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養老機構需要不斷想辦法讓長者住得舒適輕鬆,為此,護理行業絞盡腦汁提出了很多新的照護模式和認知症友好設計,比如音樂療法、寵物療法、回憶盒子等等。


但是,英國這家名叫 Old Vicarage Care Home的護理機構告訴我們,有時候只需要一點點用心的改變就足夠了。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Old Vicarage Care Home護理機構


這是一家擁有19個床位的老年護理機構,它遵循的是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蝴蝶照護法”(Butterfly model of care 結尾有介紹),目的是儘量讓長者的日常生活更幸福。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蝴蝶照護法”,讓長者生活更幸福。


其中有一項舉措令人印象深刻——護理員不穿制服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院長卡莫·西迪奇(Kamal Siddiqi)就這一獨特政策進行了闡釋,我們來看看到底是如何產生效果的呢。


“我給員工30英鎊,讓他們自己去買一系列的便服,只要沒有歧視性和可怕的圖案就好。而夜班員工則要買睡袍和睡衣。”卡莫說。


從視覺的角度,用同理心思考,可以事半功倍地改善認知症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也就是為什麼長者看到夜班員工穿著睡衣,就會被提醒到該上床睡覺了。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卡莫說:“我們發現,當員工穿著睡衣時,引導長者去睡覺會更容易些。”


不僅如此,工作人員也很喜歡這個想法:“白天可以自由地穿不同的衣服,也許因為營造了家的氛圍,讓老人放鬆了許多,尤其是晚上看到睡衣他們似乎很開心。而且當我們和長者的家人解釋不穿制服的原因時,他們也很高興和贊同。


很多護理機構其實已經在盡力為老人創造居家環境了,但是穿著制服,還是營造了不容忽視的隔離感,始終沒有家的和諧感。


穿著便裝是使生活環境非制度化的一種方法。通過暗示在機構裡不是簡單的照護關係,有助於減少長者在機構環境中容易發生的行為。”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這不是理論而已,因為工作人員在實踐中發現,當長者感到沮喪和困惑時,穿著便服的員工更容易取得他們的信任,助於交談。”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護理員身穿便服,助於與長者交談。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創建一個良好的照護環境更是如此,細微之處見功夫,特別是當你理解視覺上的影響對於認知症患者是多麼重要的時候。


另外需要在意的是,這不是院長一人能完成的,讓員工也喜歡上嘗試新的方法,無需拘泥於形式,只要長者能感覺更幸福,就達到了目的。


關於“蝴蝶照護法”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蝴蝶照護法是由英國的大衛·謝爾德博士(David Sheard)在23年前提出的,為護理機構和家庭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照護方案,並且照護方法在不斷地創新。


蝴蝶照護法的部分重點:


  • 不再區分彼此——沒有制服,沒有單獨的員工廁所,沒有護理站,機構就是生活的場所,工作人員和老人都是家人
  • 創造家庭生活——讓家庭領袖和管家真正成為每個家庭的核心
  • 真實地走近他們——幫助他們找到過去的自己
  • 家庭式用藥——允許把藥櫃放在自己的房間裡
  • 分組——把認知症程度相當的人分為“一家”
  • 輕鬆的日常——允許員工相互交談,放鬆下來,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靈活經營
  • 把所有員工都變成蝴蝶——把自己當成一隻蝴蝶,有時流轉在人與人接觸的瞬間,為生活添色,有時靜靜佇立,只是待在他們身邊。


案例:在機構設計中遵守“蝴蝶照護法”,為認知症長者創造新的生活環境


創造一個容納認知症長者的建築環境是當今建築和設計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長者和他們的家人不僅在尋找高質量的住宿,還在尋找一個安全和熟悉的居住環境。其次,護理人員希望找到一種能將身體壓力降到最低,並使日常工作更容易管理的設計。運營方想要的機構設施則要更靈活,多功能,能滿足住戶的全生命週期的使用期限。


澳大利亞一家設計公司基於“蝴蝶照護法”對一些養老機構進行了翻新改造。


項目改造包括徹底翻新室內空間,以確保房間色彩鮮豔,高度吸引長者,並模仿家庭環境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為了讓老人安心睡覺,這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集體換上了睡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