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風暴裡,那些沒留意到的負面情緒正在摧毀我們


以前最羨慕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現在過上了這種生活才發現自己難以適應。宅在家裡,把一直想追沒時間追的劇刷完了,把經典的劇二刷三刷了,把家裡裡外外打掃了好幾遍,已經無事可做了。這個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了。

疫情發生這些天,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

疫情的新聞看多了,不想再看,但又忍不住點開看。

不敢網購,不敢叫外賣,擔心派送員帶病毒。

出門買菜也是謹小慎微的,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疫情風暴裡,那些沒留意到的負面情緒正在摧毀我們

疫情面前,我們的重心在觀察自己有沒有咳嗽,發熱,卻忽略了負面情緒帶給我們的影響。今天來為大家細數一下疫情風暴裡的負面情緒。

一、疑病、焦慮、恐慌等心理

在疫情面前,我們內心充斥著懷疑和不安,會對自身健康過度關注,比如:咳嗽、發熱等,也會失眠,焦慮。

有位讀者私信告訴我,她所在的城市只有幾例,而他們小區沒有發現病例,也沒有封閉,她也就買菜才出門,其他時間都待在家裡的。但是每次出門,她都想咳嗽,回家了就一點感冒的徵兆都沒有。

我讓她放下手機,少看網上疫情的新聞,練練瑜伽靜心,在陽臺曬曬太陽,泡點茶。十幾天過去了,她依然好好的在家待著,沒有任何症狀,只是生活無聊些。

所以,總結一下,生活這麼美好,浪費在疑病這麼無聊而痛苦的事上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在一個只有幾例的城市,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家,買菜也可以線上下單了。染上病毒相當於中頭彩,你有這麼好的運氣嗎?

我在網上看到兩種言論:

第一種是覺得大家把病毒妖魔化了,實際根本沒有這麼嚴重。

第二種是病毒比你們想的嚴重。

我個人是站第一種說法的,如果本身沒那麼嚴重,說得嚴重一些,我們就會認真對待,對待的方式也是小心謹慎。這樣是有利於控制疫情的,疫情期間在家閤家歡,疫情過後上班、逛街,這樣的安排不是很美嗎?

疫情風暴裡,那些沒留意到的負面情緒正在摧毀我們


二、替代性創傷

這點是我想重點說的,和焦慮,恐慌相比,替代性創傷更普遍也更容易被我們忽視。

這兩天我也看了很多疫情的新聞,有些新聞還會在我的腦子裡回放,揮之不去的感覺。比如我看到過,一位武漢患者家屬講述一家三口感染肺炎,最終失去母親的悲痛經歷,這個故事後來像"閃回"一樣,不斷在我腦子裡播放,讓我感到非常難過,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突然想起來。

我把這個困擾跟身邊的朋友分享,發現有類似感受的不止我一個。就這個問題,我去諮詢了做心理諮詢的朋友。他告訴我,想擺脫類似的情緒,可以參考心理學上"替代性創傷"的治療案例。

現在你心裡一定有個疑惑,什麼是替代性創傷?在解釋之前,我們先看看一位得到網友分享的自身經歷:2008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在燕趙都市報做攝影記者,在汶川採訪了近一個月。採訪結束回家後我做了兩次噩夢,都是一歲多的兒子印射在地震中出現,驚醒之後依然感到悲痛不已,我意識到這是職業心理疾病,於是開始看心理醫生。

疫情風暴裡,那些沒留意到的負面情緒正在摧毀我們


這位網友的心理現象,就屬於--------替代性創傷。意思就是:當你頻繁地聽到、看到一些負面的信息和畫面的時候,就會通過下意識的想象,而產生一種自己也陷入到負面體驗的情形,彷彿自己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通過想象加工而產生的軀體和情緒的負面體驗,就叫做"替代性創傷"。

通常來說,大部分人看到新聞畫面,都能區分想象與現實的區別,但也有一些人屬於"易感人群。"

一般來說,像是醫護人員、救援人員、記者這類從業者,屬於替代性創傷的"易感人群",因為他們在現場近距離、持續性地接觸災害中的受害者,長期暴露在高痛苦的環境下。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有些緊張,那我每天看大量的新聞,是不是也有可能形成替代性創傷呢?不要著急,心理學家陳海賢告訴我們3個判斷標準:

1. 對這些創傷經歷有持續性、高強度、近距離的接觸

2. 你出現了焦慮、閃回等現象

3. 這種情緒影響在沒有相關信息的時候,仍然持續很長時間

所以你看,如果只是看新聞,一般來說還不至於到創傷的地步。但是如果你看新聞的時候,代入感強,就會給你帶來困擾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根據替代性創傷的治療方法,管理一下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陳海賢分享的治療方案是:增強現實感。當你腦中閃現新聞畫面的時候,把這個畫面固定,並且給這個畫面加一個電視框。這樣做可以讓自己意識到這是別人經歷的,我們應該把自己拉回到現實中。

針對以上兩位情緒,最好的治療方法還是想辦法避免,提前做好防護。遠離手機,遠離網絡,少看一些疫情的新聞,活在當下,享受這段假期,每天安排一些自己喜歡的娛樂或者愛好。

疫情風暴裡,那些沒留意到的負面情緒正在摧毀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