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導語:

天人關係,一直以來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重要論題。但以筆者之管見,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活動與"天人關係論"的形成和發展關係相當密切。這種天人關係的理論在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與發展,又反作用於農業生產,成為農業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的指導思想。由此,在某種意義上成就了中國燦爛的傳統農業經濟文化。

在中國農業經濟思想的涓涓細流中,天人關係在不同階段有著各自的內涵。其中,"三才理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成果,它指出天、地、人是宇宙組成的三大因素。筆者認為三才理論是優於"天人合一"和"征服自然"的。隨著經濟的不斷向前推進,人類的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由此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受到重視。本文,筆者主要就"三才理論"討論人與自然的合理關係,以及天時、地利、人和的概念是如何形成和發展並應用的。

1、 農業生產基礎上形成的三才理論


三才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種宇宙模式,它將天、地、人看作是宇宙組成的三大因素,並且強調天時、地利、人和對某一事態發展的重要影響。

三才理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成果。

在《左傳》中有四時、五節與六氣的表述,其中的陰陽、氣等概念都是與農業經濟生產密切相關的。此後人們逐漸把"天"和"時"聯繫起來,形成了天時的概念。這一概念把"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定義為氣候變化的時序性。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一三才理論中的天地人)

《管子·水地》中把"地"視作農業生產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視作農業經濟的來源。而"利"從刀從禾,指的是收割禾穀所獲,原意是鋒利的意思,後被引申為利益。由此,筆者認為地利是完全從農業生產中得出的概念。

與天時、地利並列的是人和。人和,也有人力的表述。農業生產固然離不開人的勞動能力,但它不是由孤立的個人進行的,而是社會群體的行為。要使分散的力變成強大的合力,就必須協調各個單位人的關係,使群體和諧一致。人和的概念,於是應運而生。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二天時地利人和書法作品)

筆者總結,就其原始意義而言,天時、地利、人和是地地道道的農業思想或是農業語言。這證明了三才理論確實是在長期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

2、 農業生產孕育與發展的三才理論

三才理論把天地人作為宇宙組成中的三大要素,又把它們聯結為一個整體,成為不可分割且相互協作的整體。

農業的本質是天人關係,是人與自然。首先,農業屬於一種自然再生產,是以農作物或是禽畜等生長、發育、成熟與繁衍的一系列過程為基礎的。其次,農業作為一種經濟再生產活動,是在生產主導者的能動性勞動下所進行的。因此,從自然再生產的角度看,農業生產離不開周遭的環境特徵;從經濟再生產的角度看,農業生產離不開農業生產的主導者。以筆者之見,農業是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主導者共同依存和共同制約的系統。

三才理論把農業經濟生產看作是天、地、人三個因素相互聯繫的整體,其中包含的普遍聯繫觀,貫穿了我國傳統經濟農學的各個方面。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三中國傳統的農業經濟)

三才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傳統農學,一方面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集中表現在強調因時、因地和因物制宜,另一方面又注重發揮人的作用,講究精耕細作。所謂的精耕細作,本質上就是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規律的優勢,克服自然規律的缺陷,從而創造一種巧妙的農藝。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四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筆者認為三才理論之所以優於儒家的天人合一,由於西方的征服自然,主要在於它是循天和勝田的統一。明代的《農書》中曾經指出,人在耕種時要以認識天時地利的規律為前提,並按照規律辦事,趨利避害,才能達到目的;於此同時,農業生產也不能光靠力氣,必須依靠知識,依靠對自然規律的知識。

此外,動態觀認為農業的環境條件不是固定不變的,農業生產的特性及其周圍環境的關係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筆者看來這為人們在農業生產領域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展開了廣闊的空間。

總的來說,各個因素的整體性、循天和勝天的統一性以及動態變化的觀點都是深刻的,筆者將它們視作三才理論在農業生產中孕育的新發展。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五古代的農耕圖景)

3、 三才理論對傳統農業的指導意義

三才理論在農業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並反作用與中國的傳統農學。三才理論是中國傳統農業經濟思想的核心內容,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論述農業生產都是以三才理論作為出發點的。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六二牛耕田)

例如,《管子·形勢解》中說,明智的統治者的施政,要以與民生攸關的農業為出發點,以與農業經濟攸關的三才理論為指導思想;《管子·小問》中認為三才理論是對農業生產中天、地、人三者關係的恰當表述,是富國與強國之路。

總之,在農業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三才理論,成為了中國傳統農業和傳統農學的指導思想,作為一種理論框架,滲透到中國古代思想界的各個階段,留下深深的印記。不得不說,三才理論已經成為獨具一格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原色之一。

4、 三才理論對現代農業經濟的指導意義

用"天人關係"這一本屬於哲學領域的觀點,來討論經濟史上的問題,是否是恰當的。筆者認為借用"天人關係"來討論中國農業經濟史上天與人的相互關係,是有充分理由的。

古人在從事農業經濟生產,或者其他經濟活動時,常常從"天人關係"的角度來判斷做法的正誤,他們討論和指導經濟活動時,總是以天、地、人三者相結合的三才理論作為立論依據。

所以,筆者認為用三才理論指導現代農業經濟,是恰當的。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七天人關係)

不合理的、過度的經濟開發會導致農業環境,乃至人類生態環境的惡化。筆者看來,這些嚴重的後果所帶來的教訓無疑是應當後人認真總結和歸納的。在合理對待"天"與"人"的關係方面,中國有不少好的經驗,這些經驗是前任留下的彌足珍貴的遺產。

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珍惜保護自然資源與恰當利用自然資源的理論和實踐,正是這些理論和實踐,才使中國擁有了如此燦爛的古代農業經濟文明。

人與自然理論在中國農業歷史上的產生以及應用

(圖 八惡化的生態環境)

結語:

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理論和實踐。雖然"天人關係"屬於哲學的範疇,但筆者通過農業經濟的視角,分析了"天人關係"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應用。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經指出中國的農業發展觀是一種有機統一的自然觀。站在李約瑟偉人的肩膀上,筆者總結,三才理論是中國古代最能體現"天人關係"的自然觀的理論,其中包含了各個因素的整體性、循天和勝天的統一性以及動態變化的觀點,十分完善和深刻。三才理論提出的天時、地利和人和的概念在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反作用於農業生產,成為農業經濟生產,乃至其他經濟活動的指導思想。

三才理論從指導中國傳統農業經濟開始,就註定了其終究會指導中國現代農業經濟的使命。以史鑑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瞭解和熟知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遵守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最後做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境地。以華夏曾經燦爛的農業文明,創造華夏繼續燦爛的農業文明。


參考文獻

左丘明《左傳》

管仲《管子·水地》

管仲《管子·形勢解》

管仲《管子·小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