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大酉山

酉是中國十二生肖屬相相配動物居第十位的雞。故酉屬雞。古老的黃金水道、五溪之一的酉水就在沅陵縣西北二酉鄉。在二酉鄉集鎮烏宿,酉水(北河)與酉溪交匯處有一座中華文化名山二酉山(又名小酉山)。中國文化詞典裡著名的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就出典在這裡。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辭源》二酉條解釋為:“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縣西北。”又引《太平御覽·荊州記》“小酉山上石洞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

寻觅大酉山

二酉山(小酉山)

然而,人們近來對“二酉”一詞有點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二酉”即大酉山、小酉山的合稱,進而認為小酉山在沅陵,大酉山在辰溪、酉陽。

寻觅大酉山

筆者生長於距小酉山20裡的小山村。從小抬頭就看到小酉山,也經常聽老人們講大酉山和小酉山的故事。周邊的瓦鄉人鄉話稱小酉山叫“二嶚山”(音zuoliaoshai),因該山有兩個山嶚而得名。二酉山叫小酉山,是因為附近還有一座山體更大的大酉山。因此,筆者認為,“二酉”根本不是大酉山、小酉山的合稱。大酉山、小酉山是老天降生於酉水的一對親兄弟。如今,小酉山西隔酉溪與烏宿集鎮相望。那麼,大酉山必在酉水邊與之毗鄰。

寻觅大酉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一》載:“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道書》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龍湫。又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山下有石穴,相傳中有書千卷,昔人避秦,隱學於此。梁湘東王繹賦雲:訪酉陽之逸典。謂此也。一名烏速山。注:龍湫即瀑布,烏速即今之烏宿。

古書《雲笈七箋》和《名山志》載:“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太上曰(太上老君即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說):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載:第二十六小洞天為大酉山洞。週迴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五代道士杜光庭編錄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載:“第二十六小洞天為大酉山,大酉華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

寻觅大酉山

洞天之地

小酉山,位於沅陵縣城西北15公里處。《讀史方輿紀要》指“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為何有20裡的差距呢?究其原因,可能最早記錄這山的是黔中郡故城時期。因黔中郡距酉水約二十里,故有在府西北五十里之說。

史書記載,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範圍廣大,但均在辰州界。但從小酉山裡程來看,大酉山實際距今沅陵縣城只有20裡左右。因此,地界大致是西自酉水邊堂門前、石牌樓到洞口老村、北自北河洪水坪起至沅陵鎮常安山附近。洞天之地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左右。

史書上明明白白的大酉山和小酉山,後來,小酉山因為古藏書處而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山,而大酉山卻在儒家道家的糾纏中不知不覺中被人遺忘了。

但據清張玉書等編《佩文韻府》和清張廷玉等編《駢字類編》所引《郡國志》關於大酉山的記載即“酉溪北行十餘里與大酉山相連”來看,大酉山起端當在酉水邊,而且與小酉山毗鄰。若自酉溪口北行十餘里,則大酉山可能在石牌樓一帶;若自小酉洞下北行十餘里,則可能在今酉溪口村十五嶺或洪水坪村洞口雞公山一帶。因大酉山有大酉洞,而且是《道書》第二十六洞天之地,所以,大酉山起端可能在洪水坪村洞口雞公山一帶。

寻觅大酉山

相傳,古時大酉山九峰鼎立,世傳九穴中藏有西周穆王的國史文書,古稱“九丘”。《唐孔穎達疏引·尚書志》載:“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皆聚此書也。”

民國《沅陵縣誌》載:“(二酉洞)今僅餘外一層,有石棹,可坐數人。內漸閉,不可入。”據傳說,二酉洞前廳後壁裂縫處可以俯身而入,裡面石室寬大,別有洞天,可以通達酉水河底,能聽到頭頂竹篙撐船之聲。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辰州通判吳瑞登,在《大酉小酉騙崖洞記》中說,為了求證古人二酉藏書之事,曾和同僚請當地道士做嚮導,用繩子吊著進小酉山石穴,所見的後洞景觀是:“園者若柱,方者若鬥,懸而垂者若垂蓮,挺而出者若新筍,錯者鋸,尖者若錐,屈曲而倚者若檻,側而隘低而如不容者若獸穴、若鳥道,攀而過,忽而復出。覆若天花之板,載若積水之池。非革而若鼓,非金而若鏞,叩之則灌然然。若獅也,而不足以服猛;若象也,而不足以禦敵。視之則赴,如肅如空。而突者若臺,笠整而披者若髦衣,不可有棄而妝首,不可有攢而蔽體。欲窮崖絕,鉤援以升還,於故所旁有石床,可寢可興,惟意所適。”《沅陵縣誌》亦有“明末,尚有避兵洞中者”的記載。這都印證了二酉洞後洞的存在。

“明崇禎四年(1631)七月十七日,常德大地震,夜半地震有聲,從西北起,其聲如雷,須臾黑氣障天,震天動地,井泉噴溢,地裂孔隙,漿水湧出。同日,辰州府屬沅陵等縣俱震。”(《湖南省志·地理志》)同年九月一日,沅陵又發生五級地震,導致包括烏宿在內的很多地方出現斷裂。從吳瑞登的遊記來看,小酉山石穴的規模,在崇禎四年烏宿發生地震前,應該是非常壯觀的,或許真如民間傳說那樣,可以連通酉水河底,聽到河床上撐船的篙聲。藏書洞外,石壁陡峭。該石壁名為記崖。《沅陵縣誌》載:“池水從記崖噴雪而下,謂之記崖溪。”

據現居廣州且對烏宿歷史有研究的李煥武老人介紹,民間傳說,有道士從小酉山入洞穿越酉水,聞竹篙聲,從雞公山出洞,吹牛角號而歸。帶幾個耙耙,在洞內粑粑可食,出洞就變成石頭了。河邊也有洞,可批量借餐具,洗淨還洞口即可。後有家辦事,餐具不淨,此洞即閉,並告:鐵船路過,洞口方開。解放前,在二酉山對面洋屋界山頂上建有洋人屋,實為傳教士的避暑之地。此處由堂門前下的一碗水爬上界,在田家坪村附近。

訪雞公山李宗坤、李桂傑老師,他們說,傳說石牌樓後面的崩山頭有跟二酉洞連通的洞口。洋人修避暑石屋就在崩山頭附近的田家坪山上。石牌樓後面的大山洋屋界應該是大酉山的主峰。

訪洞口籍學生小芳介紹,她爺爺小時經常給他們講二酉洞的故事,說洞口村有塊去二酉洞的大石門,過去從石板門下河可以走到二酉洞。做喜事都去二酉洞下借碗擺酒席,人到下面能聽得到撐船篙子聲音。二酉洞借的碗不準擺五厭東西上桌,有人後來用五厭東西上桌,就不再借碗了。村裡人還說,現在從公路去洞口,原來有白楊樹的地方就是一條小溪,下面有一塊大石頭看起來像瀑布。

種種跡象表明,大酉山就在小酉山對面的大山之中,洪水坪村的洞口、雞公山,石牌樓後面的崩山頭、洋屋界都是大酉山腹地。大酉山週迴一百里就在這些區域。因為是小洞天福地,難怪解放前洋人在這裡用石頭建成了避暑之地。

鑑於現今是防疫時期,待疫期結束,當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實地仔細考證。

參考書目除標註的外,還有《書通二酉出典處考辯》、張大強的《二酉文化探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