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出現了哪些問題讓大明王朝從巔峰逐漸走向衰敗?

歷史總探長


明朝中期出現了那些問題導致大明王朝從巔峰逐漸走向衰敗的?個人認為有一些事和一些君主導致的。

第一,明英宗時期著名的“土木堡事件”。正統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嚮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明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鼓動下,不顧群臣的反對,硬是要發動三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在七月時,大軍開拔,留皇弟朱祁鈺留守京師,大軍行軍中一切事務均由王振決斷。最終大軍在距離土木堡被全殲,逃回了的只有2000餘人。

土木堡事件導致大明精銳盡失,要知道這三十萬大軍中包括了三大營(神機營,五千營,千機營),這可是大明的真正精銳,他們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另外,王振被殺,英宗本人也被俘,朝中共計66位文武大臣也被殺害,可以說朝中的中流砥柱損失殆盡。土木堡事件對大明國力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明史》記載:“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明神宗。”

第二,大明中期出了幾個不務正業的皇帝,比如在位二十多年,避居西苑,喜歡修道問仙的嘉靖帝,三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還有喜歡玩角色扮演的明武宗朱厚照等等,總之大明朝除了前幾位皇帝有能力之外,其他的皇帝的治國能力都有限。

總之,大明的衰落,明英宗的土木堡事變要付很大的責任,當然後任的皇帝也不夠給力,沒有太大的能力就算了,工作也不夠勤勉。此外後期宦官專權,黨爭不斷,這都極大的消耗了大明的國力。


汗青長綿


又是我所喜愛的大明朝。談到明朝中期,必然繞不開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明史》記載:“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明神宗。” 然而在我看來,小萬曆的怠政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明朝的滅亡在英宗時已初見端倪。

土木堡之變

蒙古貴族在朱棣的幾次親征下,在北方大草原老老實實地待了幾十年。到了他祖孫朱祁鎮在任時,蒙古西部的瓦刺已然崛起,多次進犯邊境。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刺首領也先帶著兩千多人上貢馬匹,向皇帝邀賞。不過他多報了一千多人,這時咱們的“愛國小忠臣”王振堅決不同意,並按照實際人數獎賞。王振心想,可惡!居然想佔我大明朝的便宜,你怕是遇到祖師爺了, 都是我的,別想!並故意減去馬價五分之四。這也先也怒了,偷看別人老婆結果自己被綠,忍不了,忍不了。這年的七月,也先帶領著自己的全部家當,分四路向內地進攻。很快大同失守,北京方面更不能忍了,王振一波溜鬚拍馬屁,對著英宗小傻子說你能行,你是最棒的。一個敢說,一個敢信,老臣阻攔,英宗已然上頭決定親征,就是不聽。果不其然,一波團滅送給瓦刺。這場戰役,當朝重臣和精英全部死光,英宗也開開心心地體驗起蒙古牢房的滋味。1449年的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失敗戰役。

北京保衛戰

也先在土木之戰中嚐到甜頭,覺得明朝不過如此,就想自己入主中原。還好有于謙滋醒了他,不然明朝真的可能拜拜說再見。同年九月,也先在與明英宗一起被俘的太監喜寧的唆使下,欲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勢進取北京。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到北京,人人慌得不得了。很多平時“低調”,關鍵時候秀智商下限的官員站出來了,提議南遷。於大人以死反對,並舉出我們悲催的臭弟弟宋朝滅國事件,感動了一堆官員支持。不跑了,大不了王朝易主,說幹就幹,積極備戰。先把我們的“愛國小忠將”王振全家送走,隨後新立皇帝。於大人作了充足的準備,調動全國的資源和力量 ,不出所料,也先的夢該醒了。十月初,也先氣勢洶洶南下。真到雙方交戰時,瓦刺方面是越打越垮,到最後被按在地上錘。英宗呢,在外面也玩得差不多了,被送了回來。英宗和代宗之爭已是後續了

雖然北京保衛戰勝了,但,我們的於大人沒有得到善終,明朝的邊境危機並沒有就此結束。

一個王朝的衰落就此開始。


歡迎朋友們在下方積極評論和轉發喲~


青年論


一個王朝的衰敗是各種因素造成的,但是對於封建君主專制國家來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皇帝的領導執政能力。


不知道中期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但是轉折點我認為是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土木堡之變大家都知道,幾乎耗盡了大明王朝全部的財力,喪失了全部精銳,從那之後,雖然大明朝從主動攻勢轉成了守勢。

自英宗之後,他兒子朱見深只能說是個好人,但算不得是個好皇帝,特殊的成長經歷沒有讓他變成劉旬那樣的英才,而是變成了渴望安生混日子不想惹事找事的平庸之人,這樣的人做了皇帝就是國家的災難!



再接著朱祐樘算是個難得的好皇帝,也是個好人,但是大明就像個大病一場中年人,朱祐樘使出全力殫精竭慮想把它恢復往日雄風,卻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大明只獲得了短暫的中興,由於過度操勞,朱祐樘30多歲便去世了。

之後的皇帝基本都屬於不務正業型,大概他們也是覺得國家問題太多,無從下手治理,索性懶政吧!

宦官,內閣,軍頭,各方勢力輪番上陣,大明就像得了蟲病的大樹,被這些蛀蟲內鬥一點點掏空,混亂的局勢下民間掀起各種起義,加上清軍添火,大明這顆百年大樹終於走向了滅亡。



綜上,皇帝不作為才是導致明朝從巔峰走向衰敗的根源,正是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才讓各方勢力牛鬼蛇神有生存土壤!


歷史隨筆


明朝經過仁宣之治,國力漸漸恢復。這時候明英宗志在做一個英主,由於蒙古瓦刺部不斷擾邊,他輕信王振,並沒有做出必要的戰略佈局,近似兒兒戲般決定他要御架親征,其實他是拿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大朋的國運,做一場豪賭。他帶著五十多萬大軍出居庸關,像無頭的蒼蠅,瞎撞。結果,只剩下一個小太監喜寧緊緊地跟著他,做了也先的俘虜。並且一度成了也先擾邊的幌子。你想想這斯還有臉回來麼?

這一次土木堡之變,極大的消耗了明朝軍勢,經濟實力,他回國復辟後更殺了積極抗戰的于謙,更是對民心的傷害,從此明朝逐漸衰敗下去。


錢君史話


qa test answer


我不是新用戶


宣宗時,戰略錯誤,放棄北方開平衛,放棄安南,皇帝總是對犯罪的軍官寬大處理,軍隊戰鬥力下降。英宗時土木堡之變,損失大批勳貴武將精英,從此文官開始掌握軍隊,形成了文官帶兵的制度,致使明朝軍隊戰鬥力持續下降。孝宗時,徹底丟失河套地區,全面退守長城防線,雖然孝宗被認為是乾的不錯的明君,可軍事上慘不忍睹,對蒙古作戰屢戰屢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