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手機和電腦打字,造成我們提筆忘字,這對我們的文化有影響嗎?

腳踏實地誌存高遠


(老實說:我回答問題都是手機打字的)

的確,時代催生出來的。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大家都是鴻雁傳書,或是書信往來都是需要手寫的,都說見字如面,現在越來越網絡時代,線上教育了,更多的時候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學習。

尤其是衍生出來的很多行業,拿新聞從業者,編劇,作家為例,如果按照以前的手寫方式,根本達不到預期,也錯失了新聞的實效性,更重要的是排版,修改,手寫無法做到及時,電腦和手機能夠辦到,及時更改標題,有重磅新聞需要加入,又想到好的淚點效果需要填進去,客戶更喜歡另一個排版,都需要不斷,不斷,不斷的改動。

拋開工作,時代需要,我個人還是喜歡書的墨香,寫字的感覺,不管是看還是寫的過程都會使人內心平靜,思路清晰。

以前有記日記的習慣,特別是有難忘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手寫出來,感覺可以做到盡情的傾訴,寫完再靜靜看上幾遍,才能平靜下來。

另外就是每次旅遊去,某個文化或者風景聖地時候,都喜歡去小店裡買上幾張當地的明信片,寫上一段想對她說的話,或者當時的感受,經常會在店裡看到一段段優美的文字,英文,法文,中文,這些筆畫湊在一起的美麗是手機和電腦打出的字替代不了的。

另外如果有時間,推薦可以聯繫下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或者乾脆就練練字,一筆一畫抒發出來,假象下古人的生活,可以閒暇時飲酒或者飲茶搭配。

以前陸上騎馬是唯一的交通方式,現在被汽車代替了,但是騎馬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成了一項高雅技能與娛樂方式。練字也是同理。



w先森


這種感覺是經常的,總是寫著寫著就會忘記,或者有到嘴邊的事情,轉頭就忘記了。這其實不是我們的記性不好,這是我們的大腦一瞬間空洞了。

有一個很好笑的短故事就是愛將這樣的事情,話說古時候一個私塾先生給學生們上課,想教給學生怎樣寫“糞”這個字,可是提起筆來,卻怎麼也寫不出來。私塾先生就自言自語地念叨說:“糞,糞……嘴邊上的糞,怎麼就不會寫了呢?”

看到這個我真的是笑到頭都掉了,可如果你用你的眼睛好好地瞅瞅周圍,現在有多少學生,白領,高管都會出現這樣尷尬的“提筆忘字”,如果有一天你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不要覺得尷尬,因為誰都會有這樣的情況。

移動互聯時代,鍵盤成為溝通工具,提筆忘字也愈發常見。無論是通過手機微信交流,還是電腦“書寫”文件,通過拼音來輸入漢字已成為不少人的習慣。拼音與鍵盤的“無縫對接”,固然方便了人們的溝通,但在這背後,漢字的書寫卻似乎成為了許多人的“短板”。

  美國學者傑茜卡·貝內曾把電腦稱為“手寫體的詛咒”。由於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十分特殊,漢字比英文面臨著更大的衝擊。作為上古時期世界上各大文字體系中傳承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提筆忘字”,一個“忘”字,看似事小,其實傷害的是悠久燦爛的中國文化。

  千百年來被運用自如的漢字手寫藝術,在電腦和網絡普及應用的一二十年間就陷入尷尬境地,這不能完全歸因於新技術,更多的是我們對傳承文化使命與責任的推脫。對此,社會各方要重視,教育部門更應該把漢字書寫作為中小學教育中的一項基本課程。只有讓漢字教育重回課堂,讓網絡時代的人們不僅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才能留住我們的文化鄉愁。


乾坤書書


沒有影響,文字記錄我們的文化,並不是文字創造了我們的文化,更不是手,也不是筆,因為文化在我們的心裡,在於我們的經歷和思想。

而手寫字和用電腦或者手機打字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用手和筆去輸出,用紙去記錄,顯示在紙上,後者用手和鍵盤去輸出,用磁盤記錄,用屏幕去顯示。但文字包涵的東西不會因為這些有何改變,你可以想象,一部經典會因為從紙上搬到電腦上就不是一部經典了麼?

至於有人說打字關注拼音,分散了注意力,那用手寫字要關注字怎麼寫,也會分散注意力。





塵星無意


我從高中畢業開始寫網文,一共寫了不到30萬字,但讓我感覺除了電腦打字比手寫的速度快了很多以外,我提筆寫字的水平正在大幅度的降低。

一: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十多年幾乎日日提筆疾書,自認為寫的字不算難看,甚至還有長輩誇獎。但自從接觸電腦後,qq、網文只需要掌握五筆或者拼音的技巧就可以洋洋灑灑寫出很長一段,以至於現實生說中忘了一個字到底它的偏旁部首是如何,但手機上字母落在哪一欄閉著眼都能找到。

二:有些成語你會說,出口成章,但是落筆時這個字半天也想不出來,錯別字連篇,它可不像電腦打字可以刪除的沒有痕跡,相信大家也有過想不起字該怎麼寫去用手機或者電腦打出來對著抄的經歷。

有些人說科技在進步,以後越多的是通過電子產品把文字呈現出來,但大家忘了用手書寫的過程不僅是把內容呈現,更是一種自我的心裡調整與情操陶冶。

對文化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通過電子產品可以是文字信息更加快速的傳遞出去,發個微信總比寫信快的多;但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門口的楹聯和倒掛的福字總不能換成顯示屏掛在那裡吧。漢字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精粹,是我們龍的傳人的象徵,不應捨棄,能多用手寫字儘量迴歸本真。但萬事萬物總是朝前發展,我現在不就用手機打字迅速回答了您的問題嗎。





同志請開門


第一,人們習慣用手機和電腦打字,確實有些字,明明很熟悉卻咋麼也不會寫了,需要到手機或者電腦上查一下,有一定的影響。我深有體會。

第二,至於影響不影響文化。因為它每個新鮮事物的發展都會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和消極的因素。比如嫖娼這個問題,一直是社會的頑疾,但是有的國家打擊,有的國家合法化,你能說它是好還是壞,每個事物的出現都有它合理的一面,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

最後,每一個事物的出現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說它會帶來不好的一面就阻止或者不讓它發展。社會應該合理引導提倡健康發展。



冰是睡著的水6786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和手機的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成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每一天無論從早到晚,都在手機的乒乓聲和鍵盤的啪啪聲中度過。這種生活的狀態,潛移黙化的消極和退化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模式,逐漸在摧毀人類的基本生活能力。這也不是危言聳聽。

常言道,“三天不讀口生,三天不寫手生。”如今,天天使用電腦打字,已經造成了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寫不好字的大眾現象,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

利用電子產品,減少勞動強度本身無可非議,但電腦打字,手機查字,遠離了原來人們手寫時,所包含文化傳統的元素,和文字所表近的豐富感情,“提筆忘字”的確應該引起重視了!


用戶言午澤群


我們要看是廣義的影響,還是狹義的影響。

另外還要看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

放到歷史的長河中,任何科技手段的發展都會對我們的文化有非常顯著的影響。我稱之為廣義的影響。這個太複雜了,在此不談,這應該也不是題主的本意。

另外現在用手機和電腦打字會出現提筆忘字現象,這是肯定的,但這裡我們應將文字和文化區分開來,在此也沒必要談。因為這應該也不是題主的本意。

接下來,我選擇在狹義範圍內,從好和壞兩方面談用手機和電腦打字對文化的影響。

好的影響:

手機和電腦的應用讓我們的文傳播速度更快了,效率更高了。

手機和電腦的應用雖然讓我們提筆忘字了,但因為有成熟的語音系統的應用,實際上我們有時候不需要寫字了。

就像我現在在手機上回答問題,基本上都是用訊飛語音輸入法,只需要對個別識別不準確的做一點點修正即可。這說明提筆忘字對我們的效率是沒有影響的,語音技術反而讓我們大大的提升了。

不僅是語音輸入技術,包括掃描、複印功能等都讓我們的傳播效率更高。

之前我們是通過書信來交流,現在是通過語音和視頻來交流,未來有一天,我相信有可能我們的意念直接就可以輸出,真正做到心電感應。

手機和電腦的應用讓我們保存和檢索信息更容易了,就說明文化的載體更豐富了。

我們說中華5000年文明,實際上我們現在能體會到的這種文明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各種的原因,很經典書籍丟遺失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非常大的遺憾。而現在保存到電腦上就不一樣。

另外,我們手寫的資料檢索非常麻煩,但是如果我們是保存在電腦上或者是雲端的信息,就非常容易檢索,這實際上是非常利於我們文化的發展。

不好的影響:

我唯一能想到不好的影響,就是手機和電腦的應用可能會讓我們的內心浮躁,靜不下來。

總體來說,現在的手機和電腦,對我們的文化好的影響大於不好影響。


行動家


影響是肯定的,雖然提高了效率,但缺乏了對文字的欣賞。

我們中國文化中琴棋書畫尤為重要,任何一位書法大家都是大家崇拜的偶像,真跡更是爭相收藏。為什麼呢,因為藝術。

藝術不同於物質,一篇絕佳的文章,配以絕美的筆跡,頓時令人心曠神怡,如沐春風,這也是大家這麼喜愛收藏的原因。

再說,字如其人,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電腦辦公,免不了有時候需要簽名,寫字,字不寫好,有損形象,希望大家還是把字練好,你的形象絕對會加分的哦。


月西元2


數字化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鍵盤上“敲字如飛”常常代替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因為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部首和結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兩千餘名受訪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認寫字有困難。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正成為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

應當承認,新技術的確給古老的漢字藝術帶來較大的衝擊。美國學者傑茜卡·貝內就曾把電腦稱為“手寫體的詛咒”。因漢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十分特殊,電腦輸入對漢字手寫的衝擊尤為嚴重。“五筆輸入法”把每一個漢字拆成最多四個部分,倒是讓人記住了漢字的基本架構,但寫起字來也難免有時會缺胳膊少腿,而太多習慣用“拼音輸入法”的人則連漢字的具體構造都記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處理誘惑下,人們由習慣成依賴,由依賴成退讓,最後是能“敲字”的決不“寫字”。及至萬不得已情況下要用手寫時,才發現漢字的具體構成竟是如此模糊,寫出的字也醜得難以見人。

一項千百年來被人們運用自如的漢字手寫藝術,卻在電腦和網絡普及應用的一二十年間就陷入尷尬境地,完全歸因於新技術的罪過乃是推脫我們自身傳承文化的使命與責任。在這一場新技術衝擊的背後,我們或許早已忘記了漢字中還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與藝術,早已鈍化了對具有獨特美感的漢字書法的審美能力,早已忽視了手書漢字也是傳承漢字文化極具生命力的方式,而僅僅把漢字視作表意符號和交流工具。結果便是,作為符號和工具的漢字,往往只是在實際運用這個層面上存在。 正如學者所言:“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誌,又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工具。漢字書法不僅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為抽象的藝術,而且是人類文明最為發達、最富有想象力,能夠全面揭示自然本質的一門藝術,一種文化現象。”數千年來,漢字被視作藝術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標記,“橫平豎直寫漢字”與“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幾何時,能寫一手好字是競爭的資本,是一件值得驕傲與自豪的事情。無論時代怎樣嬗變,無論技術怎麼革新,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不會改變,而作為後來者理當致力於文化的接續和弘揚,不能在各種衝擊面前喪失漢字文化的自尊、自重與自覺。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決於它吸收了多少外來的精華,而是決定於這個民族優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傳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提出“學習母語是一種權利”,法國規定“法產商品的商標必須使用法文”,韓國主張“立志於國語發展和國語文化創造”,俄羅斯甚至把保護母語納入了國家安全戰略。在鄰國日本,從小學到初中都有習字和書法課,文科大學裡書法也是必修課。漢字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滋養我們現實生存發展的血液。在網絡時代,我們不能“握著鼠標忘了筆桿”,漢字不能淪為失落的文明。



提筆忘字,未必全是用手機和電腦打字所造成的,網上也有手寫板,關鍵還是不操心所致,才造成提筆忘字的。若是小時候語文學的好,字寫的不錯,記憶力好,操這份心,是不會提筆忘字的。有的人興趣點不在字上,心不在蔫,肯定會提筆忘字。

我們有廣大專業文化工作者,他們會為弘揚文化做出實際的普及性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