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充滿詩意的抒情小說文體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是什麼?

於球球耐摺咧


沈從文作為20世紀30年代京派文學的代表作家,其對現代文學的主要貢獻是建造其特異的“湘西世界”,延續並發展了中國現代文學中由郁達夫開創的抒情一脈的傳統。

特異的“湘西世界”

提到湘西,便想到沈從文,想到《邊城》,這就是沈從文抒情小說的地位和意義。

沈從文一生寫作了許多小說,《邊城》、《蕭蕭》、《長河》、《丈夫》、《石子船》等共同堆積起一個有別於現代文明的那種健全、協調、 化外境界的湘西世界。而這之中,《邊城》所建造的湘西世界最為完整和美麗。

《邊城》描寫撐渡船的老人與他的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當地掌水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同愛一個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劇結局。小說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下層人物形象三者描寫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

風習描寫注重本色,充滿詩情畫意,與故事、人物的情調合一。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來展示邊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悲劇的明線暗線貫穿始終,包括老船伕、翠翠母女、儺送兩弟兄的命運。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了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而翠翠卻是心屬儺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駕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總在大兒子死後,一時未答應儺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儺送與其父發生爭吵而遠走他鄉。這種種的“不巧”,使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終成“善”的悲劇。天保與儺送,對翠翠展開自由競爭,未傷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現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悲劇。

至於人物,主要是翠翠這 樣的純美少女形象所提供的典型的湘西人生樣式。這種“人生” 是美麗善良的,但卻被引向了毀滅。如果探討翠翠不幸的原因,其中有人的、社會性的各種因素,而沈從文寫來平實,把一個生活、浸染在古老風俗環境中,長久將自己的愛情心裡埋藏極深的小 女子,寫得極有詩意,就是沈從文常說起的美麗總令人憂愁的那種境界。

簡單來說,沈從文用“鄉下人”的眼光書寫了老船伕、翠翠等淳樸勤勞、重義不重利的形象,用輕盈的文筆、舒緩懷舊的情調建造了一種牧歌式的湘西世界,把小說作為抒情篇章,表達自己的主觀抒情傾向,這在現代文學中是獨樹一幟的。

現代文學抒情傳統的重要延續

中國現代文學有兩個傳統,一是由魯迅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二是由郁達夫開創的抒情浪漫主義傳統。這兩個傳統在之後的現當代文學創作中一直延續著,前者的接續者有茅盾、曹禺、趙樹理、路遙等,後者的接續者則有廢名、沈從文、蕭紅、汪曾祺等。


抒情浪漫主義的主要特點,就是注重抒情、散文化結構、語言詩意化。郁達夫《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等小說均有這種特點,而從沈從文的小說創作上看,其充滿詩意的抒情文體恰恰是延續了這種抒情浪漫的傳統,並且加入更多的文化和鄉土風俗,發展拓寬了這一傳統。

沈從文的小說不重情節與人物, 強調敘述主體的感覺、情緒的創作中的重要作用。《邊城》、《三三》的柔和清麗,感情平緩而深遠,如自然生命之流注。

沈從文的小說善於營造氣氛,即“造境”,注重自然景物描繪與人事的調和。所以沈從文許多小說從交代環境始,如《邊城》由描寫“茶峒”始,自河(酉水)、河街、吊腳樓、妓女,寫了長長的幾節,為翠翠出場作背景。

沈從文的文字語言較為奇特,有真意,去偽飾,具個性, 追求純和真的美文效果。他在生機勃勃的湘西口語基礎上,吸取了書面語、文言語的特長,使得他的小說長句精確、曲折而富韌性,短句重感興,活泛有靈氣。


沈從文一生都自命為“鄉下人”,他一再地說:

“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在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頑固,愛土地,也不缺少機警,卻不甚懂詭詐。他對一切事照例十分認真,似乎太認真了,這認真處某一時就不免成為‘傻頭傻腦’。這鄉下人又因為 從小飄江湖,各處奔跑,捱餓,受寒,身體發育受了障礙,另外卻發育了想象,而且儲蓄了一點點人生經驗。”

也只有這種眼光,才能寫出如此抒情美麗的文字,建造如此清麗平和的文學世界。

我實在愛這“鄉下人”。


月釀酒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數一數二的大家,沈從文的小說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以《邊城》為代表的抒情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推進情節的方式,用散文化的具有抒情色彩的筆調來寫小說,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小說樣式——抒情小說。

相比傳統小說而言,抒情小說具有以下特點:

一、淡化緊張的情節。

中國傳統小說是以情節取勝的,緊張激烈的情節,左右著小說的進程,吸引著讀者的目光。尤其是到了明清時代的章回小說,到了情節最關鍵的地方,往往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便吊足了人的胃口。

小說到了現代,情節的展開方式有了一些變化,尤其是沈從文等人的抒情小說的出現,更是讓小說呈現出了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小說樣式。

他的《邊城》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有的只是這湘西邊城普通人的平常生活。



少女翠翠在一次看龍舟賽時偶遇儺送,兩人彼此都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哪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就託人到翠翠家提親,翠翠喜歡儺送,就沒有答應。哥哥天保知道了翠翠喜歡的人是儺送,就外出闖灘,不幸溺水而亡,弟弟儺送也離開了家。與翠翠相依為命的老船伕在一個風雨之夜去世。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孤獨地在渡口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隨著故事的慢慢推進,我們眼前彷彿漸漸展開了一幅幅湘西生活的風情畫:小溪渡口翠翠和老船伕擺渡的忙碌;端午節賽龍舟百姓的熱鬧歡樂;晚上年輕人唱山歌的浪漫;翠翠一個人想心事的孤獨……

這裡的一切都隨著翠翠年齡的長大慢慢展開。作者舒緩的筆調和這裡緩慢的生活節奏相得益彰,讀者的心彷彿也隨著作者的描述融進了這裡的山山水水,與翠翠同歡喜,共憂愁。



如果拿傳統小說情節的曲折來要求這篇小說的話,無疑,這篇小說的情節是進展緩慢的,尤其是人與人之間,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驚心動魄、起伏跌宕的故事,好像不符合好小說的要求,但是,恰恰是這樣的安排,讓這篇小說有了一種舒緩悠長、耐人尋味的美。

二、營造優美意境。

意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美學概念。它指的是詩歌或繪畫作品中,作者主觀體驗到的人生情緒與作品描繪的客觀物象融匯交織而形成的審美境界。

將詩畫中的意境引入小說,實現詩歌、繪畫的抒情性與小說的敘事性的統一,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少見的。中國古典小說重故事,重情節,少寫景抒情。而在五四以後出現的中國現代抒情小說中,意境開始成為一種自覺的創造。



創造意境,成為沈從文創作努力的方向。《邊城》中老船伕和翠翠祖孫倆閒下來的生活的日常是這樣的: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過渡人來了,老船伕放下了竹管,獨自跟到船邊去,橫溪渡人,在巖上的一個,見船開動時,於是銳聲喊著: “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 爺爺到溪中央便很快樂的唱起來,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裡,溪中彷彿也熱鬧了一些。(實則歌聲的來複,反而使一切更寂靜一些了。)

這不是單純的環境描寫,是祖孫倆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場景,這樣平凡的生活被沈從文的一支筆寫得如此溫馨美好。祖孫之間的深情和這裡優美而又自然的環境融為一體,產生了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溫柔動人的力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作者之所以要把這裡寫得像世外桃源那麼美,就是想要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從而讓小說中的人們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美麗的地方,享受生活賜予他們的美好。

三、塑造獨特的“鄉下人”形象

沈從文一生創作成就頗豐,但是,最能代表他創作特點、給他帶來巨大聲譽的還是他的描寫湘西普通百姓生活的鄉土小說。他的以沅水流域鄉村人事為描寫對象的小說,再現了20世紀初至30年代湘西社會的人生現實。

沈從文對現代小說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他的鄉土題材的創作中,完成了對“鄉下人”形象的塑造。沈從文筆下的“鄉下人”呈現出特有的個性。



首先,他們是一種“自然人”。所謂“自然人”,就是說他們的靈魂呈現出自然的美好品行。他們既沒有被過去的封建宗法制度吞沒、也沒有被新興的物質“文明”所汙染。他們對人生尊嚴有著方式獨特的感覺,信守做人的傳統美德:熱情、勇敢、誠實、善良、淳樸。

比如《邊城》中的老船伕、船總順順、天保、儺送等人的身上無不呈現出這些美好的品德。



其次,他們是一種“矇昧人”。他們的理性世界還是一片混沌,原始、蒙茸、處於休眠狀態,生命是自在的。他們處在社會的底層,人生命運是悲涼的,然而,他們並不自覺其悲涼。《蕭蕭》中的蕭蕭,十二歲時作為童養媳嫁給了剛斷奶的三歲的小丈夫,後被叫花狗的人引誘,本該被沉潭或發賣,由於懷孕,保住了一條命。生下兒子後,一家人皆大歡喜。後蕭蕭同丈夫圓房,又生下一個孩子。她的第一個兒子阿牛,娶的也是一個比他大十多歲的童養媳,作為母親的蕭蕭,抱著小兒子,看自己的大兒子結婚,命運又一次輪迴,蕭蕭卻不自知,在給牛兒迎娶媳婦的嗩吶聲裡,獲得自己的人生滿足。



再者,他們又是一種“陌生人”。原始的自然道德觀與理性精神的矇昧狀態,必然導致他們與現存社會秩序和變化的道德觀念不相適應。正在變化著的現實世界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片陌生。他們的誠實、淳樸、善良,在別人的眼裡反而是呆、傻、拙,是被人們嘲笑的對象。

沈從文筆下的這種“鄉下人”正是一種藝術典型。這種人物的性格中,更多地帶有湘西的地方個性,但在本質上,集中地反映出中國社會處於自在狀態下的鄉村下層人民的精神特徵。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這種形象,與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群像、精神處於麻木狀態的農民形象,郁達夫筆下的感傷的小資產階級“零餘者”形象,茅盾的“新女性”和民族資本家形象,老舍的小市民形象等等,構成二十三年代中國現代小說中壯觀的人物形象畫廊。這種“鄉下人”形象,具有別人無法替代的獨特認識價值。



沈從文著力創作的抒情小說不僅淡化了情節,描寫了優美的意境,刻畫了“鄉下人”的獨特形象,還和魯迅、廢名等作家一起,讓小說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豐富了小說的表現形式,小說從此有了越來越多的表現空間,從而讓喜歡閱讀小說的人有了更寬廣的選擇餘地。


魚悅龍門


沈從文,他的許多作品相信大家大家都知道,哪怕沒看過也聽說過書名,如《邊城》、《湘西》、《從文自傳》···


他的小說大多取材於農村,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

米蘭·昆德拉曾說:“只有在歷史之內,一部作品才可作為價值而存在,而被發現。”所以他的湘西小說實際上是一部湘西地域的心靈史,也是一部映照中國社會的歷史之境。

沈先生的獨特貢獻是用小說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獨特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充滿詩意,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在不經意間創造出了自己的理想文體:詩化抒情小說。

後來又許多作家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他近乎自然的文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相當之高。他的弟子汪曾祺的成名作《受戒》、《大淖世界》,葉尉林《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葉紹棠《蒲柳人家》多少都借鑑了沈先生的。


花岸讀書


沈從文所寫的,我更多的傾向,他應該定性為散文,而非抒情小說,因為從小說的三要素來說,他的作品有些特點是不明顯,用文學正品的分的來強求,主要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關注了一個過去不曾關注,一個以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過去相對閉塞,剛才也獨特的民俗民風,他們也沒有受到儒家文化的那麼大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是原生態的,我去湘西好幾次,也接觸過湘西的人,他們大多是土家族,侗族,苗族,他們都被漢化,民族特徵不是那麼明顯, 所以能夠看出融洽的相處, 他們沒有強烈的那種宗教觀念,而且湘西山水特別的美,因為少有破壞,去沈從文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就會明白很多事情,少有文學作品來反映他們的生活,而沈從文開了這個頭,我認為沈從文寫的很樸實,他不追求的深奧難懂的東西,很象湘西人的性格,比較樸實,寬容,勤勞,認命,因為他這種獨特內容,所以成就在文學上的成就。


韶山胡哥


一,開創了鄉土文學的先河!

二,田園牧歌式詩意傳承。

三,文人遠離政治的田園牧歌情懷。

四,將詩意情懷、散文化的語言節奏融入小說中,可以說是一代宗師!


文心雕蟲


沈從文是現代中國文壇上難得的“文體作家”,他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一種特殊的小說體式:可叫做文化小說、詩化小說或抒情小說。這是指小說的顯著文化歷史指向、濃厚的文化意蘊以及具有獨特人情風俗的鄉土內容。

這種小說,不重視情節和人物,強調敘事主體的感覺、情緒、意識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沈從文簡捷地將其歸納為“情緒的體操”、“情緒的散步”。

他的小說除了注意人生體驗的感情投射,還有抒情主人公的確立、純情人物的設置、自然景物描繪與人事的調和等等。“造境”是他小說追求的極高目標,

《邊城》用水一般流動的抒情筆致,通過描摹、暗示、象徵甚至穿插議論,來開拓敘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說文化內涵的縱深度,營造現實與夢幻水乳交融的意境。這種講求詩的意境的小說特別具有民族的韻味。

沈從文追求文學語言的真性情、去偽飾、具個性的美文效果,他的文筆任意識的流動縱情寫去,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那些以詩、

散文融入寫實的鄉土小說,質樸自然蘊藉;描寫都市的諷喻小說從容、幽默;以苗族傳說和佛經故事鋪敘的浪漫傳奇小說又華麗、誇張。


莫非先生


以細膩的環境描寫襯托出故事的內涵,以最簡單的文字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有著濃郁的湘西風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