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要了解一座城市,簡便的辦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勞動、如何愛,以及如何死亡。”

——《鼠疫》,加繆


誰也無法預料,我們大多數人會在2020年的開端就遭遇這一年最漫長的假期。有網友開玩笑說:這時候就能看出誰是真的宅。

對於編輯來說,好像家裡有書稿,就可以玩耍、工作到天荒地老。那麼,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圈是怎麼度過這個假期的呢?在法定復工的那一天,他們從辦公室帶回了什麼稿子?在家辦公真的輕鬆、順利嗎?

我們隨機採訪了幾位99讀書人的編輯。


01

忙著焦慮,但亨利·詹姆斯今年必出

小駱(甘肅)

拜冠狀病毒疫情和回鄉過年所賜,每天按時作息,早起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後一件事都是看丁香醫生髮布的最新疫情數據。謝天謝地,甘肅武威,一直都是零病例。除此之外的事情,如果按發生頻次從高到低排個順序的話,應該是這樣:焦慮>刷微博>吃飯>洗鍋>睡覺>曬太陽>和爸媽一起看電視>閱讀>看稿。是的,主要在焦慮,很少在看稿。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閱讀的話,十分推薦駱以軍的長篇小說《西夏旅館》。這書分上下兩冊,我大約從2012年開始讀,幾乎每次出遠門都會帶上它,這次回家也不例外——可是八年過去了,書也丟過又買過一回了,我還是沒把它讀完,這次回家也不例外。可見它有多耐讀。建議大家配合“看理想”app上的駱以軍音頻節目《故事便利店》食用。

我前幾天剛回上海,目前還在居家隔離中,不能外出(我很自覺的),再加上手頭有電子稿在編,所以沒去拿稿子,只是請回辦公室拿稿的同事順便幫我拷貝了幾個文件備用(也就幾個G的文件而已)。最近在編輯亨利·詹姆斯的短篇小說集,他的小說系列今年鐵定是要出來的。

怎麼恢復上班節奏?我也想知道。


02

讀讀寫寫,總算安定了一些

四工(安徽)

這個超長假期首先要感謝衝在疫情第一線的各行工作人員,是他們保障了我們後方相對安定的生活。而且我覺得,情況越是嚴峻,自己就越需要做點什麼,以免陷入焦慮。所以兩週時間,我讀了五本書,寫了兩篇文章,總算心裡安定了一些。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復工第一天,隔離期未滿,於是拜託同事(冒死)取回一本小說的稿子,《薩伏羅拉》。大家可能不瞭解這本書,但是一定對作者非常熟悉——英國前首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溫斯頓·丘吉爾。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同時還要讚美一下可愛的譯者!復工第二天,王凡柯老師發來了我期待已久的《十四行詩》

譯稿,作者是瓦爾特·本雅明——你沒看錯,本雅明也寫過十四行詩喲!

本來希望今年夏天推出這兩本書,但是現在……先請大家耐著性子期待一下吧!


03

太陽底下無新事

木南(山西)

因為家裡有貓,我很早就做了不回老家過年的準備,(對於所謂“團圓”這個的事,我沒什麼執念,尤其受不了過年人群候鳥一樣的遷徙,四處擁擠不堪。)結果遇到了疫情這件事。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整個過年期間被各種信息轟炸,一會恐慌,一會感動,一會憤怒,一會嘆氣,人的情緒被強行撕裂成好幾塊。駱老師每天定點在群裡發確診人數,讓人每天一睜眼,就不禁心裡一抖。

我告誡自己不能被這些消息吞沒,正常的生活還要保證,努力打開書。這種不能出門的生活,幸好還有書可以陪伴。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過年期間,看完了拖延很久的《2666》,波拉尼奧的這本書有八百多頁,有些部分又寫得囉嗦乏味,能看完,需要極大的耐心,但看到最後,逐漸還是被他鋪展的故事吸引住了,忍不住想一口氣看完,那天看完書的時候,天都快亮了。

還讀完了《書店日記》。因為自己有過書店的經歷,看起來很有同感,比如那些來店裡炫耀自己學識的人,巴拉巴拉和你說一堆,並不會買一本書走,你只好耐著性子看聽他胡扯,忍住不要發火。書店的主人開玩笑說把書店改成舞廳怎麼樣?這正是那會我們幾個人胡思亂想的創意。整本書親切又好玩。

另外,推薦一下《叫魂》,太陽底下並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幾百年前就這麼鮮活地發生過。

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雖然是渺茫的希望,也只好強行安慰一下自己。大家都多多保重。這個時候才發現,連“自由”的上班生活都這麼讓自己懷念。


04

一件件做那些還沒做的事

元旦(上海)

每天會在起床後和臨睡前各花一點時間,上網看一下與疫情相關的新聞和消息。其他時間大多是在家寫字、看書、補電影。書和電影各推薦兩種吧。

電影:《海街日記》(平靜而溫暖);《四個春天》(看完讓人想好好活下去,尤其是這個春天過後)。

書:斯坦貝克《人鼠之間》(短小精湛);班宇《冬泳》(雖然作者寫的是東北,但無數的細節讓我產生共鳴,想起九十年代轉型中的上海)。

假期前帶回的書稿是“千禧年”系列的《以眼還眼的女孩》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要找回上班的節奏,第一件事是調回日夜顛倒的作息和生物鐘,然後就是一件件去做那些自己還沒做的事情。


05

只要有手機,在哪裡都是工作

Jojo(上海)

已經記不起上一次過這麼長的假期是多少年前了。由於疫情爆發,我和副社長的土耳其之旅被迫取消,所以前幾天我每天都在感慨,現在我應該正在看熱氣球!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在這個漫長到令人絕望的假期之前,我購買了幾本紙質書,請注意,是購買。於是作為推理編輯的我,猛讀了一通科幻。最值得推薦的是特德姜的《呼吸》

,特德姜的邏輯特別嚴謹,還是一個兜售概念的好手,他的文字經常令我毛骨悚然。其次是韓松的《醫院》三部曲,在這個現實超越科幻的時代,應該好好讀一下,儘管他寫的東西沒人讀得懂。還有一名日本作家我也十分喜歡,他叫小川哲,我覺得他是寫科幻的天才,去年的直木獎他的新書《謊言與正典》入選了,可惜沒有得獎。他用筆殺死了許多我們企圖殺的人。再說幾本推理,一本是北山猛邦的《我們盜走星座的理由》,恐怖童話看來是最適合他的風格。還有最近新星出版社接連出了三本市川憂人,昨晚我熬夜看完了《藍玫瑰不會安眠》,這是一個十分浪漫的復仇故事,第一次看分屍還看感動了。但是《玻璃鳥不會歸來》太令人上頭了,我很生氣。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Jojo老師的小貓正在監工 )

2月10日算是第一天在家正式開工,擦了擦桌子,打開不知多久沒開的電腦,不料電腦時間是2018年1月17日,我一剎那真以為時間已經開始倒流。該催的合同催起來了,該約的稿子也約起來了。接下去我打算好好改稿子,暫時告別漫長的閱讀假期,這個假期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心懷光明,一步步走向黑暗。

只要有手機,在哪裡都是工作。但是在家裡上班真的太累了,沒有下班的概念,好想回辦公室邊喝酒邊改稿。假期最令我覺得自豪的是,我帶領了幾個同事每晚在keep上做運動,做完大家交流分享,算是功德一樁了。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06

上班第一年,一個人的除夕夜

何王慧(湖北)

做好過年回家胖十斤的準備,退票兩次,改簽兩次。然而,1月23號一大早收拾好行李箱的我在虹橋一號航站樓(虹橋火車站前一站)下車,臨時退票,選擇了一個人留在上海過年。一邊跟家人視頻,一邊看春晚,二十多年來第一次一個人過除夕夜,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孤獨。

放假以來,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看湖北的確診病例人數。每次看到反映湖北真實情況的文章都忍不住鼻子一酸,作為湖北人真的好難受。曾經抱怨過為什麼發生疫情的地方是武漢,而不是其他地方。仔細想想,疫情不管發生在任何一處地方,都會有很多家庭因此支離破碎。錯的不是發生疫情的城市,而是病毒。我只能慶幸家人現在身體健康,也希望在抗疫一線的小姨能夠平安歸來。

不開心的話題就到此結束吧!作為19屆畢業生,上班第一年就被迫放了一個超長假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不過這個超長假期宅在家看書、看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利用這個假期看完了年前磨鐵的編輯小姐姐寄給我的《坡道上的家》《82年生的金智英》。兩本書都把女性的生存現狀剖析得淋漓盡致,書中也有一些電視劇和電影裡面沒有涉及到的細節和場景,不知道有沒有細心的讀者發現。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電影《82年的金智英》截圖)

我們99馬上也出版一本關於女性生存現狀的書啦!2019年日本書店大賞非虛構類入圍作品《東京貧困女子》,一部能夠引起許多女性共鳴的寫實之作。你和我,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假期又重溫了一遍秋季日劇《同期的櫻》,發現了之前沒注意的小細節。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沒錯!就是99今年值得期待的新書,日本國寶級演員樹木希林遺作《一切隨緣》。是不是已經有讀者想要一睹為快了呢?


07

家是如此豐富

小兔(江蘇)

1月中旬,我就因為家中長輩急病而匆匆回家了。當時以為能趕在春假之前回上海上幾天班,所以電腦、稿子、換洗衣物都沒帶在包裡,只隨手裝了本趙松老師的小說集《空隙》

在家的日子,我是一個保姆,負責家人的午飯、晚飯、果盤和熱茶,困惑而痛苦地瀏覽微博、豆瓣、朋友圈,在閒置已久的閣樓書架上找到了學生時代收集的雜誌和陌生的書籍。手上徹底空下來了,我就在有限的家裡來回溜達,每一處桌椅和草木似乎能還原出我未曾參與的父母的生活。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我在假期裡補了許多電影,想把《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推薦給心煩意亂的人。電影主要講的是日本傳奇畫家熊谷守一在自己的庭院中生活的故事。庭院的花草魚蟲自成一方天地,他沉浸其中,不邁出家門一步。不斷有人慕名前來拜訪,他也真心地對待他們。最後,庭院終將在城市規劃的不可抗力下消失,他主動提出,要把自己挖了三十年的池塘填平。這真是一個讓人惋惜,又頓感輕盈、開闊的決定。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可以去看這個電影。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電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截圖)

回到上海後,只能在家裡上班。同事根據“看著順眼”的原則,幫我從辦公桌上隨機取回了兩份稿子,一份是法國暢銷作家德爾菲娜·德·維岡的小說《忠誠》,一份是媒介學創始人雷吉斯·德佈雷的著作《法國的知識權威》。但是要恢復上班節奏太難了,可能要拉個視頻互助群才行。


08

連電動打蛋器也好賣起來

樂樂(上海)

我是第一次看到超市整排泡麵貨架都被清空的場景,更魔幻的是兩週後再去超市採購,泡麵貨架都不見了。因為疫情不能出門,廚房小家電倒是再創銷售高峰,超市賣電動打蛋器的售貨員說,她一個上午可以賣出4、5個電動打蛋器,都是女孩子和年輕小夫妻來買。

春節假期最初幾天的陰雨天過去後,上海的陽光好得會讓人忘記疫情的存在,但是偶爾翻一下微博和朋友圈大家轉發的內容,又會被氣到胸悶。

傳說中“宅”率很高的編輯們如何在疫情下生活

(疫情期間,樓下的貓都還有人喂,依然只只滾圓。大好的晴光只有它們能享受了。)

居家這段時間在讀賴瑞和先生乘綠皮火車遊盛唐的旅行書《杜甫的五城》。這是八年前和朋友一起旅行路上沒有讀完的,當時我們游完西安後打道回府,所以書也就讀到了西安那章,現在重讀只是想借賴瑞和先生沉靜的筆調放鬆一些情緒。


我們的隨機採訪暫時就到這兒啦。

其實,很多編輯在假期之前就已經把大量的工作資料帶回家了。

祝我們所有人,遠離虛無,用健康的身體和精神去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