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版,歷經80年的經典讀物,只為教會你一件事——如何閱讀


1940年初版,歷經80年的經典讀物,只為教會你一件事——如何閱讀

如果有時光穿梭機可以回到過去,與曾經的名人和偉人誠心對話,求教讓他們關於成功的建議,那麼,讀書肯定會是其中的一項。

如果細心追溯他們的習慣和作品,後人總能找到一些線索。

不論是書不離手的魯迅,還是唯一嗜好讀書的季羨林,或者是勸說年輕人養成閱讀習慣的金庸,這些文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讀書的好處。

而讀書除了增加知識和素養外,甚至成為了這些人生活中的一種信仰和準則。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這是歐陽修的立身之法;“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蘇軾內心的信仰;“養成讀書的習慣,就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這是毛姆人生的港灣。

讀書的好處不言而喻,但是遠離學校和課堂後,大部分人在快節奏的社會中,漸漸遺忘了閱讀。當重拾書本,脫離了老師的指引,到底該如何閱讀吸收一本自己喜愛的書,成為了一個難題。


1940年初版,歷經80年的經典讀物,只為教會你一件事——如何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如同書名一般,深入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自1940年初版,1972年增訂新版,《如何閱讀一本書》在80年的時間裡,經歷了無數讀者的考驗,成為了教會讀者如何閱讀的經典之作。

《如何閱讀一本書》由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共同編撰,他們二人熱愛閱讀,都從書籍中收穫了成功和驚喜。所以,艾德勒和範多倫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告訴讀者有效的閱讀方法,從而讓更多的人加入閱讀的行列,感受閱讀的樂趣。

所以在書中,作者深入地講述了閱讀的4個層次,以及如何閱讀不同種類書籍的技巧。掌握了這些方法後,閱讀不再是隨意的低效率閱讀,而是可以從中吸收精華的學習之旅。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想要通過閱讀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的人,到底該如何行之有效地閱讀呢?

"記不住,看得慢,不會用"?別再自以為是會讀書了

首先,當你拿到一本書的時候,你真的會讀書嗎?先不要著急給出答案,回答了下面的問題後,再下結論。

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你大概會用多久的時間呢?

一個禮拜?還是一個月?或者時間拖拉到連自己都忘記了準確的時間?

當你讀完一本書後,能夠準確複述書中的內容以及自己對此書的獨特看法嗎?

如果這時你的腦中一片空白,或者不知道該如何描述自己腦中複雜的內容時,那麼,你可能真的不會讀書。

其實,大部分人都會陷入了一種自以為會讀書的誤區。縱觀,從小接受的義務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大多數人的前半生是跟書本打交道的。

但是,關於如何閱讀一本書,卻從來沒有專門的課程來學習。通常人會覺得當我發出了讀書的這個動作時,就是在讀書。但其實,真正的讀書應該是心手合一的境界,當你在讀時,你的心同時接受你所閱讀的內容。


1940年初版,歷經80年的經典讀物,只為教會你一件事——如何閱讀

只有當你不懂得如何閱讀的時候,才會出現讀完後,腦袋還是空空如也的情況。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即使自己讀了很多書,還是沒有進步和改變。

每當讀完一本書後,總是很快就會忘記了書中的內容,更加不懂得該如何把書中的內容在生活中活學活用。

而這時,大部分人會質疑自己讀的書還不夠多或者是讀的不夠仔細,內心堅信著"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方法。但當你大費周章的死磕一本書時,會發現自己內心越來越焦慮,並且漸漸產生對讀書的排斥。

其實,這些問題的產生並不是,你讀的書太少了,而是你不懂得如何讀書。真正懂得閱讀的人,即使只讀過一本書,都會把書中的精華生吞活剝般儘可能多的消化吸收並運用自如。

只有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讓讀書看起來"毫不費力"。

回答4個問題,讓讀書輕而易舉

那麼,到底該如何閱讀呢?簡單的說,就是帶著問題讀書。

通常情況下,一般人拿到一本書後,就會從第一頁開始一字一句的認真閱讀,但閱讀時沒有思考,翻完最後一頁時,這本書也就成為了過去式。


1940年初版,歷經80年的經典讀物,只為教會你一件事——如何閱讀

而如果想真正讀懂一本書,讓其為自己所用,而不是為了打發時間的娛樂閱讀,那麼你在閱讀前就需要帶著學習的目的性去閱讀。

那麼,如何檢驗自己是否讀懂一本書呢?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羅列出四個問題,如果能把這四個問題回答清楚,那就說明這本書起碼沒有白讀。。

問題1:整體來講,這本書到底談些什麼?

問題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問題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問題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該如何找到這四個問題的答案,這其中分別涉及到閱讀的不同層次。

問題1和2,其實就是關於書的主題和結構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通過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就可以完成。

檢視閱讀分為兩步,一是有系統地略讀,二是粗淺地閱讀。

有系統地略讀是為了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對這本書有個整體的認識和了解。


1940年初版,歷經80年的經典讀物,只為教會你一件事——如何閱讀

在第一遍略讀的時候,不要急於開始看書的正文,而是先看書的書名,序言,目錄,索引,書腰,出版信息等,讀者一般通過這些信息就可以得出這本書的主題,尤其在書的序言以及書腰的宣傳文案上,這是集每本書的精華濃縮而成,所以讀者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書的主題。

在第二遍粗淺的閱讀時,要求讀者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尤其是在讀非虛構類書籍時,碰到難懂的概念時,很容易讓閱讀無法順利進行下去,從而打斷閱讀的進度。當你通過這一遍的快速閱讀,起碼可以瞭解書中大部分的內容以及書中的主題和結構。

問題3和4,就是運用閱讀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來深入閱讀。

當你通過了前兩個問題的考驗,後面的問題就是要在閱讀的時候保持思考來完成。邊思考,邊閱讀,會更有利於書籍的理解和吸收。

這要通過閱讀作者的文字段落,找到每章節的主題從而總結分析得來。

通常情況下,作為一般的閱讀者在讀完一本書後,能回答好這四個問題,就足夠了。但是如果你想要深入閱讀,通過閱讀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那就需要你更加系統的來完成閱讀。

3種筆記+主題閱讀,助你完成深入閱讀,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的屬於你?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見,好的筆記能幫你深入理解一本書。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出三種筆記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解答閱讀時的四個問題,還能更加深入理解內容,形成自己的知識素材庫。


1940年初版,歷經80年的經典讀物,只為教會你一件事——如何閱讀

首先是結構筆記。這個筆記的重點是記錄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也就是這本書的結構大綱。當你能夠清楚羅列全書的結構大綱後,就明白了作者寫作時的邏輯,那麼就更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

其次是概念筆記。這個筆記的重點是記錄作者的觀點。大綱是一本書的骨架,而作者的觀點就是一本書的血肉,當骨架立好後,添加血肉,那麼內容豐滿的書就已經被你看透了。

最後是辯證筆記。這個是更高級的專業筆記,如果你想做一個觀點的內容整理和比較,那麼辯證筆記就必不可少。它是在主題閱讀時,把相同情景的不同觀點相互比較做出的筆記。

而這其中涉及的一個觀點就是"主題閱讀",也就是閱讀的第四個層次。

關於同一主題,不同作者的觀點的閱讀和整理。這種閱讀方法更加有利於對不同主題的多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也適用於做深入閱讀和研究的人。

其實不論你只是一個閱讀的普通愛好者,還是想要深入學習的學霸,掌握閱讀方法都會讓你的閱讀更加有效率。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做一個主動閱讀者。只有你去主動閱讀,去主動吸收書中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完成閱讀。

不要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去閱讀。然後找準閱讀的方法,這樣才更能事半功倍。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艾德勒和範多倫詳細講述了閱讀的4個層次以及不同書籍的閱讀方法,內容涵蓋之廣,所以歷經80年依然是閱讀類工具書的經典之作。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閱讀的方法,建議可以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原著,畢竟在一篇文章中無法涵蓋整本經典之作的精華。

現在正值疫情期間,與其在家虛度光陰,不如利用時間好好學習充電。

何不拿起一本書,按照方法,看看自己讀書是否更加高效深刻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