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愚蠢,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愚蠢,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今天,有人在我的頭系文章中私信問到,“青苗隨筆”你能回答我什麼是智慧嗎?在此我的回答是;所謂智慧,無非就是我們知道自己的愚蠢,認識自己的無知才是最大的智慧。因為;智慧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智慧,從字面上解釋即明智聰慧,其實是一個徹底的褒義詞。

在古希臘雅典的一個神廟裡,有道神諭,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事, 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之所以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因為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這個世界上從不缺少妄自尊大的人,卻缺少那些真正意識到自己無知的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無知。一個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卻往往是個真正一無所知的人。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想想看,孔子本身就是一位老師,是一位智者,但他卻並不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反而謙虛地認為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遇到的人中肯定會有自己的老師。不僅如此,孔子還說要“不恥下問”,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是進步的起點,要真正取得進步就要靠不恥下問來填補自己的無知。孔子一生收了不少徒弟,卻不知他也拜了不少老師,只要他有不懂的問題就立刻向別人請教。也許,正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和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成就了孔子。

美國曆史上頗有作為的總統——林肯 也是如此。林肯的父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木匠,母親是一位平庸的家庭主婦。而林肯卻有著超凡的文筆、極強的處理事務和管理的能力。更讓入吃驚的是,他一生中進學校的時間還不滿一年。那他是如何獲得那些學識和能力的呢?原來,林肯從小就能看到自己的無知,無論是農夫、商人、律師還是村儒學究,他都能從其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他說:“每個人都可能做我的教師。”正是這種態度,讓他不斷積累知識,讓他不斷增強能力,最終成為美國的總統。

為人應謙虛。真正的謙虛,是在對自我進行清晰剖析後,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而流露出來的真實態度,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樣子。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真誠的建議,促進自己改正不足。

學海無涯,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並沒有什麼好丟臉的,反而是促進自已彌補無知的前提。無論你的人生追求是什麼,雄心壯志是什麼,在達成這些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做好了。換句話說,只有先把自己做好了,才能達成你的人生追求、雄心壯志。

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最前面,就是因為這是以下幾項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先修好身,才可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修身修什麼?首要的就是要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後不斷地去完善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然後不斷地去填補空白。如何修?就是要不斷地自省。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與不足。慎獨,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人常說, 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不要讓自大阻擋你前進的步伐。又有言日:“大智若愚。”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從不自以為是,而是處處都以“無知”的面目示人,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謙虛待人,不恥下間。

但不知為何,人類面對智慧時卻很是猶豫。有時候很希望能擁有智慧,成為通曉宇宙運作規律、與上帝與神無限靠近的智者。

有時候卻又對智慧敬而遠之甚至感到畏懼,寧願成為被潮流推著走的、躲在世俗陳雜中的庸人。

在遠古如此,在現今亦如此。在如今甚是紛擾煩躁的社會里,更多人隨波逐流地把賺取更多財富、坐擁更多房產、位居更高官職等的錢權身外物視為成功標誌和人生目標,而鮮少有人把擁有智慧作為窮極一生的目標,真正地去追求靈魂上的富有。

智慧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智慧是好的、是有意義的,卻對其不感興趣、敬而遠之甚至畏懼擁有智慧?

我們究竟畏懼的是什麼,是智慧本身,是已有的“權威”,還是別人的目光?

智慧是什麼?在以前,我一直簡單地認為,智慧就是擁有較高水平的分析判斷、發明創造、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結了物質運動三個基本規律的牛頓,發明了飛機的萊特兄弟、克隆了多利羊的維拉德森……。

在我看來,如果在某一個領域能得出異於前人的學術觀點、看法,或能做出造福人類的發明創造,那麼這個人就是擁有智慧的人。

隨著不斷學習、積累和沉澱,我不得不承認,那些在某一領域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人,充其量只能稱之為能人。

那些試圖改變自然天理以謀求利益的人,即使打著“造福人類”“以人為本”的旗號,其本質也不過是愚昧之人,根本談不上擁有智慧。真正意義的智慧,是對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的深刻理解。

是對客觀規律和自然法則的深入認識;是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智慧與世俗權威,在理解了智慧的本質後,我產生了一個新的疑惑。

智慧所呈現出來的絕對理性,會不會與世俗權威顯得格格不入?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個體的一舉一動都難免引起他人的評價和議論。

很多時候,社會遵循著的是大家默認的“潛規則”,以及自認為對人類更有利的自然“新規律”。

就比如,為利用水力發電,在幾乎每一條大江大河流域設立大壩,但由於沒有建洄游通道或洄游通道不足以還原自然生態,導致魚群洄游產卵嚴重受阻而面臨生存繁衍甚至滅絕的危機。

有學者和自然保護專家提出質疑的聲音,但每每都被鋪天蓋地的“以人為本”“自然應為人民服務”等人類至上的言論批駁。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不顧世俗權威,堅定地恪守規律和自然法則,需要很大的勇氣。

就像列寧曾說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柏拉圖的“真理可能在少數人一邊”以及伽利略的“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現實中擁有這般勇氣的人是極少的。

擁有智慧的人,時常因為他們對事物“獨特”甚至“荒謬”的理解而受人排擠、不待見。

也正是對現有權威、世俗目光的畏懼,阻礙著我們走向智慧。智慧不應畏懼世俗權威,腳鐐手銬可以鎖住人的手腳、限制人的肉身,卻無法阻擋思想和意志。

而有的時候,世俗權威就是人意志的無形枷鎖,用世人普遍默認的、所謂符合邏輯的說辭來束縛人的思想,摧殘人對智慧的堅持。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極少數人還是選擇不畏一切。回看歷史,古希臘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寧願飲毒而死也要表明對神、對天理的堅持。

其實,每一次對智慧的靠近,都多少對現有世俗權威造成挑戰和破壞。

而世俗權威之所以反對,是為了牴觸其對原有三觀的衝擊,更是為了掩蓋愚昧、維護殘存的至上權威。

他們並不知道,世俗權威漏洞百出,而規律、智慧這一類才是永恆不朽的存在。

智慧,有時候是先於所處時代的普遍認知的,但這不代表它是錯的、是荒謬的。

很多哲學家、思想家以及科學家的偉大發現,都是在提出的數十年或百年後、經反覆驗證而被人們所普遍接納和認同的。

因此,我們不要畏懼擁有智慧。不要畏懼擁有智慧,就是不要因自己是世界上的少數人、是異於一般人的存在而感到自卑,也不要因為世俗權威的質疑、打擊和詆譭而退縮、放棄。

擁有智慧的過程本來就是孤獨、隱忍而偉大的,那些挫折不過是讓人更堅定求智道路的考驗罷了。當我們真正擁有智慧時,即使孤身站在峰頂,內心也會非常充實。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有沒有智慧,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也是有沒有智慧。這是一個玄乎而又奇妙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比重要。他看不見,聽不到,卻人人都想要。他無可存在,卻又無處不在。智慧可以讓我們擁有想幾乎想要的一切。

對朋友,我們要有智慧的去相處,對於親人,我們要有智慧的去相處,對於事業,我們要用心的去處理。對於生活瑣事,我們要用智慧去處理生活。

無處都離不開智慧。智慧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智慧決定了一個人的深度。那麼大家一定想知道智慧是怎麼產生的呢?有人說:知識會產生智慧。有人說:多聽。多看多寫會產生智慧。有的人說閱歷多了,自然會產生智慧。假如80歲的老人,一輩子經歷了風風雨雨,到最後還是一個糟老頭,什麼都做不了,我們會覺得他有智慧嗎?

知識、經歷、看書、聽說,其實這些都是外圍,並不是智慧產生的核心。有句話說得好。花一分鐘時間看清事情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清事情本質的人,這兩個人的生命質量是完全不一樣的。

他們所能達到的高度是不可相比的。所謂的智慧就是:看清事情本質的能力。有智慧的人,一分鐘便可看清事情的本質。沒有智慧的人恐怕要很久,或者永遠都看不到事情的本質。

假如我們看了足夠多的書,能得到智慧嗎?不,書上的知識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知識在百度上一搜索全部出來了。不用去思考,智慧怒去百度搜搜看?你去頭條搜搜看?能找到嗎?找到的知識知識,找到的知識很多的案例,與我們無關。

舉個例子,趙括當年看了很多很多地兵書。他掌握了大量的戰爭方面的知識,但是在他領兵打仗的時候,依然不能運用自如,這個只代表他有大量的軍事知識,而不能產生智慧。再比如當年黃埔軍校畢業了很多的軍官。

只有1%的人在戰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而99%的人,到了現場,卻不知道怎麼指揮。這就是隻有知識而不能運用出來的結果。有些人呢,在軍校裡面學習很好,分數很高,懂得知識很多,可以高談闊論。但是到了戰場卻捉襟見肘。所以說知識再多並不能代表有智慧。知識和智慧完全是兩碼事。

有知識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不代表有水平,有水平不代表有能力,有能力不代表有智慧,看到知識與智慧之間相差著幾個級別了吧。從只是想要跨越到智慧,中間有幾道屏障,要是一下子悟透了,這幾個屏障就不存在了,要是悟不透,就像幾座大山擋在你前面。

智慧的真正產生,源自於寧靜的心。當一顆心只要您靜下來的時候,自然會產生智慧,智慧是不用去學的,就像很多沒有知識的人,他一樣很有智慧一樣。就像朱元璋沒有上過一天私塾,沒看過一天書,他為什麼在軍事戰爭中,在政治鬥爭中在生活瑣事中。在領兵打仗中。在為人處事相處中。都展現出了極高的智慧與手段。他最終從一個乞丐一步一步走向了皇位的人生巔峰。他沒有上過學,沒有任何的理論知識,但是卻展現出了超人的智慧。

智慧產生於寧靜的心,寧靜才能致遠。當你把心定下來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產生智慧。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其實智慧就在那裡,就像抽屜裡面的東西,你找到那個抽屜,然後把它抽出來就能從抽屜裡面取出東西,其實智慧也是一樣的,當你心靜不下來的時候,你看不見摸不著它,當你把心靜下來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那個抽屜,從而從抽屜裡面取出你想要的智慧。

就像喬布斯。每次在生產產品的研研發產品的時候。他會做這樣的一件事情,把在漆黑的一個房間裡。關上門鋪著一張毯子,然後自己坐在上面打坐。只有一盞紅。一杯茶陪伴他。這時候外面的一切都很寂靜,房間裡也顯得非常寂靜。喬布斯的心此時也寂靜無比。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下。安靜的狀態下。你會有無數的智慧自然而然的湧現出來。很多人是不是覺得這種方法神乎其神。但這卻是經過很多高人的檢測。都是這樣修行而來的安靜。源自於能守戒。

假如說一個人,他每天在規定的時間,相同的地方,去做一件相同的事情。堅持下去1個月。你會發現:你所想的那個領域便會湧現出很多你平時想也想不到的方法。這時候你會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這就是智慧產生的一整個路徑。先守戒。然後心才能靜下來。靜下來之後便會產生我們想要的智慧。

有一句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一生都需要具備一種學習的心態,通過外界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我,讓自我變得更加優秀。

人的一生也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最初的時候我們總是懷揣著一種未知的狀態來面對這個世界,在成長過程中,只有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自我精進,才能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

有一些道理,是可以通過書面上的文字去學習和理解,但是有一些東西需要通過自我不斷的感悟,需要經歷自己的人生實踐,慢慢的體會,才能得到這樣一種智慧。

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只能身教,不可言傳,理論上教給你再多的東西,當你內心無法感悟的時候,一切都是枉然。

在道家思想中,就認為大道的智慧正是如此。莊周在《莊子》這本書中就說:“道是玄乎又玄的東西,從大的方面說,道是無窮無盡的,從小的方面說,道是無所遺漏的,所以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

有道之人不為萬物所動,能夠探究事物根源,維護事物本性,忘卻外物的束縛,能夠不受外物困擾,摒棄禮義禮樂,內心也能夠安定”。

莊子用清晰的概念描述了得道之人的狀態,他認為道是包容一切事物的,得道之人自然對於權勢名利都不會放在心上,不會糾結於外物而能夠忘掉一切。

道家思想中,所謂“大道”的智慧,其實也是自我人生的一種修行。

莊子認為真正的智者,是能夠擺脫外物的束縛,精神不受外物的困擾。其實這對於我們自我的人生來說也是最好的一種修行和昇華。大多數人總是侷限於萬事萬物之中,在這無形的狀態之中,產生了很多的痛苦。

所以很多人都在提倡人生即是修行,如果讓自己的人生提升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擺脫外界的一種束縛,或許這也是人生的一種得到。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想要真正的體會莊子所說到的智慧,就需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和方式。

莊子說,世人所尊崇的道,都是從書本里記載的,書上記錄的不過是語言形容的是一種意思,而意思依附的是大道難以表達的東西,而大道的真正智慧,是需要靠自己去感悟的,用語言表達的道都不算真正的道。語言之所以受重視,是因為表達了某一種意思,但是語言又不能完全和正確的去表達這種意思。

《莊子》的理解和《道德經》中所講述的概念,都有著同樣的一個智慧。比如《道德經》中第一篇章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說:能夠用言辭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能夠叫得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恆的名。道德經認為明這個概念是不能用語言和文字去具體描述的,因為語言文字的侷限性比想象的侷限性更大,如果用文字去描述,只能與真正的智慧背道而馳,最好的狀態是通過自我內心去感悟,

要想明白道的智慧,要靠自我內心去感悟,而非是靠書面的形式去獲得。很多人無論是在自我修身養性方面,又或者是在學習某一項技能的時候,總會犯這樣一個思維上的錯誤,總是太過於的認同書面上的一些東西。但是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有的時候書面上的東西可以給我們理論上的指導,但是書面上存在的東西往往也是一些糟粕,因為真正好的東西,是文字之外需要自我感悟和領會的。

就好像很多人,總存在著這樣一種疑惑,在人生中自己也讀過很多書,也聽過很多道理,但是很難把這樣一些道理真正的應用在自己的人生裡面。所以多人就表示“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所以造成這種原因,更多的或許只是你自己人生的經歷,自己所經歷的環境和這樣一些道理並不符合。你吸收這一些道理的時候,吸收的只是表面的浮華而並非道理的本質,而且最重要的,就好像大多人本性思維中,總是習慣性的把那些道理生搬硬套的放在自己的生活裡面。

但是殊不知,這樣的一些道理是需要不斷的調整,需要用另外一種更合理的方式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當你不懂得這樣一個道理的時候,自然就產生了不少的困惑,這也驗證了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含義。

有這樣一篇故事,故事的核心,恰好論述了智慧不可靠言傳,只能靠意會的道理。

齊恆公在讀書,有一個木匠叫輪扁,在下面製作木輪。他看到齊恆公在讀書,就放下手裡的工具,走到齊桓公的面前就說:“請問主公讀的是什麼人的書”?

齊恆公就說:“是聖人之言”。輪扁又問:“聖人還在嗎?齊恆公說:聖人已經不在了”。輪扁就說:“那麼你讀的書裡面,已經是古人的糟粕罷了”。

這個時候齊恆公就有點生氣說:“寡人讀書,你一個做木輪的隨便議論,你要是不說出道理,我就要懲罰你”。

然後輪扁就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用我從事的工作觀察了這個道理,我製作木輪動作慢了,木輪鬆動不堅固,動作快了,太緊而無法使用,不慢不快才正合適。但是這樣一種合適,嘴巴不能言說,卻有技巧存在這裡。憑我幾十年做車輪的經驗,我認為真正的想要做一個好的車輪也不能急也不能慢,要隨心所欲,這一種感覺是憑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憑理論上的知識,然後才能做一個好的車輪。

我不能明白的告訴兒子其中的奧妙,我的兒子也無法學習,所以我活了七十年,也一直在做木倫。要想獲得做車輪的技巧,就要從實踐中去尋找。由此可見,古代的聖人和不可言傳的道理一塊兒離開了,那麼國君所讀的書,也是古人的糟粕了”。

看了這一個小故事之後,我們可以用這樣一些通俗的概念去理解這樣一個故事。

木匠做木輪的時候,由於做得久了,熟能生巧,掌握了一套製作木輪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不能靠語言去表述出來,只能靠自我熟能生巧之後慢慢的去體會。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手工的技術,他們在傳藝的時候,並非是靠書面的文字,而是靠口耳相傳。

就如同很多手藝並沒有書籍去記載,只是師傅帶著徒弟口耳相傳,逐漸的去學習和鍛鍊。有的時候即便是書本上真正的有一些記載,但是也無法得到其中的精髓。

所以智慧也是如此,古人所傳下來的智慧、是依託文字去記載,但是文字所記載的有的時候又和真正的意義所背離,因為真正的智慧是在於聖人內心所意會的,這樣一些真正的內涵是不能通過文字所表達出來的。

所以這個木匠在評價齊恆公讀書的時候,就說讀的書只是文字的形式,而非真正智慧的內涵。

所以就有這樣一句話“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所以在生活中學習過一件事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一種體驗,學習一件東西的時候,即便是書裡面有詳細的記載,即便即便是在理論上學的熟能生巧,但是真正做的時候,往往和想象的並不一樣。

真正的想要掌握一個事物的心得和熟練的技術,就是需要自己不斷的去打磨,自己不斷的去實習和操作。

木匠就拿製作木輪的心得,比做聖人書裡面的一些道理。聖人內心感悟的一種智慧,是他自己內心所擁有的,而書上所表述的一種語言,只是僅存於書面的理解,所以真正的想達到聖人的智慧,最重要的是靠自我的感悟,而非僅存理論上的一些理解。

莊子認為書本上記載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古人的精華是言外之意。古人離開之後,精華也就隨之而逝,文字記載的只是存留於智慧表面的東西,最關鍵的是,文字記載的往往是有其糟粕的地方,所以在學習文字智慧的時候,要懂得避免其糟粕,用審視的眼光去閱讀某一些所謂的智慧。

由此可見,我們人生追求一些人生感悟和一些知識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從書面上學習一些知識,但是真正的要把這些知識化作內心的一種力量,化作自己人生的一種動力,需要自我孵化的一個過程,而非只靠外在的理論。

就好像我們剛才所說的,無論是追求知識還是追求人生的智慧,都需要靠自我內心去感悟和孵化。

所以在讀書的時候,不要過分的相信和拘泥於理論言論,古人的精華都在言外之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只有讀了理論之後,再結合自己的人生,逐漸的磨練和實踐,才能夠把真正的智慧瞭然於心,這樣才是有事半功倍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