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风暴里,那些没留意到的负面情绪正在摧毁我们


以前最羡慕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现在过上了这种生活才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宅在家里,把一直想追没时间追的剧刷完了,把经典的剧二刷三刷了,把家里里外外打扫了好几遍,已经无事可做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了。

疫情发生这些天,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疫情的新闻看多了,不想再看,但又忍不住点开看。

不敢网购,不敢叫外卖,担心派送员带病毒。

出门买菜也是谨小慎微的,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疫情风暴里,那些没留意到的负面情绪正在摧毁我们

疫情面前,我们的重心在观察自己有没有咳嗽,发热,却忽略了负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今天来为大家细数一下疫情风暴里的负面情绪。

一、疑病、焦虑、恐慌等心理

在疫情面前,我们内心充斥着怀疑和不安,会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比如:咳嗽、发热等,也会失眠,焦虑。

有位读者私信告诉我,她所在的城市只有几例,而他们小区没有发现病例,也没有封闭,她也就买菜才出门,其他时间都待在家里的。但是每次出门,她都想咳嗽,回家了就一点感冒的征兆都没有。

我让她放下手机,少看网上疫情的新闻,练练瑜伽静心,在阳台晒晒太阳,泡点茶。十几天过去了,她依然好好的在家呆着,没有任何症状,只是生活无聊些。

所以,总结一下,生活这么美好,浪费在疑病这么无聊而痛苦的事上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在一个只有几例的城市,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买菜也可以线上下单了。染上病毒相当于中头彩,你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我在网上看到两种言论:

第一种是觉得大家把病毒妖魔化了,实际根本没有这么严重。

第二种是病毒比你们想的严重。

我个人是站第一种说法的,如果本身没那么严重,说得严重一些,我们就会认真对待,对待的方式也是小心谨慎。这样是有利于控制疫情的,疫情期间在家合家欢,疫情过后上班、逛街,这样的安排不是很美吗?

疫情风暴里,那些没留意到的负面情绪正在摧毁我们


二、替代性创伤

这点是我想重点说的,和焦虑,恐慌相比,替代性创伤更普遍也更容易被我们忽视。

这两天我也看了很多疫情的新闻,有些新闻还会在我的脑子里回放,挥之不去的感觉。比如我看到过,一位武汉患者家属讲述一家三口感染肺炎,最终失去母亲的悲痛经历,这个故事后来像"闪回"一样,不断在我脑子里播放,让我感到非常难过,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想起来。

我把这个困扰跟身边的朋友分享,发现有类似感受的不止我一个。就这个问题,我去咨询了做心理咨询的朋友。他告诉我,想摆脱类似的情绪,可以参考心理学上"替代性创伤"的治疗案例。

现在你心里一定有个疑惑,什么是替代性创伤?在解释之前,我们先看看一位得到网友分享的自身经历:2008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在燕赵都市报做摄影记者,在汶川采访了近一个月。采访结束回家后我做了两次噩梦,都是一岁多的儿子印射在地震中出现,惊醒之后依然感到悲痛不已,我意识到这是职业心理疾病,于是开始看心理医生。

疫情风暴里,那些没留意到的负面情绪正在摧毁我们


这位网友的心理现象,就属于--------替代性创伤。意思就是:当你频繁地听到、看到一些负面的信息和画面的时候,就会通过下意识的想象,而产生一种自己也陷入到负面体验的情形,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通过想象加工而产生的躯体和情绪的负面体验,就叫做"替代性创伤"。

通常来说,大部分人看到新闻画面,都能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区别,但也有一些人属于"易感人群。"

一般来说,像是医护人员、救援人员、记者这类从业者,属于替代性创伤的"易感人群",因为他们在现场近距离、持续性地接触灾害中的受害者,长期暴露在高痛苦的环境下。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紧张,那我每天看大量的新闻,是不是也有可能形成替代性创伤呢?不要着急,心理学家陈海贤告诉我们3个判断标准:

1. 对这些创伤经历有持续性、高强度、近距离的接触

2. 你出现了焦虑、闪回等现象

3. 这种情绪影响在没有相关信息的时候,仍然持续很长时间

所以你看,如果只是看新闻,一般来说还不至于到创伤的地步。但是如果你看新闻的时候,代入感强,就会给你带来困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替代性创伤的治疗方法,管理一下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陈海贤分享的治疗方案是:增强现实感。当你脑中闪现新闻画面的时候,把这个画面固定,并且给这个画面加一个电视框。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是别人经历的,我们应该把自己拉回到现实中。

针对以上两位情绪,最好的治疗方法还是想办法避免,提前做好防护。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少看一些疫情的新闻,活在当下,享受这段假期,每天安排一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或者爱好。

疫情风暴里,那些没留意到的负面情绪正在摧毁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