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你我都可做到如何通過自律解決人生難題

豆瓣8.4|《少有人走的路》你我都可做到如何通過自律解決人生難題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最傑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學著作,受無數名人推崇,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佔據20年,創下出版史上奇蹟。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受人歡迎?

因這它幫助讀者解決了人人要面對的一個簡單而現實的難題:在苦難重重的人生旅程中,我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我怎樣才能走在心靈自由的通道上?

一、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前提

  • 截止時間是今天的作業還沒有寫完?我先玩會再說,到午夜12點還有四個小時呢,我趕一趕還是能完成的。
  • 打遊戲的時間太長了,是該工作了。……這局打完就開始。可是一局一局打下去卻停不下來。
  • 上次放入收藏夾的課程該學習完畢了,不過這兩天學習的慾望不夠強,過幾天再說吧。
  • 老闆催了幾次客戶回訪的報告了,這幾天沒有心思寫,明天先找個理由搪塞過去……
  • 為什麼沒有堅持鍛鍊?因為早上天太熱了,因為今天霧霾更多啊,因為昨晚睡太晚了,因為跑步機沒有收拾,因為運動套裝的顏色不太喜歡,因為我昨天去購物已經步行過了。

……

是不是很熟悉?趨利避害、逃避責任、忽視問題是人類的本能,而這正是人類痛苦的根源。

逃避問題的結果,往往不是問題本身解決了,而是問題更大、更受煎熬,直至不可收拾,成為人生與心靈成長的障礙。

沒有直面問題,除了事情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帶來更惡的後果外,還會給個人帶來兩種責任感心理疾病症狀:一是將責任與錯誤歸咎於自己,認為自己缺乏勇氣、個性、能力,這類人易成為神經官能症患者。二是將後果與責任歸咎於別人,覺得都是別人的責任,這是人格失調症患者。

我有一個同事,領導安排她做什麼事,她都應承下來,可是卻經常不去做,最後領導等不及了,只好安排別人去做。她卻在私下得意地炫耀:“你看,我這樣可以省不少事呢。別傻乎乎地都聽領導的。”結局可想而知:被公司辭退。而她的這種處事方式也給她的家庭造成了很多不可收拾的矛盾。

很多人覺得人生(至少是他的人生)就本該舒適又順利,一有問題就開始怨天尤人,哀嘆自己的不幸,從而陷入痛苦的漩渦。而另一種人,正視問題、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在一個一個痛苦的解決中,提升了思想,磨練了心智,增長了技能,他的人生就越走順,漸入“我的人生我可以做主”的佳境。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說過:“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豆瓣8.4|《少有人走的路》你我都可做到如何通過自律解決人生難題

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

現代社會,很多人都自詡是“拖延症患者”,實乃自律性差,只想享受當下,不願考慮後果,結果是要承擔更多的痛苦。所以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律的習慣。

人人都知道自律很重要,可是該如何去培養呢?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覺得工作壓力大,老闆也對她有看法。原來,她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先把容易與喜歡的事先做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裡,一直在痛苦地規避棘手的事。作者建議她把工作順序換一下,第一個鐘頭先處理那些麻煩的差事,剩下其它時間會相對變得輕鬆。一個鐘頭的痛苦加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六個鐘頭的痛苦划算。

這是通過自律來消除人生痛苦的第一個原則:推遲滿足感。

第二個原則:承擔責任。

現實中一些人把出現的問題推給別人,覺得是被別人連累;或推給社會,覺得是他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或者找出一大堆藉口來為自己辯護。這是於事無補的。

不及時解決的問題、完成的任務,都會象山一樣橫亙在眼前,最後變成自己再也跨不過的坎。只有積極勇敢地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實現自己的角色定位,完成自我的價值發揮,心智才能逐漸成熟,才能真正走向自律。

不願承擔責任、心智不成熟的另一個原因是懶惰。書中提到:

阻礙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就是懶惰。只要克服懶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無法克服懶惰,不論其他條件如何完善,我們也無法取得成功。……我們總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慣於選擇平坦的道路,這是我們的惰性使然。

第三個原則:尊重事實。

道理很簡單,卻不容易做到。因為人是驕傲的,對於自己與社會的認知是有侷限的,卻在成長過程中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不想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想吸收新的知識,不想為著適應環境去改變……

一旦所接觸到的事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知識層面有衝突,就會覺得恐懼,會選擇視而不見,甚至耗費心力、時間去捍衛自己過時、陳腐的觀念。

書中引入“人生地圖繪製”概念,就像我們平時所用的導航,過段時間就需要更新,或隨時保持在線更新。因為環境在變、社會在變、我們自身也在變,事實就是事實,不會因我們的想法不同而改變。

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出,錯誤的移情也是不尊重事實的表現。

有一個病人,因為小時候父母的漠不關心,他覺得父母不可信。長大後,他把這個事實拓展為另一種“事實”:因為連父母都不可信,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

移情現實在同事、朋友、親人、客戶等關係中都很常見。

雖然尊重事實有時候很痛苦,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的,但要明白長遠的損失好過暫時的痛苦,為了避免付出更多的代價,尊重事實的不適要學會淡化。

第四個原則:保持平衡。

自律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去做你該做的。”有時候要有足夠的勇氣與判斷力去分析哪些是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哪些是可以拒絕的。

就像在討論“選擇”這個話題時,其實核心在討論“放棄”(在選擇中,真正需要決定的是放棄什麼)。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什麼都想達到、什麼都想滿足,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成。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痛苦。

平衡就是通過放棄的形式在彼此衝突、目標、責任之間不斷自我調整。比如,不放棄遊戲,就沒有時間寫報告;想娛樂放鬆一下卻把工作排得滿滿的,也不利於工作效率與情緒,容易失去生活的情趣與動力,很難堅持到底。

豆瓣8.4|《少有人走的路》你我都可做到如何通過自律解決人生難題

三、“我是有價值的”認知是自律的根基

“自律太難了”,這是聽到最多的關於自律的感嘆。自律,其實說難也不難,核心是關乎愛。

作者在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探討愛的話題。因為愛是自律的原動力:

自律的力量來自於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願。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對方心智的成熟。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主流理論,成人的各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兒童時代所受的傷害。反之,那些在父母愛的沐浴中長大的,心靈容易健全發展,父母的愛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知道自尊自愛,“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而勇敢,承認自我的價值。因此容易培養自律。

但原生家庭不是那些自律性差的人的藉口。

心理學家維納爾用了40年的時間追蹤了700名貧困兒童的成長經歷。這些孩子都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他們到了18歲時有三分之二的兒童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亦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的命運與常人無異。他們能夠注意到利用自己生活中的可用資源來達到成功。

所以,當一個人離開父母的呵護、走上社會後,一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被周圍人認可,找到尊重,創造自我價值感,從而找回失去的自信,養成由內而外的、自然屬性一樣的自律習慣。

豆瓣8.4|《少有人走的路》你我都可做到如何通過自律解決人生難題

結語

人生苦難重重,既然我們別無選擇地來到了這個世界,就無可迴避地需要去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難點。一旦認清、接受了這一點,就有實現人生轉折與超越的可能。

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所謂自律,是指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的痛苦,通過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四個方面來培養自律習慣。

通過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優勢與創造的成果,讓內心知道“我是有價值的”,自律的養成並不是難事。

想像一下沒有自律時的那種緊迫、奔波、懊悔、沮喪、焦慮、痛苦與絕望,那種不知道自由與舒適為何物的感受,我們,還不願意立即行動起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