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心存漢室的,以他的智商難道看不出曹操想篡漢,為什麼還要輔佐曹操?

有點酷的春日野悠


你何以知道荀彧是“心存漢室”的?你又如何知道曹操是“想篡漢”的?好吧,即便如此,那麼除了曹操,誰又能承擔恢復舊秩序的重任?

事實上,早期的曹操忠於漢室的心,比誰都強烈,即便到死,他也沒有跨出那一步,雖然曹操也認識到漢室必亡!荀彧呢?真的忠於漢室嗎?不一定,他恐怕更忠於他所在的士族集團!

曹操對漢室的立場,有變化的過程

按題幹說法,曹操似乎天生反骨,其實早年曹操對漢室的忠心天日可鑑!當初,討伐董卓時,表現得最義無反顧的就是曹操。

在諸路反董大軍中,曹操勢力最弱,只能掛在韓馥旗下,幾千兵馬還是他變賣家產,募集的私兵。當所有諸侯左顧右盼,誰也不願意自家兵力受損時,曹操第一個挺身而出。結果發打光了家底。他又再次回家募兵,二上前線。

曹操對諸路兵馬的私心失望透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忠誠!

剿滅黃巾軍時,曹操依然是最積極的戰士,他曾說,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去世後,墓碑上刻著:漢故將軍曹操之墓!請問那時候的曹操是“賊”嗎?

荀彧從初平二年就開始跟隨曹操,至少那時候曹操還是漢室忠臣。曹操的“野心”也不是一天撐大,而且“野心”和“篡漢”的界限在哪裡,本來就很難界定。曹操到死也沒有跨出那一步,說明在曹操的心裡,他一直還是謹守著底線。

所以,這不是荀彧智商高低的事,恐怕連曹操自己都無法描述得清,對大漢的複雜心情。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焦點不在對漢室的態度

以荀彧的睿智和通達,他恐怕也早就在心裡得出一個結論:大漢已經沒得救了!從荀彧跟隨曹操的二十餘年經歷來看,在對待朝廷的問題上,恐怕倆人早就心有靈犀了。

個人認為,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應該來自於立場衝突,曹操“唯才是舉”的《求賢令》,才是引發倆人矛盾的根源!建安十五年,曹操頒佈《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份《求賢令》暗藏著一個巨大的雷區,即“唯才是舉”。從表象上看,似乎沒什麼問題,其實這份《求賢令》已經觸動了豪門士族的根本利益,而荀彧正是豪門士族的典型代表。

兩漢的官員選拔,一直採用“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察舉制”其實已經變成了豪門士族壟斷官場的工具。曹操的出身卻不是豪門士族,他對這個制度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深惡痛絕,這就是曹操想另立爐灶的原因。

為了打破豪門士族的壟斷,曹操甚至提出,即便是“盜嫂偷金”類的道德渣子,只要有能力,也可以用!這個做法,無疑觸動了所有豪門士族集團的根本利益。

荀彧在曹操身邊,舉薦了很多人才,但仔細熟悉理一下就會發現,荀彧舉薦的這些人,全部都是豪門士族階層人士。這就很清晰地表露了荀彧的政治立場,與曹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曹操的這份《求賢令》頒佈於210年,212年就發生了荀彧公開反對曹操,接受“魏公”稱號的事:“(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在當年,荀彧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原先親密無間的夥伴,幾乎是突然翻臉,從這個時間節點上來看,這三件事不能算是巧合吧?

統一天下的重任,除了曹操還有誰

拋開“篡漢”的說法,無論曹操還是荀彧,對天下形勢都有一個共同的利益訴求:結束軍閥混戰,實現天下統一!

荀彧出自潁川大族,家族世代官宦,以荀家對天下大勢的洞徹,誰能執帝國牛耳,在他心目中門清。

不過,荀彧第一個投靠的對象不是曹操,而是袁紹。為什麼是袁紹?很簡單,他和袁紹有共同的利益立場:同為豪門士族階層!

當發現袁紹根本不堪重用後,他才將目光轉移到曹操身上。曹操所展現出來的雄才大略,也征服了荀彧,曹操同樣對荀彧表現出不尋常的欣賞。這就是他們二十年來,親密無間的原因。

對荀彧來說,他最好能找一個袁紹的身份,曹操的能力,這樣一個結合體。可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統一天下的目標,他只能選擇曹操,況且那時候曹操還沒有表現出,有傷豪門士族根本利益的舉動。

所以,題幹所說的前提條件就有問題,荀彧談不上對漢室有多忠誠,他也不關心曹操“篡漢”的問題,兩個人的根本矛盾在於,曹操傷害了荀彧所代表的豪門士族集團的利益!


尋根拜祖


曹操纂位了嗎?沒有。我如果說曹操在稱公之前沒有纂位之心,你相信嗎?

荀彧為什麼要投靠曹操啊?因為曹操是當時唯一願意匡復漢室的人,又不相信了嗎?好吧,我們就來說一說,年輕的曹操是個怎麼樣的人?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的朝廷就是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互相攻殺的時代,曹操雖然出身宦官之後,但曹操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與宦官劃清界線,並且曹操的所作所為 ,完全是一幅憂國憂民、為匡復漢室而戰的英雄形象。

曹操20歲時,因為家族的關係,被任命為首都洛陽城北公安分局局長,一上任了就造了五色大棒,誓言要秉公執法,不久,機會來了,漢靈帝寵幸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反宵禁在夜裡行走,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活活打死,曹操這叫什麼?叫不畏強權、秉公執法。



曹操26歲時被朝廷徵召為議郎,也就是無實權的政治顧問,曹操冒著黨錮之禍尚未解禁的風險,為前朝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上書平反,可是朝廷沒有理睬,曹操的行為叫什麼?叫除暴安良、維護正義。

曹操30歲時,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秩比二千石的羽林騎兵隊長,官不小了,同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與皇甫嵩等人消滅了潁川郡的黃巾軍,因功受封濟南國相,到任之後,曹操大力整頓吏治,打擊貪汙腐敗,一時之間導致官不聊生,曹操的行為叫什麼?叫為國戰鬥、正直無私、掃除汙穢、整治官場,一幅正直清官的模樣。



曹操36歲時,天下大亂,董卓專權,禍害朝綱,以袁紹為首的關東勢力聯合討伐董卓,而曹操當時沒有官職,僅靠自已的家財,招募了一支軍隊,積極參與討伐國賊董卓,在袁紹為首的諸侯內訌爭權奪權,畏縮不前的時候,曹操帶著自已的部隊攻打董卓,結果戰敗,曹操是當時關東聯軍中唯二攻打董卓的人,另一個是孫堅。

曹操雖然戰敗,並且差一點就送了命,但是曹操的作法,在正直士大夫的眼中,簡直就是為國為民的英雄,因為曹操沒有保存實力,沒有一心為私,圖謀地盤,而是為國而戰,這不是英雄又是什麼呢?



就在曹操戰敗的第二年,荀彧就放棄強大的袁紹,而投靠實力弱小的曹操,荀彧圖什麼?就圖曹操的英雄氣概和所作所為,要知道當時的袁紹比曹操要強大的多,也許在一般人眼中,荀彧是棄強投弱,但是荀彧可不是一般人,而是選擇了曹操這個藍籌股。

從日後的發展來看,荀彧的選擇,證明了他的眼光是極其正確和深遠的,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荀彧覺得曹操的所作所為,和自已匡復漢室的理想一致,是志同道合的,所以荀彧投靠曹操。



不僅僅荀彧投靠了曹操,很有有識之士及目光長遠的人才都選擇了投靠曹操,有程昱、郭嘉、荀攸、賈詡等等,如果要排,可以排一長串的名字,當然每個人投靠曹操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有一點肯定是相同的,他們渴望成功。

荀彧投靠曹操,按曹操的話說,曹操把荀彧當成了自已的“張良”,實際上荀彧所起的作用是“蕭何+張良”,葛彧不僅為曹操制定了發展戰略,提供謀略,而且為曹操掌管內政,處理與皇帝之間的關係,推薦人才等等。



曹操自從迎回漢獻帝后,對漢獻帝可是畢恭畢敬,並不像電視上或三國演義上描述的那般隨意欺壓皇帝,曹操不是董卓,也不是李傕、郭汜之輩,曹操早年對待漢獻帝,實際上與忠臣對待皇帝並無二致。

有人說衣帶詔事件,不是漢獻帝對曹操不滿意嗎?實際上衣帶詔事件就是存在疑問的一件事,歷史是否真有其事,也有疑問的,很有可能是董承為了爭權奪利,一手導演的事件,嫁禍給曹操,畢竟荀彧在衣帶詔事件中,是支持曹操的,並沒有看到荀彧有什麼不滿意。



另外曹操獨創了異地控制皇帝的先例,漢獻帝在許都,而曹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征戰,不在外征戰時,曹操是駐守鄴城的,曹操避免自已和漢獻帝碰面,也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煩,估計曹操一年也見不到漢獻帝幾次,所以就不會對漢獻帝有什麼過份的行為。

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曹操開始有了一些野心,但並未表露出來,曹操原本就是城府極深之人,但曹操雖然沒有表露出來,但是曹操的手下人卻坐不住了,想蠱惑曹操纂位,以便所有人都能謀取利益,只能曹操更上一步,他的手下人才能獲得利益。



於是不斷的有人開始為曹操搖旗吶喊,先是準備恢復上古九州制,擴大曹操冀州牧的地盤,接著曹操開始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直到準備稱公,一直都得到荀彧的反對。

曹操的野心膨脹應該是在公元204年拿下鄴城之後,自任冀州牧開始的,也就從這時開始,曹操的政治中心搬到了鄴城,儼然自成一系,與皇帝更加疏遠了。



當荀彧發現了曹操的野心,也就是從204年後開始的,但荀彧已經無力阻止曹操,只能延緩曹操纂位的步伐,荀彧反對恢復古制,擴大冀州牧的地盤,曹操還真聽從了荀彧的建議。

但曹操與荀彧之間開始有了政治分岐,隨著時間的發展,矛盾逐漸加大,直到荀彧阻止曹操稱公,曹操才動了殺心,荀彧死在曹操稱公的前一年,第二年,曹操稱魏公,建立魏公國,終於邁出纂位的關健一步,荀彧無法阻止,只能以生命為代價自盡而死。



荀彧死的那一年是公元212年,年齡是50歲。荀彧一死,天下再無漢臣。

荀彧早年輔佐曹操是因為兩人共同的理想,興復漢室而志同道合,荀彧之死,也是因為兩人的理想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荀彧沒變 ,還在堅持自已的理想--興復漢室,但曹操早已不是當年的曹操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強調一下,荀彧輔佐的不是曹操,而是漢獻帝。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以後,自任丞相,然後發出招賢令,天下豪傑紛紛來投,其中就有荀彧。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因為漢獻帝就在許昌,他是給漢獻帝或者說大漢王朝打工,而不是給曹操打工。而且曹操的口號也是當週文王,匡扶漢室,並不是自己當皇帝。



到了後來,曹操野心膨脹,加了九錫,仗劍上殿,自稱魏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想幹點啥。此時荀彧作為漢室忠臣,就不想再幫助曹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因此對曹操進行了勸諫,但是曹操不聽,一意孤行。



曹操親征孫權,荀彧沒有隨行,而是想留在許昌,曹操對他並不放心,再次邀請了他,荀彧勉強跟隨,半道又請了病假,曹操於是下了殺心,給他送來一個空盒子,荀彧看到空盒子,自殺了。



曹操空盒子的意思是,你吃的是我曹操的飯,不是漢獻帝的飯,我隨時能夠讓你沒飯吃。你想吃飯,就得聽我的。但是荀彧出身名門,也是有風骨的,餓死不吃嗟來之食,服毒自殺了。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唐風宋月


因為沒有選擇

不輔佐曹操還能輔佐誰,當時天下諸侯並立,曹操自己都說,如果不是他,不知道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自己雖然跋扈,但終其一生也沒有走出篡漢的一步,他的存在確實有效的壓制了其他的諸侯。

再說了,不輔佐曹操,你輔佐劉備?

劉備自稱漢室宗親,這個西漢的血統和東漢有多遠就不說了,哪怕就是真的,劉備是想光復漢室嗎?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就是反覆難養,有奶就是娘。董卓廢立,袁術自立,曹操挾天子,各自政策立場不同,劉備立場什麼,劉備沒有立場,反正只有誰給他一個容生之處,他就投靠人家,也不管人家政治立場是什麼。

再說了光復漢室,等於劉備自己當皇帝嗎?好歹曹家當皇帝,漢獻帝還禪讓了一下,程序上是說得通的,但東漢皇帝繼承權,排一百位出去也排不到劉備這個西漢的皇族吧,何況還是自稱的。

其他類似孫權,赤壁之戰前,東吳更專注於江南,而遠離權力的核心,就算輔佐了孫權,是否成功先另說,光說孫權,曹操至少在漢獻帝身邊還有輔佐的可能,劉備不管真假,多少沾點血統邊,孫權這邊,既沒有控制的皇族,自己又不沾邊。輔佐他。

至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類似劉表劉璋一類的,要是真有大本事,大能耐,東漢就不會落到這個地方。


葉飄刀


一定要說曹操想篡漢的話,是人都能看得出,不需要高智商。

說荀彧心存漢室,未必絕對正確,但荀彧是有理想的的人。他要實現他的信仰,成就自己的人生。

01

建安元年(196年),獻帝從長安回到了洛陽,詔令天下勤王。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問題上,曹操的部屬發生了激烈的辯論。

如果曹操是真心匡扶漢室的話,這種事還需要討論嗎?

之所以要討論,曹操是在聽取意見,權衡利弊。就是說奉迎天子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弊,是利大還是弊大。

這麼簡單的事,還需要智商去考慮嗎?

02

荀彧力勸曹操奉迎天子,也沒有給曹操泛泛地講忠君大義,而是給他分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

荀彧對曹操說的意思大致為幾方面:

第一,荀彧首先就說,從前晉文公奉迎周襄王返回都城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

先看一下這兩個故事。

晉文公元年(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帶與王后隗氏私通,此事被告發,於是跟周襄王發生了火拼,聯合狄人打敗了周襄王。周襄王就逃到了鄭國,號令天下勤王。

晉國大臣趙衰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立馬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就勸晉文公說:“爭奪霸權最好是擁護天子,如果不搶先護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國之後,就無法在天下發號施令,現在尊敬周王就是晉國稱霸的資本。”

晉文公採納了這一建議,親自帶兵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並殺死了王子帶。

周襄王大為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

晉文公威望爆棚,因此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基業。

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以後,就派人把義帝楚懷王殺死了。漢高祖就以替義帝復仇的名義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從而讓天下歸心。

荀彧用這兩個故事說明奉迎天子的好處,以打動曹操勤王。而沒有說為臣要盡忠,必須匡扶漢室之類的話。

第二,接著說,天子蒙亂,您首先倡導義兵,由於關東諸侯紛擾,不能赴關右,但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然是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此時奉迎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

給曹操戴上頂高帽,不能赤裸裸的只談利益,好讓曹操借坡下驢。

第三,然後才給曹操說大道理,奉迎天子是大略大德,而且還可以以天子的名義討伐逆節,誰敢不服?還是利益。

第四,如果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再考慮此事,就來不及了。

這事不僅要做,還得快點做,給點壓力。

比較一下,這與趙衰勸說晉文公是不是如出一轍。

以此可知,荀彧是很清楚曹操想什麼,也清楚曹操想幹什麼。

03

那為何荀彧還要輔佐曹操哪?

荀彧早年有“王佐之才”,舉孝廉,任守宮令。

守宮令就是替皇帝掌管紙張筆墨印泥之類的事務,也算是皇帝身邊的人。

但做了不久,就發現朝政混亂。這官如果做下去,不僅沒有前途,而且搞不好就會有禍患。

於是,辭官回家。

之後,帶領家屬投奔了冀州袁紹。但發現袁紹名氣很大,但卻不是成就大事的人。

荀彧就離開了袁紹,轉投曹操。

恰恰就遇到了奉迎天子這件事。

當時,在袁紹內部也出現了激烈的爭議,最終袁紹放棄了奉迎獻帝的打算。後來,看到曹操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就後悔了,又想來爭奪獻帝。

曹操自然不幹,於是,哥倆就鬧嗆了。

從這件事看出,曹操與袁紹的想法是一致的,荀彧也很清楚曹操與袁紹在這件事上沒啥根本區別。

那為何荀彧還要輔佐曹操哪?

第一,通過對朝廷和地方諸侯的瞭解,荀彧清楚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匡扶漢室就是一句空話。

有能力的都想自立為王,沒能力的只有一片忠心又有何用?

荀彧能夠做的,就是盡力維繫漢室的存在,延緩漢室滅亡的時間,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第二,遍觀天下諸侯,能夠擔當這一使命的、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曹操。儘管曹操早晚也要稱王,但沒辦法。理性的選擇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第三,忠於朝廷,匡扶漢室這是荀彧的志向。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荀彧要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為漢末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絕不可以簡單的以愚忠來看待荀彧。

政治家首先考慮的是利益,輔佐曹操的利益在哪裡哪?

第一,首先是彰顯政治忠誠,這是政治家最看重的品德。堅定的維護漢室,就可以體現出這一高尚的品德。

第二,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負“王佐之才”的美譽。最終還是靠成就說話,沒有業績如何證明自己的能力?要做出業績還需要一個好老闆,一個有實力的公司。

仔細看看,這與諸葛丞相是不是很相似哦!似乎比諸葛丞相還聰明哦。

第三,延續了漢室的存在,政治抱負基本實現;能力已經得到證明,那麼,死又何懼?反而是為了活著,政治忠誠就沒有了,之前的努力也就白白付出了。

但荀彧也沒有白白的死去,為其家族也留下了清譽,惠及子孫後代。

荀彧死後,諡號敬侯,其子荀惲繼承了其爵位,後被封為虎賁中郎將;荀惲死後,其子荀甝繼承了爵位。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接受曹奐禪讓稱帝,追贈荀彧為太尉。

這一切,也可以說是由於荀彧的政治忠誠換來的。

在封建時代,帝王們對於政治忠誠是特別看重的,出於政治的需要,對忠誠的臣子一般都會給與格外的褒獎,這也是一種利益。

不能妄加揣測荀彧匡扶漢室的用意,但是否有其他方面的考慮,就請友友們自己斟酌,見仁見智吧。


豹眼看歷史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荀彧初期輔佐的曹操確實是為匡扶漢室,興舉義兵,除暴安良,救民於水火的大英雄。這一點從他初為洛陽尉、頓丘令至議郎以及後來的騎都尉和典軍校尉即可看出他的不凡。後來隨著職務的升遷和實力的壯大,尤其是平定北方以後,曹操的奸雄本色開始顯現,野心也開始膨脹了。於是欺君惘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順者生,逆者亡,殺了不少很有名望的文人賢士。象孔融、禰衡、邊讓、崔琰、楊修等,甚至連華佗這樣的民間名醫也不放過,實在是慘忍過份了。荀彧確實對曹操事業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給曹操推薦了不少謀士,並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當他看到曹操的變化時,已經不可挽回了,當其羽翼豐滿,周圍群小爭進之時,懊悔的荀彧只能面對死亡了。後來的曹操所作所為,也為他的奸雄畫像做了充分的定格。


天山月3


我看是因為只有曹操有這樣的能力,這也很像曹操為選擇哪個兒子繼位而發愁,雖然最愛曹衝,曹植最後卻不得不立曹丕為太子。劉備惜名,徐庶的離開,龐統的身亡都是警示。東吳從來偏安於一隅雖然也有謀取天下的想法,但介懷於大都督的兵權不敢用人,所以只是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做個豪族。以荀彧的才能自然知道曹操是平復亂世最可靠的人。董卓,袁紹,袁術之輩雖然家底豐厚但向來不敬皇帝,即便統一天下篡位也是遲早的事。曹操把幾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且一生沒有稱帝,儘管對獻帝有些不敬但還沒有公然篡漢,此時殺曹操名不正還會導致北方再度軍閥割據天下大亂。其實魏國自身還有許多問題,第一大豪族司馬氏既要用又不敢用,曹軍分曹家幫和降將派,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非曹操本人才能制壓,這樣在選拔繼位人選時顯然不可能由漢獻帝和曹節的兒子繼位。曹丕繼位後立即稱帝其實就是為三國歸晉開啟了信號,同時劉備稱帝,孫權稱帝,導致漢獻帝再無利用價值,也正好為司馬氏篡位給予了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臥龍運籌帷幄鞠躬盡瘁卻只能走向失敗,冢虎作壁上觀以退為進反而大獲成功,荀彧屬於前者而非後者,雖然堪稱王佐之才,但是卻不能從蕭何,張良的晚景歸宿中吸取一些教訓,是他自身的不足。人類社會自有其運行規律,抗拒大勢者屬冥頑不靈,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即便是曠世奇才也休想憑藉自身意志隨意擺弄。


明149266215


荀彧字文若,曹操對荀彧的評價非常的高,曹操曾經說過:文若吾之子房。因此可以看出荀彧對曹操的幫助,可就在輔佐曹操二十年後,突然不幹了,處處與曹操作對,按照題目所說荀彧的心中是有漢室的,他的智商確實很高,不過曹操篡漢是誰說的?他的實際行動是什麼呢?荀彧早年輔佐曹操就是為了匡扶漢室並非心存漢室。

荀彧幫助曹操的真正原因

荀彧與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的心思都一樣那就是為了匡扶漢室,這幾個人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就是為了能夠讓漢室重新鼎盛,起兵平定大批軍閥叛亂,最終三足而立,實際上赤壁之戰不久後劉備取益州、下西川時,天下便已經三分。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大大的將蜀漢劉備寫的出神入化,他像極了真命天子,曹操、孫權都是叛逆之徒,只有劉備是順應天意討伐天下各路諸侯的,其他人都是為了自己,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時天下混亂不堪,人民最需要的是安定,誰走的是正道大意可以理解為:誰能夠一統天下,讓百姓重新富足安定起來,這就是正道,其他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可曹操、孫權、劉備三人都有這個期望,可以說他們三個人都是對的。

荀彧只不過是選擇了其中一位,幫助他讓他在這個正確的道路上走下去,這是我在認真剖析了《三國志》中分析出的主要原因,其次便是曹操的本心很可能是為了漢朝的,可隨著權利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他變心了。

荀彧與曹操分道揚鑣

荀彧看清曹操變心,他只能留在漢朝朝廷,能做的只有不出一言一策,在一些大事上限制曹操,不過這一切都在公元212年荀彧死後結束了,荀彧一死曹操開始稱魏王,荀彧在世的時候他是大力阻止曹操稱王的。


曹操不稱王之前,與漢獻帝的關係是皇帝與臣子的關係,而稱王后,直接變成了國與國之間的對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魏國是東漢冊封的諸侯國,曹操這一舉動就是想要篡漢,是無可置疑的,荀彧與其分道揚鑣也是由於這件事情。


荀彧輔佐曹操是為了與他一同匡扶漢室,在曹操沒有匡扶漢室的表狀後,荀彧自然會走,不過這並不能貶低荀彧的智商,以及曹操早期的確想要匡扶漢室的心,這是需要我們來研究的。

還是之前說的曹操荀彧都有匡扶漢室的心,只不過曹操在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並非荀彧沒有識人只能,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東漢末年,政權分崩離析,諸侯割據,戰亂不斷,狼煙四起,民不聊生。

有識之士為解民倒懸,奔走四方,各投明主,以期結束亂世。

荀彧,公元163年出生,書香門第,受過良好的正統教育,年少時便被贊有王佐之才。公元189年,舉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筆墨紙硯),其父曾任濟南相,祖父為朗陵令,世代漢臣。因董卓之亂,棄官歸鄉,為避戰亂,逃至冀州,後冀州為袁紹所得,邵見荀彧,以上賓待之。然荀彧認為袁紹難能大事。

曹操,公元155年出生,174年舉孝廉,入仕。184年拜騎都尉,破黃巾軍,後遷濟南相(濟南國的丞相),到任後,治理有方,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時年曹操29歲,已經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後朝廷認命其為東郡太守,拜議郎。曹操不願迎合權貴,遂稱病歸隱。公元188年,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被任命為典軍校尉(大概相當於中央警衛團團長),此時曹操33歲。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后臨朝,後董卓入京執掌朝政,廢漢少帝改立漢獻帝。曹操不願與倒行逆施的董卓合作,遂逃出洛陽回到陳留,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開始創業。公元190年,眾諸侯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認命曹操為代理奮武將軍,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大敗,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聯軍中曹操因建議不被採納,獨自引兵西進,因兵力懸殊,被董卓大敗。回軍中後,曹操新的戰略建議依然不被採納,加之聯軍各懷鬼胎,相互之間摩擦不斷,一群烏合之眾至此解散。



此為背景,公元191年,荀彧離袁紹投曹操。時年曹操36歲,荀彧剛出道兩年,還在尋合適的老闆。創業期的曹操忠心漢室,雄才大略,與荀彧有共同的理想和報復,兩人一見如故,開始了他們將近20年的合作。

一路走來,曹操迎天子,滅呂布,敗袁紹,打荊州,平西涼,消滅多方諸侯勢力,最後一統中原,與蜀漢東吳三足鼎立。一代久經沙場的梟雄最終 站上了權利的巔峰,同時也丟掉了匡扶漢室的初心。

官渡之戰是曹操野心膨脹的開始,袁紹勢力被滅後,是否恢復九州製成了曹操和荀彧的第一個重大分歧。之後拜魏王,加九錫…終使兩人越走越遠。

站在權利巔峰的曹操自然明白若還權於漢室的後果,歷朝歷代功高蓋主之人鮮有善終,何況主無尺寸之功,曹操怎麼會把自己戎馬一生打下來的大好河山拱手相送。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荀彧,為了黎民蒼生,也決不會一走了之,任天下大亂。為結束亂世,他們誰都停不下征戰的腳步,待天下平定,骨子裡都容不下亂臣賊子的他,又怎麼會委屈求全,附逆反賊。


待到腳步停下,回頭望時,形勢早已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控制。

非所欲也,勢所迫也,亂世,註定太多無奈。


我在天邊等你


大家都知道,荀彧是曹操的張良,那麼荀彧當初為什麼要投奔曹操呢?荀彧出生在一個大世族家裡,當時他是要投奔袁紹的,後來也經過多次的選擇和比較,才選的曹操,當然下面我要說的才是真正的原因。

當時東漢末年有個大宦官叫唐恆,他有個女兒,也就是當宦官之前生的,他一開始想把女兒嫁給一個叫傅士明的人,可人家傅先生沒同意,這時荀彧的父親主動提出,要讓荀彧娶唐恆的女兒,從此以後,不管人們當面也好還是背後也罷,沒少提這件事,拿這事兒取笑荀彧。荀彧聽了很不高興,一氣之下投了曹操,為什麼?大家都懂,投曹之後誰再說荀彧娶宦官女兒怎樣怎樣,那就相當於損曹操,所以荀彧用這一招成功堵上了眾人的嘴,事實也證明,曹操並非庸主,荀彧也沒跟錯人,即遮住了自己的羞辱,又名揚天下了。

大家如果有意見,請評論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