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魯迅和譚嗣同誰更偉大?為什麼?

談吐社


兩者之間不能相互比較。
魯迅和譚嗣同先生,都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家,都是同舊世界足鬥陣。他們都是想挽救中國,所以沒有高下之分。只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採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譚嗣同面對列強侵略中國,面對腐敗的清政府,決定走變法之路。所以,譚嗣同主要是反抗清政府,為此,他同廣大愛國人士,主張改變政府的軟弱無能,試圖用改良的方式,去除一個腐朽的王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他所面對的敵人是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壞,不希望權利受到制約,所以千方百計的破壞變法,最後導致維新運動失敗。

譚嗣同美好願望破滅了,但是心中的火沒被澆滅,為了能夠喚醒千萬中國人的良知,為了能夠讓千萬中國人有所醒悟,決定付出生命。




在1898年9月28號北京慘遭殺害,他們這種以犧牲自我的方式,表現出了一種英雄氣質。

魯迅先生所處的是民國時期,民國一個貧窮的時代,無論是經濟還是國民思想。民國儘管沒了清朝,但是仍然沒有獨立的主權。

魯迅見到窮人總想幫助他們,為此他通過學醫,但是隨著接觸的越來越多,他越加意識到,中國人的病是病在骨子裡,需要拯救的是中國人的思想,為此他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試圖從思想上挽救大眾,每一篇文章都是深刻剖析了國民劣根性。

魯迅和譚嗣同,都是中國英雄,都是想千方百計的挽救中國人的,讓中國越加強大,所以沒有高低之分。

束竹醉


魯迅和譚嗣同先生同是反抗舊世界的鬥士,同樣偉大,沒有高下之分,只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戰鬥的方式不一樣。譚嗣同要早於魯迅先生,面對的是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譚嗣同是用行動,和當時他的戰友們,試圖用改良的方式,去除一個腐朽的王朝,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王朝。但這個願望最後不僅破滅了,“維新派”還遭到當局的迫害。譚嗣同和他的五位戰友,史稱“戊戌六君子”,即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他們用鮮血作代價,表現出改革人士的堅定和大義凜然。

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已經是推翻了清王朝的民國時期。雖然時代變了,但是舊世界留下來的許多陋習並沒有改變。而民國政府也很快顯示出不堪大任的症狀。這時候的魯迅,意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並沒有真正來臨,但是想要改變,首先要改變的是國民的素質,光靠流血犧牲是不夠的。於是魯迅先生拿起他戰鬥的“武器”——文筆,寫下一篇又一篇犀利深刻的文章,試圖從思想上喚醒民眾。他的筆如匕首如投槍,剖析時弊,解析國民性格麻木愚昧的一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先生揭示的目的,是希望從根本上讓一個民族強大起來,先進起來。他的“吶喊”,也是一種強有力的戰鬥。他留下的文字,至今仍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與君未央


魯迅先生被譽為“民族魂”。我想這句話便能很好的概括魯迅先生所做的貢獻。

拋開其他不談,魯迅先生在文學上的造詣便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記得高中語文老師跟我們講《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整整用了倆節課。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如果我們不仔細揣摩,確實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我至今還記得高中這位學識淵博的老師跟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們能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那讀其他人的文章就基本不成問題了”。

當代有很多作家對魯迅先生的評價褒貶不一。個人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求同存異。與其關注對他人的評價不如靜下心來多讀。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顆彗星。彗星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通過燃燒自己的方式,來發出耀眼的光輝,去漆黑整個夜空。譚嗣同的一生只有三十三年,而其中最得意的階段,又僅僅包括維新變法的一百天左右。但是,他就是在這非常有限的時間裡,集中表現出了中國的士這個階層目光高遠、仗義直言、敢做敢當、捨身取義的全部優秀品質。

有不少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華”,確實,明朝以後君主專制主義的空前強化,八股取士制度對知識分子思想和創造性的禁錮,以及清朝時期中原奴才哲學的盛行,讓社會上相當多的人,尤其是中上層人士主動或不自覺地選擇了明哲保身與崇尚清談。但是在1840年以後,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根源,重新主動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

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者當中,有兩個人物最值得崇敬。一位是梁啟超,一輩子始終致力於傳播先進理念,不遺餘力地與各種腐朽沒落勢力作鬥爭,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長達數十年執中國近代思想界之牛耳。另一位就是譚嗣同,用畢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能力,推動著十分沉重的中國歷史向前進,並且在最後用鳳凰涅槃的方式,創造了數千年來所延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理想主義的新高峰。

譚嗣同在戰術上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但是在戰略層面,他和他的戰友們讓中國已沉悶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風氣為之一新,開闢了一個勇於打破成規,積極銳意進取,主動探索創新,大刀闊斧改革的新時代。

黃浚在其著作《花隨人聖庵摭憶》中寫道:“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短短三十二個字,讓英雄的豪氣躍然紙上。譚嗣同臨刑前,在獄中牆壁上留下一首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可見,他是希望通過自我犧牲,來換取整個民族的覺醒,以一腔熱血,徹底洗刷汙濁的國家。

表面上看,慈禧之流在當時是暫時勝利了,但大量的史料表明,其內心是相當自卑和恐懼的。據說行刑之時,慈禧的親信,名字威風八面的剛毅,都不敢正視準備迎接死亡的六君子。譚嗣同當著眾人面,喊著剛毅的名字,要求其過來記下自己的遺言,結果剛毅嚇得趕緊背過了臉去。譚嗣同最後的呼聲只有十六個字:“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可以想象,當時的剛毅聽到這句吶喊的時候,估計全身都嚇得發抖呢。

譚嗣同遇害後,康有為在海外寫下這樣的輓聯:“有為安有為哉?復生不復生。




早上煙火


政治上應該是譚嗣同要更加偉大一些,他是中國變法第一人。同樣是湖南人,同樣是書生救國,稍早的曾國藩走到了傳統“人臣”道路上的最高階段,而菜市口引頸待戮的譚嗣同,則有一種以身殉道的悲壯。這種悲壯,終結了湘學“經世致用”精神在傳統道路上的努力,開創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國之路。

而思想精神以及文學上,魯迅要更偉大一些,這就不用多做解釋了。民族魂說明一切。

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邸第,其父譚繼洵任湖北巡撫。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要知道他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優越的,如果他不進行變法的話可以說是富貴一身衣食無憂,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他毅然而然的投身革命。這是非常讓人欽佩的。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學堂培養了大量的維新志士;後來參與領導了發生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變法,期間他力輔光緒皇帝推行變法,整頓官制,革除弊政,最後懷著“願以頸血刷汙政”的決心為變法而犧牲,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雖然資產階級的博愛、平等、自由是虛假的,但是他用博愛、平等、自由來沖決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倫常,在舊中國那個史況下,在激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這點上,當為中國流血第一人。

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的要好很多了,畢竟那時候已經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進入民國時期,想多來說魯迅先生只是他的文筆去改變“舊社會”留下來的陋習。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他以筆尖當做武器,書寫下一篇篇震耳發聵的文章,從思想上引導中國人的解放,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時又不願放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新中國民族魂一般的存在。


鬼谷書生


不能說誰更偉大。魯迅和譚嗣同都是偉大人物,他倆的偉大之處各不同,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戰場在文藝戰線上。譚嗣同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維新改革派人士。主要戰場在維新變法上。他們的戰場各不同,偉大各不同。

(一)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毛主席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譚嗣同 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熱衷於改革不計個人得失偉大的政治家。他臨危不懼,崐視死如歸,千方百計關懷同志,認識到變法必須流血,超越了歷史上主張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認識。 但他把變法的希望寄託在皇上身上,希望來一個“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崐至死認為要保“變法”事業必須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廣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鮮崐血來促進維新運動和國家昌盛,是同他“酬聖主”的思想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崐歷史發展恰與他的願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運動的再興,而是宣告改良運動的結束,這就是他的階級侷限性。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王松林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

譚嗣同是維新運動的一面旗幟。

魯迅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心事浩渺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是他一生的寫照。

譚嗣同是——我自橫刀朝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短暫一生的寫照。

他們都是喚醒中華民族靈魂的先驅和楷模。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所以,他們都將被載入歷史史冊。


英皇騎士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是留名青史的革命志士。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是後世敬仰的文學大家。

譚嗣同拒絕逃亡,決心用自己的死亡喚醒國人;魯迅抨擊黑暗,解剖國人的靈魂: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兩位殊途同歸。

曾經有人質疑魯迅的“革命家”稱號,理由是魯迅沒上過戰場,沒跟反動勢力正面交鋒過:很顯然,這種見解連譁眾取寵都不夠格。拿當前的“戰疫”來說,醫護人員衝鋒在第一線,是英雄,企業家踴躍捐款,志願者築起一道道防線,他們同樣是英雄。

同理,雷鋒的奉獻精神值得大家學習,錢學森放棄了國外的優越生活,為國鑄劍,他們兩個誰更偉大?在偉人面前,我們先要學會低頭,而不是對其評頭論足。


上頭派掌門


毛澤東評價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並沒稱偉大的魯迅;有誰稱過偉大的潭嗣同。

不同時代的人,乾的不是相同事業,不能對比。這不是上秤稱分量,誰輕誰重。


古鏡5


魯迅和譚嗣同誰更偉大?

我覺得,他們都是在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努力,不惜自身,他們是一樣偉大的。都是偉大的愛國者!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為了國家的強盛,東奔西走,最終因為參加變法被殺害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他是有著一顆強國強種的心,可稱的上是變法圖強的先行者!

魯迅先生我們更熟知,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家。用一支筆桿子和黑暗的社會鬥爭,面對隨時被反動派暗殺的危險,也是鐵骨錚錚!魯迅的文章和思想,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社會文化思想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毛主席評論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見先生的影響。

但是,討論誰更偉大這方面來說,我覺得他們是一樣的;一個將軍和一個士兵同時去抗擊敵人,他們都一樣的偉大!

就像我們祖國面對這次疫情,醫生和護士都是一樣的戰士,他們也一樣偉大!


文人談墨客


魯迅棄醫從文,以文筆為武器向黑暗的舊社會開炮

譚嗣同先生不正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把“精神之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養當時的民眾。譚嗣同那種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正是當時晚清民眾所缺少的。

譚嗣同不虧是民族的脊樑,值得後世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