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二十:唯識宗和華嚴宗的創立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二十:唯識宗和華嚴宗的創立

佛教之二十:唯識宗和華嚴宗的創立

(1)玄奘西行與唯識宗的創立


  唯識宗是流行於唐初的一個佛教流派,由玄奘和其弟子窺基開創,得名於"萬法唯識" 的基本宗旨。由於該宗側重於法相分析,故又名法相宗。另外,玄奘西行回國後在長安慈恩寺譯經,該宗因地亦名慈恩宗。


  唯識宗主要是傳播無著、世親開創的大乘有宗學說,是由玄奘直接從印度取來的真經。


  玄奘(公元600 年-664年),俗姓陳,河南偃師人,出身於將軍之家。投入佛門義海後,四處遊學,執經問難,深感當時佛教諸家經義差異,難於自圓其說,所以決心奔赴佛教的發祥地,徹底解決這些疑難。


  貞觀二年(公元628 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逾甘肅,出敦煌,經新疆及中亞諸國,歷盡艱辛,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印度當時最為著名的那爛陀寺,從大乘有宗傳人戒賢學習。那爛陀寺當時有常住僧人4000人,加上客居僧俗逾萬,研習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聲明等)的學者皆有,玄奘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他本人也因知識淵博,擅長辯論而" 聲震五竺" ,被尊為"三藏法師"。戒日王曾經在曲女城為玄奘舉行過" 無遮大會" ,一十八日無人可敵。貞觀十九年(公元645 年)玄奘結束了17年留學生涯,攜帶657 部梵本佛經及若干佛像、舍利回到長安,受到了朝廷極高的禮遇。玄奘西行求法,行程5 萬里,親踐110 國,成了當時最有名的旅行家。弟子辨機根據他的事蹟寫成的《大唐西域記》,詳細記述了西域諸國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輿地著作。玄奘在回國後的19年間,與弟子們有計劃、有組織地新譯、重譯了75部,1335卷佛經,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的一大壯舉。在譯經的同時,玄奘向門人詳細講解了唯識宗的基本思想,開始了創立唯識宗的工作。玄奘本人傾全力譯經,著述不多,他的觀點主要保留在弟子窺基的著作中。


  窺基(公元632-682 年),俗姓尉遲,字道洪,出身於貴族家庭。17歲出家,投身於玄奘門下,參與譯經事業,擔任筆受。在譯經的同時,他又寫出《成唯識論述記》和《成唯識論樞要》等著作,發揮了唯識宗的觀點,完成了創立宗派的工作。當時唯識宗在社會上盛極一時,窺基本人被朝廷尊為" 慈恩大師"。唯識宗是中國佛教流派中最嚴格遵守印度教義的流派,其思想觀念與印度大乘有宗無大差異。但是一方面由於唯識宗的理論煩瑣複雜,不合中國人簡易平實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也由於唯識宗抱著反映印度種姓制度的" 五種姓說" 不放,不合中國的國情,所以僅在唐初盛極一時,數傳之後便迅速衰落了。


  


(2)華嚴宗及其思辯哲學


  華嚴宗因崇奉《大方廣佛華嚴經》而得名。又因其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名" 賢首" ,亦稱賢首宗。


  陳隋之際的杜順(公元557 年-640年)、智儼(公元602 年-668年)是華嚴宗的思想先驅,而其真正形成宗派則是在法藏時代。


法藏(公元643 年-712年),其祖先為康居人,17歲入太白山求法,聽智儼講《華嚴經》,深通玄妙。28歲時武后請他在太原寺講《華嚴經》,他指著宮中金獅作喻,其講義便是有名的《華嚴金獅子章》。他還著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經旨歸》等書,後代多保存了下來。至此,華嚴宗觀門、教相皆建立周備,特別是經武則天的提倡,並親為華嚴經新譯本作序,使之在中唐盛極一時。法藏弟子很多,但也使教義產生出歧義。

華嚴四祖澄觀(公元738 年-839年)以恢復法藏時代華嚴宗旨為己任,中興華嚴宗,社會影響很大,被尊為" 清涼國師"。

五祖宗密(公元780 年- 公元841 年)以誦經修禪為業,提倡華嚴宗與禪宗的調和,所以也稱" 圭峰禪師"。宗密死後4 年,發生了唐武宗滅佛事件,華嚴宗寺院被毀,經典被焚,勢力從此一厥不振。


  五代及宋明雖代有傳人,但社會影響已經很小了。


  華嚴宗的基本理論是" 法界緣起說"。他們把世間的一切存在,有為、無為、一多、總別、淨染諸種差別統統囊括在" 一真法界" 之中。而法界又是" 唯心緣起" 的," 塵是心緣,心是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 宇宙萬法皆是心中幻相,故無自性。華嚴宗還發明瞭" 六相圓融" 和" 一多相攝" 等一系列相對主義思想範疇,用以說明諸法皆無自性。


" 六相" 指總相(全體)、別相(部分)、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些範疇本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但華嚴宗卻要證明它們是圓融無礙,絕對統一的。以總、別為例:"何者是總相。答:舍是。此但椽等諸椽,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為椽全自獨能作舍故。若離於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時,即得舍矣。" 房子是總相,椽、瓦等建材是別相,離了椽瓦諸緣房即不成,得之便有舍,所以說別相即總相,總相即別相。其他四相也是這樣從相互依存變成了相互等同。華嚴宗教人們" 六相圓融" 的觀法,就是叫人們看淡世界上的矛盾和差異," 是故大小隨心迴轉,即入無礙" ,看破紅塵即可獲得解脫。

他們用" 十玄門" 來形容這種沒有矛盾,圓融無礙的終極境界:一、同時俱足相應門;二、一多相容不同門;三、諸法相即自在門;四、因陀羅網鏡門;五、微細相容安立門;六、秘密顯隱俱成門;七、諸藏純雜俱德門;八、十世隔法異成門;九、唯心迴轉變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 十玄門" 是華嚴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每一事物皆為世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都是世界的全體,就像天帝頭上結滿寶珠的帽子,每顆寶珠都可以照見其它寶珠的影子,而自身的影子又映照在每一顆寶珠之中,重重無盡,無不圓足。所以華嚴宗以代表佛教最高水平的一乘圓教自居。


  華嚴宗在天國設置問題上,充分表現了中國宗教的特色。他們不是把天國安置在遠離人世的彼岸,而是放在了此岸世界之中,為此他們提出了" 四法界" 理論:一、事法界," 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這是指現實的世界,存在著無盡的差別和矛盾,所以煩惱痛苦。二、理法界," 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在真如佛性之中,一些事物本質上都是圓融無礙的,同一相即。三、理事無礙法界," 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理在事中,理界的同一無礙事界的矛盾,互不干擾,平安相得。四、事事無礙法界," 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通融,重重無盡故。" 在獲得了佛教圓融無礙的真諦之後,再反觀事法界,諸種矛盾也就圓融無礙了。由於理在事中,故成佛不在他求,只要通過誦經、坐禪,轉換思想方法,舍迷入真,即可流入菩提若海,獲得涅槃。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