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導語:

小說《新結婚時代》講述了當今社會兩代人、三種不同狀態的個性婚戀,揭示了婚姻不等同於愛情的事實,古訓所說的門當戶對在當今時代中仍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對婚姻主題的深入分析,指出婚姻的維繫需要門當戶對 。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古而有之,本來是兩個詞。所謂門當,原指大宅門前的一對石鼓,而戶對則指置於門楣上或門楣兩側的磚雕或木雕。我國古代建築多講究和諧對稱之美,因此,就有了門當的宅院,一定要有戶對來匹配。

後來,由於門當戶對經常出現於同一場合,便逐漸演化成一種男女雙方通婚嫁娶的社會世俗觀念。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於門當戶對的解釋是:男女雙方的家庭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結親很合適。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下的門當戶對由有了新的概念,不僅指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的相匹配,還包括雙方的志趣愛好、生活習慣、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意識層面的門當戶對。

本文通過對《新結婚時代》中,婚姻出現問題的思考,淺論當下的婚姻即便有愛情,但仍需要門當戶對。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故事情節:

一、美麗的童話

女主人公顧小西是出身於高知家庭的女編輯,她的丈夫何建國是來自於農村,而後紮根於城市的青年才俊。他們的婚姻從一開始就遭到了顧小西家長的反對,反對的理由就是門不當戶不對。誠然,愛情的產生不需要任何理由,可能就產生在一瞬間,所以,在人們的想象中,愛情是神秘而又美麗,另人嚮往。

自古以來,謳歌愛情的詩句不勝枚舉,“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上邪》“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這些都說明了愛情的巨大魅力,此外,千古傳誦的愛情佳話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葉,賦予了愛情美麗的外衣。然而,愛情和婚姻並不是一回事兒,愛情一但涉及到了婚姻就從天使的遊戲變成了魔鬼的把戲。易中天說過“婚姻原本是為了愛而建立的,然而,婚姻不等於愛情。愛情,是個人的事情,婚姻,是社會的事情。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一男一女兩個人,相愛或不相愛,無須社會公證,也無須社會判決。但是,一男一女兩個人,要結婚或要離婚,就必須經由社會公證或判決,並辦理一定的手續。而且,只要得到社會的批准,辦理了相應的手續,婚姻即告成立,這一男一女也就是夫妻。

至於這兩個人之間是否有愛,就沒人管了。甚至,即使他們天各一方,或形同路,並不同居,也沒有人管,除非他們提出離婚。再言之,社會只管理婚姻,不過問愛情,在男女關係問題上,毋寧說:“社會也是‘論跡不論心,或者形式主義’ 的”。

愛情只是相互喜歡仰慕的感情,而婚姻是相濡以沫轉化的親情。因此,踏入婚姻的顧小西有了切身的體驗:再深的感情也會在細細碎碎的瑣事中一點一滴的耗盡,這是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事情。法國的泰恩曾說過:“互相研究了三週,相愛了三個月,吵架了三年,彼此忍耐了三十年這就叫婚姻。”雖然過於誇張,但不無道理。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家庭暴力,指的是婚姻中一方對另一方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而隱藏在其中的“軟暴力”卻常常被人們忽視:在婚姻生活中,一方或家庭成員對另一方或其家庭成員所造成的情感、精神或心理上的傷害,看上去並非疾風暴雨,沒有造成身體上的創傷,實則,如一把鈍刀,日子久了,傷就痛了。

顧小西的婚姻就是被門不當戶不對的生活拖累,最終,走向了婚姻的潰敗。愛情可以不需要門當戶對,但是,婚姻必需要門當戶對。

“當你感到幸福在接近,其實,不過是那些困頓和苦痛短暫的離席,他們躲在暗處淺吟低唱,然而,因你對幸福過度的渴望,你忽略了它們的叫聲,你以為它們像早晨起床時瀰漫的霧,此時已經散去。然而,它們定然會再躥出來,攻其不備。”童話終究只是童話,它成不了現實。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二、理想的幻滅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城鄉差距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的激烈衝突。

1.傳承香火:不變的真理

據《禮記·昏》記載,婚姻的目的是“將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所謂的“繼後世”,即傳宗接代。在農村,娶妻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生子,農民的生活方式決定著這一現狀存在的可能:在農村,從事的都是體力勞動,因此男人被視為家裡的頂樑柱,從而,理所當然地生子,成了農民的頭等大事。

顧小西回老家過年的途中流產了,這造成了小西的習慣性流產,這是導致婚姻破裂的致命一擊。本來,生兒子被視為光耀門楣,生女兒則被稱為“賠錢貨”,何況,是不能生育,這在農村被稱為“絕戶”。何建國雖然不重男輕女,但是,他也渴望有個孩子,認為“有了家,他在北京才算有了根,他就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

何老爹對此反映甚為激烈,當何建國試探著問如果小西不想生孩子的話,何老爹立刻拉下了臉說:“那咱還要她幹什麼?”一句話就註定了這場婚姻的結局。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錢穆曾經說:“中國的家族觀念,更有一個特徵,是父子觀之重要性更超過了夫婦觀。夫婦結合,本與雙方之愛情,可合亦可離。父母子女,則是自然生命之綿延,由人生融入了大自然,中國所謂的天人合一,正是在父母子女之一線綿延上認識。因此,中國人看夫婦締合之家族,尚非終極目標。家族締合之終極目標應該是父母子女之永恆聯屬,使人生綿延不絕,短生命融入長生命家族傳習,幾乎是中國人的宗教安慰。”

何建國作為一個孝子,自然對父親的話言聽計從,即使有時他心裡並不贊同,但最後,還是屈從於父親。因此,離婚這個想法便經常在他腦海中浮現,最終,賦予實施。雖然書中最後為他的行為做了一番解釋:由於自己在抓鬮中作弊,心中一直充滿著愧疚。誠然,這是一個方面,但,不能作為主導因素,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那種“繼後世”的傳統觀念。

倘若何、顧有著相同的出身相似的觀念,事情就不會演變到這個地步。小西最終因為觸犯了古代所謂的“七出”之條,被休。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2.家族觀念:又一把隱形劍

我國婚姻法規定,男女一旦結婚後,女方可以成為男方的成員,男方也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對農民而言,他們主要是靠天吃飯,生存沒有保障,一旦遇到天災人害,生活就難以維持。這就需要眾人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因此,他們具有很強的家族觀念,只要是沾親帶故的,無論是姻親還是血親,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我家的事,就是你家的事”,相對而言,“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因此,何老爹聲稱是帶他大伯來看病的,實則,“兩家往上數上十八輩,爺爺和爺爺才是堂兄弟。”只因在顧小西的概念裡,“你的家,是你和他”,但在何建國看來,“家”不只是他和她,還有他爹媽,他哥嫂,他哥嫂的孩子以及無數顧小西認也認不得的祖祖輩輩,生活在沂蒙山區的叔叔大爺三姑六姨。”

梁漱溟曾指出:“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舉整個社會關係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深,其義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會中者,每一個人對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係,各負有其相當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連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

即是說,人與人之間一旦有了某種關係,也就有了某種義務。這樣看來,何老爹的兩次大鬧醫院,對護士長呼來喝去的行為,在他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兩家是親家,也就不必分彼此了。而城裡人則不然,他們注重的是私人空間,個性獨立,彼此間互不干涉,甚至,門對門也可能是相見不相識。這就決定了,兩者相碰,正如火山遇岩漿,必然要爆發。

小西媽媽對親家的行為感到不可理喻,這也間接地導致了何顧二人感情的破裂。所以說,婚姻中隱藏的家族觀念的衝突是一把隱形的劍,從另一方面,也證明了門當戶對的重要性。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3.現實的意義

美國社會學家古德認為“人們確實可以相信兩個家庭所接受的聯姻的條件,往往是雙方在經濟上或社會上門當戶對”,“一切擇偶制度都傾向於同類匹配,即階級地位大致相當的人,才可以結婚,這是討價還價的產物”。顧小西與何建國,簡佳與顧小航無一例外地遭受了門戶不當的打擊,可見當今社會下,門當戶對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首先,對個人而言,有益於身心健康。相似的價值觀,人生觀,及經濟社會地位的相匹配,使雙方有共同的話題,彼此間摩擦也會減少,感情也會更加牢固。反之,則會造成雙方身心的疲憊,甚至傷害,物質上的差距,容易產生優越感和自卑感的碰撞。

何建國經常對自己的農村身份感到自卑,在看到顧父顧母對待兒子女友的態度時,充分流露出來。小西也認為,自己和農村婦女壓根兒不是一個類型,主要表現在文化觀念上,會帶來意見的不合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最終,導致夫妻雙方心理的距離。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其次,對家庭而言,有益於家庭的和睦。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實際上,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如若二人的生活習慣,志趣愛好大相徑庭,不但,自己的家庭會產生裂痕,甚至,影響到雙方父母的關係。無怪乎,亦舒感慨“兩個人在一起生活,豈止是一項藝術,簡直是修萬里長城,艱苦的工程。”

門當戶對的愛情更易於長久,最後,對整個社會來說,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就像古詩形容夫妻曰:“把一塊泥,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如果這樣的一種關係,就決定了家庭的和諧,更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社會的穩定,需要家庭的和諧作保障。門當戶對的家庭既有利於淨化當前一些汙濁的社會風氣,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還可以降低離婚率,從而保證全面進入小康的目標早日實現。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新結婚時代》是以大團圓收尾的,處理得過於倉促,給人以不真實之感,破壞了全書的藝術性。儘管作者強調這樣做是為了給讀者一點希望,但是,在農村這樣一個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祖訓的的環境下生長的何老爹,是不可能因何建成的幾句話及顧母的猝死而有所改變的。同樣地,顧小航和簡佳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一個不被祝福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

古語有云“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愛情在現實面前,有時顯得蒼白無力,甚至不堪一擊。門當戶對的婚姻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是合理的,只要有愛情的參與,有愛情存在的現實依據。當然,物極必反,凡事要有個限度,不能一味地追求門當戶對,而忽視了感情的因素。

沒有婚姻的愛情是不道德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可恥的。並扼殺她們鮮活的生命,挖掘出女性悲劇的深層的文化根源。

淺論《新結婚時代》中,愛情和婚姻裡的門當戶對

結語:

從情感層面來講,婚姻如果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時,可以適當的放寬門第觀念,但是,只限於放寬,不能不考慮,在一些婚姻的未知隱患中,依然是會有門第觀念的。

可能,在我們沒有遇到的人身上,感受不到那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被約束的痛苦,但是,在追求愛情,建立婚姻的時候,所謂的門當戶對,一定要適當的考慮。然而,不論男女,在面對愛情的時候可以感性,但是,在進入婚姻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去看待此問題,愛情,可以讓我們隨心所欲地去感受,那麼,婚姻就必須是我們一生中要負的責任,和執行的義務。

所以,當我們在踏入婚姻圍城的時候,一定是做好了完全的準備,絕對不能盲目的去創造婚姻,然後再不負責任的將婚姻解體,這是極其沒有責任心的行為。在感情的世界裡,當愛情成熟,婚姻也將水到渠成,這時,男女雙方就應該做好接受未來要面對的任何未知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