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電商物流平臺物流助農,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消費行業降溫,以水果、蔬菜為代表的生鮮產品更是面臨著供給端滯銷與需求端短缺並存的窘境,於是乎,電商物流平臺,以阿里菜鳥為例,打造生鮮產品綠色運輸通道,發起愛心助農活動,幫助抗風險能力弱的農業和涉農中小企業儘快恢復生產經營,增強了農民及農業的抗風險能力,打贏疫情中的經濟戰,對改善民生意義重大。

果蔬生鮮與普通商品不同,保質期短,不易儲存,若缺乏及時有效的供應鏈和物流支撐,大多數的果蔬只能爛在地裡,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會傷害脆弱的農村經營主體。實際上,春節本該是果蔬的銷售旺季,辛苦種植的農戶也期望藉此機會增收致富,可疫情的突然爆發使得供應鏈及物流多個環節受阻,僅憑以往的銷售渠道已不足以平衡供給市場和消費市場之間的關係。

好在辦法總比困難多,農戶及涉農中小企業通過與電商平臺的深度合作,雙方傾斜資源,儘可能保證果蔬生鮮恢復正常銷售水平。深度合作不同於以往單純提供銷售平臺的做法,一方面需要電商平臺通過加大供應鏈、物流、運營、推廣等資源供給,比如阿里巴巴、菜鳥網絡推出的扶持計劃,通過補貼商家發貨和快遞攬收、降低商家倉儲成本、啟動人才共享計劃等方式,為農戶和涉農中小企業儘可能提供便利,打通綠色運輸通道,幫助農業、中小企業等儘快恢復生產經營。

對於農戶和涉農中小企業來說,短期內可依靠電商和物流的扶持解決燃眉之急,比如菜鳥網絡的助農綠色通道一天就幫助26個縣出貨300噸滯銷農產品,切切實實解決了困擾農戶的現實難題;長期來看,農戶及涉農企業可藉此機會豐富線上銷售場景,比如通過店鋪連麥、直播帶貨等形式,達到平臺內流量共享的目的,進而店鋪將新增的客戶轉化為長期客戶,提高用戶黏性的同時也提升銷量。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值,增強了農民與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對於農產品行業來講,疫情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電商及物流在幫助農戶解決應季果蔬滯銷問題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群特殊的群體,其中還包括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們。這些地區的農民主要依靠種植業謀生,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單一導致其抗風險能力差,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的扶持對象。此次疫情把農戶推向了公眾視野的最前端,消費者把愛心轉化為購買力,可切實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難題。

站在公眾的角度來看,這實質上是一件互惠共贏的事情。電商和物流傾斜供應鏈、物流、運營、推廣等資源到果蔬生鮮的銷售上,實際上是看到了當前市場上生活必需品物資的供給存在短缺,市民很難再以正常的價格買到新鮮且種類繁多的農產品,通過打通綠色運輸通道,讓消費者享受到原產地直供的新鮮果蔬。這種多方共贏的活動,於公眾而言,何樂而不為?

實際上,除了物流助農,物流業在這次疫情阻擊戰中可謂功不可沒。在疫情爆發初期,不少電商物流平臺與物流公司,開闢保障醫療物資運輸的“抗疫情綠色通道”;疫情之外,快遞公司一起投身保障生產生活物資運輸,打通了另一條“促經濟綠色通道”,從打贏疫情阻擊戰到打贏疫情經濟戰,物流運輸行業作為社會基礎設施,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利者,義之和也。”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若想追求利益,必須與社會責任統一起來,電商物流的助農行動正是如此。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愛的民族,即便病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困難,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帶來阻礙,但只要齊心協力、共克時艱,我們定能打贏疫情阻擊戰,打贏疫情經濟戰!(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研究院執行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