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諾防線,連普通人都知道能夠繞開,為什麼法國還想不到呢?

用戶938953443692


馬奇諾防線如今已經成了法國人的笑柄,這個耗資巨大、工程龐大的防禦工事,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德軍繞開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直接穿插到法國後方,打了法國一個措手不及,法國也成為二戰中第一個淘汰出局的大國。那麼,如此簡單的道理,法國人為什麼想不到呢?

一什麼是馬奇諾防線

看下面這張地圖,法國和德國交界處的那條紅色實線,就是馬奇諾防線。那麼這個馬奇諾防線有多牛逼呢?

馬奇諾防線修了十一年,法國每年的國防開支有一半投入其中,整個工程耗資達50億法郎,說是以舉國之力來修這條防線也不為過。馬奇諾防線一完成,就被視為超現實工程,是人類當時工業設計的巔峰。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360公里,整個工程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工事的厚度最厚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米,即使是大口徑炮彈砸過去,也相當於撓癢癢。整個防線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繫。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設備、修理設備、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工事外面則密佈金屬柱、鐵絲網,號稱固若金湯。

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為了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溼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法國人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裡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裡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一句話,德國人要想攻破馬奇若防線,可能性無限趨於零。

二法國人為什麼要修馬奇諾防線

那麼,問題來了,法國為什麼全國勒緊褲腰帶,也要修這麼條防線呢?這事還得從一戰說起。

一戰中,馬克沁機槍和鐵網的組合,無情的收割者這士兵們的生命,參戰的國家,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損失慘重。以英、德、法這三個國家來說,法國士兵死亡人數133萬,德國186萬,英國74萬,這樣看來德國似乎是傷亡最大的。但是,由於主戰場在法國,對法國的平民也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而且法國一戰時法國總人口約4000萬,德國約5000萬,比法國整整多出1000萬,所以法國的實際傷亡比要高於德國。

而且,早在一戰開始前,法國的生育率就開始持續走低,人口一直增長不起來。而老對手德國人口卻蹭蹭的往上漲。到了二戰前夕,法國的人口總量才4000萬出頭,而德國已經將近7000萬了,就體量來說,法國已經不是德國的對手了。

所以,二戰前,法國的心態就是,打仗可以,但是別在我的國土上打。而且我也沒有那麼多本錢和德國硬剛,所以就修築防禦工事,企圖把德軍擋在國門外,眾所周知,防禦的一方傷亡總是要比進攻的一方小得多。這基本就是法國為什麼修馬奇若防線的原因。

三為什麼馬奇諾防線被德軍輕易繞過

還是看圖說話,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在法國和德國中間,還夾著個小國比利時。但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修到法、比交界處就戛然而止,並沒有繼續向法、比邊界修過去。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比利時的阿登地區是德國最有可能進攻法國的路線,但是那也山高林密,地勢崎嶇,法國人認為德國的裝甲部隊很難通過阿登山區,所以不需要設防;

第二,法國人其實心裡希望德國佔領比利時,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這幾個歐洲國家心裡的小九九了。在幾個歐洲老牌強國中,英國孤懸海外,一直奉行的是大陸均衡政策,巴不得對面幾個國家天天打來打去,萬一哪天不打了,英國反倒沒了安全感。而法國和德國毗鄰,一旦德國進攻,法國比必定是一個遭殃,所以法國希望德國佔領比利時,這樣直接和英國隔海相望,分出一部分壓力給英國。

但是,讓法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德國經過古德里安的人軍事改革之後,戰術脫胎換骨,已經完全不是一戰時的那種打法了,坦克集群穿插迂迴,很快就從阿登地區攻入法國,後院失火,法國人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佔領了,法國只得投降。

其實,說到底,還是法國人思想僵化,用一戰的戰術來打二戰,痴迷於壕溝加炮塔戰術,馬奇諾防線,說白了就是一條加強版的一戰壕溝。但是,時代變了,一戰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德國人都已經在玩“閃電戰”了,法國人還一廂情願的想著怎麼和德國打陣地戰,不輸才怪。


一卷青史


實際上法國人想到了,但是很無奈,被隊友坑了。

法國防禦德國,並不只有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也修不到那麼長。而光靠馬奇諾防線,是防不住德國的。馬奇諾防線也只能修到盧森堡邊界那裡,旁邊的比利時也是德軍入侵的路線。法國抵禦德國的入侵路線其實非常長的,法國比利時聯合才是一條完整的防線。這就要看比利時的了,比利時這個國家太善變,在德國法國中左右逢源,一戰結束後,比利時跟著法國人收拾德國,而希特勒重整軍備後,比利時立馬宣佈自己永久中立,想避免德國報復。結果,事與願違。

法國曾經考慮過阿登山區,三十年代時,貝當帶著一大批軍事專家實地考察過阿登山區,考察結果是,阿登山脈不可逾越,德軍無法穿過阿登山區的森林。如果是這樣,法國比利時的防線合在一起,非常完整。戰爭開始前,比利時拒絕了法軍入境幫助加固要塞的想法,想讓德國尊重自己中立。然而戰爭開始之後,德國B集團軍進攻荷蘭比利時,調走了英法主力,C集團軍佯攻馬奇諾防線,左右拉開之後,A集團軍進攻阿登山區,阿登山區的五個師很快就被德軍打崩潰了。法國知道德國人會繞開,但是比利時並沒有和法國一起防禦,法國北部集結的軍隊,也是防禦德國繞開馬奇諾防線用的。但是被德國人突破的阿登山脈,是被法國人看做是無法跨過的,偏偏就這裡被忽視,偏偏就是這裡被突破。

法比防線是很完整的,馬奇諾防線無法攻克,讓德國人繞開,法國人想進入比利時同德軍決戰,結果,英法過去了,而且還去晚了,但是那裡只有德國的一個B集團軍,A集團軍從阿登山脈直插法國腹地,法國就是這麼輸的。


軍武文齋


法國人又不是傻子,你以為他真的料不到德國人會繞開馬奇諾防線,從荷蘭,比利時的低地國家過來?其實說句實話,如果真的讓這些所謂的繞開馬奇諾防線,就可以打到法國巴黎的這些人過來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德國人失敗的會更慘!

馬奇諾防線,它的主旨設計理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就開始誕生的,為了阻止來自於東歐方向的其他勢力的威脅,所以法國人設計了馬奇諾防線,本來馬奇諾防線防禦的地方,包括法國北部,也就是把整個防線延伸是荷蘭,比利時等地區,然後形成一條完整的馬其諾防線,隔絕整個歐洲。

但是後來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相繼退出以後,馬奇諾防線到了北部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缺,這個巨大的空缺也是讓德國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德國人原先的計劃就是實施右勾拳戰略,也就是派出軍隊直接繞過嗎?請我防線從荷蘭,比利時進攻,如果站在德國人的立場上來講話,就好像從右邊打出一記右勾拳。

但說實話,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法國人和英國人也沒有笨到說故意留出來這麼大一個空檔留給德國人鑽,所以法國人和英國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戰略部署。

馬奇諾防線主要就是法國人負責,英國人並不參與,與此同時,法國還需要控出一批部隊,和過來的英國遠征軍一起匯合,形成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幹什麼?等到德國人真的從荷蘭,比利時進攻的時候,這批部隊迅速開出法國北部,進入荷蘭,比利時阻擋德國人的進攻,這樣的話,德國人進攻將會遲滯於荷蘭,比利時等地,不會影響法國北部,以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悲劇重演。

所以德國如果按照原先的作戰計劃,直接實施右勾拳戰略,那德國人簡直就是找死。當然幸虧這個時候曼施坦因提供了第二種方法,(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也正是德國人之前的戰術失誤,讓德國人知道自己的戰略意圖,被英國人,法國人知道了以後,開始實施曼施坦因的計劃。

仔細看一下曼施坦因的計劃,要再看什麼地攤文學,說曼施坦因就是甩鍋!曼斯坦因的作戰理念其實就是將計就計,你不是以為我會進攻荷蘭,比利時嗎?那我就進攻這兩個國家,但是我派出所攻擊部隊不是主力部隊,我要把真正的作為突擊力量的主力部隊,裝甲兵集團和質量,並全部集中於阿登森林地區。

進入荷蘭,比利時等地以後,原先駐守在法國北部的法軍和英國部隊將會迅速增員荷蘭,比利時而我的裝甲兵集團將會從阿登森林沖出來,然後沿著原先駐紮英國,法國部隊的法國北部國境線,直接將英國遠征軍,巴黎兩個目標徹底隔絕開了。

與此同時,部隊將法國本土和英國遠征軍隔絕開來以後,英國本身的補幾就是一個問題,英國人接下去作戰的理念,作戰的意志,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此同時,還要做出一副徹底切斷英國人回家路線,也就是把整個大西洋北岸全部佔領,將英國人徹底做包餃子的一種態勢。

這才是真正的後來德國人用來出奇制勝的一個方法,靠原先的那一套想當然吶,輸得連底褲都沒有。


漩渦鳴人yy


其實雷諾和戴高樂等人都反對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他們認為這些錢還不如用在飛機大炮裝甲車方面。而且英法的軍官也已經料到德軍不會正面硬扛,而是繞到法國北部。法國計劃從比利時方向再修一道防線,和馬奇諾防線連起來。當時法、比防線的阿登高地崎嶇難走,並不適合德國裝甲部隊通過,因此這也成了法國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天算不如人算,1940年5月德國發動進攻,先讓英法聯軍支援荷蘭,然後再趁虛直入,並很快將英法聯軍逼至敦刻爾克。

馬奇諾防線現在已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馬奇諾防線的修建主要還是當時法國元帥霞飛極力支持,他是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取得勝利而奠定了歷史地位,上海的霞飛路(現在的淮海中路,1915年至1943年曾命名霞飛路)就是以他命名。

有點諷刺的是,修建馬奇諾防線的一個理由就是節省國防人員開支。為法國爭取2~3周的緩衝時間,構築法國反擊作戰的據點,迫使德軍繞道比利時或瑞士,從而避免法國本土遭到入侵。法國人對於馬奇諾防線寄予厚望,其為了抵禦空中轟炸、大口徑火炮攻擊,而搭配了各種火炮、壕溝、堡壘、醫院、工廠等軍事生活設施,在較大的工事中設置設計了有軌電車。

德軍從阿登高地進入法國後,在1940年6月14日便攻下了巴黎。而在1944年6月,盟軍反攻的時候,同樣繞開了德軍把守的馬奇諾防線。二戰結束後,尤其是法國進行核武器計劃後,馬奇諾防線的地位就更加尷尬了,逐步被棄用,某些工事甚至被改成紅酒酒窖、農場,甚至迪斯科舞廳……


航空之家


對於馬其諾防線,軍方肯定想到了,因為法國人也不是傻子,知道德國人或東歐任何國家進攻的話基本上不可能從馬其頓方線正面進攻,但是,法國人也有一套部署方案。

首先就是當初設計防線的時候是準備沿著法德邊界線,直到海岸線為止建造一條完整的馬奇諾防線,但是事與願違,隨著比利時在德國重整軍備後宣佈永久中立,拒絕法國的提議,法國也沒有辦法,這也就導致法國只能在北邊修建臨時防禦工事。

法軍當時的部署是這樣的,由法軍在戰爭後先開始在北部防線防禦,在英國遠征軍來了之後,英法聯軍在北邊繼續組織防禦,阻擋敵軍進攻。

德軍的進攻線在“黃色計劃”前的計劃就打算從荷蘭比利時進攻,進而從法國北部繞過馬奇諾防線,以一個右鉤拳打敗法國,但是計劃隨著飛機被英法聯軍擊落而有洩露的可能,於是乎,曼施坦因的“黃色計劃”被總參謀部採用,從法國阿登森林進攻法國,這出乎法軍意料,貝當等人當初去過阿登森林考察,結論是敵軍機械化部隊無法通過,但是事實很明顯打了貝當的臉。於是乎,德軍的ABC三個集團軍,C集團軍佯攻馬奇諾防線,B集團軍進攻荷蘭比利時,而A集團軍直接從阿登森林進攻,直接擊潰了法軍在這裡防禦的幾個師。

法國在馬奇諾防線無法延伸之後,修建了法比防線,但是德軍明顯棋高一著,從法軍沒想到的阿登森林方向進攻並且成功的進入了法國。


戰鬥機解說家


馬斯諾本身就是一戰結束後修築的,這個時候法國對軍事思想的認知還停留在塹壕戰這個水平,誰能想到到了二戰軍事思想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一戰中坦克只是輔助裝備,到了二戰,在天才的德國軍事家古德里安的推動下,已經將機械化作戰作用的非常靈活了,而法國的坦克還在分散使用,這就說明法國的軍事思想是何等的落後。

自詡為歐陸軍事第一強國,只不過是外強中乾。

另外當時英法也沒想到德國真敢對自己下手,張伯倫的綏靖計劃一味遷就德國,導致德國胃口越來越大,這就是養虎為患的後果。

法國的過度自信馬斯諾防線的作用,而將大部分部隊投入到這一線,忽略了阿登方面,英法聯軍統帥部參謀人員太失職。

對比法軍不得不說德國的軍事素質確實是一流。就算德國越過了馬斯諾,你還可以再組織下一道防線,為何3個月就亡國了。

綜合來說法軍的戰術思維,兵員素質,動員能力,指揮能力全方位落後德軍,焉有不敗之理。


屬馬姓楊


用少部分兵力正面拖住敵人,然後用大部隊繞到敵人側後進行打擊,這是戰爭中1+1的操作,是最、最、最基本的戰術。當然也是戰爭中最常見,最有效的辦法。

永遠不要正面進攻一個可以迂迴的陣地。這是陸軍教科書排在最前頁的金科玉律。

德國人要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人不用想,也想到了。他當年對這事兒有防備。

不過法國和德國的賬想算清,咱們得追溯到二戰爆發的一百多年前。

二戰的一百多年前,德國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就說了:法國最大的破綻、命門就在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也就是法國北部到比利時這片區域。這個意思還是德國要繞過法國的正面,從側面進攻法國。只不過這次克勞塞維茨把具體走哪條路說的更準確了。所以,從那以後,德國打法國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

一戰開始之前,法國在邊境,德國的正面部署了重兵,想跟德國來個對攻。結果德軍就是按照克勞塞維茨的思路,以及施裡芬計劃,正面牽制法軍,主力部隊進攻比利時,繞到了法國側翼,從右路直接打到了巴黎城外。而法德邊境的法軍主力在跟牽制他們的德軍佯攻部隊的作戰中,並沒有佔到便宜,被困在了正面。所以在一戰的時候,法國的首都其實就已經面臨著陷落的危險。

但由於德軍主帥小毛奇一再削弱右翼這支繞道攻入法國境內的德軍主力兵力,再加上法國動員迅速,以及英軍的幫助,最終在馬恩河擋住了德軍的進攻,保住了巴黎。從而避免了戰敗。

一戰法國就險些被德國繞道進攻得手,但這招他們提前有防備。首先比利時是中立國,德國是簽了條約認可的,所以法國人認為德國人會守約,不會進攻比利時。法國人以為德國人不會毀約,破壞比利時的中立。如果他毀約問題也不大,因為當時比利時是英國的保護國,如果德國進攻比利時,英國必然參戰,這樣法國雖然側翼有危險,但在戰略上,多了英國這樣一個強大盟友,還是划算。

當時法國人以為德國人不會這麼傻,寧可得罪英國,也要進攻比利時。事實是德國人偏偏就有這麼傻,真的進攻比利時了,還險些滅了法國。

克勞塞維茨說法國的命脈在巴黎到布魯塞爾之間,這是在著作中公開發表。一戰,德國人又是這麼幹的。法國人怎麼可能沒防備呢?

德國人準備在邊境正面牽制,然後繞道側翼進攻法國本土,這是公開的秘密。法國人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他在法德邊境正面修建了馬奇諾防線,用來抵抗正面的進攻。然後英法聯軍就部署在比利時、荷蘭的後面,準備德國繞道這裡的時候,頂上去。

所以,法國不但是想到了,而且是做了充分的準備。

只不過針對於法軍的部署,德軍也對自己的策略做了微調,大思路沒變,但是把原來的一支佯攻部隊改成了兩支佯攻部隊。老規矩,一支部隊部署在德法邊境,牽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另一支還是部署在比利時、荷蘭方向,勾引英法聯軍。表面上都是按照法軍的預測來的。但德國又組建了一支真正的主力部隊,裡面集中了他的最強悍坦克部隊,從兩支佯攻部隊的中間插入了法國境內,打到了法軍的後方,一舉擊潰英法聯軍,法國投降。

跟德軍兩支佯攻部隊正面對峙的就是英法的兩支主力部隊,德軍主力從自己的兩支佯攻部隊中間打過去,也就是從英法聯軍的兩支主力部隊的中間穿了過去。

一戰,德國就是正面牽制,側翼繞路打的法國。二戰,法國也做了防備,正面和側面都有部隊防守。但一戰德軍是一路正面佯攻+一路主力繞道,二戰的德軍是兩路佯攻+一路主力繞道。

而這支繞路的德軍主力並沒有繞太遠,沒有進入比利時境內,是在法比邊境,法國這一邊的山區穿過去,打進了法國內地。

所以說,法國確實是知道德國人會繞過馬奇諾防線從側翼進攻他,但德軍具體從哪條路進來,分兵幾路,這依舊是難以預測。

說到這可能有讀者會認為:兵分三路,兩路佯攻,一路繞道側翼,似乎也平常,法國人如果再聰明一點點,也能想到。

這就是閃電戰的精髓問題了。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動用了300萬部隊。如果說這300萬部隊一直襬在法德邊境,法國人肯定不會吃這個虧。因為賬很好算:馬奇諾正面你擺100萬部隊足夠了,繞道比利時荷蘭,有100萬也夠了,剩下那100萬你想幹嘛?

如果法軍統帥知道德國這集結了300萬的大軍,用腳後跟也能想出來,德國人要分三路過來,而且德軍不可能繞太遠,最遠就是繞到比利時、荷蘭,最近在馬奇諾,那第三支德軍部隊肯定會從這兩支部隊中間過來。這樣的話,法國人就能提前防備了。

法國人之所以吃了這麼大的虧,那是因為法德戰爭爆發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國在西線的兵力不是300萬,而是30萬。

用馬奇諾防線和英法聯軍鎮守比利時,對付30萬德軍已經是足夠謹慎,萬無一失。按照法軍將領的思路,這30萬德軍在一路進攻都是遠遠不夠,更別提是分兵兩路甚至三路了。

當時德軍的主力在東線,在波蘭,部署在蘇聯邊境。這時候德國打蘇聯肯定是更便捷。但是,由於德國的鐵路、公路極其的發達,他在幾天之內就把部署在波蘭的100多萬德軍,和國內的幾十萬部隊運到了法國邊境。

西線的德軍幾乎是一夜之間由30萬變成了300萬。

打法國,德國是把將近300萬的部隊瞬間從國家的東邊挪到西邊,打蘇聯,德國再把500萬的部隊瞬間從西邊挪到東邊,這叫閃擊戰。所以,當法國發現邊境上已經有300萬德軍的時候,蘇聯人發現邊境上有550萬德軍的時候,再想調整部署已經來不及了。

德國人擅長制定計劃,計劃提前制定好,300萬部隊下車直接就開打。左翼進攻馬奇諾防線,右翼進攻比利時,吸引英法軍隊主力。中路裝甲集群從色當山區過去,打到英法聯軍主力的背後......英法部隊一下子就懵了。

法國戰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德國這200多萬,將近300萬的大軍調動的太快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法軍是有防備,防備的方向、思路也沒問題。問題是德軍來的太快,不給他應變、調整的時間。克勞塞維茨就明說了要用右勾拳擊倒法國,一戰德國也是一記右勾拳差點擊倒法國,所以二戰之前法國一直在防備德國這記右勾拳,但德國這記右勾拳加了花樣,多晃了法國一下,就是比利時、荷蘭方向的那支牽制部隊,然後像閃電一樣,從色當砸了下來,KO。

我們文學發達,大家受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孫子兵法、武俠小說的影響,幻想的戰爭都是火燒連營、草船借箭、夜襲敵營,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這些華麗的操作。實際上真實的戰爭從表面上看要樸素的多,不是左勾拳就是右勾拳,戰爭的華麗其實都在細節裡,都是左勾拳,比的就是看誰的時機把握的更好,誰打的更快,更有力。

咱們國家這些名氣震天的武功高手、大師,上國際重量級拳擊比賽,是不是等於自殺?

戰爭和拳擊一樣,就是比誰勁大,比誰速度快。你這一擊足夠強,足夠快,他想扛也扛不住。德軍打法國就是這道理。

法國不是沒想到德軍會繞過馬奇諾防線,而是沒想到德國能這麼快的把300萬部隊運上來。當德軍力量暴增10倍以後,法軍也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打仗靠的不是小說裡的奇謀密計,打仗比的就是生產力、動員力、組織力。有足夠的炮彈就是生產力。有足夠的士兵就是動員力。把炮彈和士兵及時運到位置就是組織力。像德國這樣把幾百萬的大軍來回倒騰,實際上需要的是極其恐怖的組織能力。幾百萬的部隊,每一步都按部就班的運過來,幾乎是同時到達陣地,這種能力其實是當時世界各國都不具備的。擊敗法國的不是坦克,而是德軍的組織能力。


薩爾滸之戰,明軍被八旗軍幾乎是殲滅。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幾支部隊是分先後到達戰場的,然後被八旗軍分別幹掉。不能同時到達戰場,是明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如果他的幾支部隊能夠在交戰之前集結,八旗軍也就打不過他們了。而不能同時到達戰場,就是組織能力不行。

像我們國家組織閱兵,這是有實戰價值的。閱兵的分秒不差,考驗的就是軍隊的組織能力。


銳度何老師


馬奇諾防線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內修建的,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這個時期為什麼特殊呢?因為在這兩次世界大戰爭相出現了各種新式武器,像坦克群、毒氣彈等等,可以說中間這短短的21年裡,所有的東西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開上帝視角的話,會很簡單的就想出繞開防線,可是法國為什麼想不到?那是因為當時法國還固守一戰時的陣地作戰思想,認為德國不會繞過阿登山脈迂迴進攻,所以耗巨資來構築了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從1927年開始修建,到1936年才完工,耗時九年,全長七百多公里,平均每公里就耗資達百萬美元。馬奇諾防線堡壘林立,並築有堅固的地下工事,包括地下鐵道、隧道、公路和各種生活設備。可是當時的法國人還認為戰爭會像一戰一樣,是長期的陣地戰。

其實也不是所有法國人都沒看出問題,比如戴高樂在三十年代初,也就是馬奇諾防線還沒完工時,就寫了一本《建立職業軍》的書。在書中他對比了法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地理形勢,分析出法國唯一可靠的防禦措施不是構築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十萬人組成的分編成六個機動裝甲師的職業軍。但很顯然,沒人重視。

1938年戴高樂在法國慶祝國慶演習上,指揮他的坦克亮相,但是觀看演習的吉羅將軍卻說:“只要我活著,你就別想在我的防區看到你的理論付諸現實。”是的,這就是現實。

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像法國修築馬奇諾防線的事並不少見。比如1940年11月英國已經使用航母搭載飛機成功轟擊了意大利的塔蘭託港口,宣佈制空權的到來,可是獲勝的英國卻沒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依舊沉迷於水面艦隊的傳統交戰方式。所以次年的11月,當丘吉爾下令遠東艦隊奔赴太平洋戰場與日軍作戰時,又反過來被日軍航母艦載機擊沉。

任何事情都是守舊易,創新難。能著眼未來及時改變策略的沒有多少,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需要被打疼才會醒過來,像法國為什麼建了這麼一個豪華防線,還不是因為一戰打的就是陣地戰。可是直到他們修完了馬奇諾防線,也還沒有馬上被打疼,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再說教訓了丘吉爾的日本,不也是大力發展魚雷和大和號戰列艦嗎?沒有認識到制空權的重要性,不把飛行員當寶貝,打到最後還沒飛幾個小時的就上了戰場。

所以說,戰爭也好,生活也罷,人都需要有創新精神,打破守舊思想的禁錮,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盲點,並且不斷更新迭代自己的認知,方能取得先機,打贏未來戰。


邯鄲醉


法國人也知道啊!

一戰時,德國人搞施利芬計劃,就是取道比利時繞過德法邊境,打擊法國側後方,差一點就打進巴黎!吃過這麼大的虧,怎麼可能還不長記性?

馬其諾防線的指導思想不是我們想像的靜態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極致的塹壕戰戰略。法國人希望用少量兵力堵住德法邊界,主力部署在法國比利時邊界,一旦德國入侵比利時,法軍就迅速進入佈防。通過連續防線消耗德軍銳氣,遲滯德軍進攻,然後彙集英法聯軍主力進行決定性反攻。法國人本想先期進入比利時佈防,把比利時也塹壕化,但是比利時人可不願意給法國當肉盾,把自己的國土變成戰場,英國人也不希望法國影響力太大,於是這事就沒了下文。

法國戰役開打時,德軍首先攻入荷蘭比利時,法軍立即按照預案北上應對,不料德軍裝甲部隊主力穿越比法邊境的阿登山區,打了法國人措手不及。他們沒估計到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遠大於傳統步騎兵,於是在古德里安的狂飆突進中被打崩了。


這是整體戰略思想落後釀成的慘劇,不是戰術失誤!

其實法國也注意到德國裝甲師在大放異彩,也開始組建自己的裝甲師,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法國人之前沒有組織研究實踐,倉促之下當然不能如臂使指。

我們也不要笑法國人保守,我軍還不是曾經迷信老一套防禦戰略,直到海灣戰爭第三次浪潮,多少將領捫心自問,如果挨炸的是我們怎麼辦?

軍事戰略調整本來就有一定賭博性質,當年美帝迷信麻雀中距彈,讓F4取消了航炮,結果被米格機吊打——不僅是米格21,還有我們的殲5(米格17)。


真正鱷魚不哭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法國人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的,但是現實不允許他們修建一條完整的防線,他們只能把精力放在法德邊境防線上。

限制法國修建完整的馬奇諾防線的原因如下:一是造價實在太過昂貴,僅僅現有的防線已經花費了50億法郎,而且建造週期過長,花了12年才堪堪修好;二是阿登地區地形崎嶇,不利於行軍作戰,法國人將其當作了天然的屏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國人在此修建防線的決心;三是比利時的反對,當時比利時和法國處於統一戰線,都對德國抱有戒心,所以法國在比利時的反對下不再修建防線。





馬奇諾防線建成時一度被法國人認為是一道牢不可破的堡壘,裡面有大炮、軍火庫、醫院、娛樂場所、發電站等等,儼然是一座地下城市。有了這條防線之後,後方的法國人天天載歌載舞,防線中的士兵也沒有進行有效的軍事訓練,這座城堡看上去很是堅固,加上法國龐大的陸軍,所有人都認為這條防線可以抵禦德軍的進攻。有人會將法國的失敗歸結為防線的不完整,這是很片面的。





按照二戰的進程,即使法國修建了完整的馬奇諾防線,也只是會延緩德軍進軍巴黎的腳步。法國當時指揮層的軍事思維已經跟不上德國,他們的思維仍停留在一戰時期,認為德國人只能大兵團進攻,什麼步坦協同作戰根本沒聽說過,所以法國在德國的閃電戰下毫無還手之力,在還有大量有生力量的時候,選擇了向德軍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