈平反一下,也就OK了。


幾葦渡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十七,也就是康熙皇帝正式親政後的第十天,康熙朝初年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羅列了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的“二十四大罪狀”,並且以極其蠻橫的手段逼迫康熙皇帝下旨將蘇克薩哈全家處死,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鰲拜擅殺蘇克薩哈事件”。

就在鰲拜殺掉蘇克薩哈之前的不久之前,索尼已經去世,而即便是他還在朝堂,已然不會為蘇克薩哈求情,同樣不會求情的還有遏必隆,因為索尼、遏必隆、鰲拜本就與蘇克薩哈之間有著根深蒂固的矛盾,而這份矛盾也是持續了四十多年的兩黃旗與兩白旗矛盾的集中體現。


持續四十年的“黃白之爭”,造就了蘇克薩哈與其他三位輔政大臣之間的根深蒂固的矛盾。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經由“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的推選,皇太極登上了汗位,正式成為了後金政權的最高統治者。

而登基後的皇太極,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實施“黃白對調”。

努爾哈赤時期,八旗勢力分佈的情況是: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由努爾哈赤親自統領;正紅旗(25牛錄)、鑲紅旗(26牛錄),由代善及其長子嶽託統領;鑲藍旗(33牛錄),由阿敏統領;正藍旗(21牛錄),由莽古爾泰統領;正白旗(25牛錄),由皇太極統領;鑲白旗(15牛錄),由褚英長子、努爾哈赤之孫杜度統領。

而努爾哈赤在其晚年的時候,又對其統領的兩黃旗做了新的調整和劃分,他讓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人統領15個牛錄,剩餘的20個牛錄自己統帥做了親軍。與此同時,他還明確指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並且自己死後將20個牛錄的親軍全部交給多鐸統領。

在這之後,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上汗位,並且奪下了鑲白旗,讓自己的長子豪格統領。

此時,皇太極手中掌握的是正白旗和鑲白旗,多爾袞三兄弟這面則是多鐸掌管正黃旗,阿濟格與多爾袞共領鑲黃旗。

然而,八旗如此分佈對於皇太極來說是非常的不利的。

一來,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八旗拱衛與駐紮次序,兩白旗分別排在了左右翼之末,儘管當時沒有明確的指出八旗的排名順序,但是這樣的座次位置卻也暗指了兩白旗末尾的地位,這必然是皇太極所不想看到的。

二來,滿洲人以黃色為尊,身居汗位卻不能坐享“黃色”,無疑是對皇太極身份與地位的一種懷疑與貶斥。

於是,皇太極下令,在保持兩黃旗與兩白旗統領牛錄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改換旗幟與服裝顏色,皇太極也由此開始統領正黃旗與鑲黃旗,並且將其確立為左右翼之首的位置;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的兩旗則正式從兩黃旗換成為了兩白旗,位列右翼之中。

也正是這次“黃白互換”事件,使得在兩黃旗與兩白旗之間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在此之後,皇太極為了加強自己的專制統治,對於兩白旗也進行積極的打壓。

他先是找藉口罷免了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爾袞擔任。又因為多鐸統領的正白旗是所有八旗之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旗,於是他又不斷限制正白旗的發展,之後還將兩白旗進行了重組,該讓多爾袞統領正白旗,多鐸統領鑲白旗。與此同時,皇太極也是找尋一切機會,進一步的打壓多爾袞兄弟,特別是將阿濟格和多鐸的親王爵位降為了郡王。而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吞併正藍旗,並且正式確立了鑲黃旗、正黃旗和正藍旗的“上三旗”位置,由此也從地位上對於包括兩白旗在內的其他“下五旗”進行壓制。

然而伴隨著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登基,多爾袞出任攝政王併成為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兩黃旗與兩白旗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這一時期,多爾袞大肆重用兩白旗的官員和將領,朝中關鍵性的重要職位基本都為兩白旗所壟斷。這其中就包括了蘇克薩哈,當時他是多爾袞的絕對親信,深受多爾袞的信任與器重。

與此同時,由於多爾袞在與豪格爭奪皇位期間,兩黃旗的高級官員和將領給多爾袞造成了巨大的困擾與阻力,所以掌權後的多爾袞隨即開始對於兩黃旗進行極力打壓。

一來,他對兩黃旗內部進行了分化和瓦解。

他以威逼利誘的手段使得包括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選擇了投靠自己。

二來,對於誓不屈服於自己的索尼、鰲拜、圖爾格、圖賴等人,多爾袞予以了殘酷的迫害。

索尼被直接降職發配到了盛京看守皇陵,而鰲拜更是先後三次被多爾袞懲治,不僅爵位盡廢,職務一擼到底,甚至還險些丟掉了性命。

三來,多爾袞極力抬高兩白旗的地位,加強對於皇權的控制。

他不僅將原本屬於“上三旗”的正藍旗降入了“下五旗”,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置於“上三旗”之列,將按照八旗傳統分配給兩黃旗的京畿附近的土地,全部分給了兩白旗,反而將兩黃旗的部眾全部安排在了“左右翼之末”的位置,不僅遠離京城,排序地位上更是受到了打壓。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皇帝奪下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改由皇帝本人直接統領,並依然將其置於“上三旗”之列。

然而,儘管看似此時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三者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此前四十多年的矛盾累積,加上多爾袞專政時期“黃白衝突”的持續升級,使得在兩黃旗與兩白旗之間,這份根深蒂固的矛盾已然是無法調和,而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康熙朝初年的政治格局。


蘇克薩哈被排擠和打壓,實際上也是歷史的必然。

順治十八年(1661年),彌留之際的順治皇帝安排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

然而對於這樣的安排,鰲拜是極為不滿的。

在鰲拜看來,他此前立下戰功無數,並且是被皇太極所認可的“滿洲第一巴圖魯”,論軍功就連首輔索尼都是望塵莫及的,所以即便是論資排輩,他也應該排在索尼之後,位列四位輔政大臣的第二位。然而順治皇帝卻將其排在了最後一位,這必然讓鰲拜產生了極度的心裡不平衡。

再退一步講,遏必隆作為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兒子,再加上其生母為努爾哈赤的女兒穆庫什公主,如此高貴的出身使其排在鰲拜之前,對於此鰲拜可以接受。

但是對於將自己至於蘇克薩哈之後,鰲拜必然是徹底無法接受的。

實際上,不僅僅是鰲拜,朝中絕大多數的官員對於蘇克薩哈都是採取了非常排斥的態度,而這與蘇克薩哈此前的經歷密不可分。

前文中也說到了,蘇克薩哈是多爾袞重要心腹大臣,得到了多爾袞的培養和重用,身居高位,然而在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皇帝清算多爾袞的過程中,蘇克薩哈主動投靠了鄭親王濟爾哈朗,並且是第一個站出來揭發多爾袞有“不臣之心”。

“蘇克薩哈隸睿親王多爾袞屬下,王薨,蘇克薩哈與王府護衛詹岱等訐王謀移駐永平諸逆狀,及殯斂服色違制,王坐是追黜。”

與此同時,大量多爾袞的舊部與親信,因為蘇克薩哈的檢舉與揭發而被懲治,可以說順治皇帝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徹底清算並剷除“多爾袞集團”的勢力,蘇克薩哈功不可沒。也正是因為如此的“功績”,蘇克薩哈為順治皇帝所信任並器重,其不僅在順治朝時期繼續擔任朝中要職,更是在順治皇帝去世後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委以了“託孤”重任。

然而,儘管包括索尼、鰲拜、遏必隆等人,皆從“清算多爾袞”的過程中獲益,重新崛起於朝堂之上,但是他們以及朝中絕大多數存有“正義感”的官員對於蘇克薩哈這種“賣主求榮”的行為,是極為鄙視的,特別是索尼,是自始至終,都是非常看不起蘇克薩哈。

當然,鰲拜也是抱有同樣的心態,儘管後來在皇室的干預與主持下,鰲拜與蘇克薩哈結下了姻親關係,但是絲毫不能改變兩人之間的根深蒂固的矛盾。這其中有鰲拜與蘇克薩哈本人的矛盾,也有兩黃旗與兩白旗之間的矛盾。

而這一時期鰲拜在與蘇克薩哈爭端的背後,實際上還有兩個重要的“支持者”,這便是索尼與遏必隆。

出身於正黃旗的索尼與出身於鑲黃旗的鰲拜,因為兩黃旗歷來密不可分的傳統,本質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年老多病、常年告假的索尼自然會選擇鰲拜所謂其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言人”,進而在此後鰲拜所制定的一系列舉措之中,選擇支持鰲拜。遏必隆那就更不用多說了,他與鰲拜都是出身於鑲黃旗,再加上其本人有勇無謀,一直以來都是依附於鰲拜,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鰲拜的“同黨”。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從“四大臣輔政”逐漸發展成為了“鰲拜專政”,而在對待蘇克薩哈的問題上,三人更是結為了政治利益的“共同體”。


鰲拜專權日盛,蘇克薩哈之死已經是不可避免。

康熙五年(1666年)的“圈換旗地之爭”,鰲拜與蘇克薩哈展開了一次激烈的正面對抗。

關於“圈換旗地之爭”的背景,前文中已經做了介紹,實際上這也是“多爾袞專政”的產物。而此時的鰲拜則希望藉由“換地”對兩白旗進行報復性的打壓,進而提升兩黃旗的地位。也因為有著如此的目的,索尼和遏必隆均表示了支持。

儘管蘇克薩哈知道自己所在的正白旗的利益將要受損,但是已然被排擠孤立的他也只能用默認的方式吃下這個“啞巴虧”。

但是事情的進展並不順利,鰲拜的這一決定不僅是兩黃旗的人不領情,兩白旗的人反對聲激烈,甚至連京畿周邊的漢人也因為土地被進一步圈佔而怨聲載道。

於是,當時負責執行此事的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以及直隸巡撫王登聯上疏反對此事繼續推行。

“旗人安業已久,民地曾奉諭不許再圈。”

然而,這並沒有阻止鰲拜“換地”的決心,他非但沒有停止執行“換地”政策,反而藉機殺掉了出身於正白旗的蘇納海,就連漢軍旗人朱昌祚及王登聯也被鰲拜處死。

可以說在這場“換地之爭”後,蘇克薩哈在朝堂上是更加的顏面掃地,死死的被鰲拜所壓制。

時間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上疏請求康熙親政後不久去世,可以說這讓鰲拜徹底失去了朝堂上的“枷鎖”,已經沒有人能夠限制和牽制鰲拜。

這一年的七月初七,康熙皇帝正式宣佈親政,於是蘇克薩哈上疏請辭,希望為順治皇帝守陵。

然而鰲拜卻藉機反撲,給蘇克薩哈網羅了“二十四條大罪”,請求康熙皇帝要將蘇克薩哈及其長子凌遲處死外,還要將其全家上下盡數屠滅。對於這樣的要求,康熙皇帝當眾拒絕,然而行伍出身的鰲拜這個時候是大鬧朝堂,擼胳膊挽袖子擺出了一副以死相拼的樣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皇帝可以說是被鰲拜“脅迫”著依著鰲拜的意思,將蘇克薩哈及其家人或處死、或流放,不過要求不能凌遲處死蘇克薩哈,只能對其予以絞刑。

就這樣,伴隨著蘇克薩哈之死,鰲拜的擅權專政也達到了最高峰,而這無疑更加堅定了康熙皇帝除掉鰲拜的決心。

終於在康熙八年(1669年),藉由赫舍里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康熙皇帝“智擒鰲拜”,將權力收歸手中,同時也為蘇克薩哈進行了平反,讓其尚存活於世的幼子蘇常壽襲承了其爵位和職務,也算是對蘇克薩哈進行了補償。


雍親王府


要回答索尼、遏必隆、孝莊文皇后,這三個人面對鰲拜要講蘇克薩哈滅門為什麼袖手旁觀?首先要搞清楚他們是什麼關係。蘇克薩哈和遏必隆、清世祖(順治帝)是表兄弟,蘇克薩哈和遏必隆的母親是親姐妹,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女兒。換句話說,蘇克薩哈和遏必隆都得管孝莊文皇后叫聲八舅媽。唯獨索尼是外人,他不是愛新覺羅家族圈子裡的人,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孝莊文皇后要清聖祖(康熙帝)娶她孫女的原因之一。既然都是親戚,為什麼遏必隆和孝莊文皇后不干預呢?



首先,蘇克薩哈這個人為人很不地道。他舅舅多爾袞當政時,蘇克薩哈簡直就是十全外甥,上趕著巴結小舅舅多爾袞。可是,舅舅多爾袞剛去世,這位十全外甥轉頭便投入了表弟清世祖的懷抱,不遺餘力地清算舅舅多爾袞的種種劣跡!而同樣是多爾袞外甥的遏必隆就顯得低調許多,這或許也是蘇克薩哈和遏必隆這對錶兄弟不太親近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遏必隆這個人雖然是清太祖的外孫、清王朝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的兒子,但是他並沒有遺傳到姥爺和父親的優良基因,向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明哲保身見長。在鰲拜居於強勢地位時,無論如何遏必隆也是不會為了蘇克薩哈這位關係一般的表兄弟去開罪鰲拜的,他尋思的是如何自保、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再其次,蘇克薩哈雖然出賣舅舅多爾袞之後得到了表弟清世祖的重用。但是,孝莊文皇后卻並不怎麼喜歡這個夫家外甥。更何況,孝莊文皇后是不僅僅是個女人,她還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四個輔政大臣之中,索尼年邁處於半退休狀態、遏必隆就是個“牆頭草”、蘇克薩哈又鬥輸了,面對鰲拜近乎一家獨大的局面,孝莊文皇后首先需要的是穩住鰲拜,而不是與鰲拜搞對抗,否則政局動盪幾乎是必然的。因此,孝莊文皇后這個時候根本不可能為了這麼一個政治鬥爭的輸家、一個夫家並不親近的外甥去與鰲拜公然撕破臉。犧牲蘇克薩哈換取政局的暫時穩定,以換取進一步處置鰲拜的準備時間,這幾乎是孝莊文皇后彼時唯一的選擇,她又怎麼可能會為蘇克薩哈強出頭呢?



再說索尼。索尼這個人是四個輔政大臣當中和鰲拜關係比較融洽的一位,這和當初與鰲拜、譚泰一同出頭要求擁立皇子、抵制多爾袞即位或許有一定的關係。既然是抵制多爾袞的主力軍,索尼自然和鰲拜差不多,不太可能會對蘇克薩哈這條他舅舅多爾袞的狗抱有太大好感。而且,四個輔政大臣之中,索尼資格比較老、年紀也比較大。因此,康熙初年索尼基本上處於辦退休的養病狀態,至於真病假病,不好說。他只是作為一個對鰲拜的牽制存在,其本身與鰲拜的關係還是比較和諧的,基本上沒有和鰲拜撕破臉。而鰲拜對這位曾經的“戰友”也給予了足夠的尊重。鰲拜出頭搞掉了蘇克薩哈,對於索尼而言,並沒有什麼切身利益的損害,甚至還有利可圖,至少少了一個不對付的分權者。因此,索尼也太不可能對蘇克薩哈伸出援手,更加不可能為了蘇克薩哈和鰲拜撕破臉。



實際上,索尼保持與鰲拜的長期友好也並不是什麼“戰友情深”,而是在待價而沽,等待時機。在孝莊文皇后和清聖祖以立她孫女赫舍里氏為後、向他拋出橄欖枝之後,索尼一改往日與鰲拜和和氣氣的風格,公然在朝堂之上提請清聖祖早日親政,而這與鰲拜的初衷是相違背的。也正是索尼的這個舉動,給了清聖祖向鰲拜奪權的理由,也對不久之後清聖祖擒拿鰲拜起到了一個探明風向的偵察作用。雖然索尼死在了清聖祖擒拿鰲拜之前,但是他的兒子索額圖卻參與到了清聖祖擒拿鰲拜的行動之中,這也算是索尼公開表明了態度吧。從這一點也能看出,索尼這個人是非常謹慎的,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是不會輕易出手的。那麼,在孝莊文皇后、清聖祖沒有表態要保蘇克薩哈的情況下,索尼是斷然不會去趟這趟渾水、與鰲拜翻臉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為何不袖手旁觀呢?索尼和遏必隆沒有煽風點火起鬨架秧子,甚至沒聯合鰲拜三個打一個就不錯了。以蘇克薩哈的微薄根基,本就不該參與到上層勢力角逐中去,偏要反水詰告多爾袞,他所覬覦的位子是得償所願的到手了,但是沒有想過以自己的勢力根本無法與兩黃旗爭鬥。

四輔政大臣

在順治帝病故以後,康熙帝年幼繼位,說是八歲,其實那是虛歲,當時只有七歲而已,按入關以前的成例,應該是自家人·也就是親王級別的人,來輔佐皇帝。但隨著入關日久,當時的親王們,貶的貶,死的死,剩下各個親王郡王實力大多一般,能力上也很平庸,嗯······好吧,說實話,大清出了個多爾袞,所以一切本家親王、郡王都不大可信了。

就在一群捧臭腳的存在呼籲孝莊垂簾的時候,此時孝莊所想的卻不是這個問題,她對這種提議不以為意,以不合祖製為理由,拒絕垂簾聽政,實際上以她當時對朝政的掌控程度來說,她也沒必要垂簾聽政把自己推到前臺,因為她的想法基本都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施,既然能夠達到這種效果,為何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落下罵名。

還有一點,也是她比較明智的地方,她來自科爾沁草原,屬於蒙古勢力部落中出嫁的女人,如果她垂簾的話,宗室覺羅們會非常不放心,進而產生敵意,所謂滿蒙一家只是說說而已,對蒙古的戒備,清廷從未放下。

康熙皇帝年幼,所以必須要有輔政大臣,但是孝莊太后做為皇太極死後奪權事件的見證人,再歷數多爾袞多年以來的所作所為,她感覺,對皇權最具威脅力的,恰恰是宗室同姓的諸王,也就是同室操戈,所以類似於多爾袞這種親王恰恰是她絕不能放心的,這一點不得不防。

與其面臨這麼大的威脅,不如讓朝臣來輔佐皇帝,而從皇太極去世以後兩黃旗旗臣的態度來看,他們是最可信任的一批人,順治帝在親政後,將兩黃旗與正白旗劃為上三旗。按以往的表現,孝莊太后毫不費力的選中了索尼、鰲拜、遏必隆、蘇克薩哈。

原因很簡單,索尼是正黃旗,遏必隆和鰲拜同屬鑲黃旗,而蘇克薩哈掌正白旗,格局正好是上三旗的統領人物,是緊密圍繞在皇帝身邊的人,這利於皇權鞏固。

索尼、鰲拜當初在崇政殿力懟多爾袞才換來了福臨的皇位,對孝莊太后母子而言,他們都有很大的功勞,甚至可以說是恩情。他倆當初在與多爾袞周旋的時候真的是用命在爭。在那場政治鬥爭中,他們旗幟鮮明,所以絕不會有反叛的可能。

後來,即便身處逆境也不向攝政王低頭,始終忠於皇權。就在多爾袞掌權之後,對鰲拜和索尼都進行了瘋狂的打壓。鰲拜被逼解除自己的誓言,而索尼呢,多爾袞實在是懶得搭理,直接把他趕去盛京。

說了半天所謂的四輔臣,這是誰決定的呢?是孝莊太后決定的,而並非順治帝,看過順治帝遺詔原文的人都明白,天底下哪有人把自己罵的這麼狠的?而且那麼罵法不正常。字裡行間的口氣,像極了孝莊太后奚落順治帝的那些話語。

死了死了還發一道罪己詔?其實這道罪己詔很純粹的就是孝莊太后對順治帝諸多不滿的發洩,同時也將自己的政治籌謀灌輸到遺詔中,使這些政治行動執行起來,合理合法。如果用太后懿旨傳命,確實缺乏正當性,因為順治帝畢竟不是暴斃,他也深知自己的病情,神志一直清醒,這麼長時間不說,偏要太后下懿旨這是不正常的,會令人起疑。

滿清入關以後四大弊政,其中之一的就是跑馬圈地。在順治二年和順治四年,大量土地被強制收走,分配旗民,而作為正白旗的最高領導,多爾袞為自己的屬下謀求了最好最大的利益,在多爾袞死後,到了康熙5年,鰲拜幾乎算是獨立主持政務,就好像當初的多爾袞,他開始對正白旗的土地進行清算,叫囂土地置換,這就影響了正白旗的根本利益,順治初年的圈地運動,致使大量漢民一貧如洗,背井離鄉,甚至很多淪為奴隸,而鰲拜所主持的土地置換,則影響了大量滿洲旗民的生存利益,以至於旗民不再耕種土地,以防被圈走或置換後,自己的莊稼顆粒無收。

針對這種事,反對的人群當然是以正白旗為主,因為這些地區大多數都是正白旗屬地,在多爾袞當權的時候,土地就被分發下來了,而旗民的意見和憤怒情緒,逐步的傳佈到了蘇克薩哈、蘇納海、朱昌祚等人耳中,可以說,他們代表了正白旗的利益,也可以說,明知不敵,可他們還是被趕鴨上架一般被推到了兩股勢力對抗的最前方。

於圈地置換而言,四輔臣當時分為兩個陣營,一方陣營就是索尼+鰲拜+遏必隆,四大輔臣,佔了三個,他們三人代表兩黃旗的利益。而另一方,只有蘇克薩哈一人,其他比如王登聯等人,地位勢力等等,顯然不夠。這場政治鬥爭的結果就是鰲拜矯昭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全部殺害。

四大輔臣中,年紀最大的就是索尼,平時就非常討厭蘇克薩哈,而且蘇克薩哈又是靠著背叛舊主獲得了現在的地位和權力,這種行為無論在滿族還是漢族,都是為人所不齒的。而對於鰲拜,索尼並沒有能力去制約他。

一是因為自己年老力衰。第二是因為無論怎樣,鰲拜至少佔有四輔臣一半的實力-鰲拜與遏必隆同屬鑲黃旗,而遏必隆始終是以鰲拜馬首是瞻,朝廷政務在議事之前,兩人私下就早已做好了溝通。

對鰲拜這個曾經的戰友,索尼心有餘而力不足,根本沒有抗衡的資本。

索尼本來就看不慣蘇克薩哈的賣主求榮,同時也看不起他的出身地位。

圈地事件,索尼絕對是堅定站在兩黃旗陣營的,所以根本就不會管蘇克薩哈的死活。

羽翼全被鰲拜剪除,明知無望爭取權益的蘇克薩哈,為了平息旗內的怨氣,同時也為了保命,決定急流勇退。所以自請,去順治帝陵墓守陵,這種形式的自貶,犯罪也不過如此,但鰲拜對這個兒女親家,卻依舊不依不饒,最終羅列24大罪,準備將其滿門抄斬,籍沒家產,這種寸草不留的跋扈做法,康熙帝當然沒有準奏,但是以鰲拜的跋扈,他還是再次矯昭徹底消除了權力的道路上·蘇克薩哈這塊絆腳石。

孝莊太后的態度飄忽不定,讓人很難琢磨,雖然我們沒有切實證據,但所謂的康熙智擒鰲拜這件事兒,在我腦海裡始終有孝莊太后的影子,也只有這個女人能給出這樣的建議,假設這是真的,也並不讓人奇怪,反倒覺得更加合理。

反觀康熙皇帝,雖然年屆16,但面對鰲拜這種強勢大臣,他還真的未必敢動,一是在軍事上的威脅,第二就是鰲拜勢力根深蒂固,一旦撕破臉,後續的事態發展可能會失控,繼而造成無法估量的嚴重後果,甚至災難。而如果沒有孝莊太后做他堅實後盾的話,他很難決斷以這麼兒戲的方法來擒拿鰲拜。

我們暫時擺脫這種猜測,無論是孝莊還是康熙帝的主意,擒拿鰲拜以後,為何最終將其拘禁直至死於禁中呢?

不能放虎歸山,這是必然的。還有一點,蘇克薩哈既是保皇派,同時也是四大輔臣相互制約的棋子之一,在棋盤上本來有4顆棋子,其中兩顆,本來就是一股勢力,還有一顆苟延殘喘,不知何時就會歸天,而其中蘇克薩哈這枚棋子,突然被鰲拜矯詔滅除,發展到這種境地的話······以前可以容忍,現在卻無需再忍了,因為到這個階段,鰲拜已經成為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人,這違背了當初樹立四輔臣的初衷,這是在根本上徹底推倒了四輔臣存在的基礎。

以前皇權的最大威脅是親王級別的人,現在最大的威脅換成了朝臣,所以不得不將他歸類為被清除對象,就像在專權一途,鰲拜嫌棄蘇克薩哈礙事一樣,在皇權統治的道路上,尤其是在皇子業已長大,正在逐步收回權柄的過程中,鰲拜自己又何嘗不是孝莊、康熙帝的絆腳石呢?所以他的死毫無意外,正合時宜。

至於史料中記載鰲拜死後,康熙帝對他的中肯評價和言談中絲絲惋惜,那不過是自顯仁德罷了,這就是政治,這就是人性,康熙是絕不會後悔的,鰲拜必死。


至於蘇克薩哈的死,當時孝莊太后為什麼沒管?

只有兩點原因:

第一、她知道鰲拜矯昭殺死蘇納海等人,雖是重臣,但與四輔臣的地位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但是孝莊沒有想到鰲拜這麼跋扈,可以第二次矯詔,殺死“遺詔”所列的輔政大臣。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無所謂。

皇帝已經漸漸長大,該是到了回收皇權的時候,四大輔臣的地位其實已經岌岌可危,鰲拜不可能看不清這一點,所以他才集權於自己手中,妄圖與皇權對抗,為兩黃旗爭取更多更大的利益,但他肯定是沒有謀反的意思,這一點皇室中人基本上都能看清,也都知道鰲拜的忠誠還是有的,但是對權力的那種迷戀,進而爭奪讓鰲拜已經看不清-他要面對的將會是皇權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而對自己的雷霆一擊,而且還是無法翻身那種。

簡單歸納一下,兩點可能:

①沒想到。低估了鰲拜的跋扈。

②想到了。但當時當日,無論是蘇克薩哈身死還是鰲拜緊隨其後命喪黃泉,對孝莊來說已經無所謂了,因為康熙帝將要步入成年,他們利用價值已經消耗殆盡,即便見天老實巴交,也該到清算的時候了,更何況這幾塊料沒有一個讓人省心的,即便是索尼,看著老實,不給倆甜棗吃,他才不趟這趟渾水呢。


古今通史


看到前面各位的回答,都說出了索尼,遏必隆袖手旁觀的原因。對此,我沒有過多疑問。但是,對於孝莊太后的袖手旁觀,背後是有很大的寓意的。而各位都沒有詳加闡述。小良來為你們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揭開面紗還要從順治七年說起。順治七(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爾袞暴死。十六日,順治帝便追尊多爾袞為義皇帝,祔太廟。本來事情到了這,應該是皆大歡喜。多爾袞一生功績卓著,死後落得一個圓滿的下場,而順治帝也可以名正言順親政,掌控大清朝政。


可是,蘇克薩哈打破了這種平靜,他率先向順治告發多爾袞生前的種種不法,甚至將多爾袞意 圖率兩旗兵馬陰謀奪取皇位一事給揭發了出來。由此,多爾袞從風光榮耀的頂峰跌入了罪惡的深淵,義皇帝的尊號被追奪,家產被籍沒,而且還被挫骨揚灰。

蘇克薩哈這一招明顯是看準了順治帝的心思,知道多爾袞早晚必要被清算,但是他卻招惹了另一個重要人物,從此埋下了萬劫不復的罪孽禍根。

在孝莊看來,多爾袞對他們母子倆是有恩的。如果沒有多爾袞,小福臨根本沒有機會登上皇帝的寶座,而且,若不是多爾袞的文韜武略,就不會有大清國當時的局面。但是,多爾袞的暴死,孝莊的內心也是非常喜悅的,這位難以駕馭的小叔子被老天收走了,使她和這位少年天子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去除了一塊可怕的心病。

按照孝莊的內心想法,追尊多爾袞為皇帝,隆重體面地將他下葬,多爾袞專權的那個時代篇章就這樣體體面面地翻過去了。至此,她所有的苦心經營、委曲求全終於功德圓滿。以後,大清國將是她們母子的天下,沒人還會提及多爾袞以及她們之間的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但是蘇克薩哈把她的如意算盤都給打亂了。




不僅如此,之後孝莊有意將索尼的孫女立為康熙的皇后。本是一次修補裂縫的好機會。然而蘇克薩哈卻極力反對。雖然最終他的反對無效,索尼孫女還是成為了皇后。但從此,他與孝莊之間的裂縫更大且永遠修復不了了。小良說到這裡,相信孝莊如果是你,你也不會去幫一個這樣的人。


小慶聽歌


鰲拜要將蘇克薩哈滅門,索尼,遏必隆甚至是孝莊為何袖手旁觀?

作為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就是向康熙奏本:鰲拜擅自圈地,請康熙誅鰲拜以謝天下!沒有想到鰲拜耳目眾多,很快就知道了!就在第二天上朝時,鰲拜先向給康熙遞交奏議的蘇納海,朱昌詐,王登聯發難,繼而替康熙擬旨直接監斬三人!而王登聯就是蘇克薩哈的門生!

蘇克薩哈知道鰲拜不會放過自已,就向康熙申請守先帝寢陵,這樣可以遠離朝庭,遠離鰲拜!沒有想到,鰲拜早已協迫議政王傑書以謀反罪要將他凌遲處死!全家抄斬!

那麼同為輔政大臣的索尼,遏必隆,還有孝莊太后,都知道是鰲拜蓄意打擊報復卻袖手旁觀呢?

只因鰲拜的勢力太大了!在當時朝中無人可以與他抗衡!



,一,索尼病重,遏必隆屈服在鰲拜淫威之下,鰲拜欲所欲為!

索尼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首,因為資格老,威望高,鰲拜有所忌憚!可是,由於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每況如下,到後來病重得下不了床!

既然是下不了床,就更無法上朝了!

這樣一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了!

而遏必隆呢?也是四位輔政大臣之一,見鰲拜勢力之大,也就屈服在他的淫威之下,但凡有事,遏必隆都是明哲保身的態度!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鰲拜處心打擊陷害剷除蘇克薩哈,可是病在床上的索尼也愛莫能助!而遏必隆呢?只有熟視無睹!否則,鰲拜下一個要剷除的對象就是他!



二,孝莊皇后這個時候只有乾著急的份!因為當初提出四位輔政大臣輔佐皇上,是孝莊的決定!如果此時出面,會授人以柄!鰲拜更加瘋狂!

當初隨著順治驟然駕崩,關於誰來繼位當時已是爭得不可開交!

後來孝莊太后提議由康熙繼位,由於年幼,就選了四位大臣輔政!這四位大臣以索尼為首,次之是: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

由於鰲拜仗著自己功夫高有戰功又有實權,無論是朝中,還是朝外,發展自己的勢力,幾乎是到了獨斷專形當康熙透明的地步!

這些,孝莊當然知道!在得知蘇克薩哈被殺時,她也只有乾著急!

因為孝莊一出面,就等於自打嘴巴!經過一番權衡:在沒有把握拿下鰲拜的時候,只有忍,再忍!必須忍!!!



由此可見:鰲拜要殺蘇克薩哈,索尼想幫已是愛莫能助!遏必隆是卑屈淫威之下!孝莊是無可奈何!


媚之夭夭


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同為順治託孤的“四大輔臣” ,在孝莊太后與索尼、蘇克薩哈的運作下,14歲的康熙得以親政,但鰲拜卻不想就此放棄手中權利,便大肆排擠其他輔政大臣,而首當其衝的便是蘇克薩哈。

鰲拜捏造了蘇克薩哈心懷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項罪名,對其處以凌遲、族誅之極刑。在此情況下,索尼、遏必隆、孝莊為何“袖手旁觀” 呢?

先來說說索尼。索尼是四大輔臣中資歷最深的四朝元老,他之所以對鰲拜採取放任態度,是因為他對蘇克薩哈向來十分厭惡。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手下之人,多爾袞死後才歸順於順治帝的,正是他有過這樣的變節經歷,所以在四大輔臣中根本沒什麼地位,很不受待見。索尼自然不會因為一個自己厭惡的人而得罪鰲拜,給自己遭來麻煩!

再說遏必隆。遏必隆姓鈕祜祿氏,其父便是後金開國五大元勳之一的額亦都,其母是和碩公主。但遏必隆卻沒有其父遺風,而是膽小怕事、趨炎附勢,能力非常有限之人,甚至常常追隨於鰲拜。所以,遏必隆自然也不會干預鰲拜處置蘇克薩哈之事!

最後來看看孝莊太后的態度。鰲拜的行為,孝莊太后一直看在眼裡,只不過出於康熙帝年幼,政權仍不穩固的原因,孝莊太后一直在忍耐,等待時機。不過,也正是因為鰲拜不顧康熙帝對蘇克薩哈的極力保全而執意揮刀,讓孝莊太后覺得鰲拜已經到了非除不可的地步,所以之後不久鰲拜就到了被16歲康熙智擒的結局!


參知正史


蘇克薩哈在順治朝是多爾袞的心腹。多爾袞死後,他撲捉到順治要治罪多爾袞的信息,迅速倒向順治,告發多爾袞,之後成為順治的心腹。順治臨終託孤,蘇克薩哈順利成為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和索尼、遏必隆及鰲拜一起輔助康熙帝。

因為臨時倒戈,覺得他人品有問題,索尼、遏必隆和鰲拜都瞧不起他,經常排擠他。索尼是第一輔助大臣,蘇克薩哈是第二輔政大臣,索尼在,蘇克薩哈有氣也只好忍著。




可是,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索尼因為年邁,身體多病,不太管事兒。遏必隆沒有主見,大權逐漸落到鰲拜手中。原來四位輔政大臣可以相互牽制,現在鰲拜專權,對皇權極為不利,直接影響的就是康熙能否順利親政。

出現這種局面,最著急的當然是孝莊。為制約鰲拜專權,孝莊採取拉攏措施。她第一個要拉攏的就是索尼。孝莊急急忙忙為12歲的康熙舉辦大婚,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因此把索尼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孝莊第二個要拉攏的就是蘇克薩哈。蘇克薩哈與鰲拜有矛盾,孝莊向蘇克薩哈拋出橄欖枝,蘇克薩哈很快就成了孝莊的盟友。




康熙大婚,說明已經成年,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康熙親政的事。索尼不斷的運作,排除障礙,臨終前正式上書,要求康熙皇帝親政,他說,難道我們要一輩子替皇上做主嗎?!索尼的話正好擊中鰲拜的要害,對康熙親政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索尼去世後,雖然鰲拜專權,但名義上蘇克薩哈成了第一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堅決支持康熙親政,並說要為順治守墓去,意思是要解散輔政大臣隊伍。在這種情況下,你鰲拜還不放權,到底什麼意思。這就把鰲拜置於不義之地。



這時的鰲拜近乎瘋狂了,他把矛頭直接指向了蘇克薩哈,也不顧什麼兒女親家了,羅織罪狀把蘇克薩哈全家抄斬。

權力熏天,飛揚跋扈的鰲拜,就像一頭髮怒的獅子,孝莊這時如果不隱忍,他也會要向孝莊張開血盆大口。至於遏必隆這樣沒有主見的人,更不會吱聲了。

個人見解,歡迎加關注討論。


豫有得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是順治帝臨終確立的四大輔臣。而排在末位的鰲拜後來為何敢於向蘇克薩哈發難,並將其治罪滅門?而索尼、遏必隆為何聽之任之、袖手旁觀?最讓人不解的是,最有實權的孝莊為何也不加阻止呢?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是順治帝臨終確立的四大輔臣。而排在末位的鰲拜後來為何敢於向蘇克薩哈發難,並將其治罪滅門?而索尼、遏必隆為何聽之任之、袖手旁觀?最讓人不解的是,最有實權的孝莊為何也不加阻止呢?想要解開這些謎團,還得從順治七年那會講起。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爾袞暴死。十六日,順治帝便追尊多爾袞為義皇帝,祔太廟。本來事情到了這,應該是皆大歡喜。多爾袞一生功績卓著,死後落得一個圓滿的下場,而順治帝也可以名正言順親政,掌控大清朝政。


得罪了孝莊太后

可是,蘇克薩哈打破了這種平靜,他率先向順治告發多爾袞生前的種種不法,甚至將多爾袞意圖率兩旗兵馬陰謀奪取皇位一事給揭發了出來。由此,多爾袞從風光榮耀的頂峰跌入了罪惡的深淵,義皇帝的尊號被追奪,家產被籍沒,而且還被挫骨揚灰。

蘇克薩哈這一招明顯是看準了順治帝的心思,知道多爾袞早晚必要被清算,但是他卻沒有號準孝莊的脈,從此埋下了萬劫不復的罪孽禍根。

在孝莊看來,多爾袞對他們母子倆是有恩的。如果沒有多爾袞,小福臨根本沒有機會登上皇帝的寶座,而且,若不是多爾袞的文韜武略,就不會有大清國當時的局面。但是,多爾袞的暴死,孝莊的內心也是非常喜悅的,這位難以駕馭的小叔子被老天收走了,使她和這位少年天子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去除了一塊可怕的心病。


按照孝莊的內心想法,追尊多爾袞為皇帝,隆重體面地將他下葬,多爾袞專權的那個時代篇章就這樣體體面面地翻過去了。至此,她所有的苦心經營、委曲求全終於功德圓滿。以後,大清國將是她們母子的天下,沒人還會提及多爾袞以及她們之間的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

然而,蘇克薩哈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不僅讓多爾袞死後不得安寧,還讓孝莊蒙受恥辱。正是因為蘇克薩哈的敢為天下先,促成了兩黃旗大臣一連串的告發,她們將多爾袞的種種惡行甚至同嫂子的曖昧關係全部公諸於世,這對孝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背叛旗主得罪正白旗

事實證明,蘇克薩哈討好了順治而得罪了孝莊的這筆買賣,的確是血本無歸。儘管在順治十八年時,順治帝臨終前將蘇克薩哈任命為四輔臣之一,但是順治一死,蘇克薩哈就意識到自己的處境。

蘇克薩哈本屬正白旗是多爾袞的屬下,如今他因為背主求榮而被其他三位兩黃旗輔政大臣所不容。熟悉清代歷史的人或許都知道,兩黃旗與正白旗積怨很深,這就決定了四輔臣內的力量對比始終是三比一,蘇克薩哈註定是孤家寡人。

而且更讓蘇克薩哈憂慮的是,作為大清王朝的靈魂人物孝莊太皇太后和他之間,因為告發多爾袞一事存在很深的鴻溝,這道撕碎太皇太后的鴻溝是永遠也不可能癒合的。


得罪了索尼

困境之中的蘇克薩哈始終想找機會彌補他與孝莊之間的情感裂縫,終於一次絕佳的機會讓他等到了。康熙四年九月,按孝莊的安排,欲將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冊立為康熙帝皇后。鰲拜、遏必隆都極力反對這門婚事,力圖將此事攪黃,以防首輔索尼進一步坐大。

對於蘇克薩哈來說,這本是一次絕佳機會,只要他站在孝莊這一邊,他們昔日的怨隙或將雲開霧散,也更能拉近他和索尼的之間的關係,使自己擺脫孤家寡人的境地。


可是,蘇克薩哈出於對康熙的忠誠,以年齡不符(赫舍里長玄燁一歲)為由,反對這門婚事。此舉不僅得罪了孝莊,也加深了他與索尼之間的隔閡。然而,蘇克薩哈的反對是無力的,最後在孝莊的強勢主導下,赫舍裡成為了名正言順的皇后。

眾叛親離 無人相救

後來,蘇克薩哈陷入了同鰲拜之間的圈地事件,儘管鰲拜專橫跋扈,但是他得到了索尼以及遏必隆的的暗中默許,而且身處幕後的孝莊揣著明白裝糊塗,讓鰲拜集中力量一舉消滅了蘇克薩哈。在鰲拜的一手操縱之下,蘇克薩哈及本旗內兄弟、子侄全部斬立決。


更為悲哀的是,康熙帝,乾隆帝還對蘇克薩哈告發多爾袞之事做了定性,屬於“奸謀誣告”,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讓孝莊太皇太后與多爾袞之間的曖昧暴露出來,致使皇家丟進臉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