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一線專題報道:號角響起 奮勇向前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方艙醫院裡,父親叮囑兒子“要衝在前面”

“兒子,你是黨員,你要衝在前面”“老爸,您好好休息,早日康復出院”……這是一對父子在武漢江岸方艙醫院裡不期而遇時對彼此的叮囑。

2月14日上午10時許,身穿防護服的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分局刑警大隊一中隊中隊長王桓峰正在江岸方艙醫院執勤,為集中收治的患者提供幫助。突然,他透過沾滿水汽的防護鏡看到了一個新來的、熟悉的面孔,走近後發現竟是自己的父親王寧。那時,王桓峰才知道原來父親在確診後也被送到了這家方艙醫院。

認出兒子後,王寧趕緊上前對王桓峰說:“做好防護,一定要為國家利益著想,為人民的幸福作貢獻。”王桓峰一邊答應著,一邊對父親說:“為了你們早日康復,我們會在這裡盡職盡責的。”

王桓峰告訴記者,1月22日,他父親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之後便開始獨自隔離在家進行吃藥治療。“他不讓我去見他,我工作也忙,就每隔幾天去給他送點吃的、用的,放到門口,他等我走遠了再出來拿。”王桓峰說。後來,在街道社區的組織下,他父親被安排進了臨時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治療。

“我預料到我爸可能會轉到方艙醫院,但沒想到會轉到我在的這家方艙醫院。我爸是比較要強的,他總是讓我好好工作,不用管他,說他自己能搞定。”王桓峰說,目前,他父親最困難的幾天已經過去了,身體狀況正在逐漸好轉。

2月16日18:12,王桓峰剛剛接受完光明日報記者的採訪,便馬上動身去執勤了。他說:“有的患者臨時轉到方艙醫院,來不及跟家人說,剛開始情緒會很焦慮,我們要安撫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樹立早日康復的信心。”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王桓峰對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充滿了感情。“希望疫情能夠早日結束,武漢能夠早日好起來,大家迴歸寧靜的生活。”他說。

(光明日報武漢2月16日電 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張銳、劉坤、蔡闖、王斯敏、晉浩天、安勝藍、章正、李盛明、姜奕名、盧璐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抗击疫情一线专题报道:号角响起 奋勇向前

連日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各重點防疫物資生產企業開足馬力加班生產。圖為2月15日工人在趕製隔離衣。新華社記者 王松攝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民警吳培勇:盼望重回火線崗

“一定要做好防護,除了穿好防護服,戴好手套,千萬要戴上護目鏡。從隔離點出來,一定要做好消毒殺菌,注意鞋底……”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接受治療的武漢市公安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分局九峰派出所所長吳培勇,仍然不時在所裡的工作群中叮囑同志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吳培勇身先士卒,20天不進家門,率全所民、輔警奮戰在抗疫一線,還多次深入一線高危疫情病房處置事宜。

在吳培勇看來,一名黨員就是一張名片,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關頭、危急時刻,黨員幹部必須站出來、衝上去。更何況,所長不衝鋒在前,大家怎能主動戰“疫”?

“醫院這麼重的疫情,你總是第一個衝上去,可要當心自己的身體!”妻子蔡國平一遍遍電話叮囑。

可不幸還是發生了。2月6日,吳培勇做了CT檢查與核酸測試,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2月8日,他住進了醫院重症病房。

“沒有什麼可怕的,就當它是個大流感,配合醫生治療就好。”吳培勇說,“現在退燒了,可以下床走動了,我們幾個病友還經常相互打氣。”

這次住院時,吳培勇還帶了兩本書,一本是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一本是布蘭登·韋伯的《紅圈》。

他說,重溫《論語別裁》,對經典又有了新的感悟。

《紅圈》講述的是一名軍人凡事追求卓越、永不自暴自棄的故事,在此種境遇下,折射著這位轉業軍人此時的精神世界。

“我要快點好起來,回來繼續戰鬥!”吳培勇在與所裡同志視頻通話時如是說。

抗击疫情一线专题报道:号角响起 奋勇向前

2月16日,由108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雲南第五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在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準備登機出發。新華社記者 胡超攝

【一線抗疫群英譜】

“天使印記”,真美

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用來形容齊聚武漢的白衣天使們最恰當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打亂了許多人的過年節奏。不少人獲得了超長假期,但呼吸科的醫護人員卻還沒來得及多吃幾頓餃子,就衝上了戰“疫”最前線。

“因為我是中華護理學會內科專委會的,在武漢有很多同仁。疫情一開始,我就非常關注武漢的情況。據我所知,大年三十那天就有醫療隊來武漢援助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做好了準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王雯說。

時刻準備著。明明前方有危險,但號角響起時,依然選擇披上戰衣。“本身這次新冠肺炎就是屬於呼吸科感染科的領域,所以我們全國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大多是相關領域的。碰上了這種大災大難,我們肯定是使命在肩,義不容辭。”王雯坦然地說。

醫生守在抗疫的第一線,離不開護士瑣碎而繁重的護理工作支持。“來之前,其實心裡也有過預估,但並沒有想到這麼辛苦。雖然我本人曾經也參加過抗擊非典的鬥爭,但這次還是大不一樣。”王雯說。

從防化服到防護服,從手套到口罩,從護目鏡到紙尿褲……這身行頭穿脫不易,全副武裝後的醫護人員先是大汗淋漓,後又在忙碌中用體溫把汗水蒸乾,數不清有多少次。

“我清楚地記得接病人的第一個晚上,穿好所有防護裝備後,自己的心率就達到了120。我想這樣不行。首先,大家都是第一次穿,都很不習慣。其次,我們當護士的,心裡病人總是第一位的,看到病人有狀況心裡就開始起急。所以我就趕緊穩住我的護士團隊說,咱們都慢點走,不能急。”

“一著急一跑,血氧就降低,自己心慌頭暈、照顧不好自己,就不能很好地護理病人。雖然救人心切,但在這個當下,一步一步按流程走,確保萬無一失的重要性不可小覷。”王雯說。

脫下一身“戎裝”的醫生護士,著實讓人心疼。前胸後背,滿是汗漬,護目鏡和N95口罩勒得額頭和麵頰上都是壓紋。“我們管這個叫‘天使印記’。”王雯說。

“早上9點的班,我們8點就得開始穿防護服。3點下班的時候,還要和後面的人交接完工作再出去脫防護服。”雖然是6個小時的班,但是加上前後準備和臨時狀況,往往短則8個小時,長則10個小時,他們都沒辦法喝水上洗手間。紙尿褲不見得真能用上,但卻是必備品。

“第一次很難適應,後面慢慢就好了,而且一忙起來,我們其實想不到喝水,也想不到上廁所。說起來,這也算是醫護人員特有的韌性吧。”醫護人員忙到想不起來照顧自己,但那美麗的天使印記卻深深拓印,時刻提醒著世人,有人在那麼努力地付出著。

一個護士的日常除了基礎的護理工作,比如觀察病情、輸液、發口服藥、抽血化驗、調呼吸機、看監測等,還負責許多雜事,比如收拾工作區的垃圾、給病人打水等,這還不包括危重症的突發病情處理。

“我們呼吸科平時在醫院經常處理危重症病人,都在ICU工作過,所以合作上非常順利,再加上這次來的都是自願報名的,來的時候都抱著一顆火熱的心,所以大家都特別積極肯幹。”王雯作為護士長特別自豪。

醫護人員安心在前方拼命,離不開溫暖堅定的後方支持。“我們大多是北方人,剛來武漢的時候特別不適應。頭天晚上來就覺得特別冷,夜裡兩點多院長緊急協調給我們調來了被子和暖氣,這才睡了一個好覺。我們的家人孩子留在北京過年,醫院也一直在照顧、關心他們,真的特別感激。”

“美麗小花,等你凱旋”

光明日報記者 田雅婷 光明日報通訊員 鍾豔宇

“最美老師”,她的學生這樣說。“美麗小花”,她的同事這樣說。她叫冀紅,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監護室的一名護士,工作已有8年。

“不用”是冀紅的口頭語,“寡言”是同事對她的印象。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聞令而動,立即組派醫療隊馳援武漢,開展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工作。冀紅很早就給護士長王靜發來信息,依舊寡言,信息中只有“報名”兩個字。通知出發的當晚,是冀紅的夜班。考慮到她次日便要啟程,護士長想找備班同事替冀紅值班,以便讓她好好休息,冀紅說“不用”。同事們想幫她去購置些生活用品,冀紅說“不用”。護士長怕她太累,讓她有困難和領導講,別扛著,冀紅說“不用”。大家想幫她去照顧家人,想幫她做這做那,但她只會弱弱地擺擺手,輕聲說:“不用。”

“冀紅很能幹,是我們臨床的護理組長,也是我們的業務骨幹力量。”王靜說,她的性格內向、低調,雖說外表看起來有點冷,但是心卻很細膩。由於擔心瘦小的冀紅在武漢孤單,又怕她什麼事情都自己咬牙堅持,王靜特意把科裡的老中青護士代表拉進“智囊團”,想讓大家得空多關心她。誰知人家一到,就默默寫好了入黨申請書,“驚”得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

冀紅的入黨申請書中寫著: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責任與期望。這次疫情來臨時,我沒有恐懼,沒有退縮,有的是焦急的心,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抗疫第一線。看到越來越多的病人求助,看到越來越疲憊的一線醫務人員,看到我的同行們生病倒下,我淚流滿面,作為一名護士,我內心深處有著重重的使命感。

在得知自己能隨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的消息後,冀紅開心得無以言表。然而,她沒敢第一時間通知父母,因為怕他們擔心。但是,當到了武漢告訴父母的時候,他們卻說“去吧,女兒,國家有難需要你,這是你的責任,爸媽支持你”。同科的同事更是送出了各種祝福,希望冀紅這個小身板兒大能量的“美麗小花”能夠百毒不侵,早日凱旋。同事們說:願你平安歸來。這一次,不許說“不用”。

【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

山東:“搬家式支援”顯擔當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疫情來勢洶洶,魯鄂情深似海。一輛輛滿載蔬菜的卡車、一批批用於防控一線的醫療物資,從山東各地湧向湖北武漢、黃岡等地。作為農業大省和工業大省的山東,正全力保障醫療防護、生活必需品等重要物資生產供應。

2月5日,由山東高速集團馳援湖北的30多噸新鮮蔬菜,順利抵達襄陽市。疫情發生以來,為全力支援湖北人民,山東高速集團服務區公司採購了近30萬元的物資發往湖北,其中包括大蒜、姜、黃瓜、橄欖、土豆、西蘭花等9種30餘噸蔬菜。

山東充分發揮農業大省優勢,加大蔬菜、糧油、肉類的對外供應,支援湖北等重點地區群眾日常生活所需。據山東省商務廳統計,截至2月5日,山東已累計向湖北捐贈蔬菜、水果2311噸。其中,有一夜之間馳援武漢的350噸壽光蔬菜,有蘭陵、金鄉、滕州向武漢無償捐助的新鮮蔬菜160噸、優質大蒜500噸、土豆66噸,有平邑縣農民自發捐贈黃岡的蒜黃100噸,有陽信仙女湖農業開發公司、東營三義富硒農業開發公司聯合捐贈黃岡的梨25噸……

除了蔬菜還有主食,青島維良食品捐贈掛麵2000箱,魯糧集團捐贈10萬元大米……各家糧油企業都是盡其所能,愛心滿滿。山東革命老區“沂蒙新紅嫂”朱呈鎔更是帶著20噸水餃和湯圓親自率隊送達武漢。

疫情防控任務最艱鉅的湖北,最緊缺的物資莫過於醫藥和醫療器械,而這恰恰是淄博的優勢產業。缺啥捐啥,醫藥大市淄博挺身而出。新華製藥、新華醫療、瑞陽製藥、藍帆醫療、英科醫療等醫藥醫用器械企業,放棄假期休息,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生產,大批急需物資第一時間從淄博運往湖北。齊都藥業、宏昌製藥、金城製藥、民基化工等一大批企業,也都加入捐獻隊伍中。藥物、口罩、手套、消毒液等急用物資源源不斷從淄博起運。

山東各界齊心協力、發揮合力,確保重點醫療物資順利生產。全省疫情防控相關的醫療物資企業紛紛行動起來,分秒必爭、加班加點保障供應,全力支持湖北。

山東是口罩生產大省,產能佔到全國十分之一,日產200萬隻左右。關鍵時刻看擔當。疫情當前,工業大省山東建立特殊時期省級統一調度機制,幫助防護醫療物資企業加大馬力生產、放假企業加快復工復產。

“針對疫情,我們公司所有員工都沒有放假,滿負荷生產。”山東俊富無紡布有限公司生產主管張衛東說,公司24小時不間斷運行,保證口罩原輔材料的充足供應。

在山東俊富無紡布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正在加緊生產的無紡布,是一次性醫用衛生口罩的主要原材料。東營市工信局局長杜振波告訴記者:“對於企業遇到的難題,我們在第一時間去解決、去協調,主動和企業一起,克服一切困難,不講任何條件,為防護用品生產企業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保障,以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齊”心“魯”力,共同戰“疫”。山東敞開懷抱式的“缺啥給啥”“有啥給啥”,被網友稱之為“搬家式支援”,體現著山東雄厚的實力,更彰顯著山東人深深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

遼寧:集中全省優勢組建醫療隊馳援

光明日報記者 劉 勇

搬運佈置醫療儀器設備、鋪放病床上的被褥、將空調設置成讓患者舒適的溫度……從踏入雷神山醫院A12病區的那一刻起,遼寧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療隊的隊員們便奮不顧身投入戰鬥。

1月26日以來,遼寧省集中全省優質醫療資源,先後組建9批次醫療隊、1支疾控隊,包括呼吸、重症醫學、傳染、感染、急診等專業醫護人員共1730人,馳援湖北一線。其中,有1410名醫療隊員奔赴武漢,分佈在武漢市多家醫院開展救治工作。另外300餘人趕赴襄陽市,支援當地救治工作。截至2月15日,遼寧醫療隊共計負責救治1028名患者,包括危重症病例54名、重症病例324名,已有193名患者出院。

為了抗擊疫情,女醫療隊員剪短了長髮。剪髮當晚,視頻中的孩子愣了半天,才認出短髮的媽媽。華潤遼健集團阜新礦總醫院護士董嘯旺問孩子醜不醜。孩子卻說:“在我心中你永遠是最勇敢、最美麗的天使。”在雷神山醫院的32個病區中,遼寧醫療隊將陸續接管其中的17個病區,一共780張床位,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錦州醫科大學和全省14個市的1013名隊員奮戰在這裡。

2月8日元宵節,遼寧支援湖北醫療隊成立臨時黨委。在成立大會上,黨員重溫入黨誓詞。臨時黨委向全體隊員發出倡議書,要求全體黨員用抗擊疫情的實際行動詮釋對黨忠誠,踐行初心使命。

“都是能扛、能造、能打硬仗的精兵強將。我們不僅派出了精銳之師,還把呼吸機等設備也一併帶來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三醫療隊領隊王振寧帶領60名醫護人員,到達武漢第二天就接崗。他們整建制接管了50張床位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13樓東重症病區。持續高強度的搶救,隊員們心中牢牢堅守著“絕不放棄一個病人”的信念,早上7點30分上班,有的要到晚上九十點鐘才下班,還有不少人常常在深夜被叫回醫院,重新投入戰鬥。

“隔離病毒,但沒有隔離愛,我們始終與武漢民眾站在一起。”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趙克明到武漢已經半個多月,“自從我們隨醫療隊來到武漢,純樸熱情的武漢人民給予了我們很多照顧。在這裡,我們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雖遠離家鄉,但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感謝這座有‘溫度’的城市。”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7日 0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