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劉備的國力最弱為什麼諸葛亮要保他?

昭奚彌久


諸葛亮對當時的形勢胸有成竹,對每個諸侯的品行了如指掌。劉備求賢若渴的三顧茅廬的行為,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同時諸葛亮也很清楚幫助實力弱小的劉備,可以充分展示諸葛亮的傑出的才華。


難得糊塗38175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代名主,只有劉備的才能是最低的。但是諸葛亮如果要發揮他的才能,必須選擇劉備,

如果他去曹操那邊,曹操不會用他,去孫權那邊,孫權也不會相信他,所以他最終只能選擇劉備。

選擇了劉備,他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才會有存在感,而如果在其他兩位那邊,他只是做一個謀士,根本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所以說諸葛亮的選擇,也就是我們當代所有職業經理的選擇是一樣的。如果你的才能夠大,你就應該選擇讓你放手去做的老闆。有眼光,有才能的老闆,他往往需要的是執行者。


林奇水匠


呵呵。

第一,分散投資

三國是世家社會,所以世家不能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你看,荀彧荀攸幫曹操,荀堪幫袁紹。

諸葛亮也是世家。

叔叔諸葛玄是袁術手下,哥哥諸葛瑾跑到了江東,諸葛亮諸葛均則是劉備手下。堂弟諸葛誕出仕曹魏西晉,女兒還嫁給了司馬懿兒子司馬伷,後代司馬睿建立東晉。

第二,諸葛亮太年輕

諸葛亮生於181年。207年才出仕劉備。

諸葛亮與劉備是兩代人,曹操劉備孫堅184年平定黃巾的時候,諸葛亮還是3歲小屁孩。劉備孫策逐鹿中原的時候,諸葛亮沒成年。


所以諸葛亮無法較早參與中原混戰,到他結婚並有點名望的時候,天下基本定型,選擇餘地就很小了。

🍒曹操

曹操佔據巨大優勢,但手下能人太多,諸葛亮一個小毛頭去,很難出頭。

🍒孫權

雖然有站穩腳跟的諸葛瑾推薦,但江東人才非常多,周瑜魯肅過於耀眼。而且諸葛亮作為一個外來戶,只能從基層做起。


🍒劉表

諸葛亮妻舅是蔡瑁,妻姨夫是劉表,姐姐嫁給荊州大世家蒯家,因此正常情況下的諸葛亮應該是參加劉表,但劉表實在老邁空談,前途不被諸葛亮看好,因為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必定是劉表,所以,諸葛亮自然就不能莽撞到劉表手下去當二臣。

🍒劉備

顯然,作為風險投資的目標,劉備是比較適合的。諸葛亮有個基本判斷:曹操南下,劉表抵抗不了,或者投降或者逃亡。曹操仇人的劉備和不願投降曹操的一部分人比如劉琦,只能向江東尋求幫助。而江東方面當然也不會束手就擒,只能選擇與劉備聯手對抗曹操。


這就是劉備的機會,有機會吞併部分荊州土地軍隊,再向西吞併益州。畢竟曹操要想獲得勝利必須仰仗水軍,而水軍是江東強項。


四川達州


亂世出英雄,特別是在三國時期,名人輩出,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智者的化身。諸葛亮父輩早年曾做過官,父母親走的早,現代話來講也是個官二代。

三國時期魏國人才濟濟,實力最強;吳國孫權已經盤踞長江以東;只有劉備,實力最弱沒有地盤。為什麼諸葛亮卻要去實力最差的劉備納打工呢,原因有這幾點:


一,分清局勢

分析當時三國的情況,曹操集團主要謀士都是河內一帶的士族。如果投靠曹操賬下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集團,諸葛亮名不見經傳,最多混個郡官而已;孫權集團的謀士大將主要都是江東的,諸葛亮的哥哥,在孫權帳下當一箇中層幹部,哥哥,雖然步步高昇,但都是用討好孫權稱帝所換來的。

諸葛亮因為家道中落寄寓荊州,如果不是老丈人黃承言,很難有機會出人頭地,劉備也不會認識他。至於著名的“三顧茅廬”,都是諸葛亮在自己的文集裡面提到的,我們先不說它的真假。難得有個明君,請他出山給這麼大官位,一生當中難得遇到這樣機會,當然要把握住。

二,魅力

在古時候道德高於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質尤其重要,作為一個賢德的君主領袖,能夠官風連接,官風正則民風后,最終實現和諧社會。劉備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有著皇族的身份,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也是大汗朝廷難得的忠誠。

劉備在平原徐州當政時期,仁義之名遠播,這也對於崇尚內儒外法的治國理念,對諸葛亮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劉備禮賢下士被稱為天下英雄,名聲不錯!

三,空間

劉備聲望不錯,手下也有一批武將忠心耿耿,卻沒有一流的治理國家的能人,諸葛亮正是這方面的人才,正好大展伸手。劉備非常符合諸葛亮的政治抱負,不負他平生所學的。

歷史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也只有待在劉備集團,諸葛亮所學才能才會發揮更大。諸葛亮選擇劉備也折射出當代人職場遊戲,評判一個公司不是以薪資、福利、環境來取捨的,更多的應該是把企業的老闆及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間排在首位,你們說是嗎?


寧哥說事


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臣,深受劉備的信任、倚重。諸葛亮曾經隱居於隆中,後來在劉備的三顧茅廬之下而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出山後,一心輔佐劉備,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從而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拖孤輔政大臣。

諸葛亮輔佐劉備時,那時劉備的實力並不大,不僅比不上曹操的勢力,也不如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人經營的東吳,但諸葛亮還是堅定不移的輔佐劉備。

那諸葛亮為何要選擇輔佐實力較弱的劉備呢

第一點:劉備的真誠!

劉備為了請出這個軍師,去了三次,每次都只是一個童子接待,而且最後一次還等著諸葛亮睡完午覺,如果換作別人早就暴起殺人了,根本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來找他,雖然說劉備本就缺謀士,但是他的真誠還是毋庸置疑的。

畢竟,兩個都是從985院校畢業的高材生,個人能力都差不多,誰的第一印象好也就是態度好,無疑會更有可能得到工作

第二點:劉備的待人魅力!

劉備一直被人們看成仁者的代表,他對待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人都是以兄弟相待,並不是以君臣之禮,這也是他們會真心輔佐劉備的原因。而且劉備每得到一座城,他就會真正的得到它,人們都會歸心,這也與他的待人方式有很大關係。

就像劉備得到零陵的時候,得到之後完全不用再去考慮後方軍心不穩,或者城裡有反對自己的聲音。

有人說劉備虛偽,誠然,一定人政治表演那絕對時存在的。但劉備本身的仁義那也肯定不全然是假的。就拿關羽死後,他不顧一切,舉國伐吳這件事兒來講,試問有多少人能幹的出來。關羽為何面對曹操的高官厚祿而不心動,毅然決然的要跟隨劉備。不僅僅時他關羽講義氣,劉備這個做大哥也絕對沒虧待過

第三點:在劉備的眼中自己的價值最大!

曹操自身就就是文武雙全之輩,底下更是人才聚集,而孫權的謀臣武將也有一大堆。他們的勢力早已經成型,他諸葛亮去,很難在短時間內,出人頭地。

所以諸葛亮需要一個能施展才華的平臺,算來算去也只有劉備比較合適了。因為這些人裡面,只有劉備算是"三無",無兵、無地、無謀(當然,這是相對而言),底子最為薄弱!關羽,張飛都是莽撞之輩,他們肚子裡也沒有太多墨水,論帶兵打仗是他們,但是一上升到戰略高度,還不如劉備自己來,所以在徐庶走後,劉備更是求賢若

劉備雖然實力較弱,但諸葛亮還是選擇了輔佐劉備。諸葛亮輔佐劉備後,對蜀漢忠心耿耿,雖然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嘆息,但是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卻深受後世的推崇。渴。他。


宋氏影業


三顧茅廬知遇恩,

禮賢下士見誠心。

人生世上知音少,

事必躬親率三軍。








費玉山905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一下原因。

1.首先說一下劉備。三國演義裡,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而且漢獻帝也承認了他的皇室身份,封劉備為皇叔。劉備不僅代表了原漢室的正統,也代表了天下的正義。劉備始終以匡扶漢室為已任,行仁義之師。所以劉備在當時更容易得到百姓的擁戴。

2.再說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在各方爭霸勢力軍團中籍籍無名。劉備也是通過徐庶,司馬徽等名士舉薦才聽說諸葛亮,才有後來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後來才幫助劉備建立基業,促成三國鼎立。諸葛亮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實現了自己的政治報負。倘若諸葛亮不選擇劉備,去江東孫權,周瑜是大都督,去大魏曹操,雖說郭嘉病逝,但苟彧論才幹僅次於郭嘉,是曹魏的首席謀臣,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自然政治理想也是第一謀臣,環顧天下群雄,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已任,行仁義之師,手下猛將關羽,張飛聞名於世,唯獨缺少第一謀士,諸葛亮也已經得到名士徐庶,司馬徽的引薦,所以劉備勢力是諸葛亮實現政治報負的最佳平臺。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當時選擇輔佐劉備是明智之舉。


大唐影視城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保國力最弱的劉備。

從兩方面分析,一個是為什麼選劉備,另一個是為什麼不選別人。

曹、劉、孫,哪家強?

現在經常有人說,諸葛亮選劉備,那是投機。因為當時在別的勢力裡,早就人才濟濟了,諸葛亮去了得論資排輩。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就是“中國饒士大夫”,北方人才太多了。而劉備是支潛力股,跟著劉備,混入核心管理層的機會大得多。

這種說法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但一定不是諸葛亮選劉備的主要原因。

當時經過小二十年的混戰,漢末群雄已經亡的亡、降的降了,剩下的也淨是半死不活的。真正力量雄厚的,其實只剩下曹、劉、孫三家。不過這時候的劉,指的不是劉備,而是荊州的劉表。

我們先來說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雄踞北方,在政治和軍事上優勢最大,隱隱有一統天下的趨勢。放在今天說,曹老闆就是一個財大氣粗的央企,他自己也穩居福布斯榜首。你去給他刷個廁所,掙得可能都比創業的小老闆多,而且還省心。

再看劉表。劉表是漢室宗親,在荊州統治了十多年,拓地千里,帶甲十萬,而且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政權穩定。諸葛亮管劉表叫姨父,管蔡瑁叫舅舅,管黃承彥叫爹,又有大V龐德公幫帶。這就好比一個保守穩定的老國企,就開在自己家門口,一把手和一幫大股東、高管全是自己的親戚,那走個內部推薦簡直輕而易舉。

接下來說孫權。孫權不姓劉,手裡也沒有劉皇帝,但有孫策打下的基礎,又有一幫文臣武將輔佐,江東政權蒸蒸日上。他是地方上,勢頭正盛的大型民企。諸葛亮的親大哥諸葛瑾,這時候已經來到江東,在當地名望越來越大,很受孫權重視。諸葛亮要投奔孫權,也是諸葛瑾一句話的事兒。

總而言之,曹、劉、孫三家是各有各的優勢,諸葛亮無論選哪家其實都不虧。

而劉備是什麼情況呢?辛辛苦苦二十年,勉強佔過徐州,結果現在依然寄人籬下,在劉表手下當客將。他現在就一破產小老闆,唯一自豪的,也就是說一句:哥曾經闊過。

這時候別說別人不看好他,連劉備自己都覺得很失敗。有一次劉備發現大腿上長了好多肥肉,竟然哭了。劉表問玄德你怎麼了?劉備很感慨,說我以前常年在戰場上騎馬,大腿的肥肉都沒了。現在不騎了,這些肉又都長回來了。時間過得飛快,我都老了,還沒混出個人樣來,所以我很難過。(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引《九州春秋》)

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連劉備自己都很迷茫,不知道明天在哪兒。咱們不開上帝視角,是你,你敢選擇這麼迷茫的老闆嗎?

可諸葛亮就敢選,而且用事實證明他選對了,還把一個地攤都快擺不下去的個體戶,搞成了全國前三強,他自己更是名垂青史。這裡邊,就有諸葛亮選老闆的秘訣了。

諸葛亮的目標和價值觀是什麼呢?

諸葛亮要廓清宇內,興復漢室,讓天下太平。這是他的最終職業目標。所以他要找的老闆,一定是公正、廉潔、愛民的,還要有進取心,有能力,如果是漢室宗親那就更好了。

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先來看看曹操。諸葛亮和曹操在深層次的價值觀上有嚴重衝突。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個勾結宦官的鉅貪(他是宦官曹騰的養子,這個大家都知道)。從當大司農,到當上太尉,曹嵩一共花了1億萬錢。(見《後漢書·曹騰傳》附《曹嵩傳》、《太平御覽》引華嶠《漢後書》)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把曹嵩的工資(月俸)、年終獎(臘賜)、過節費(春賜)折算一下,一年大概有30多萬錢。(月俸根據《續漢志·百官志五》折算,臘賜根據《後漢書·何敞傳》注引《漢官儀》折算。春賜根據《通典》卷三五《職官祿秩》)

他還有爵位,還要置辦田產,這些也有一定收入,我們假設這些跟工資水平持平。那麼曹嵩一年的合法收入是60萬。曹嵩要攢1億萬,靠合法所得,得166.7萬年。我們都知道,在歷史教科書裡提到的中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才在170萬年前出現。這哥們當官貪了多少,大家自己琢磨。

10億萬這個數字看上去很誇張,雖然值得懷疑,但曹嵩是鉅貪這個是沒跑的。漢末,曹嵩來到琅邪避難。而諸葛亮從後來他廉潔奉公的主張和做法來看,估計從小受到的教育是比較正統的。十來歲又正好是三觀開始形成、也比較容易對社會陰暗面憤青的年齡。諸葛亮跟曹嵩住在一個郡裡,那對曹家是什麼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麼一個鉅貪,後來去投奔曹操的時候被殺了,曹操卻因此來進攻徐州牧陶謙,屠殺徐州的老百姓,諸葛亮離開家鄉輾轉來荊州,多少是拜他所賜。

曹嵩的貪婪,諸葛亮是有所見聞的;曹操的殘暴,是諸葛亮親身經歷的。曹家在他眼裡是這麼個印象,再加上後來又要篡漢,諸葛亮怎麼可能輔佐曹操?

話說回來,當初曹操在徐州搞屠殺的時候,突然有一支援軍,冒死擋了曹操一下。雖然還是沒擋住,但多少給徐州人民一點希望。

這個不怕死,來懟曹操的人,正是劉備。

當時劉備已經是平原國相了,算是個地級市長。在青徐一帶有了點名望。早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曹操去了,孫權的父親孫堅去了。劉備那時候連個縣令都不是,但也積極響應。(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引《英雄記》)他後來到平原國,把這裡治得井井有條,又禮賢下士,深得民心。孔融被黃巾軍圍得很痛苦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找劉備求援。可見劉備的“仁義”,並不是小說一味吹捧,歷史上他確實是這樣一個人。

陶謙這次被曹操攻擊,就近去找公孫瓚的屬下求援,劉備也帶兵跟著來了。最後曹操因為呂布襲擊兗州大本營,被迫退兵。陶謙就給了劉備一支部隊,劉備乾脆留下來跟了陶謙。

不管劉備是出於什麼動機,但是在徐州人民來看,這個人敢在曹操屠刀底下,幫著大家來擋刀,那簡直就是救世主。一個愛民如子,救民於水火,敢擔當的形象,逐漸在徐州豎立起來。陶謙後來讓徐州,跟這個也有一定關係。諸葛亮對劉備的好感,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的。

恰巧,劉備還是漢室後裔,還一直跟曹操死磕,而且積極進取,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這跟劉表也不一樣。

劉表也是漢室後裔,他是個名士,治國有一套,放在治世是宰相之才。可是放在亂世,他就只能守境安民。何況劉表已經老了,沒進取心了。官渡之戰的時候,劉備曾經建議劉表乘機偷襲曹操,劉表拖了半天最後不了了之。荊州的這些世家大族,尤其是蔡瑁、蒯越這些人,也沒什麼爭奪天下的心思。整個荊州越來越像個混吃等死的老爺車,諸葛亮雖然在荊州有很多政治資源,但他不想跟著荊州陪葬。

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跟曹操、劉表確實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而從職業發展和價值觀上來看,劉備簡直跟諸葛亮神契合。

賢我,盡我

解決了職業發展方向和價值觀,那接下來就是,諸葛亮對這份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

諸葛亮想要的,是一個實現平生所願的大平臺。至於票子、位子,諸葛亮沒有太高要求。如果真的只是為了錢和權,他完全可以去找曹操、劉表,這兩個不行還有孫權。

我們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大事者,在一開始,對金錢、權力都沒有特別執念的追求。這就是無欲則剛,你沒那麼大的物質慾望了,很多事情就能看得比別人更清晰,更能面對你自己的核心需求。

諸葛亮的要求就一條,非常簡單,但是非常難做到。

就是“賢我,盡我”。

賢我,說的是能認識到我是個人才,不能拿我當個什麼都不會的一般人;盡我,說的是真正讓我的才能發揮出來。

這條要求在他見劉備的時候,沒有明確提出來。但是赤壁之戰以後,張昭曾經來挖牆腳,希望諸葛亮加入江東。諸葛亮的回答是:

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袁子》)

就是說,孫權是個很有能力的領導,但是我看他的度量,能認識到我是個人才,卻不能讓我充分發揮才能,所以我不能留下。

諸葛亮怎麼就肯定,劉備能“賢他盡他”呢?

這裡面有一些感性色彩,比如前面說的諸葛亮本身對劉備印象就不錯。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他的鐵哥兒們徐庶,就在劉備那裡。

其實三顧茅廬這個事兒,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內推,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但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內推給的機會,卻沒有注意這實際上也是一次信息溝通。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他重不重視人才,能不能專人專用,發揮人才的長處,他的團隊有什麼問題,需要什麼,這些通過徐庶,諸葛亮都能充分了解。所以還是前面講的,朋友很重要,朋友不僅可以給你提供機會,還能為你提供真實信息,所以找工作,尤其想找到非常合適的工作,離開朋友,離開圈子,哪怕你聰明如諸葛亮,那都是很難辦到的。

劉備需要什麼,徐庶早就透露給諸葛亮了。諸葛亮憑著《草廬對》面試成功,使劉備折服,那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症下藥。





小老弟出品


第一點因為東吳和北魏都已經人才濟濟,諸葛去了也難展開手腳。東吳“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策臨終已經把東吳的大格局和頂樑柱給定下了,諸葛去了也只能屈居人下。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到東吳出使,孫權想留下他,就派諸葛瑾去說,諸葛亮的回到是“孫將軍能用亮而不能盡亮”。就是說孫權他能用我,但是在東吳我沒有能夠施展全部才華的舞臺。曹魏就更不用說了猛將如雲,謀士車載斗量,曹操已經通過平河北定遼東建立起來自己的一套文官體系,想要後來居上,那真是勢比登天。反觀劉備這裡就大不相同了,劉備長期沒有一流謀士,正是飢渴難耐的時候,諸葛一出山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言聽計從,如魚得水。所以劉備這裡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點,當時雖然漢王朝衰落了,但是漢獻帝還在,漢室還在。很多名士,地主和官僚都還有一些正統思想,包括諸葛在內。這也是劉備能夠屢敗屢戰,長期活躍的原因。劉備一直打著皇親的旗號給他的名聲是加了很多分的。反觀曹操是宦官之後,很多名士包括司馬懿都嫌棄他出身不好不願出仕輔佐他。孫權是小吏之後,憑武力佔據的江東,在政治高度是和劉備差的很遠,這也是三國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孫吳一直處在不被重視的地位的原因。有尊曹抑劉的,因為曹操手裡掌握著漢獻帝。有尊劉抑曹的,因為劉備是宗室出身,曹操是宦官之後。總之,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一個人的出身是很被看中的。


如煙入幻


大家好,我是一個影視領域創作者,我瞭解很多影視領域作品,在影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我們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自從諸葛亮跟了劉備之後,兩人形成魚水關係,諸葛亮誓死追隨,直至最後病死五丈原。諸葛亮也沒有跟錯人,即便是最終未能一統天下,可在蜀漢也成為了二號人物,死後更是流芳百世。

諸葛亮在正式出山前,為劉備規劃了未來,即大家熟悉的《隆中對》。諸葛亮提出,“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且不說這一戰略究竟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諸葛亮確實盡心盡力輔佐劉備。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了諸葛亮的預計,當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不顧諸葛亮勸阻,竟然傾國之兵伐吳,大敗而回,結果還在白帝城丟了命。

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深知蜀漢丟了荊州已然不會一統天下,他是否會後悔當年追隨劉備呢?要知道諸葛亮出山前,可是“自比於管仲、樂毅”,歷史告訴我們,諸葛亮沒有後悔。劉備死後,諸葛亮誓死北伐,直至病死五丈原,真正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問題來了,劉備究竟是如何讓諸葛亮為他或者說為蜀漢,賣命一輩子?其實諸葛亮可以投奔曹操或者孫權的,當時兩人實力都遠遠強大劉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曹操和孫權的這兩家公司已經上市,強大無比,而劉備還處於東奔西走尋找創業合夥人的階段。

諸葛亮一定是看到了什麼,才死心塌地追隨劉備,或者說劉備一定有吸引諸葛亮的地方。其實,諸葛亮早已向後人說明了自己誓死追從劉備的原因,他在《出師表》中這樣說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願意,諸葛亮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人稱劉皇叔,這點諸葛亮非常看重。在諸葛亮看來,自己是大漢的子民,理應恢復漢室,而劉備正是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兩人一拍即合。

另外,諸葛亮誓死追隨劉備,跟當時知識分子恪守臣道、投桃報李的愚忠思想是分不開的。種種機緣巧合之下,劉備讓諸葛亮為其賣命一輩子的願望實現了,可諸葛亮最終卻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