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2月1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段正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

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的67年裡,段正澄院士以自己做出的斐然成果、培育的優秀才俊、留下的嘉言懿行,映照著他愛黨愛國、愛校愛生、執著科研的初心本性。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他曾說:“沒有根的滋養,綠葉就會凋零。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這裡有我栽下的樹,有我挑過磚的樓,還有影響我一生的師長。”

他曾說:“從事科學研究,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準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不折不撓。”

他曾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意。現在,若能為貧困學生分擔點什麼,既是一個老師的職責所在,其實也是想為國家盡一份力。”

如今,大師已乘黃鶴去,徒留梧桐寄深情。

猶是當年栽樹人

從博士生公寓西南角往北數,路邊第二棵高大的法國梧桐,是段正澄入校那年種下的。(注:下圖來源網絡,圖文無關)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1953年,19歲的段正澄成為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從此,他便將自己的一生紮根在這片沃土中,與華中科技大學同追夢、共奮進,一待就是67年。

20世紀50年代的華中工學院初建階段,“把一個大食堂用磚頭分成許多格,每格就是一間教室,學生們把嗓門也當做評判老師水平的指標”。段正澄和同學都要在節假日參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種樹,下午在工地當小工,現在的東二樓東三樓都有我挑過的磚”。

回憶起這段建校歲月,段正澄曾感慨地說:“雖然生活艱苦,但很磨練人的意志。而且正是因為親自參與了,所以有著特別的榮譽感,願意為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段正澄的大學生活充實而多彩。認真學習之餘,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為學校籃球隊的第一任隊長,專打後衛。

1954年,籃球隊拿到了湖北省冠軍。還沒來得及換下球衣,時任院黨委書記的朱九思叫住了隊長段正澄,第一句話就問:“你的學習成績怎麼樣?”

“還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緊張,雖然他的成績還不錯。

“還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認真地說:“華工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是隻要你會打球。作為隊長,你以後要統計每位隊員的學習成績給我看。”

這次對話給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九思書記一直都非常關注我的學業和工作。就算他退休後我去看望他,他也總督促我好好工作,科研要做大做強。這些都讓我覺得自己如果學不好、做不好,就對不起學校、對不起他。”

學校團結、和諧的環境和氛圍一直是段正澄最留戀的地方,“1953年的華中工學院是由數所學校的一些專業合併而成的。從建立起,學校領導就非常注重營造一種團結、協作的氛圍。雖然教師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但相互之間的那種關心互助,深深影響了我們那群學生。人心齊,泰山移,這是一片造就人才、成就事業的沃土。”

從機械系畢業留校任教後,段正澄先後擔任機械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自動化研究所所長;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厚積薄發立潮頭

與機械工程打交道60餘年,段正澄是業內有名的“機械狂人”。在他看來,工科只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企業實踐,做到產學研一體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產品;“要做到出奇才能制勝,出奇就是創新,這是首要的”。

為此,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段正澄一直在一線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機械加工自動生產線、數字化加工裝備、數字化放療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在我國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領域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

在每一項技術研究突破中,段正澄都領導團隊精益求精,從最初的研究單機自動化加工,到多工序自動化加工,到數控加工,再到多學科交叉數字化加工,一步一個腳印。“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盪’。”這句機械術語是他的口頭禪。

所以,雖然他的團隊更新研究課題的速度快,但拿獎項卻顯得格外慢。他們曾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的三項成果,沒有哪一項少於10年:研製全身伽瑪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30年。

2009年,75歲的段正澄登上了中國工程科技的最高平臺——中國工程院院士。當時的他,花白的頭髮,硬朗的身體,平和的面容。外人只知道他第一次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過,其實,內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申報院士了。

當很多人都在追問“段老為什麼這麼晚才報院士”之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告訴我,有些項目有些技術需要經過歷史的考驗,二三十年不算久。項目應用被業界廣泛認可,他才開始報獎、報院士……”

段正澄還非常看重科研中的團隊精神。談及自己的團隊,他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團結的氛圍,最大地挖掘他們的潛力。”

他時常強調,一個重大的研究項目,僅憑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需要大家團結協作。每個人都要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營造出和諧的環境、團結的氛圍,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更好地合作、更快地進步。同時,機械學院自強不息(Striving)、團結協作(Teamwork)、快速反應(Agility)、盡職盡責(Responsibility)的“STAR文化”,也為團隊取得大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齊心協力鑄輝煌。段正澄帶領團隊,先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1993年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並獲得“五一”勞動獎狀;2011年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他個人也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勞動模範、湖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化作春泥更護花

榮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時,段正澄成為了全場焦點。會後,他婉拒媒體採訪,表示目前僅有兩件事是確定的:一是100萬元獎金個人部分將全部捐出,用於資助貧困大學生,希望培養出更多裝備製造業高端研發人才;二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獲獎後第一件事還是回到實驗室工作。

實際上,段正澄對學生的關愛由來已久。他曾說:“我們那時讀大學4年不需要個人出錢,每個月還發1元零花錢,學費、生活費全免。實習路費,畢業設計,紙張都是國家出。就連自己所戴的第一副眼鏡,也是國家配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意。現在,若能為貧困學生分擔點什麼,既是一個老師的職責所在,其實也是想為國家盡一份力。”

雖然對學生的愛,像老牛護犢一般,但在學術上他卻十分嚴格。60餘年來,他培養了博士生32名,博士後6名,與其他教授比起來,“產量”的確不高,但卻帶出了一支理論與實踐結合、能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優秀團隊,其中多人成長為院士。

在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沒熬個四五年,很難博士畢業。”段正澄還如此補充道:“我比較挑剔,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至少要看3遍。不過關就重來!”

有的弟子因論文過不了,沒少在他面前哭鼻子。但他始終堅持,做論文是對自己研究工作的總結,作為研究生,不會總結成果是件遺憾的事。

在與學生交流時,段正澄還提到:“展望未來,人才是發展的根本。”為此,他細細叮囑青年學子:

——要將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到車間裡。對於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需要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相聯繫,對研究成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考量。

——先學做人後做事是人生的關鍵。新一代青年學子要有正確的為人處世觀,要注重團結協作,在工作協調和人際關係中多多鍛鍊自己。

——學術誠信問題的核心還是人的素質培養,即自我培養與社會影響相結合。要本著做好人、為社會作貢獻的理念,做誠實的人、誠信的學問。

——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克服困難的過程更是鍛鍊自己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過程。當代青年學子要注意不能讓優越的生活成了拖後腿的包袱。

經歷著半個多世紀的陽光雨露,當年的小樹苗已長成了參天大樹。段正澄也以其一生的不懈追求,踐行著他的本色初心——紮根這塊土地,繁茂這片森林,呵護這園幼苗。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緬懷追思:大師遠去 榮光猶存

段正澄院士溘然而逝,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念。社會各界、師生校友都通過不同形式表達了對段正澄院士的哀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過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轉達:

向段正澄院士去世表示沉痛哀悼,請家人節哀保重。

教育部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體委員:

驚悉段正澄院士不幸逝世,教育部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體委員深感悲痛!段院士一生奮鬥在中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的教學與研究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後人楷模。大師隕落,是我國機械工程學術和教育界的巨大損失。我們一定化悲痛為力量,戰勝疫情,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值此之際,我們謹向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並轉其親屬表示沉痛悼念和誠摯慰問!期望節哀順變,保重身體!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唁電:

驚悉段正澄院士不幸病逝,深感悲痛。我謹代表中國工程院並以我個人名義對段正澄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段正澄院士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正氣一生,走踏實務實求實科研路;澄明一世,譜正氣勇氣志氣育人歌。段正澄院士熱愛祖國、敬業奉獻、淡泊名利、勇於創新,以“甘坐板凳十年冷”的品格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楷模。憾病毒無情,嘆風木同悲。在全國人民共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時,我們痛失段正澄院士,這是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損失,亦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段正澄院士千古!

教育部原部長、中國工程院原院長賙濟唁電:

驚悉段正澄院士不幸因病逝世,表示沉重哀悼!向家屬表示深切慰問!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唁電:

驚悉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段正澄先生因病逝世,我們感到無比悲痛,謹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先生的家屬轉達深切慰問。段正澄院士是我會首批會士,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優秀機械科技工程人才,為機械學科發展和學會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深切緬懷段正澄院士,他的離去使我們在機械工程科技領域又失去了一位大師。我們相信,段正澄院士嚴謹治學、百折不撓、言傳身教、以德育人的工匠精神將永載史冊,激勵更多機械科技工作者繼續前進。段正澄院士千古!

中國工程院機械學部主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

驚悉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段正澄同志逝世,謹致沉痛哀悼,並向段正澄同志親屬表示深切慰問!段正澄院士一生奮鬥在中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的教學與研究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直說做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盪’”,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企業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與段正澄院士工作交流中,深深被他潛心學問、嚴謹治學、甘當人梯、扶持後學,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敢於奉獻的精神所感染。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為失去段正澄院士而深感悲痛,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必將激勵我們為黨的事業,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勤奮工作!請家屬節哀!段正澄院士千古!

湖北日報記者方琳:

去年採訪時,他從辦公桌起身後為我倒茶,希望不要用段氏伽瑪刀的說法,說這都是集體的功勞,他還談起華中科技大學醫工結合的種種設想,說他現在打不動籃球了走走路散步當鍛鍊。他和華中大許多老教授一樣,經常就在食堂和學生們吃飯,機械學院的值班保安說,週末節假日有事都要上來“趕”他走。段院士,願您安息!

1969屆本科校友:

我們是1964至1969年在華中工學院機械一系學習的學生,段正澄老師是我們十分熟悉、非常敬重的師長。段正澄老師的逝世是我們國家機械科學與工程領域和母校華中科技大學的重大損失。我們為失去這位師長,感到無比的悲痛。我們會永遠記住他,並將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做好自己,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和子女。段老師永垂不朽!敬愛的段老師,您安息吧!

2008屆本科、2013屆碩士校友王偉:

段老的一點一滴無不詮釋華中大人“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品質,又全面體現了機械人的“STAR”精神!

2011屆本科校友萬小康:

難以言表的難受和悲痛!以前在學院經常能看到段院士,總是樂呵呵。後來才知道又是一個自己生活節儉,默默捐錢給學生的院士。願段正澄院士安息。如一位師兄所說:從未如此想念我科,願湖北,願武漢早日康復!

2017級碩士研究生朱碧華:

段老師的辦公室就在我們研究生工作室斜對面,總能在走廊裡、電梯口遇到段老師,八十多歲每天堅持科研,經常能在辦公室門口聽到段老師與其他老師或同學聲如洪鐘的探討問題,沒想到上次在電梯口向段老師問好竟是最後一次,段老師千古!

部分網友留言截圖: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追憶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鑑初心

段正澄院士千古!

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