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電視劇之外的包拯,到底是怎樣的?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肥東人,宋朝名臣。包拯,一直以剛正不阿,秉公執法,鐵面無私的形象示人,我們也經常從影視作品中去熟知包公,尤其是電視劇裡面的包公黑臉形象,額頭上還鑲嵌有月牙,公堂上不畏強權,斷案如神的經典畫面甚是崇拜和追捧。但歷史上的包公形象真的如電視劇所說的那般眉宇印月的黑臉形象,裡面的許多斷案如神的經典故事真的是存在的嗎?下面就來一起揭曉一下歷史上的包拯是怎麼樣的吧。

額頭嵌著月牙的黑臉。


歷史上的包拯出生於公元999年,父親當時是當地一名知縣,從小深受父輩的影響,包拯自小勤奮好學,天質聰慧,直至公元1027年考取進士,拿現在來講就是當時的一名學霸,書面小生。且北京故宮珍藏有包拯的唯一的畫像,畫像上的包拯白臉,看不出有絲毫的黑臉。那之所以電視劇上的包公要黑臉示人,無非也是因為後世的追捧,人物的神化而導致的戲劇化渲染,尤其是在戲劇的臉譜表演上,黑臉代表的是正直、鐵面無私;而白臉則以示奸詐。所以包公在戲曲當中表現黑臉,也是人們對他的一個神化戲化的形象表達,才把包公變成一個黑臉形象。


包拯長大之後寒窗苦讀,到了天聖五年,包拯考中了進士。這時候的包拯已經快要到而立之年了。不過這時候的包拯開始實現他的人生價值,中了進士之後,包拯走入了仕途。剛剛走入仕途的包拯官職不大,但是最終的他做到了北宋的監察御史,這個職位就是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雖然級別不高,但是權力大。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那麼包拯是非常幸運的,他遇見了自己一生的伯樂。此人就是宋仁宗趙楨。假如沒有宋仁宗的鼎立支持,那麼包拯在處理案件時會遇到很多麻煩。當初包拯中了進士之後,在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

從此包拯就走入了仕途。宋朝是崇文抑武的,包拯這樣的官肯定是吃香的。在江西永修縣做了十年的“一把手”,包拯被調往了京城。這時候的包拯已經快要到中年了。可是到了京城之後,包拯不懂得為官的潛規則,處處受到了排擠。當時的朝堂大臣都會賄賂官員,賄賂官員的金銀珠寶是數不勝數的,這樣的情況下包拯看到了破綻所在。

當時的朝堂中,出現了很多權貴,這些人大部分都有違反宋朝律法的地方。那麼包拯剛正不阿的性格根本容不下這樣的人存在。根據當時的朝政,包拯制定了很多策略,包拯身為監察御史,對違反朝堂律法的人絲毫沒有留情。包拯對朝廷上下不合法、不合情的事就要行使自己的監察權,就要彈劾。

電視劇和戲曲中沒有說到的還有包拯對宋仁宗都不懼怕。作為監察御史,包拯經常彈劾官員,甚至是為此與宋仁宗展開了辯論,剛正不阿的包拯根本不懼怕宋仁宗,每次都是據理力爭。包拯甚至是做了一件誅滅九族的事。

為了爭論,包拯曾經將吐沫吐到了宋仁宗身上。放在別人身上,恐怕早就夷滅九族了。史書對此記載為:“溫成(張貴妃)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


火哥帶你看名勝古蹟


對於包拯許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包拯此人從古至今在民間都是很出名的,在古代民間關於包拯的野史和小說,還有在民間流傳的故事,都是讓包拯極為有名的原因,而如今的社會中更有許多關於包拯的影視作品。那麼這中民間傳說和野史中還有影視作品中斷案如神的“包青天”,與正史中真正的包拯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與我們所熟知的包拯一樣,正史上的包拯,在北宋也是無可爭議的名臣,並且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而正史上包拯也是個大孝子,在中了進士後,當時因為他的父母年邁,所以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但皇帝卻授他為和州監稅,可是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身邊太遠,考慮到雙親已老,包拯無奈之下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去了。而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便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而居,直到守喪期滿,還是悲痛不忍離去。直到公元一零三七年,也就是景佑四年時包拯才赴京聽宣,最後獲授天長知縣。

所以包拯最早的官職便是做天長知縣,後來做端州知府,不過這兩個職位雖說也有審案權力,但主要工作還是治理地方。後來進入京城,擔任監察御史主要是紀檢工作,斷案也不是本職。後來幾經浮沉,在各地擔任過轉運使,也作為使者出使過遼國,抓的也都是經濟外交工作。一生最高官職,做到了三司使,是為大宋最高財政長官。雖說位高權重,卻也和“斷案”沒多少交集。

而他仕途生涯裡與斷案“交集”最多的職位,則是他擔任的權知開封府。在這個職位上他的鐵面無私,立朝剛毅,廉潔公正、不附權貴,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而他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的事蹟,又被各色野史小說發揚光大,演變成各種“青天斷案”的故事,從此包拯成了正義化身。但事實上,包拯做的只是兩年“代理”開封府知府,卻在野史裡火了千年。而歷史上真實的包拯,雖說也有過“斷牛舌”之類的經典表現,但他主要還是在監察肅貪以及治理經濟民生方面有著優秀的能力。所以說真正歷史上的包拯和我們熟知的包拯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一葉子護膚


應該和我們正常人一樣,當然即使是明星和演員,他們也需要過一下普通人的生活的吧,想想在工作之餘,與老友聚會喝酒吹牛,都是他們愛做的事情,可能也和大家一樣愛看一些電影、聽一些好的音樂等等,演員的生活其實沒我想象的那樣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與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太多的不同。



快樂的龍龍


包拯其實沒有那麼神,他破案也不多,最出名的就是“牛舌案”。他被神話,完全是因為他身處高位,卻兩袖清風,在經濟發達的宋朝,他不僅能潔身自好,還能為朝廷和百姓辦實事,所以老百姓都擁戴他。後來的朝代沒有包青天,所以後來的百姓都把心裡的美好願望都寄託在他身上。


菡格亮


包拯(999—1062)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他秉公執法、一身正氣,深受仁宗皇帝的寵愛,更因為明察秋毫,破案無數,被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包拯

俗話說千里馬還的有個好伯樂,誰是包拯的伯樂呢?筆者認為是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為什麼說宋仁宗是包拯的伯樂呢,因為縱觀包拯的一生,以他的秉性為人和脾氣,是宋仁宗這樣的仁君成就了“包青天”。

我們來剖析一下包拯的一生。

包拯出身在名門望族之家,沒有傳說中坎坷的身世,也不是哥嫂養大的,而是父母雙全、寵愛備至,從小接受著良好的儒家教育,29歲中進士,被任命為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然而包拯卻有著嚴重的戀家情節,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改任為和州(馬鞍山市和縣)監稅,等於在離家不遠的和縣管稅收,就這,包拯和父母還是覺得不滿意索性把官給辭了,當起了啃老族,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包拯任性的一面。

這“宅男”一當就是十來年,直到父母去世,包拯才在別人勸說下到安徽的天長縣當了“縣委書記”。包拯在家待業了十幾年,這在現代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當時卻是尋常之事,宋朝重孝道,包拯的為了孝順父母官都不要了,這是孝子!3年後,42歲的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一把手”。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文人雅士眼裡的珍品,也是朝廷的貢品。這裡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上加徵幾十倍的數額,私下賄賂權臣,可包拯破除了這個多年的潛規則,只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誰也不準私自加碼 ,違者重罰。並且自己以身作則決不要一塊端硯。這對於剛正不阿又不諳於人情世故的包拯來說,這樣做是太正常的事了,殊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不懂為官之道、不懂潛規則,與同僚格格不入的另類官員包拯,卻因“端硯事件”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被調到中央,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這讓包拯更加自信了,我就得這樣做才能備受重、才能找到了我的人生價值。

包拯根據當時的朝政時局,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對朝廷上下不合法、不合情的事就要行使自己的監察權,就要彈劾。據統計,在他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時為了一個人、一個案件往往反覆上奏,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並且被他彈劾的都是當朝權貴。他7次彈劾酷吏王逵,最終把這個寵臣拉下馬;他彈劾仁宗最親信的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 他4次彈劾皇親郭承佑,讓仁宗幾乎下不了臺;他彈劾宰相宋癢,其人道德高尚,實無過錯,包拯卻彈劾他身為重臣卻毫無建樹......

包拯這股子勁讓大臣見了就怕,甚至仁宗皇帝都有點畏懼三分。作為監察御史,包拯有時還要和皇帝當面理論,在爭執到達最高潮時,義憤填膺滔滔不絕的包拯,將唾沫星子濺仁宗一臉,讓皇帝尷尬至極又窩火。據史書記載“溫成(張貴妃)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按照常理,一個人被人把唾沫噴到臉上後,地位再低的人都會反抗的,可是宋仁宗不但沒有發火,而是到了後宮,來到張貴妃面前,才“舉袖拭面”。仁宗皇帝的大度,想來是為了國家考慮。可這在包拯看來,卻以為連皇帝都怕了自己,就越來越認真和執著了,以至後來仁宗皇帝甚至到了一見包拯就躲起來的地步。

包拯這樣的確有點過分了,俗話說君威難測、伴君如伴虎,要是換成其他皇帝,包拯早就死了幾百回了,宋仁宗的確太仁慈了,是他成就了包拯,也就有了名傳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病逝後,老百姓莫不傷感,宋仁宗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佈停朝一天以示哀悼。歐陽修曾說,包拯一輩子“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這個評價是準確的。但我們也包拯成功的背後還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宋仁宗!


小緯在線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稱包文正,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時,包拯又先後彈劾利用職權賤買富民邸舍的張方平及“在蜀燕飲過度”的宋祁,使朝廷罷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職。由於包拯敢於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包彈’之語遂布天下”。

對於有才幹有政績者,包拯則能秉公力薦,如楊邠、王鼎、王綽三人皆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別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內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忌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官。包拯雖由守舊派人物王拱辰薦為御史,卻不為政派所囿,極力主張複用三人,終於使楊邠、王鼎、王綽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包拯在經“慶曆新政”之後,也提過一些改革建議。如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對年滿70歲者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他還主張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同時應選練精兵強將,訓練義勇,以充實邊備,防禦契丹。他向仁宗建議:“不必分文武之異,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必當考以應敵制勝之略,詢以安邊御眾之宜”,然後“擢而用之”。他向仁宗條陳《七事》,建言應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又奏請“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因其所言懇切,且合情合理,切中時弊,故多為朝廷所採納。包拯還特意奏上《進魏鄭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納魏徵之諫的故事為龜鑑。

任地方官時,包拯也善於體察民情,興利除弊,因而頗有政績。任京東轉運使時,他曾巡察各地訪問貧困冶鐵戶,並據實情申報轉運司,豁免了這些戶所欠的官鐵,同時又鼓勵有能力者開爐冶鐵,發展生產。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稱蔡河,原自東京至通許(今屬河南),直達淮河。後為了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閔水匯入,使之流量大增。時惠民河常漲水為患,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栰渡人”。包拯查知河水氾濫的原因乃“中官世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臺、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有些權貴持偽增步數的地券與包拯相爭,包拯皆通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偽,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任三司使期間,包拯改變了過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種封藏於倉庫供皇帝用的物品,都從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難。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公私實行公平買賣,此後百姓不再受到侵憂。原來司裡吏員欠下金錢布匹,大多受到監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連帶拘禁了他們的妻子兒女,像這一類情形的包拯都釋放了他們。

包拯尤為人稱道的是其斷訟執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長縣時,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復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由於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東京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而包拯“立朝剛毅”,凡以私人關係請託者,一概拒絕,因而將東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在他以天章閣待制職任知諫院時,彈劾權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包拯的嚴於律己,廉潔著稱也是十分突出的。二十三歲時,包拯受到出知廬州的劉筠嘉許,聲名大盛,家鄉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請他赴宴敘談,一位李姓同學欣然欲往,而包拯卻嚴肅地說:“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可見他為官前即確立了從政不徇私情的志向。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想喝點257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

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來,關於包拯的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他成了人們寄託、祈望的理想人物。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於其身前。而源於宋代的話本並紅火於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世,不斷髮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包拯斷案的故事最為精彩,傳播之廣,溶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183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於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竟將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蹟,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糶米》。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包公案》(《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歷代評價

士大夫語曰: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

歐陽修: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司馬光: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 “仁宋時,包拯最名正直。

劉敞: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

吳奎:① 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其聲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達於遠方學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②力於親,盡瘁於君。峻節高志,凌乎青雲。人或曲隨,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自始及終,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潔,與淮水而悠長。

張田:仁宗皇帝臨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聖神明智之資,善容正人延讜議,使其謀行忠入,有補於國,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肅包公止爾。

包順: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

王稱:拯為人不苟合,未嘗偽辭色以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亦皆絕之,人多憚其方嚴,仕已通顯,奉已儉約,如布衣時。

朱熹:復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剛毅。

脫脫:拯為開封,其政嚴明,人到於今稱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

蔡東藩: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嘗考狄之立功,莫大於奪崑崙關,包之成名,莫要於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跡;而當時朝政之得失,亦銷納其間,以視俗小說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別也。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

胡適: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老黒


不可能的事,哪有那麼公正的人?


用戶6564546413977


人都有七情六慾的


聆聽浮華的憂傷


普普通通啦,生活中還是一樣是平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