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观察,这场会议透露了哪些信息?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部分企业停产、物流停运、部分行业停摆,都对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疫情如此紧张的时刻,2月15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通过网络平台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参会,针对“疫情对经济影响、短期对策和中长期改革”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短时间内防控疫情是关键

多位专家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会大于非典疫情对2003年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指出,由于新冠疫情冲击,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会比上年同期明显下降,但二季度的影响会明显减弱,三季度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增速会出现反弹,四季度将保持平稳增长。所以2020年年内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与2019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呈回升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力度要超过2003年的SARS疫情,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同、所处的经济周期不同、国际环境不同,房地产市场经济形势不同、爆发力不同、传染力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打击力度不可小觑,就算疫情已经出现拐点,即理想状况下,2月底基本控制住疫情蔓延,也不等于可以顺利复工和恢复正常经济秩序,对此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关键是要控制疫情时间长度,不能使一个意外短期冲击,变成中期甚至长期冲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从近期疫情走势和有关专家研判看,可以提出一个目标,就是争取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让疫情扩张势头得到抑制,进入稳定回落。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疫情主要是对消费和生产的短期冲击,国民经济全局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尚鸣表示,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明显冲击,影响多大还需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短期看,疫情将使得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GDP数据会很难看;从长期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具有较好的快速修复能力,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企稳和转型升级的趋势,不改长期向好趋势,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复工注重差异化

从2月3日起,不少企业开始复工复产,有的企业选择在线办公,有的企业却不得不现场办公。

然而,高峰期的公共交通、高密度的办公环境却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困难。

刘世锦表示,实现二月底基本控制住疫情目标并不容易,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看随着节后返程复工,疫情会不会出现反弹。目前各地都面临两难选择。“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复产,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道理好说,落到实处很难。疫区和非疫区,返程集中的大城市和其他地方,第三产业和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的线上与线下,都有差别,关键是要把中央精神落到实处,分区治理,实施差异化政策。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从政策的角度,除了医疗物资、基本生活物资生产外,应该鼓励防疫能力强的企业先复工,积累在疫情可能传染下复工的较好经验,进行推广,多树立正面典型。

国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表示,复工和防疫是两难,但不同时期应该侧重点不同,2月份复工可以慢些,给防疫腾出时间,好让后面开工更加充分。

然而,分区域、分行业复工对于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而言并不现实。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现在关键是要做好“两个区分”:一是区分“疫”与“非疫”,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区分“疫点”“疫区”和其他地区,对前者封楼、封城,对后者要尽快恢复正常的城市生活;二是区分人和物,要对人流和物流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既然根据医学专家的判断疫情主要通过人面对面、人群聚集传播,那么,就应该在管好“疫点” “疫区”的同时,全面恢复畅通货流。

战“疫”防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事实上,疫情暴发以来,央行扩大流动性投放,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对困难企业采取了减税降费等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表示,财政政策在战“疫”中能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今年财政政策需积极有效,但受制于项目和资金,以及微观主体的活力。疫情防控打断了原有的工作部署,但也属于临时的真实需求。可借此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资金尽快投放,为今年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可扩大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扩大地方债规模,由金融机构甚至央行安排资金承接,及时投放。在五险一金、小微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及扣除(捐赠等)、营业税、补贴和生活救助补助等方面可更加有力。财政政策优惠和支持,应坚持短期、针对性的普惠、基于自救的‘ 帮助’而非‘ 代替’,尽可能坚持市场化发挥各微观组织的作用。”陈道富说。

李超认为,货币政策的重心是要保证中小企业的现金流不大面积出现问题,不形成信用收缩,具体可采用专项再贷款给商业银行投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一年期最多可以再展期一年,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花长春表示,货币政策应从两点入手,一是下调MLF、LPR等,全年降息可达30个-40个基点以上,以缓解企业困难;二是考虑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降低整体的融资成本。而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赤字率破3%的需求明显提升,一季度税收、土地财政会显著下降,不光税收不上来,还需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进行些补贴,可以发行特别国债,把赤字率提到3.5%;此外,要开拓地方政府融资新工具如REITS产品,来盘活经营性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认为,应重点考虑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建议发行“疫后恢复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规模约相当于一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利率参照存款准备金利率,允许商业银行将此类国债用于存款准备金缴纳。该做法能解决通常降准后,流动性大量淤积银行体系的缺陷;资金成本与当前要求的优惠利率到款(1.6%)更加匹配,有利于降低财政贴息压力;由于其可替代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有购买意愿。

张承惠表示,从中长期政策取向看,应加快推进重大结构性改革。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社会治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此次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提示我们,唯有继续深化改革,下决心在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才有可能有效防范下一次可能的危机。为此,需要组织力量,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方略及其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排出重要领域改革的先后顺序,研究具体改革措施和路线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