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春》:田萬方家的“特”,是對莊稼人的讚歌

中國民間總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這天,鄉人又有一個習俗,就是在立春時刻,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幾口蘿蔔,這習俗叫啃春。要說這啃春習俗的來歷,還有個神奇的傳說。


《啃春》:田萬方家的“特”,是對莊稼人的讚歌


01啃春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在狩獵的同時開始搞點農業,種糧被列為萬行之本,鄉人更視種糧為天職。所以,在古代對一歲之首的春,十分的重視,每到立春這天,人們便用各式各樣的儀式來慶祝。

有一年立春前,當人們收拾完田地場院,準備熱熱鬧鬧的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疾病很怪,染上的人心虛氣短,失神落魄,沒有一丁點精神,就好像喝醉酒一般頭重腳輕,一點力氣都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老道途徑一個村莊。他見村裡很安靜,沒有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一戶人家,敲門無人應聲。便從虛掩著的門推門而入。屋裡炕上躺著五口人,個個臉色焦黃,昏沉沉的像睡著一樣,滿屋塵土,看樣子是許久未打掃了。

老道人連呼幾聲無人應,又敲門相鄰的幾戶人家,都無人應答。最終尋得一中年人,合著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的說出了:全村人都得了像我這樣的病。

於是老道人來到村頭的一棵古樹下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盤腿坐著,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約莫三個時辰之後,長嘆一口氣,猛地站起。待再次出現在村頭,已經是第二天清晨,手裡多了一袋蘿蔔,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老道人閤眼祈告著,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蔔,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紮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老道人驚喜萬分,他喊著:“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戶,讓人們啃吃蘿蔔。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蔔之後,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老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夥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蔔。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啃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啃春》:田萬方家的“特”,是對莊稼人的讚歌


02格尼啃春的故事

格尼,原名郭金梅,是一位實力作家。雖然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高中未讀完就出去打工,東奔西跑疲於生活,但是後來卻成為了一名小說家,自2014年開始,格尼已經出版兩部小說集:《馬蘭店》、《和羊在一起》,併成為巴金文學院2018屆簽約作家。作為一個貧苦的農村人,能有這樣的勵志人生,也是很幸運的事。

《啃春》中寫了田萬方一家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從老子到兒子兒媳婦,無論如何都不出去打工,哪怕是遭災的年成。他們一家就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向土地討生活。哪怕種的蘿蔔能賣兩三萬塊錢,田萬方也不賣。他認為,天是爹,地是娘。爹孃不會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

田萬方一家人都很特(也就是很另類,不招人喜歡),那是一種整體的特,長得太像:“整個一家人,跟同種大小不等的模子刻的一樣,黑,瘦,小尖牙,豬腰子臉,很是統一。”其實早些年,田萬方一家雖然樣子狡詐,人卻是憨實耿直,樂於助人,村裡的人都喜愛田萬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嘞。

不過沒過幾年哪,屯裡的壯年男女開始往外走,去外面打工,賺錢。唯獨田萬方家的兒子媳婦沒走,一直沒走。村裡的年老者奉勸田萬方:“讓你的兒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兒,好賺錢。”田萬方說:“要不是因為錢能換拖拉機換衣服換電,我不種那麼多地,種夠口糧完事。不出去。”有一個災年過後,大夥又勸田萬方讓兒子出去,哪知田萬方仍是一頭轉不過彎的老倔驢。“不出去!對勁兒!”

對此還有因為田家老太太不管事,而對田家小媳婦用時髦漂亮的衣服,對小孫子用從外面寄回來花裡胡哨的玩意兒饞他娘倆,使其逼迫田萬方讓其兒子出去,但是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全家人思想一股繩,硬是沒說動田萬方一家。

緊接著就是2012年說年歲不好,大家都要搶著“啃春”,鎮上的蘿蔔一度脫銷,趕巧兒,田萬方家去年黃豆在雹災之後,全種了蘿蔔。這地地道道的大蘿蔔肯定能夠大賣,在感嘆之餘,大夥勸田萬方把這些蘿蔔拿去賣了。但是田萬方依然唱反調,不賣蘿蔔。更有賈二罵他缺心眼,和全村人唱反調......經過深思,田萬方覺得大家挺關心他的,就依大家準備賣些蘿蔔,在啃春之際,田萬方還送了屯裡的人蘿蔔,屯裡的人都很是感激。但是最後在賣蘿蔔途中,車癟氣了,最終這田萬方家蘿蔔還是沒賣!


《啃春》:田萬方家的“特”,是對莊稼人的讚歌


03田萬方家的特,其實是屯裡人的羨慕

在2006年的那幾年,確實有一股外出打工熱,我爸媽也是在06年外出打工的,我清晰的記得,在我爸媽外出的那一晚,我一夜沒睡,天還沒有亮,爸媽就託著大包小包出門了,臨走時還給了我幾十塊錢,淚眼叮囑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家裡大多都只剩下小孩和老人,村裡一度空了不少,也孤寂了很多。

如果不是因為壓力很大,如果不是因為生活艱辛,又有哪個願意外出他鄉?家裡上有老下有小,這份親情真的很難割捨。也是因為這股打工熱,農村的大多小孩子成了留守兒童,老人成了留守的孤寡老人。這裡麵包含著太多的心酸,這是屬於一個時代的心酸。

田萬方家不外出打工,守著這“一畝三分地”,這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生活的艱辛,面對大夥兒的勸告,還依然認天是爹,地是媽,靠天吃飯,這就與一般的農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人們的眼裡,這樣一種與眾不同,倒反而成了人們眼中的“特”。

在屯裡人眼中,只有田萬方家人不跟風,老老實實的做農民。老人們羨慕田萬方家裡有兒子兒媳在家照顧,屯裡媳婦們羨慕田萬方小媳婦家裡的頂樑柱男人,而其他小孩子們也哭鬧著要爸爸媽媽。在屯裡,也只有田萬方一家人是那麼的和諧,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這在別人的眼裡,更多的是一種羨慕,而特也是人們羨慕之餘在內心深處的一種無賴。

在那樣的年代裡,其實每個外出者都是身不由己,離開家人去往他鄉也是無賴之舉,留下來的也是在常理之中,我們村裡的也有好幾戶人家從未外出,一輩子都在地裡勤勤懇懇的勞作,這僅僅是一個自我的選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