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地圖1330年

蒙古帝國創建前,中國與歐洲往來不太緊,而當成吉思汗去世時,他已藉由商貿與外交使兩者連成一氣,至今未斷。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1280年

自由貿易、知識共享、多元宗教、世俗法律、外交豁免權……成吉思汗打造了蒙古帝國,忽必烈採取四步走策略,第一步確立汗位,第二步遷址定都,第三步發展經濟,第四步開疆拓土,解決了如何去統治管理一個文化先進、經濟發達的地區問題,他們共同構築了現代世界的基礎。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

蒙古上層階級密切參與貿易活動,代表著與傳統的決裂。從中國到歐洲,傳統的貴族階層一般都鄙視商業活動,認為其卑賤、骯髒。

蒙古人透過商業所發揮的影響,遠比武力更深遠得多。忽必烈汗在位期間,蒙古帝國漸漸轉變為“蒙古公司”。<strong>甚至有人說,蒙古帝國是13世紀的“阿里巴巴”。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草原地帶是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繁榮在蒙元時期達到頂峰。

整個13世紀到14世紀初,蒙古人維持著帝國全境貿易路線的暢通,且每隔30至50公里設置備有民生必需品的驛站。這些驛站提供運輸用的牲口,還備有嚮導帶領商人通過坎坷地形。當時正在元朝朝廷的馬可.波羅,他遠赴外地時就常利用這些驛站。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驛站制度,以大都為中心,為中原與周邊地區、中亞、西亞、東歐、東亞等地的人員往來、

馬可波羅形容這些驛站──用語可能有些誇大──不只“美麗”、“堂皇”,還備有“絲被和帝王等級的其他各種奢侈品。”為了促進這些路線的貿易,蒙古當局發行了某種憑證,可說兼具了護照與信用卡的雛形,稱之為圓符。根據圓符的材質和上面的老虎或矛隼圖案,不識字者也能一眼就認出旅人的身分高低,提供符合其身分的服務。只要持有圓符,就能在帝國全境旅行,且個人安全得到保護,住宿、交通無虞,還能免除地方稅或關稅。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馬可·波羅出使中國元朝的旅行

起源:貿易興盛不是為了商業,而是草原傳統的“忽必”

從西周開始逐漸形成了“農為本、商為末”,重商為“本末倒置”的經濟倫理觀,到了元代重商思想重新開始盛行,成為元朝執政者的重要治國方略。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公元1世紀的對外聯繫

因為畜牧業無法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提供足夠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因此蒙古人歷來重視貿易。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成吉思汗

蒙古帝國建立後,成吉思汗便把促進對外貿易提上了日程,他迫切期待與近鄰花剌子模開展貿易活動。1218年雙方起草了貿易協議,之後成吉思汗便派出一支500人的商隊到花剌子模,帶去了金銀、絲綢和貂皮等貨物。他還另附信函:

“我是日落君王,

讓我們建立起和平、友善的關係,

讓我們的商人們互通有無,

讓珍貴產品和普通商品在雙方的領地裡互相交換。”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1030-1220年塞爾柱與花剌子模

只是花剌子模有眼不識泰山,殺掉了商隊。成吉思汗大怒,稱花剌子模首領為“強盜”。於是,蒙古和花剌子模之間的戰爭爆發。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出征

在蒙古軍隊進攻過程中,人們逐漸新闢出貿易路線,統治者則儘量去保護貿易路線的安全以確保商隊暢通無阻。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貿易路線圖

蒙古人拓展、維護貿易路線,其實並非源自一般的那種對於商業、交通的意識形態上的承諾;而似乎是源自蒙古部落組織里根深蒂固的“忽必”制,當然即“份額”制度。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國家地理》發表的蒙古帝國版圖

在成吉思汗時代,他就已經確立了這個制度:每個士兵,還有每個孤兒寡母,都有資格享有戰爭所掠奪物資裡應有的份額;同樣,黃金家族的每個成員,也有資格享有帝國各地之財富里應有的份額。和支領固定薪資的非蒙古族行政官員不同,階級較高的蒙古族官員以領取特定份額的貨物代替薪資;而其中大部分貨物拿到市場上轉賣或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取得金錢或其他貨物。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示意圖

成吉思汗甚至還頒佈一條規定:

“凡進入他的國土內的商人,應一律發給憑照,而值得汗受納的貨物,應連同物主一起遣送給”。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

統治波斯伊兒汗國的旭烈兀,在其兄長忽必烈統治的境內,仍擁有25000戶絲織工。旭烈兀還擁有吐蕃境內的山谷,而且有權利得到北方乾草原所產毛皮、獵鷹的一定份額,當然,他還擁有蒙古家鄉境內劃歸他的牧草地、馬匹、人口。蒙古統治家族的每個支系,有權利要求特定份額的天文學家、醫生、織工、礦工、雜技演員。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帝國

雖有家族內不同支系為爭奪大汗之位而引發政局不安,但經濟、商業體系一直運作不輟,只因偶有的戰事而短暫中斷或稍微脫節。有時甚至在戰事當頭,交戰雙方仍允許那些應享份額的貨物交易。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貿易

窩闊臺汗的孫子,也是乾草原中區的統治者海都,常稱兵作亂,不服堂叔忽必烈的統治。但海都在中國南京城周邊也擁有眾多隸屬於他的工匠和農民。在與忽必烈汗停火的空檔,海都即要求將他在南京的貨物運來;大概為了禮尚往來,海都也讓忽必烈從乾草原部落徵收他所應得的馬匹和其他貨物。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合贊汗時期的錢幣

蒙古帝國分為元朝、蒙兀兒斯坦、波斯、俄羅斯四大政區,各區各自治理,但各地區對其他地區的貨物需求並未因此減少。反倒因為政治上的分立,使各個當政者更需要維持那古老的“份額”制度;若有哪個可汗拒絕將黃金家族其他成員應得的份額拿出,其他成員也將拒絕給付他在他們領地裡所應得的份額。彼此間經濟上的互利壓制了政治上的紛爭。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示意圖

貿易衍生的成就:蒙古時代的東西之旅,繪製地圖

《漢藏史集》記載<strong>蒙古帝國疆域“自日出至日沒之地”,只有少數肩負出使、商業、軍事及宗教任務的旅人才有可能周遊帝國全域。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武宗時期元朝與諸汗國關係圖,其中窩闊臺汗國已經被元朝與察合臺汗國瓜分而亡。

要想在東西之間往來無阻,還需藉助地圖的指引。地圖是幫助人類遠行的工具,其繪製時所遵循的原則和具體的地理信息也折射出當時人地理環境和國家關係的認識。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14世紀元朝與四大汗國總疆域的地圖,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為後來的帖木兒帝國。

明代在朝鮮半島製成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第一次在一幅地圖上同時繪製了亞、歐、非三洲,同時也精準地描摹出非洲南部的形狀。此成就,被學者廣泛認為借鑑了元代地圖學的遺產。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在“混一疆理圖”中,印度被描繪成南北兩部分相互分離的樣子,南印度被畫成了懸於海上的島嶼。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蒙古人自中亞南下印度的數次征伐均止步於德里蘇丹國北部。因此無法直接通過陸路獲取印度半島中、南部的地理信息;而通過取道海路的穆斯林商人,元朝人也獲知了有關印度南部沿海地區的知識。兩組知識獲取渠道的區隔,使得當時的人產生了南北印度為大海所分隔的錯覺。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大元混一圖

在蒙古時代留存的各類文獻中,也可窺見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跡。如,山西地區發現的碑文記錄了漢人遠行中亞、欽察地區的事蹟。伊利汗國宰相拉施特編著的《伊利汗的珍寶之書》和《跡象與復甦》,亦首度用波斯語對中醫、農學、特產植物進行了介紹。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聖朝混一方輿勝覽

應得份額之貨物不斷往來流動,將蒙古人的作戰路線改變成貿易管道。通過不斷擴編的斡脫或站赤(斡脫為商人組合,與站赤無直接關係),可藉由馬或駱駝商隊把人員、貨物和信息從蒙古送到越南,或從高麗送到波斯。隨著貨物流動增加,蒙古當局開始尋找比傳統舊路線更加快速便捷之徑。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大元混一統志

為此,忽必烈汗在1281年派出大型考察隊,前赴尋找黃河源頭並繪製成圖(蒙古人稱黃河為黑河)。學者利用考察到的資料,繪製了翔實的黃河地圖。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貿易路途上的城市

這次考察開闢了一條從中國到吐蕃的路線,蒙古人利用此路線,將吐蕃和喜馬拉雅地區納入蒙古的郵驛系統。在元朝,這些新路線的最大貢獻,就是讓吐蕃與中國其他地區在商業、宗教、政治上聯繫起來。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交通圖

作戰時,蒙古官員很積極的在敵人營地或城裡尋找和蒐括地圖、地圖冊等地理文獻。在忽必烈治下,綜合了中國、阿拉伯、希臘的地理學知識,將地圖繪製技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帝國疆域

在為忽必烈汗重用的阿拉伯地理學家──特別是札馬剌丁──的影響下,工匠們在1267年為忽必烈汗製作出地球儀,上面不但畫出了亞洲和周邊太平洋上的島嶼,還畫出歐洲、非洲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

儘管商業往來最初倚賴靠武力征服所開闢的路線,但很快就能清楚看出,軍隊要在陸上移動得最迅速要靠馬匹,相對的,搬運大批貨物最好的方法是靠水運。蒙古人拓寬、延長原已連接黃河、長江的大運河,以便將穀物和其他農產品更有效率的運到更北邊的地區。蒙古人改良漢人的工程技術和科技以因應新環境,在元帝國各地建造水利設施。在雲南,元朝建造了十餘個通過運河相通的堤壩、水庫,一直沿用到近代。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帝國

水路:從征服日本、爪哇島的失敗中學到經驗,蒙古水上運輸的經商之道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進軍高麗圖 元軍攻取臨安圖

征服日本、爪哇雖然失利,卻讓蒙古人從中學到許多造船知識。鎩羽而歸後,他們轉而將造船知識用於和平的商業用途。忽必烈汗做出重大決定,要讓船運成為帝國內糧食運輸的主力;因為他體認到水力運輸倚賴風力和水流,陸路運輸倚賴得不時進食補充體力的人力、獸力,前者比後者更省成本、更有效率,且還要更快速。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三次西征

頭幾年,蒙古人的船運量約3000噸,但到了1329年,已成長到21萬噸。返鄉時從中國搭船前往波斯的馬可.波羅形容,蒙古船隻為四桅的大帆船,船員多達300人,船上有60個貨艙供商人儲放各種商品。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遠征

元朝時,東西方交通十分暢通,橫跨歐亞,在東起黃海、西至多瑙河的廣闊土地上設置了1萬多處驛站,使得西方與元朝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海運方面,當時<strong>元朝的船隻已經航行於印度洋各地,甚至達到非洲的索馬里。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1275年忽必烈時期隨從他的父親和叔叔來到中國,在其口述並由魯斯蒂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出元朝中國的繁華景象。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描繪元代泉州港繁榮景象的圖畫,來自於15世紀《馬可波羅遊記》手抄本

據旅行家伊本.巴圖塔的記述,有些船甚至載著用大木盆栽種的植物,為水手提供新鮮食材。忽必烈汗鼓勵建造更大的海運帆船,來承載更高的貨物載重,並修建海港讓這類大船停泊。蒙古人改進了航海羅盤的使用,也懂得繪製更為精確的航海圖。從華南刺桐港(今福建泉州)到波斯灣的荷姆茲島這條海路,成為連接遠東、中東的主要海上通路。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馬可波羅旅行的路線圖(順時針行進)

船隻沿途還停靠越南、爪哇(印尼)、錫蘭(斯里蘭卡)、印度的港口,而每到一地,蒙古代表就會發現更多在國內不易生產的貨物,例如糖、象牙、肉桂、棉。從波斯灣,船隻繼續航行到元帝國勢力範圍以外的地區從事正規貿易,以換取來自阿拉伯半島、埃及、索馬里的更多種商品。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帝國海陸交通圖

這些不在蒙古人支配範圍的地區,元朝當局並不要其統治者和商人按照蒙古人的貨物份額制度來交易,而是與他們建立起長期的貿易關係。在元帝國的保護下,元朝臣民憑藉商業貿易拓展勢力範圍,漸漸掌控印度洋的貿易,成就一如蒙古人以武力四處攻城略地般出色。<strong>其貿易的範圍,一度從太平洋一直延伸到波羅的海。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帝國疆域

為了將貿易擴展到蒙古人統治以外的新地區,他們鼓勵一些臣民──特別是南方的居民──移民海外,在外國港口建立貿易站。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示意圖

元朝統治期間,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乘船出海,離開家鄉,在越南、柬埔寨、馬來半島、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的沿海聚落定居。他們主要從事造船、貿易,沿著通往港口的江河,在上下游間做買賣,但也漸漸從事起其他行業。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交通圖

為了更直接抵達歐洲市場,不必繞遠路經過南方的穆斯林諸國,蒙古人鼓勵外國人在帝國邊境處的黑海沿岸設立貿易站。雖然蒙古人剛開始早在1226年,成吉思汗統治期間,曾經劫掠過貿易站;但此時他們允許熱那亞人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卡法港經營貿易站,後來又在塔納加設一處貿易站。為了保護陸上、海上的貿易站,蒙古人掃蕩海盜和劫匪。在1340年出版的經商手冊《貿易實務》中,佛羅倫斯商人佩戈洛蒂強調,

通往蒙古中國的路線,“無論白天或夜晚,都非常安全。”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帝國擴張

新貿易路線的開闢,加上波斯、伊拉克的製造業因蒙古人入侵而滿目瘡痍,為中國的製造業創造了新契機。蒙古人征服東亞帶來的破壞,遠不如蒙古人攻打中東所造成的破壞那麼嚴重,忽必烈既竭力推廣中國傳統商品到這些市場,也竭力將穆斯林、印度的技術全面引進中國。透過“份額”制度,蒙古王族成員掌控了歐亞大陸許多生產製造活動,但他們需倚賴商人運送、販賣這些商品。蒙古人已從戰士搖身一變為股東,但他們沒有本事自己經商,或者說顯然志不在此。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蒙古帝國

另類:被“鄙視”的商業業,蒙古顛覆東西方傳統

蒙古上層階級密切參與貿易活動,代表著與傳統的決裂。從中國到歐洲,傳統的貴族階層一般都鄙視商業活動,認為其卑賤、骯髒,還往往視之為無德;商業與手工業,在有權勢者或虔誠信徒眼中,都屬等而下之、不屑為之的工作。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貿易

此外,在當時的封建歐洲,不只每個國家追求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就連每個領主的領地都要在能力範圍內竭盡所能地尋求自給自足。從領地出去的貨物,都不應拿去換取可供領地內農民使用的其他商品,而是拿去購買可供貴族或教堂使用的首飾、宗教遺物、其他奢侈品。封建領主儘可能讓其農民在所有民生需求上自給自足──自行生產糧食、種植林木、製造工具、編織布料──儘可能不與外界買賣。在封建體制下,倚賴進口商品,代表統治者的失敗。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商幫

千百年來,傳統的王朝都是在抑商主義之下運作。在邊境構築城牆,一直是限制貿易的手段,而且是將國家財富完全留在城牆內而不外流的作法。對這類當政者而言,與鄰邦貿易就如同向鄰邦獻貢,因此竭盡所能避免對外貿易。中國人貶低商人,認為其地位僅高於盜匪;但蒙古人將商人地位提升到所有宗教、行業之上,僅次於政府官員,直接衝擊中國人這種文化偏見。蒙古人更進一步貶低儒家士人,將他們從傳統社會的最高層降到第九級,排在妓女之後,比乞丐好些。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代工藝

自成吉思汗時代起,蒙古人就體認到,某地的尋常物品,可能就是另一地的奇珍異品,具有商業潛力。

13世紀後半葉,蒙古人幾乎是拼命尋找可以在其日益壯大的商業網絡中賣掉的新商品,或尋找可以用新方式銷售出去的舊商品。在蒙古人眼中,從染料、紙、藥到阿月渾子(亦即俗稱的開心果)、爆竹、毒藥,每樣東西想必都可能賣得掉,元朝官員似乎一心要找出什麼人會買,這些人在哪。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在匈牙利人描述蒙古入侵的繪畫中,蒙古人繼承了古代頭戴三角尖帽的斯基泰人或包裹頭巾的阿拉伯人的形象

元朝的中國作坊,因應全球市場需求而製造商品,最後他們不只製造傳統中國手工製品瓷器、絲織品供應全球市場,還製造全新商品供應特定市場,例如製造象牙制聖母子雕像,外銷歐洲。

蒙古人為地方物產尋找國際市場的貿易推廣活動,將多種新的紡織品傳到了國外。到現在,從這類紡織品的名稱,還可以看出它們的原產地。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元朝海外貿易

有種特別平順光滑亮面的絲織品,西方人稱之為緞子,名稱就源自元朝的刺桐港,馬可.波羅就是從此港搭船返鄉;還有一種非常華麗的布料,名叫綾,名稱源自大馬士革,因為波斯伊兒汗國的商品大部分經由該城輸入歐洲。馬可.波羅提及另一種精細布料,因原產於摩蘇爾,後來英語稱之為麥斯林紗。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蒙古帝國的商業貿易為何停不下腳步?

從《史集》的插圖中,可以看到13世紀的波斯細密畫與“中國風”的融合。(印度)

就連最微不足道的東西,都可能帶來豐沛獲利,紙牌就是一例;紙牌輕而易於攜帶,商人和士兵覺得這種遊戲好玩而新奇,因此流行開來。相較於象棋之類棋盤遊戲得用到較累贅的棋子,任何士兵或駱駝客隨身帶著一副牌,毫不嫌累贅。為了因應這一塊新市場,紙牌的製造就需要更快速,成本更低廉;後來有人想到用印製宗教經文的一般刻版來印製紙牌,解決了這個問題。事實顯示,印製紙牌的市場需求,比起印製經文更大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