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有暴躁母親的家庭和一個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哪個對孩子傷害更大?

小雨崽崽的大雨爸爸


大家好,我是小孫說育兒,我覺得這個問題呢主要要從孩子依賴不依賴母親探討一下,如果孩子過多的依賴母親,那麼肯定是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對他的傷害更大,如果孩子比較獨立,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那暴躁的母親肯定會對孩子傷害更大。


暴躁母親對孩子的傷害有哪些?

小孫爸爸發現現在很多的家庭女性都很暴躁,說話大聲又沒有耐心,有的時候確實是因為壓力比較大才會對小孩子暴躁對自己的家人暴躁,但是小孫爸爸在這裡還是建議各位比較暴躁的母親儘量多點耐心,因為可能你的暴躁讓你的孩子和老公離你越來越遠。

試想一下,各位暴躁的母親假設你們是小孩子,你們的母親非常的暴躁,那麼你們的童年是什麼樣的?自己天天做錯一點事情母親就罵你,責備你,可能還要捱打,人家的媽媽都是賢惠溫柔的,自己的媽媽確是整天怒火中燒的。暴躁的母親容易讓自己的小孩子性格變得懦弱,膽怯,因為小的時候都在母親的強勢和暴躁下長大,會很沒有自己的逐漸,如果男孩子可能會比較“娘”



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有哪些

單親家庭的孩子沒有了母親的陪伴,然而中國大多數父親又是在孩子的印象裡比較冷酷的那種。如果和這樣的父親長久相伴的話,小孩子會漸漸的獨立,成熟過早。可能你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一個時刻突然懂事了,但是這樣的小孩可能就喪失了童年的歡樂,因為沒有母親的陪伴他們哪怕表面上覺得不在乎但是心裡其實還是很需要的。這樣的孩子他們會很堅強。


最後做一個總結,不管是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還是有著暴躁母親的家庭都是對孩子有不少傷害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給自己的寶寶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少點暴躁多點耐心。


我是小孫爸爸說育兒,是育兒領域的創作者,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小孫爸爸說育兒


這個問題我想我有發言權,我從小就是在我媽媽暴躁的管教下長大的。小時候,她給我梳頭髮她梳疼了不能動不能說,不然會被打。她跟我奶奶吵架了我也不能去奶奶家,不然就跟她不是一條戰線的。考試考好了沒有任何獎勵表揚,美其名曰叫以免讓我變得驕傲,考差了一頓臭罵外加一頓打。在家裡她永遠都是高高在上的女王,只有服從她的管制才行,她跟我爸爸經常吵架,而且她還喜歡動手打人,就算打不過我爸爸她也會動手打,有時候她還會去拿菜刀。哎,說真的我寧可她跟我爸離婚也不想看她天天有事沒事的找我爸吵架打架。


低頭淺笑151922426


親身經歷證明:母親的暴躁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至今為止,我還記得昨天早上,沒忍住在孩子面前向老公發脾氣的場景,只見孩子愣愣的看著我,沒有笑容,表情茫然,直到晚上我下班回家,寶寶見到我都無動於衷。發完脾氣的我是舒服了,但是看到孩子心情不佳的小臉,我又懊悔了,和老公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呢?

早上六點,老公被孩子鬧醒後,看到我在看手機,於是馬上責怪我“你不睡覺就帶娃,看手機幹嘛”,可他不知道的是,孩子五點三十左右醒來,我就給她餵奶,寶寶吃飽了就完全清醒不睡覺了,一直在床上自娛自樂,看著她自嗨的也很愉快,我這才拿起手機。

拿著手機看了一會時間再順便看看我的微信,整個過程一分鐘左右,就被老公責怪了,一時間,積累了許久的不滿情緒一下子全部爆發,完全沒有控制住,將所有的不滿一股腦的說出來了。

這件事上,有老公的不對,也有我的不對,當時的我,應該避開寶寶,再去和老公理論,別看孩子才四個多月,可是卻已經有了個人的思維,能夠感知到父母的情緒,一絲風吹草動都能傷害到寶寶敏感的心靈,最終,這次情緒的爆發還是給孩子帶來了心理的傷害,讓我非常的自責。

母親發脾氣,容易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

1、母親喜歡發脾氣,容易傷害寶寶的心理健康,大多數孩子都不敢反抗父母的暴怒,只會默默的承受,因此,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容易孩子變得敏感,嚴重者甚至患上自閉、抑鬱等心理疾病。

2、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暴躁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在學校裡面,和同學們一言不合,就容易動怒、打架,久而久之,也容易變成情緒暴躁的人。

3、母親喜歡發脾氣,容易破壞家庭氛圍,以及母子/女關係,試想一下,一個充滿了暴躁、打罵的家庭,是多麼的壓抑,無論是誰,長期生活在這種壓抑的環境,都會迫切的想要逃離,到時候,家不成家,子不成子,有句話說的對,“父母不慈,兒女不孝”,其實這就是現實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什麼樣的母親容易暴躁?

大多數已婚已育的女性脾氣暴躁,主要有5個原因:

1、擁有不懂得理解、心疼、尊重妻子的老公,這個原因是非常常見的,大家都說,現在的女人真難:

全職在家帶孩子,被丈夫嫌棄不工作光花錢;
邊工作邊帶孩子,竟然還被嫌棄不顧家不顧孩子;

似乎女人怎麼做都是錯,有許多女人也因此而焦慮、暴躁,在這種狀態去帶孩子,已經是禍不是福了,其實這種情緒的爆發錯的並不是女人,而是你找了一個不靠譜的丈夫,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丈夫,才造就了脾氣暴躁的母親,所以,我們不能一昧的去責怪暴躁母親。

2、性格越急躁的母親越容易發脾氣,其實,我接觸過許多性子急的老闆,男女都有,大多都有一個特點,前一分鐘交代你做一件事,下一秒就準備要答案,稍微遲一分鐘,就開罵了,所以一般情況下,急性子的人很難相處,急性子的媽媽也是同樣,但是急性子大多是從小養成的。

3、性格強勢的母親,這類母親大多是上位者的心態,控制慾極強,包括在管教孩子這方面,希望完全掌控孩子的生活、學習甚至是未來,孩子一旦脫離掌控,脾氣就容易爆發,一般家裡有個控制慾極強的媽媽,孩子更容易引發抑鬱症。


《小歡喜》中的宋倩就是這類媽媽的代表人物,英子喜歡玩樂高,英子喜歡天文學......但是都被宋倩給攔截了,並且嚴格要求英子必須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學習、生活,最終導致英子的叛逆、抑鬱,甚至離家出走。

4、家有熊孩子,逼母親不得不發脾氣,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家長不妨換一種育兒方式,該懲罰的就懲罰,該表揚的就表揚,熊孩子千萬別縱容。

那麼如何改善母親暴躁的性格呢?

1、換位思考,丈夫對妻子多一點理解、尊重,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善解人意的老公,對妻子的性格養成非常的重要。

前面說了,女人的脾氣取決於另一半的態度,希望現在的男人能夠花時間親自體驗一下全職媽媽的生活,就像抖音中的網紅爸爸“奶爸小強”一樣,讓妻子上班,自己做一名全職爸爸。

所以,昨天和老公爆發矛盾後,我讓婆婆為我們見證,讓老公晚上自己帶著寶寶睡覺,讓他親自感受一下給寶寶帶夜奶是一件多麼崩潰的事情,最終老公被寶寶的哭叫聲打敗了,所以,只有學會換位思考,才能讓家庭更和諧。

2、母親學會克服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缺點,這點需要和丈夫商量好,互相監督,努力的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營造溫和的家庭氛圍,每當你想發脾氣的時候,你就想想孩子失望的眼神、難過的表情,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講道理。


其實改善母親暴躁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需要家人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母親一個在堅持,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和諧家庭而做出改變,要知道,相比淡定和諧的單親家庭,雖未離異但卻終日爭吵發脾氣的母親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大。

我是實戰派媽咪:燕旅聊育兒,關注我,分享更多動人育兒故事和實用育兒經驗。


燕旅聊育兒


一個暴躁的母親的家庭和一個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哪個對孩子傷害大呢?

說說身邊一個認識的家庭吧,這家的女兒沐沐剛剛十六歲,綴學了。無論父母怎麼勸怎麼罵,她不願去上學了。

沐沐是留守兒童,直到她上初中,母親才回來陪伴她。長期不在身邊,母女兩個互相看不順眼。母親的教育方式非常粗暴,只要有一點點不順心,她就會指著沐沐的鼻子責罵她,罵她沒用,不爭氣。訴說自己為她付出了很多,也罵沐沐的爸爸又沒用,窩囊。

一開始沐沐會順著母親,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乖巧的沐沐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頂嘴、摔門,有時也會罵回去。母親更沒有耐心了,有一次,她忍不住打了沐沐,沐沐跑掉了。一整夜沒有回家。第二天,沐沐自己回家後,母親劈頭蓋臉的一頓臭罵,罵沐沐死不要臉,上哪勾男人去了。從此以後,沐沐夜不歸宿的日子越來越多了,她身邊還出現了一些男孩。

這時母親開始有點急了,和沐沐說好話,想辦法讓沐沐回家。結果沐沐變本加厲,不斷找父母伸手要錢,然後泡酒吧。父母不給錢,她就變賣了手機和平板電腦。繼續在外面晃盪,也不回家,同時,身邊男孩不斷,學也徹底不上了。

沐沐在爺爺奶奶身邊的時候,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她很懂事,平時也懂得體諒老人。短短的幾年時間,在母親的陪伴下,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不能不說,一個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人,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還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影響。

沐沐的表現只是在這樣教育下的一種反應。一些本身內心敏感、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受到的影響會更嚴重。自卑、感覺到不被愛、沒有安全感、被害妄想症,等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那就不只是綴學這麼簡單了。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母親,但是同樣父親也很不負責任,脾氣也很臭,那作為他們的孩子來說,運氣也太背了,不會投胎。所以說,把所有的罪責放在母親身上是不合理的。

沒有人天生就脾氣臭,暴躁的人內心也有很多委屈,她們也沒有被人溫柔對待過。也許她們內心的創傷來自於童年,來自於她們的原生家庭;更大可能來自於孩子的父親,對方在家庭中沒有盡到應盡的家庭責任,沒有給予母親情感上的支持,沒有接納她們的情緒,導致母親的情緒暴躁。她們沒得到過愛,也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怎麼去和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相處呢?無論是家庭完整也好,單親家庭也罷。傷害人的不是母親這個身份,而是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溝通的方式。當然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複雜,不僅僅在母親身上。

想要打破這種魔咒,還需從整個家庭系統找原因。生命的內在成長最重要的養分就是愛。父母是否相愛,是否懂得愛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是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所以這樣的討論是毫無意義的,父母是否懂得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我是程俊,電視臺新聞工作者,教育領域創作者。分享孩子的快樂與成長,歡迎關注我。


程俊談教育


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缺乏母親陪護的單親家庭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一個暴躁的母親幾乎必然對孩子造成傷害。

缺乏母親陪伴的單親家庭,其中又要分多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喪母,父親如果能有效陪護孩子成長,那就不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傷害。另一種是父母離異後,孩子隨父親,但孩子與母親保持著自然且無壓力的交往互動,那孩子也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唯一隻有一種情形,父母離異後,隨父親的孩子,父親管教方式嚴重缺陷,在孩子面前詆譭孩子母親,或拒絕孩子與母親交流,那才會對孩子養成傷害。

這麼說吧,單親家庭也好,雙親家庭也好,根本不構成對孩子的傷害,傷害孩子的只能是父母不良的管教方式,無論單親家庭還是雙拼家庭。

再來說暴躁的母親,動輒發火,往往也是支配性強的強勢母親,幾乎必然會對孩子帶來傷害。

為什麼這麼說?一個暴躁的母親同時意味著缺乏耐心,情緒控制能力薄弱,容易被激惹,衝動。年幼的孩子面臨這樣的母親,高概率會受到情緒的傷害,造成情緒困擾,容易發展出退縮、討好的人格模式。青少年孩子面臨這樣的母親,同樣會對孩子造成情緒傷害,容易使親子關係惡化,促使孩子淪為邊緣性青少年,遊走在違法及心理行為障礙的邊緣。

如果一個暴躁的母親,在發火的同時伴隨對孩子的羞辱,如言語的譏諷、詛咒,那孩子受到傷害的就不僅是情緒,還包括自尊。這樣的孩子基本上都可能反映出低自尊的問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進入青春期後高概率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打架鬥毆、嗑藥吸毒、濫交、裹挾進各種頹喪的亞文化圈子等等。

同時,一個暴躁、不耐煩的母親對嬰兒期的孩子造成的傷害主要是削弱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發展為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特別是迴避型依戀類型。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再面對和處理親密關係時,要不就是恐懼受到傷害而逡巡不前,要不就是我行我素拒絕親密。可以這麼說,暴躁母親的孩子成年後大概率會有糟糕的親密關係。

在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有一個稱職的父親,能夠消弭暴躁母親對孩子對負面影響和傷害,那麼孩子就未必會反映出問題來。在這樣對家庭結構裡,因為父親能夠給予孩子庇護和支持,因此自然而然形成的局面就是父親的影響佔主導,母親的影響被削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後果也就不顯著。

不過,一個家庭裡之所以會出現一個暴躁母親,更可能情形是另有一個退縮型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幾乎沒有什麼積極的影響。那麼孩子暴露在暴躁母親的淫威之下,造成傷害是必然的。


唐映紅


脾氣暴躁與人品(品質)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沒有無緣無故的暴躁,每個負面情緒都是不如意的累積。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說暴躁母親不好、不願意再去看媽媽的,大多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孩子完全沒有感受到媽媽的愛。

(1)

一個孩子做錯了事,一個暴躁的媽媽會當下發脾氣大喊大叫,甚至動手打兩下,可是當她平靜下來之後,會意識到孩子的難過,會抱抱孩子安慰孩子,或者用行動(做點好吃的)來安慰孩子。

——這樣的媽媽就是情緒控制能力不足,但是她是愛孩子的。

(2)

可是,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媽媽心情不好,就隨意拿孩子撒氣,而且過後絲毫不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在她眼裡,孩子就是個出氣筒,一個拖油瓶,對孩子沒有半點愛。

——這樣的媽媽不是脾氣暴躁,而是不配做一個媽媽。這是人品(品質)問題,而不是情緒管理差,更不單純是脾氣暴躁。

一個只喜歡賭博、找事兒、打罵孩子的媽媽,即使不暴燥,情緒管理能力好,也不會讓孩子體會到愛,也依然會讓孩子逐漸遠離她。

可是一個只是脾氣暴躁,但是發自內心的愛孩子的媽媽,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媽媽對他的關心和愛。

只是,脾氣來了,控制不了,我們包容一下,並且告訴自己不要繼承下來,等到媽媽平靜下來,她依然是我們的好媽媽。

或者,我們還可以想辦法幫助媽媽儘快恢復平靜。

更重要的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暴躁!

所有的暴躁,只不過都是生活不如意的點滴累積出來的。

老公天天不回家,到了家就沙發躺,什麼也不幹;婆婆不但不幫忙,而且還天天給兒子告小狀;家裡經濟條件很差,孩子想要什麼都很吃力;……

即使是很平和的女人,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也會脾氣也會日漸暴躁。

如果爸爸很愛媽媽,體貼又細心,如果家裡經濟無憂,如果家人身體健康,如果一切都隨心順意,……誰會願意每天暴躁地發脾氣,去讓自己不痛快,去惹親人不開心呢?!

所以,我相信有媽媽的孩子,一定要比沒有媽媽的孩子幸福。

但是,我們不能在媽媽暴躁的時候,一味地去指責媽媽的暴躁。因為,媽媽能夠這樣,她自己也不好受,她也許心裡也有很多委屈,只是找不到出口發洩而已。

脾氣暴躁的人,也是一個無助的人,是一個需要理解和幫助的人。

不要總是去指責,多去想一想我們能夠為她做些什麼。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這個問題有個隱含的結論,就是有缺點的媽媽會傷害孩子,單親家庭也會傷害孩子。事實上,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完美的家庭。孩子不可能100%生長在陽光下,內心沒有一絲陰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傷害孩子,所以這樣的比較是不成立的。

我們真正要問的問題是,一個暴躁的母親怎樣做會傷害到孩子,以及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怎樣做會傷害到孩子,我們又該如何去避免。

暴躁的母親

母親如果性格暴躁,往往就會缺乏耐心,用自己的節奏去要求孩子。暴躁的母親還容易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如果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沒有事後補救的話,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有自己的節奏,也一定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果媽媽每次都由著性子處理,就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嚴重的就會受傷。不過也不是說,媽媽就要完全改變自己,如果真的出現了暴躁的行為,就一定要做好補救工作。平時需要儘量放慢自己,同時注意做好情緒管理。

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

認為單親家庭一定會傷害孩子,是因為大家覺得沒有母親,就少了母親的角色和關愛。所以反過來說,如果希望單親家庭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就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愛。

我看過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成長得非常開心。一般這樣的孩子,都有一個付出了許多的父親,或者是奶奶。也就是說,有其他的親人,替代了母親的角色。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中,充足的愛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僅僅是一個母親的角色。


歸根結底,孩子成長中會不會受傷,並不完全決定於母親的性格或者是有沒有母親,只要能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就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陸北老師


我認為是前者。沒有母親在身邊的孩子會傷感、憂鬱,會感嘆自己為啥命這麼苦?但只要父親給了他們足夠的愛,那這種孩子同樣會有起碼的幸福感;而面對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呢?孩子會自卑、惶恐、膽小、恐懼,因為他們不知道面前的這個“火藥桶”什麼時候會爆炸,什麼時候自己的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又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厄運-----是打?是罵?或是被趕出家門?所以他們的心會時時刻刻地提心吊膽,他們不曾有過一絲真正的快樂,除了在遠離母親的那一刻,他們能吸到一點自由的空氣……漸漸的,他們戰戰兢兢地長大了,他們會驚奇地發現,母親打不過罵不過自己了,於是他們會叛逆(以反抗母親,把她氣得半死為樂);有些孩子則已經失去了反抗的意識,於是他們會抑鬱、怯懦……


鳳146983974


暴躁的母親

母親是一個孩子進入這個世界,接觸這個世界,感觀這個世界的第一人,她的許多行為做法,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而且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她的言行舉止、一舉一動都觸碰著孩子幼小的心靈,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一、母親性格的形成原因:

1、自己從小生活的不幸

從小生活環境對母親的成長留下了許多影響,所以造成母親的性格較為暴躁,易怒,比較情緒化,遇到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

例:中學有個女同學,染髮、打遊戲、天天和小混混在一起,每天到校就睡覺,老師也就放棄那種,人長得也挺漂亮,但就是不學習。那時就非常地不可思議,初二的學生為什麼就有這樣的表現,難道學生就不應該好好學習嗎。但有一天發生的事改變了我的看法,一次該女生因為打架被約談家長,第二天家長直接到教室,抓起這個女生的頭髮就開始打罵,完全沒有顧及是在班級,更沒有顧及女生的感受。但這個女生卻一點也沒有反抗,最後還是學生給拉開。後來聽說她母親從小就和母親長大,在菜市場賣肉,脾氣聞名於整個菜市場。

2、感情的受措

自己在感情上的不順,容易將自己的如意強加在孩子身上,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消氣包,輕則辱罵,重則捱打。

3、生活的不如意

如工作不順利、經濟上的不如意等,將工作上的情緒帶到家庭中

二、給孩子帶來的結果:

1、性格懦弱,膽小怕事

因為在家裡長期被母親暴躁的性格影響,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凡事總是認為自己是錯的,缺乏自信

2、厭世

對世界沒有留戀,總感覺自己的生活是灰色的,自己最親密的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就是這個樣子,對世界沒有留戀,容易輕生

3、孤僻

不願意與別人接觸,更不敢輕易接受別人,害怕被傷害。

4、缺乏安全感

無論是對外界還是自己都缺乏信任

5、叛逆、自閉

總想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來表現自己,或者表現出來無所謂的態度,同時又不接受別人的幫助或者關心

單親家庭

這個和暴躁的母親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當然對自己的成長是不利的,但並不是完全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母愛,但只要是一個健康的家庭,負責任的父親,會注意孩子的教育與培養,並可以彌補的。而且這樣環境上生長的孩子,不僅不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反而更能激發自己的鬥志,往往在社會中也發展地很好。

綜上所述

兩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但無論是哪一點都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一些影響,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一個健康、完整的家庭中健康成長。


謝謝


鎏言非語


雖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是也不要神化母親對一個人的影響。


因為影響一個孩子成長的,其實常常是一個家庭系統,並不單單是媽媽一個人。


我一直覺得現在整個社會在育兒這一塊,給了媽媽們太大的壓力,導致越來越少的女人敢於並且願意去生孩子。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一個擁有暴躁母親的家庭,常常是女人承擔了太多,壓力太大,跟喪偶式育兒和喪偶式婚姻有相關性的,或者女人在成長的經歷中遭遇過很多傷害,對他人是攻擊的,沒有安全感的,這樣的母親,本身內心就掩藏了很大沖突和糾結的。


這樣的家庭中,如果父親可以承擔更多的養育孩子的責任,增加陪伴孩子玩的時間,包括跟老婆之間是相愛的,能夠對這個女人溫柔以待,對孩子的成長來講,是有利的。



女人的暴躁也是會慢慢轉化的。


而一個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中,也有看孩子生活的家庭系統是怎樣的?


如果父親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陪伴,同時有其他的成年女人能夠替代性的給予孩子母愛,也是可以承擔母職的,但是孩子沒有親生母親陪伴成長的創傷,是已經種下了。


而且這裡還要看母親跟孩子分離的時間,越早的時候,對孩子的創傷會越小。



如果孩子已經跟母親形成了穩定的依戀關係,比如說3歲的時候,孩子在變成在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長大,那麼對孩子來講,這種被拋棄的創傷就會有影響,後續可能會潛伏很多年,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他人的依戀和安全感。


而後續替代媽媽的女性,如果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度,對孩子來講是有幫助的,但如果後續一直換人,而且沒有穩定的女性,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或者姑姑之類的,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很殘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