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這個春節,大概是無數人過得最長的“假期”了。

由於疫情蔓延,全國各地紛紛號召大家在家隔離。

14億人宅在家二十來天,這種鮮少的“獨處”卻讓不少人真正靜了下來,思考了這場“戰疫”背後,於個人、家庭、城市、國家的意義。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一個人的獨處

在西方,盛行一個叫“Gap Year”的概念,意為間隔年、空檔年。

西方青年在畢業之後、工作之前會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體驗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

找到一個和自己相處的機會,去不斷完善自己,豐盛內心,從而讓自己內心更有力量,更能擔當。

在巴厘島,他們的新年叫做寂息節。

在新年的第一天,一反於中國新年的熱鬧,他們選擇讓一切靜下來,只和自己相處。

不出門,不得點燈,不得燒火。清晨醒來,清食冥想,自己靜靜待一會兒,審視自己這一年的不足與成長。

獨處,是我們通往強大的道路。

當我們終於靜下來思考,便多了一雙眼睛去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覆盤這一年做了什麼,有什麼沒做好,以及2020年,我想實現什麼新目標?

沒有人際交往的干擾,你更專注在想學的知識上,清空了積壓的未讀書單,順便學習了一直拖著的課程。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最近你一刷朋友圈,肯定發現內容明顯增多了。

你發現那些平日裡奔忙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或那樣的才華:曬美食製作,曬文藝特長,曬專業書單……

張三最近在朋友圈打卡尤克里裡學習內容。之前拖了一年的課程,終於趁這段時間通過網課順利學成了。

李四北漂五年來,從來沒有時間玩遊戲,這段時間直接從青銅打成了王者。

一個真正強大的人,勢必是懂得“自洽”的人,學會獨處,才能沉澱人生。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一個家庭的獨處

我和武漢一朋友微信聊天時,他說工作這麼多年,第一次和爸媽待這麼久。

原本和父親說不上幾句話,但是這段時間他們開始一起看電視,一起泡茶聊天,一起喝酒,一起搓麻將鬥地主,一起包餃子……沒有做什麼刻意的努力,但就是覺得有什麼東西被打通了。

一家人獨處的這段時間裡,父母常常做飯積極,心情愉悅,容光煥發。

多年前,國內有大型調查機構,針對25-50歲,收入中等的群體做了一個調查,結果發現:

· 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次數少於3次;

· 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

也就是說假設你今年30歲,父母55歲,且能長命百歲。在剩下45年的時間裡,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是146天,不足半年。

這突如其來的陪伴“饋贈”,他們一邊擔心疫情,但另一邊,又享受這天倫之樂。

朋友圈裡一位新手媽媽發了很長的一段感慨。她說以往忙於工作,一直很遺憾不能好好陪伴孩子的成長。這場意外,給了她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讓她得以享受為人母的幸福。

有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服裝店的生意沒有做了,在家的這段時間,卻讓他們重新找到戀愛的感覺。

每一個家庭,都需要獨處。這種獨處,是為了將陪伴的時間還予家人。

把以往迎來送往的熱忱,因為居家隔離不得已收攏回來,轉至家人身上。卻意外地發現,自己竟忽略了他們那麼久。卻也更警醒自己,要珍惜餘生陪伴家人的時光。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一座城市的獨處

對於武漢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重創。“熱乾麵”病了,它被拉起了隔離帶。

一個人也好,一座城也罷,總是在自己陷入危難的時候,看清了很多東西。

武漢“封城”後,網上流傳一張“熱乾麵加油”的圖,又萌又暖。

全國各地表現出了善意和團結,在第一時間積極地向武漢援助資金和物資,和他一起加油。

前兩天,“四大天團”火了。“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他們代表了中國醫學界“王炸”的水平。

上世紀就聞名中華的四大醫學品牌,他們在武漢會師,大喊“武漢加油”。

現場視頻看得人熱血澎湃,在網上看到最戳心的一句話是:

“全村的龍已把最硬的鱗給你,哪怕自己也傷痕累累。”

這個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城市,作為連貫四方的最大交通樞紐,它曾經熱鬧、繁榮。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它受傷、沉寂,但當它摔倒時,抬頭看見四方都是向他伸出的援手。

武漢因為疫情被隔離時,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支援,這一切的背後,寄託了多少人的期盼和牽掛,切不可辜負全國人民的善意。

自封城到現在的二十多天,這場疫情災難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不可否認,這場災難帶來的傷害磨練了這座城市應對重大災情的能力。

一座城市,只有在不斷的反思和修正中,往後的路方能走得更穩更紮實。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一個國家的獨處

因為病毒的強傳染性,為了有效控制它,中國給自己按下了“暫停鍵”。

當國家慢下來了,我們意外發現了很多之前沒有暴露的問題。

多難並不興邦,多難背後的反思和行動才能帶來一個國家真正的繁榮富強。

17年前,我們遇上了非典。

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組照片: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2003年2月16日,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英東廣州重症監控醫學中心內,鍾南山(右)與其他專家一起醫治一名非典病人。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2003年4月23日,杭州老浙大社區內一隔離點,工作人員通過高音喇叭向樓內居民傳遞信息。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Vincent Yu/攝

2003年4月27日,參加芭蕾舞課程的孩子們戴著口罩練習舞蹈。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周國強 夏瓊/攝

2003年5月1日下午6時,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為馳援北京抗非典的8名醫護人員壯行。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Frederic J.BROWN/攝

2003年5月7日,北京郊區,小湯山醫院,專門收治“非典”病人。它的建設是從4月23日開始的,短短8天時間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這座全國最大的非典專科醫院。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Wang Jianmin/攝

2003年5月16日,大批抗非典物資運往小湯山醫院。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2003年5月18日,北京市首支社區居民環境整治應急小分隊在八寶山街道成立,負責社區的環境監督、清理和消毒。

……

回到2020年:

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同源性達85%以上,基因序列相似性達70%。

疫情當下,國家參照了17年前的抗擊非典經驗:

動員全員抗疫;管制出行和集體活動;參照北京小湯山模式,10天建起了火神山定點醫院;開展全城消殺細菌……

98年抗洪,03年非典,08年汶川大地震……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一個偉大的民族,往往是從苦難中涅槃而生的。

網上有人說:

世界上並沒有第二個國家,有上下數千年的縱深,五十六個民族的寬廣;

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文明,可以歷經風雨,百劫涅槃,生生不息。


想想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在世界的版圖上,真的是“舉目無親”。從一片廢墟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多少人在過往的磨難中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中華民族在每一次磨難中都會完成一場蛻變,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當我們再一次獨自面對這些災難,不退怯,不恐慌,全國人民齊心面對,勢必可以再一次戰勝他們。

而每一次孤身奮戰過後,痛苦之後的反思,是剔骨成長。

這道傷疤赫然醒目,卻也讓一個國家在每一次的反思後蛻變,從而更穩健地建設更好的明天。

14億人宅家背後,我們應當深思如何“獨處”

最後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談到:

在一個空間裡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盯著外面的疫情,“隔離”讓自己陷入恐慌、悲觀、焦慮,是不值得的。倒不如換個角度去生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一個人,要在獨處中積極向上,學會樂觀;一個家庭,要在獨處中相互陪伴,學會珍惜;一個城市,在獨處中窺見不足,學會反思;一個國家,要在獨處時努力奮進,學會無畏。

獨處,是為了更好的與自我相處,也是為了與世界建立更好的聯繫。

現在,全國上下每天彙報的確診人數連續數日在下降,這不得不說是好消息。

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放鬆警惕。

醫院裡還有上萬的病患在醫治,他們在和病毒鬥爭。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繃緊神經,日以繼夜地抗擊疫情。

我們在家自我隔離,不給醫護人員添亂,為患者祈福。

挺過去,扛過去,走出來時,我們的生命會更無懼,更強大。

獨處時,熠熠生輝,熱鬧時,星光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