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兒童心理健康成長,亟需更多專業力量!

原文 :《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任重道遠》

作者 |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心理學系 官銳園

圖片 | 網絡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委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提出從家庭、學校、專業機構等不同層面全面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工作。這一文件體現了各相關部委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和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決心。作為心理諮詢工作者,我們在接待一些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時,常發現很多人其實在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就開始出現情緒問題,但是由於家長和學校對這些情況的覺察程度不足,致使問題遷延或者加重,直到成年階段才發展成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和心理疾病的早期預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件中提出要基本建成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形成學校、社區、家庭、媒體、醫療衛生機構等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這是符合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和心理問題解決的基本規律的。

在既往研究中,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多來源於學校挫折性事件、家庭的不良養育方式以及社會創傷性事件。而作為未成年人,他們的自我保護和自我修復能力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在整個社會系統內進行心理和行為調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該文件提出六項具體行動,分別是:心理健康宣教行動心理健康環境營造行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完善行動

在這六項具體行動中,有三項在短期內比較容易實現,即宣教工作、心理健康促進和關愛行動,如媒體、學校和衛生機構擴大宣傳教育的渠道和方式,開展常見心理障礙的表現及預防等動畫宣傳活動,對貧困、留守、單親、遭遇校園欺凌等處境不利學生給予關愛等。

而另外三項行動是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這三項行動是營造心理健康環境、提升心理服務能力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首先,在營造心理健康環境行動中,有一項是要實施“心理滋養1000天”行動,營造心理健康從娃娃抓起的社會環境,單從時間上看,這項行動就要有三年的時間來完成,這期間需要教育、衛生、心理服務等多部門持之以恆地採取行動和措施。再者,提升心理服務能力這項行動需要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通過多種渠道對相關教師、家長、精神科醫師、心理熱線工作人員等開展培訓,提升專業人員的心理服務能力,這些培訓工作需要長程而有序的開展。第三,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需要有政策的頂層設計、法律法規的建設、專業人員的培養與認證的規範化管理、學校與衛生機構的專業崗位設置、社區的服務場所建設等多環節的規劃與實施,這也是本次多部委共同發佈文件所體現的精神。這三項工作是系統工程,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逐漸完善,因此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保證資金、人員的持續投入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開展兒童青少年的健康促進行動中,媒體、醫療機構、學校和家庭都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網絡時代,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對青少年的價值養成、心理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媒體有責任和義務營造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氛圍,以幫助青少年在處於心理困境的時候能從媒體宣傳的渠道獲得正確的、科學的引導和幫助。醫療衛生機構是能夠為有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兒童青少年提供有效幫助的專業機構,而當前大多數醫療衛生機構的科室是針對生理疾病而設置,針對心理問題的門診非常少,兒童青少年心理服務專業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大力加強醫療機構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中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學校和家庭則是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直接的場所。我們在開展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調研工作中,發現人際困擾較多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較多,而且男生所報告的人際困擾普遍多於女生。如果在學校教育和家庭養育過程中過於強調知識競賽而不是人際合作,則容易造成孩子的過度自我中心現象,表現為只關心自己、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係疏遠,還表現為自尊心過強,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以及容易嫉妒和過度防衛,應對人際困擾的能力不足等現象。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當充分重視提升兒童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技能和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高速的發展,在青少年的培養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多元能力,不只是培養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人際溝通、自我調節、挫折應對、合作等能力。只有全面提升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整體國民的心理健康素養。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93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校園欺凌的終結者——教師 | 社會科學報

教育不應培養“孤獨的學霸” | 社會科學報

萬象 | 正能量“飯圈文化”:激發當下青年的主體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