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觀察,這場會議透露了哪些信息?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部分企業停產、物流停運、部分行業停擺,都對經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在疫情如此緊張的時刻,2月15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線上專題研討會通過網絡平臺舉行,多位專家學者參會,針對“疫情對經濟影響、短期對策和中長期改革”這一主題,各抒己見。

短時間內防控疫情是關鍵

多位專家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會大於非典疫情對2003年經濟增長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指出,由於新冠疫情衝擊,預計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會比上年同期明顯下降,但二季度的影響會明顯減弱,三季度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經濟增速會出現反彈,四季度將保持平穩增長。所以2020年年內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會與2019年表現出相反的趨勢,即呈回升走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力度要超過2003年的SARS疫情,這主要是由於經濟結構不同、所處的經濟週期不同、國際環境不同,房地產市場經濟形勢不同、爆發力不同、傳染力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打擊力度不可小覷,就算疫情已經出現拐點,即理想狀況下,2月底基本控制住疫情蔓延,也不等於可以順利復工和恢復正常經濟秩序,對此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關鍵是要控制疫情時間長度,不能使一個意外短期衝擊,變成中期甚至長期衝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說,從近期疫情走勢和有關專家研判看,可以提出一個目標,就是爭取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讓疫情擴張勢頭得到抑制,進入穩定回落。如果這個目標能夠實現,疫情主要是對消費和生產的短期衝擊,國民經濟全局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尚鳴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明顯衝擊,影響多大還需定性與定量分析。從短期看,疫情將使得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GDP數據會很難看;從長期看,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具有較好的快速修復能力,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企穩和轉型升級的趨勢,不改長期向好趨勢,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復工注重差異化

從2月3日起,不少企業開始復工復產,有的企業選擇在線辦公,有的企業卻不得不現場辦公。

然而,高峰期的公共交通、高密度的辦公環境卻給防疫工作帶來了困難。

劉世錦表示,實現二月底基本控制住疫情目標並不容易,還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是看隨著節後返程復工,疫情會不會出現反彈。目前各地都面臨兩難選擇。“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復產,兩手都要抓、都要硬”,道理好說,落到實處很難。疫區和非疫區,返程集中的大城市和其他地方,第三產業和一二產業、第三產業內部的線上與線下,都有差別,關鍵是要把中央精神落到實處,分區治理,實施差異化政策。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超認為,從政策的角度,除了醫療物資、基本生活物資生產外,應該鼓勵防疫能力強的企業先復工,積累在疫情可能傳染下復工的較好經驗,進行推廣,多樹立正面典型。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表示,復工和防疫是兩難,但不同時期應該側重點不同,2月份復工可以慢些,給防疫騰出時間,好讓後面開工更加充分。

然而,分區域、分行業復工對於同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而言並不現實。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現在關鍵是要做好“兩個區分”:一是區分“疫”與“非疫”,按照《傳染病防治法》,依法區分“疫點”“疫區”和其他地區,對前者封樓、封城,對後者要儘快恢復正常的城市生活;二是區分人和物,要對人流和物流採取不同的管控措施,既然根據醫學專家的判斷疫情主要通過人面對面、人群聚集傳播,那麼,就應該在管好“疫點” “疫區”的同時,全面恢復暢通貨流。

戰“疫”防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事實上,疫情暴發以來,央行擴大流動性投放,財政部、稅務總局等對困難企業採取了減稅降費等措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表示,財政政策在戰“疫”中能且應該發揮更大作用。今年財政政策需積極有效,但受制於項目和資金,以及微觀主體的活力。疫情防控打斷了原有的工作部署,但也屬於臨時的真實需求。可藉此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將資金儘快投放,為今年經濟增長打下基礎。

“可擴大財政赤字,發行特別國債、擴大地方債規模,由金融機構甚至央行安排資金承接,及時投放。在五險一金、小微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及扣除(捐贈等)、營業稅、補貼和生活救助補助等方面可更加有力。財政政策優惠和支持,應堅持短期、針對性的普惠、基於自救的‘ 幫助’而非‘ 代替’,儘可能堅持市場化發揮各微觀組織的作用。”陳道富說。

李超認為,貨幣政策的重心是要保證中小企業的現金流不大面積出現問題,不形成信用收縮,具體可採用專項再貸款給商業銀行投放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一年期最多可以再展期一年,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花長春表示,貨幣政策應從兩點入手,一是下調MLF、LPR等,全年降息可達30個-40個基點以上,以緩解企業困難;二是考慮下調存款基準利率,降低整體的融資成本。而從財政政策來看,財政赤字率破3%的需求明顯提升,一季度稅收、土地財政會顯著下降,不光稅收不上來,還需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進行些補貼,可以發行特別國債,把赤字率提到3.5%;此外,要開拓地方政府融資新工具如REITS產品,來盤活經營性基礎設施存量資產。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認為,應重點考慮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有效結合。建議發行“疫後恢復特別國債”。特別國債由中央財政向商業銀行發行,規模約相當於一個百分點存款準備金,利率參照存款準備金利率,允許商業銀行將此類國債用於存款準備金繳納。該做法能解決通常降準後,流動性大量淤積銀行體系的缺陷;資金成本與當前要求的優惠利率到款(1.6%)更加匹配,有利於降低財政貼息壓力;由於其可替代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有購買意願。

張承惠表示,從中長期政策取向看,應加快推進重大結構性改革。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在公共衛生管理、社會治理、經濟管理等方面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此次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提示我們,唯有繼續深化改革,下決心在關鍵領域改革取得突破,才有可能有效防範下一次可能的危機。為此,需要組織力量,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改革方略及其推進落實情況進行分析,排出重要領域改革的先後順序,研究具體改革措施和路線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