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有沒有自己的研發成果?

西早視頻


聯想究竟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呢?在我看來,如果聯想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今天也不會這樣難。


過去在聯想分成兩大派,一派是倪光南支持的技術優先,他認為科技行業的競爭就職技術創新。而柳傳志認為貿易優先,他認為只有把產品賣出去才能讓企業活下來。爭論的結果是倪光南離開聯想,聯想執行柳傳志的思想,以銷售為導向。

說到聯想,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電腦。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聯想電腦的幾大配件,都是誰生產的。

屏幕是日本的,CPU是美國英特爾的,內存條是韓國生產的,操作系統是美國微軟的,這些都不是聯想自己搞出來的。這些年聯想研製了一些小軟件,這能算是掌握核心科技嗎?顯然也不能。
但不可否認的是,聯想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是不少的,但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擴大銷售,而不是如何做到國產電腦配件自主生產,不要輕易受制於國外企業。

其實,電腦廠商也要有自己研發的,因為組裝一臺電腦並不是單單組裝這麼容易的,比如電腦的散熱問題、鍵盤的手感問題、細節和品控的問題,否則我們為啥會去購買不同廠商組裝的電腦呢?

從真正意義上來講,聯想並不能算是掌握了核心技術,聯想這兩年走的一直是銷售路線,這也是為什麼銷售冠軍出身的楊元慶,成為了柳傳志的接班人。 

作為一家電腦組裝企業,不可否認的是,聯想也有自己的專利產品,2018年,聯想有697件專利授權,每年研發費用的投入也不少。但我前面也說了,聯想是以銷售為導向的,不同於華為以自主研發為導向,這點的偏差,可太大了。


花火網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怎麼沒有,你們太少看聯想了。

在2016年的時候,聯想的高層賀志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過了:聯想每年專利註冊量達兩三千件,只是聯想很少在專利數量方面做宣傳。

聯想集團擁有的發明專利總數已達到2000多項,每年的專利收入高達3000萬到4000萬美元。

查查聯想集團的財報,2013~2016年,聯想研發投入7.32億美元、12.21億美元、14.29億美元、13.26億美元。上百億的人民幣就這樣投進去了。有人說,其他巨頭更多啊。但是,你想想,最近幾年計算機行業市場一直在萎縮,人家還是需要在考慮營收的基礎上進行投入的。

我去國家知識產權局看了看2018年的上半年的的專利申請數量排名:2018年上半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10位的國內(不含港澳臺)企業依次為:

①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775件);
②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69件);
③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1520件);
④國家電網公司(1242件);
⑤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028件);
⑥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04件);

⑦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787件)
⑧聯想(北京)有限公司(697件);
⑨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664件)
⑩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557件);

在2018年的專利申請數量的榜單中,聯想排名第八名,而且這是眾多行業湊在一起的排名,不單單是智能手機或者是電腦的排名。這可以看出聯想本身的科研實力和投入都是巨大的。

聯想在國際上的表現也還是可以的:6月份,2018年國際超級計算機大會(ISC)在德國法蘭克福盛大召開,聯想以117套的份額成為首家在全球高性能計算TOP 500榜單中奪得全球第一的中國廠商。全球高性能計算TOP 500榜單最能體現廠商整體實力的,因為這是國家的超級計算機,每一個國家都會十分重視。然而,最多國家採用的是聯想的的設備。


太平洋電腦網


    聯想可以說是“電腦組裝廠”,並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經表示“聯想已經成為了生產車間+營銷公司”的模式,特別是去年的5G標準投票事件,更是將聯想推向了輿論的風頭浪尖。


<strong>    聯想“電腦組裝廠”的由來?

    聯想沒有自己的核心部件,intel和AMD的處理器、三菱化工的工程塑料和纖維製品,intel/希捷/西數的硬盤,三星/鎂光/SK Hynix的內存、京東方、龍騰等的屏幕,臺達、松下等的電源和風扇。

    聯想的4個全球實驗室,研發的主要內容是模具設計、產品優化和特性設計等方面,並沒有芯片級的核心內容。

    曾經的聯想公司

    以前,聯想公司內部分為兩個派別,一派是以倪光南以“核心科技”為主,掌握核心技術,不斷研發新產品,再賣個消費者;另一派是以柳傳志為主的“貿易優先”派,認為只要把產品賣出去,企業就能生存。最終的結果就是倪光南被迫離開聯想公司,聯想走向了貿易優先的發展模式。

    可以想象,如果當時倪光南教授留在聯想,很可能會開發自己的芯片,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有可能超越華為成為一家高科技核心技術企業,畢竟聯想要早華為很多年,而且出生名門。


    聯想的電腦“美國賣的便宜”?

    同樣配置和型號的電腦,美國賣的要比國內便宜很多,直到現在仍然是這樣。前段時間,我想買一臺聯想的mp720作軟路由使用,聯想美國官網要比國內官網便宜很多,而且配置更加豐富,而且還不支持美國海淘。

    相比華為和小米等國內手機廠商,國內版本的價格要優惠很多。對於聯想電腦國外便宜,國內貴這件事,我始終無解。


    總之,作為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隨時都處於危險的邊緣,前段時間的“中興事件”已經敲響了警鐘。希望我國的各大廠商能夠研發自己的芯片,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才能保持優勢競爭力。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1994年,中關村幾乎所有的知名電腦公司都放棄了最艱難的自主品牌經營,退而做跨國品牌的代理--長城做的是IBM,方正做DEC,四通做康柏,而業界風頭最勁的史玉柱則已經宣佈轉戰保健品。這個時候,聯想公司的兩大靈魂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發生了致命的分歧。

倪光南是聯想漢卡的發明人,他一直被視為聯想高科技的象徵。倪光南決心為聯想創造新的技術制高點,他選中的方向是“芯片”。當時國際上,芯片技術日新月異,因特爾等公司把持著技術的方向。如果聯想能夠在這一領域獲得突破,將一舉確立其在全球電腦產業的地位。

然而,倪光南的方案卻出人意料地遭到了柳傳志的反對。在他看來,芯片項目風險巨大,非聯想現有實力可支撐,中國公司在技術背景、工業基礎、資本實力及管理能力等方面,都還無法改變世界電腦行業的格局。

倪光南“真的就是技術至上,並不清楚整個市場是怎麼回事”。在柳傳志看來“有了高科技產品,不一定就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能有錢”。

就這樣,十年聯想走到了一個動盪的岔路口。柳倪關係迅速惡化。這對親密無間的“雙子星座”走到了你死我活的決裂懸崖上。

媒體也觀察到了這場平地而起的柳倪風波,它被認為是“市場派”與“技術派”的一次決鬥。

最終1995年年初,聯想董事會同意“免去倪光南同志聯想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職務”。

很多年以後,很多人認為:如果沿著倪光南的方向走下去,聯想乃至中國電腦產業又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電腦一直在“貿易”、“製造”、“技術”的發展優先次序上。聯想跟中關村的所有公司一樣,都是靠貿易起家、逐漸形成工業製造能力,進而在技術上尋求進步。


瞎子觀天下


集成商


吳哥哥78424163


要回答這個問題,真的是很難啊!印象當中,聯想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專利,但一些我們可能不太能察覺的專利,肯定是有的。


孔方兄只能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檢索系統,通過搜索Lenovo(聯想)、huawei(華為)、dell、hp、ZTE、sony、samsung等等這些公司的專利申請數量,那麼我們就能大概看出專利數量的差異。當然,專利數量的多寡並不代表專利質量就高,這點必須說清楚。


首先,國際專利組織統計的2017年全球前十大專利申請企業,華為和中興以4024件、2965件專利分別位居全球第一、第二名;另外一家中國企業京東方申請數量為1818件。



當然,在前十當中,除了三星(其實三星也不是以電腦整機為重點),惠普、dell、聯想等PC生產商都不在列。這裡我們可以先得出一個結論:聯想的技術肯定是遠遠落後於華為、中興甚至京東方的。


接下來,系統檢索Lenovo,得出的結果是15112條,而且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這些專利的註冊公司都是聯想新加坡公司(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看這些專利的名字,很多都與電腦相關。



如法炮製,華為的檢索結果是96313條,中興的是49253條,戴爾是14001,惠普是87579,東芝是283695,索尼是267295,就連成立只有幾年的小米也有8867條。可見,聯想的專利數量排在靠後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沒考慮專利本身的質量。



技術,必須是靠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堆出來的。錢砸得越多,未必能產出更多更好的專利,但捨不得砸錢,必然是沒有什麼技術積累的。


聯想集團財報顯示,2013~2016年,其研發投入分別是7.32億美元、12.21億美元、14.29億美元、13.26億美元。換成人民幣,那也是80億元以上,是一筆很大的數字了。但對科技行業來說,這樣的投入強度還是不夠。


比如,從研發投入/總成本這一指標來看,聯想就遠遠少於谷歌、蘋果、微軟、百度等科技企業。比如2016年百度的研發投入佔總成本的28.77%,佔營收的比例為14.39%,而聯想這兩個指標分別為3.69%、3.16%。


當然,將聯想和百度放在一起比較有點欺負人,因為聯想畢竟只能算製造業,其利潤率並不高,製造成本就佔了大頭;而百度是純正的互聯網企業,主要成本就是人力,尤其是研發方面的人力。



但不管怎麼說,就聯想的體量和它的研發投入金額,距離先進科技企業確實有很大的距離。


孔方財經


聯想有沒有自己的研發成果?其實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看待,聯想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我想這才是關鍵的問題,那麼下面給大家分享我的幾點看法。

核心競爭力和核心技術的區別

對於核心競爭力而來,我想每個企業或大或小都是會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這是一家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一家企業連核心的競爭力都沒有的話,那麼其生存下去的幾率是非常渺茫的,但是核心技術確實一家企業自主研發的技術,是自己有而別人沒有的技術成果。

而且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的話,我認為只有核心的技術才能產品核心競爭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且發展到後期,核心技術也會是一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利保障。

聯想是否具備核心技術

在這裡非常可惜的說一句,聯想並不具備核心技術,我們來了解一下聯想成立的背景,是幾位中科院的技術員帶著11萬的資金起步,能夠發展成為現在的國際化企業,這其中我相信必然是走了不少艱辛的路,而且也在曾經研發過一些具有技術含量的產品。

簡單的給大家說一個,那就是漢卡,這也是前期聯想的主要科技成果的代表,如果當時聯想能夠一直按著科技技術研發走下去的話,我想聯通現在也不至於說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是當時聯想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技工貿和貿工技,很多聯想的高層人物,通過技術貿易,產業的轉移外包也能實現企業的發展。


所以當聯想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我想聯想的核心技術研發之路已經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通過商業的貿易和技術的外包來實現,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以後,聯想和華為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的根本原因,不過目前聯想在國際市場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至於說聯想後續會如何發展,我們一起拭目以待。那大家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咱們一起探討!


帆辰科技


這麼多年以來聯想經歷過數次改革,但唯一不變的其實還是自己的貿工技路線,這個路線取決於聯想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聯想掌門人柳傳志和倪光南所進行的一次爭執,最後倪光南的建議沒有被採納,於是聯想就在貿工技的路線上狂奔了幾十年。



而直到目前,柳傳志還在聯想的內部講話中表明,創新是找死,也就是說整個聯想內部其實對於創新是沒有一個概念的,尤其是聯想的主營業務,其實是PC行業這個高度集成化的行業根本不需要聯想去幹什麼,直接去打通供應鏈,然後組裝產品貼牌售出就可以了。

硬件層面無論是芯片主板,以及顯卡等等一系列元器件都有,各個巨頭在生產軟件層面也有成熟的windows系統,根本不需要聯想再多做一份工作。也就是說PC目前的核心技術其實是外觀設計,包括對於整機的人機交互方面。



縱觀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其實是屈指可數,甚至有人總結了,數據,可以發現聯想10年的投資抵不上,華為一年的研發投入,近兩年以來,聯想的研發投入大概是華為的1/10上下,可以看出兩個者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而研發資金的投入確實是能夠帶來比較直觀的一個產出,這一點上來說聯想確實是沒有太多的創新成果,唯一的核心技術可能在服務器部分還是有著一些核心技術!除此之外在國內的超級計算機進程之中,聯想其實也是貢獻了一部分力量。



但除此之外,聯想幾乎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引以為傲的核心技術,或者說可以直接為聯想帶來市場包括遠大前景的核心技術。在此前其實聯想對於公關,包括營銷方面的投入還是比較高的,但在核心層面的研發上投入是相對較少的!


互聯網的放大鏡


聯想與華為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戰略管理目光思維永遠不同,一個是吃剛改革開放在中關村以高科技高高在上的身份往下看全國啟動經商模式他佔先機,一個是從底層往上一步步艱難往上爬在沒背景下懂得捱餓滋味懂得被卡脖子的滋味只能研發永往直前,現在已經過了改革開放紅利那年代了,聯想假高科技被顯現出商業販子本質而華為必成王者!王到什麼層度?王到全球頂級高科技控制者美國寢室不安必除之,所以聯想必成歷史。而華為國人驕傲全中華人民為您加油!


用戶9008210575510


感謝邀請

聯想有沒有自己的研發成果?

我們對於聯想雖然有一定的偏見,但是聯想自己的研發成果還是有的,要不然肯定是不會站在大電腦行業的頂峰的,從專利方面來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聯想的排名雖然不算是很靠前,但是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但是今非昔比,雖然專利很多,但是聯想的商業模式已經是改變不了的,而聯想曾經我們肯定很多人都知道漢卡的存在,因為我們之前的電腦都是英文的顯示方式,雖然很多人想放棄,但是當時的倪光南院士沒有放棄,他主導聯想在1985年推出了漢卡,漢卡獲得了成功後,倪光南又在香港組建了主板和擴展卡的相關研發部門。這個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研發出自主芯片,在1990年之後的聯想漢卡用的就全部是自主芯片。


但是接下里的一個舉動改變了聯想

其實從1985年到1994年的時間聯想基本都是自主研發的芯片,但是隨後許多國外的電腦品牌進入中國,聯想漢卡的銷量已經是完全賣不動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柳傳志選擇了商業模式,如果再繼續研發的話,估計就沒有了現在的聯想,而之後倪光南兩者的意見不合,一個主張繼續自主研發,一個是商業模式,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聯想,雖然有自己的研發成果。

但是沒有後續,因為他們的研發相對是比較少的,投入的比例很少,所以即便是擁有很多專利,但是沒有太大的用處,我們從這兩年聯想的發展其實就可以看出來,聯想現在是處於疲軟期,雖然有特色也有一定的亮點,但是研發能力的缺失被人們成為組裝廠。

總結

一個企業的發展,比我們看到的要難很多,聯想做錯了嗎?其實並沒有,每一個企業的發展都要建立在盈利的基礎上,但是聯想做錯的是後續沒有繼續研發,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沒有自主創新也就意味著要被社會被淘汰,如果聯想當初在轉型之後,選擇盈利和研發的比例協調的話,估計現在的聯想是其他廠商相比不了的,所以好漢不提當年勇大,聯想很厲害,但是放在現在來看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