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春》:田万方家的“特”,是对庄稼人的赞歌

中国民间总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这天,乡人又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习俗叫啃春。要说这啃春习俗的来历,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啃春》:田万方家的“特”,是对庄稼人的赞歌


01啃春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种粮被列为万行之本,乡人更视种粮为天职。所以,在古代对一岁之首的春,十分的重视,每到立春这天,人们便用各式各样的仪式来庆祝。

有一年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完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的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疾病很怪,染上的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就好像喝醉酒一般头重脚轻,一点力气都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老道途径一个村庄。他见村里很安静,没有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一户人家,敲门无人应声。便从虚掩着的门推门而入。屋里炕上躺着五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的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是许久未打扫了。

老道人连呼几声无人应,又敲门相邻的几户人家,都无人应答。最终寻得一中年人,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的说出了:全村人都得了像我这样的病。

于是老道人来到村头的一棵古树下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盘腿坐着,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约莫三个时辰之后,长叹一口气,猛地站起。待再次出现在村头,已经是第二天清晨,手里多了一袋萝卜,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老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老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老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啃春》:田万方家的“特”,是对庄稼人的赞歌


02格尼啃春的故事

格尼,原名郭金梅,是一位实力作家。虽然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高中未读完就出去打工,东奔西跑疲于生活,但是后来却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自2014年开始,格尼已经出版两部小说集:《马兰店》、《和羊在一起》,并成为巴金文学院2018届签约作家。作为一个贫苦的农村人,能有这样的励志人生,也是很幸运的事。

《啃春》中写了田万方一家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从老子到儿子儿媳妇,无论如何都不出去打工,哪怕是遭灾的年成。他们一家就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向土地讨生活。哪怕种的萝卜能卖两三万块钱,田万方也不卖。他认为,天是爹,地是娘。爹娘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

田万方一家人都很特(也就是很另类,不招人喜欢),那是一种整体的特,长得太像:“整个一家人,跟同种大小不等的模子刻的一样,黑,瘦,小尖牙,猪腰子脸,很是统一。”其实早些年,田万方一家虽然样子狡诈,人却是憨实耿直,乐于助人,村里的人都喜爱田万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嘞。

不过没过几年哪,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去外面打工,赚钱。唯独田万方家的儿子媳妇没走,一直没走。村里的年老者奉劝田万方:“让你的儿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儿,好赚钱。”田万方说:“要不是因为钱能换拖拉机换衣服换电,我不种那么多地,种够口粮完事。不出去。”有一个灾年过后,大伙又劝田万方让儿子出去,哪知田万方仍是一头转不过弯的老倔驴。“不出去!对劲儿!”

对此还有因为田家老太太不管事,而对田家小媳妇用时髦漂亮的衣服,对小孙子用从外面寄回来花里胡哨的玩意儿馋他娘俩,使其逼迫田万方让其儿子出去,但是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全家人思想一股绳,硬是没说动田万方一家。

紧接着就是2012年说年岁不好,大家都要抢着“啃春”,镇上的萝卜一度脱销,赶巧儿,田万方家去年黄豆在雹灾之后,全种了萝卜。这地地道道的大萝卜肯定能够大卖,在感叹之余,大伙劝田万方把这些萝卜拿去卖了。但是田万方依然唱反调,不卖萝卜。更有贾二骂他缺心眼,和全村人唱反调......经过深思,田万方觉得大家挺关心他的,就依大家准备卖些萝卜,在啃春之际,田万方还送了屯里的人萝卜,屯里的人都很是感激。但是最后在卖萝卜途中,车瘪气了,最终这田万方家萝卜还是没卖!


《啃春》:田万方家的“特”,是对庄稼人的赞歌


03田万方家的特,其实是屯里人的羡慕

在2006年的那几年,确实有一股外出打工热,我爸妈也是在06年外出打工的,我清晰的记得,在我爸妈外出的那一晚,我一夜没睡,天还没有亮,爸妈就托着大包小包出门了,临走时还给了我几十块钱,泪眼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家里大多都只剩下小孩和老人,村里一度空了不少,也孤寂了很多。

如果不是因为压力很大,如果不是因为生活艰辛,又有哪个愿意外出他乡?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份亲情真的很难割舍。也是因为这股打工热,农村的大多小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老人成了留守的孤寡老人。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心酸,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心酸。

田万方家不外出打工,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大伙儿的劝告,还依然认天是爹,地是妈,靠天吃饭,这就与一般的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人们的眼里,这样一种与众不同,倒反而成了人们眼中的“特”。

在屯里人眼中,只有田万方家人不跟风,老老实实的做农民。老人们羡慕田万方家里有儿子儿媳在家照顾,屯里媳妇们羡慕田万方小媳妇家里的顶梁柱男人,而其他小孩子们也哭闹着要爸爸妈妈。在屯里,也只有田万方一家人是那么的和谐,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这在别人的眼里,更多的是一种羡慕,而特也是人们羡慕之余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无赖。

在那样的年代里,其实每个外出者都是身不由己,离开家人去往他乡也是无赖之举,留下来的也是在常理之中,我们村里的也有好几户人家从未外出,一辈子都在地里勤勤恳恳的劳作,这仅仅是一个自我的选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