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抗疫志願者馬利凱:願做熒光,照亮他人

95後抗疫志願者馬利凱:願做熒光,照亮他人

青海在線網(米海蓮)二十分鐘後,微信提示音又響起,“我在擬通知,有點忙”,是馬利凱的回覆。一下午,他的微信的提示音不斷,他說:“有些是工作上要回復的信息,有些是親朋好友的關心,每天信息很多,有時忙的沒時間回覆。”

2月1日,還在春節假期的馬利凱接到單位的通知,要去社區參加新冠病毒防疫工作,他毫不猶豫中斷了假期,返崗去了一線。今年24歲的馬利凱,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的他,參加工作不過才兩個月,他說這是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個挑戰,但他不怕。

要像他一樣堅強

下派到社區做防疫工作以來,他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吃完飯,又要急忙回社區,他說:“現在是防疫關鍵時期,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參加防疫工作以來,他的母親時常擔心他的健康。但是為了讓母親安心,他跟母親說:“我每天很少出辦公室,很安全,您別擔心。”被抽調到尖扎縣黃河路社區後,馬利凱積極融入社區的工作環境,與社區志願者聯合開展工作,社區2243戶居民,近4500餘人,分網格排查掌握情況。

剛到社區時,工作人員不多,經常會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這時候馬利凱會幹幾份不同種類的工作,有時跟著志願者去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測量體溫、排查外地返鄉人員,有時會用相機和文字記錄志願者忙碌的樣子。

“現在志願者增多了,社區也有居民自願做志願者,這給工作人員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馬利凱說道。實際上在剛開始防控疫情時,社區居民還有不理解的情況,上門登記量體溫時,拒開門,說兩句防疫知識時,不耐煩的揮手,志願者們也被種種困難弄得焦頭爛額,時常覺得受了委屈。不過志願者們都堅持下來了,現在社區有不少居民自發參與防疫工作,與志願者們一起堅守在一線。馬利凱謙虛的說,社區其他志願者們才是最辛苦的,自己倒是做的很少。

每天十個多小時,馬利凱堅守在崗位上,登記社區居民的情況,晚上還要整理成檔案上報,人員流動較大的一天,晚上會加班,有時夜裡也會值班。每天工作很累,回家後馬利凱洗完澡倒頭就睡,工作量少的時候每天還能吃三頓飯,遇到比較忙的時候,一天最多吃兩頓飯。每天的午餐很簡單,一塊麵包,一盒牛奶就對付一天。“最近社區找了給我們做飯的人,現在我們能吃上熱乎的飯了。”馬利凱說完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社區工作剛開始時,社區專門請人給志願者們上了培訓課,要掌握防護知識,還要熟記社區內每一家的情況。馬利凱負責的是社區登記組,所以他要記的知識也是最多的,要熟悉社區的每戶居民,這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可他每天完成的很好,登記極少出現錯誤,這與他的認真負責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95後抗疫志願者馬利凱:願做熒光,照亮他人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馬利凱身邊很多朋友都做了志願者,參與防疫工作。馬利凱的父親也駐守在一線,在拉毛村做第一駐村書記,母親在家中要為父子兩人擔心,擔心之餘對父子倆的工作很是支持。從小到大馬利凱都把父親當做榜樣,他說,自己身上很多優秀的品質都來自於父親,從小到大,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所以他也想做父親一樣的人。

“你微小,然而你並不渺小”

翻開馬利凱的朋友圈都是自己拍攝的家鄉照片,還有疫情期間記錄的溫暖瞬間。這位熱愛生活的男該,喜歡攝影,夢想是拍攝出家鄉最美的風景。他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不委屈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個有主心骨的人才有意義。

24歲的馬利凱做公益志願者的經驗非常豐富,他覺得這是他生活的態度。他曾在學校內參加紅十字會的獻血車進校園、急救知識課堂、急救知識培訓、血液知識課堂,機採血小板等公益活動,做過學校的馬拉松比賽志願者、創青春志願者,天府廣場的愛心獻血小屋志願者,還擔任過成都市血液中心愛心接力片區支隊長,校紅十字會副會長,做過西博會志願者等。

大三大四的暑假,他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公益活動,不斷讓自己成長。對馬利凱來說,他的幾個重要的人生經歷都跟做志願者有關,早在2017年,馬利凱參加了成都市武侯區疾病防疫控制中心和共青團西南民族大學委員會主辦的“衛生下鄉”活動,深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做義診。2018年參加了臺灣夏令營,代表內地紅十字會參加了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這兩段志願經歷是他最重要,也是最難忘的記憶。

豐富的志願者經驗為馬利凱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影響,學習到很多生活及醫療常識、交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開拓了眼界。他說,這些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具體的他也說不上來,但就喜歡這樣的生活。他被派到社區做志願者時,心裡滿是熟悉感,這種感覺像是回到了大學時候,很懷念上學的日子。馬利凱在談到做志願服務時頗有感嘆:“說實話剛來社區時有點緊張,適應了一天後,又找回以前的那種感覺。”

志願者三個字似乎已經成為馬利凱的條件反射了。在社區工作,他上手很快,每天有條不紊地登記著情況,偶爾外出工作,他也是得心應手,從不給別人添麻煩。

為了節省口罩,讓口罩能重複使用,一隻口罩他戴了5天,每天回到宿舍後小心地把口罩包起來,等到第二天,再小心翼翼地拿出來戴上去社區。他說:“現在前線醫院口罩短缺,我們這疫情不嚴重,口罩能省就省。”

疫情結束後,他最想的一件事就是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頓飯,睡個好覺。為了這個願望,他要在一線守護好社區,和所有奮鬥在一線的各行各業的“戰友”一樣,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家鄉的平安。

志願者這層身份已融入了馬利凱的生活,他也喜歡為這個世界做些有意義的事,喜歡幫助別人,喜歡美好的生活,更喜歡創造美好……

馬利凱最喜歡泰戈爾的詩《螢火蟲》中的一句:“你微小,然而你並不渺小”,他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光,在這世界上發散著自己的光。志願者雖然是微小的人群,但是他們匯聚成光,照亮著我們的世界。

疫情期間,一群身穿紅馬褂的志願者,任勞任怨,奉獻了自己的時間,為家鄉做著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們風雪無阻,默默守護在我們身邊,為我們驅走冬日的嚴寒,成為這個冬日最美的一道風景。

95後抗疫志願者馬利凱:願做熒光,照亮他人

95後抗疫志願者馬利凱:願做熒光,照亮他人

95後抗疫志願者馬利凱:願做熒光,照亮他人

馬利凱鏡頭下的志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