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大酉山

酉是中国十二生肖属相相配动物居第十位的鸡。故酉属鸡。古老的黄金水道、五溪之一的酉水就在沅陵县西北二酉乡。在二酉乡集镇乌宿,酉水(北河)与酉溪交汇处有一座中华文化名山二酉山(又名小酉山)。中国文化词典里著名的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就出典在这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辞源》二酉条解释为:“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又引《太平御览·荆州记》“小酉山上石洞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寻觅大酉山

二酉山(小酉山)

然而,人们近来对“二酉”一词有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二酉”即大酉山、小酉山的合称,进而认为小酉山在沅陵,大酉山在辰溪、酉阳。

寻觅大酉山

笔者生长于距小酉山20里的小山村。从小抬头就看到小酉山,也经常听老人们讲大酉山和小酉山的故事。周边的瓦乡人乡话称小酉山叫“二嶚山”(音zuoliaoshai),因该山有两个山嶚而得名。二酉山叫小酉山,是因为附近还有一座山体更大的大酉山。因此,笔者认为,“二酉”根本不是大酉山、小酉山的合称。大酉山、小酉山是老天降生于酉水的一对亲兄弟。如今,小酉山西隔酉溪与乌宿集镇相望。那么,大酉山必在酉水边与之毗邻。

寻觅大酉山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载:“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龙湫。又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山下有石穴,相传中有书千卷,昔人避秦,隐学于此。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谓此也。一名乌速山。注:龙湫即瀑布,乌速即今之乌宿。

古书《云笈七笺》和《名山志》载:“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太上曰(太上老君即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载:第二十六小洞天为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五代道士杜光庭编录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第二十六小洞天为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

寻觅大酉山

洞天之地

小酉山,位于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处。《读史方舆纪要》指“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为何有20里的差距呢?究其原因,可能最早记录这山的是黔中郡故城时期。因黔中郡距酉水约二十里,故有在府西北五十里之说。

史书记载,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范围广大,但均在辰州界。但从小酉山里程来看,大酉山实际距今沅陵县城只有20里左右。因此,地界大致是西自酉水边堂门前、石牌楼到洞口老村、北自北河洪水坪起至沅陵镇常安山附近。洞天之地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左右。

史书上明明白白的大酉山和小酉山,后来,小酉山因为古藏书处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而大酉山却在儒家道家的纠缠中不知不觉中被人遗忘了。

但据清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和清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所引《郡国志》关于大酉山的记载即“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来看,大酉山起端当在酉水边,而且与小酉山毗邻。若自酉溪口北行十余里,则大酉山可能在石牌楼一带;若自小酉洞下北行十余里,则可能在今酉溪口村十五岭或洪水坪村洞口鸡公山一带。因大酉山有大酉洞,而且是《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之地,所以,大酉山起端可能在洪水坪村洞口鸡公山一带。

寻觅大酉山

相传,古时大酉山九峰鼎立,世传九穴中藏有西周穆王的国史文书,古称“九丘”。《唐孔颖达疏引·尚书志》载:“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皆聚此书也。”

民国《沅陵县志》载:“(二酉洞)今仅余外一层,有石棹,可坐数人。内渐闭,不可入。”据传说,二酉洞前厅后壁裂缝处可以俯身而入,里面石室宽大,别有洞天,可以通达酉水河底,能听到头顶竹篙撑船之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辰州通判吴瑞登,在《大酉小酉骗崖洞记》中说,为了求证古人二酉藏书之事,曾和同僚请当地道士做向导,用绳子吊着进小酉山石穴,所见的后洞景观是:“园者若柱,方者若斗,悬而垂者若垂莲,挺而出者若新笋,错者锯,尖者若锥,屈曲而倚者若槛,侧而隘低而如不容者若兽穴、若鸟道,攀而过,忽而复出。覆若天花之板,载若积水之池。非革而若鼓,非金而若镛,叩之则灌然然。若狮也,而不足以服猛;若象也,而不足以御敌。视之则赴,如肃如空。而突者若台,笠整而披者若髦衣,不可有弃而妆首,不可有攢而蔽体。欲穷崖绝,钩援以升还,于故所旁有石床,可寝可兴,惟意所适。”《沅陵县志》亦有“明末,尚有避兵洞中者”的记载。这都印证了二酉洞后洞的存在。

“明崇祯四年(1631)七月十七日,常德大地震,夜半地震有声,从西北起,其声如雷,须臾黑气障天,震天动地,井泉喷溢,地裂孔隙,浆水涌出。同日,辰州府属沅陵等县俱震。”(《湖南省志·地理志》)同年九月一日,沅陵又发生五级地震,导致包括乌宿在内的很多地方出现断裂。从吴瑞登的游记来看,小酉山石穴的规模,在崇祯四年乌宿发生地震前,应该是非常壮观的,或许真如民间传说那样,可以连通酉水河底,听到河床上撑船的篙声。藏书洞外,石壁陡峭。该石壁名为记崖。《沅陵县志》载:“池水从记崖喷雪而下,谓之记崖溪。”

据现居广州且对乌宿历史有研究的李焕武老人介绍,民间传说,有道士从小酉山入洞穿越酉水,闻竹篙声,从鸡公山出洞,吹牛角号而归。带几个耙耙,在洞内粑粑可食,出洞就变成石头了。河边也有洞,可批量借餐具,洗净还洞口即可。后有家办事,餐具不净,此洞即闭,并告:铁船路过,洞口方开。解放前,在二酉山对面洋屋界山顶上建有洋人屋,实为传教士的避暑之地。此处由堂门前下的一碗水爬上界,在田家坪村附近。

访鸡公山李宗坤、李桂杰老师,他们说,传说石牌楼后面的崩山头有跟二酉洞连通的洞口。洋人修避暑石屋就在崩山头附近的田家坪山上。石牌楼后面的大山洋屋界应该是大酉山的主峰。

访洞口籍学生小芳介绍,她爷爷小时经常给他们讲二酉洞的故事,说洞口村有块去二酉洞的大石门,过去从石板门下河可以走到二酉洞。做喜事都去二酉洞下借碗摆酒席,人到下面能听得到撑船篙子声音。二酉洞借的碗不准摆五厌东西上桌,有人后来用五厌东西上桌,就不再借碗了。村里人还说,现在从公路去洞口,原来有白杨树的地方就是一条小溪,下面有一块大石头看起来像瀑布。

种种迹象表明,大酉山就在小酉山对面的大山之中,洪水坪村的洞口、鸡公山,石牌楼后面的崩山头、洋屋界都是大酉山腹地。大酉山周回一百里就在这些区域。因为是小洞天福地,难怪解放前洋人在这里用石头建成了避暑之地。

鉴于现今是防疫时期,待疫期结束,当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实地仔细考证。

参考书目除标注的外,还有《书通二酉出典处考辩》、张大强的《二酉文化探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