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漲了拿不住,跌了就死捂,這是某些散戶的什麼毛病?病根在哪,如何克服?

小橋觀瀾


股票漲了拿不住,跌了就死捂,這是炒股理念的問題,要擺脫這種困境,需要改變炒股理念。

跳出越跌越買的怪圈

不少股民朋友受一些股評家所鼓吹的所謂“價值投資”的影響,買的股票下跌了,就開始進行補倉操作,越買越跌,越跌越買,久而久之炒股歷程就陷入了套牢——解套——再套牢——再解套的怪圈,還美其名曰“價值投資”,我看是“套牢投資”還差不多。

價值投資大師無論是格雷厄姆還是巴菲特,都只是說做價值投資是應該在一隻股票被低估的價格買入並長期持有,可並沒有說一隻股票價格下跌就證明它被低估了,也沒有說越跌越買的操作原則。

如果說一隻股票價格下跌就是這隻股票被低估了,那麼中國石油應該是一隻被低估了好多年的股票啊,巴菲特那麼精明的一個老頭,那麼喜歡價值投資買被低估的股票,為什麼不買上很多中石油的股票長期持有呢?

讓利潤奔跑

利弗莫爾說過,在他所有見過的投資者中,沒有人是通過一次只賺幾個點甚至一兩個點,在股市中賺到大錢的,所有在股市中賺到大錢的人都是在股票上漲過程中吃到了股價上漲的大部分漲幅。

很多股民朋友在被嚴重套牢,股票賬戶浮動虧損30%~40%的時候,都能泰然自若,不賣出股票,為什麼就不能在股價上漲自己手裡已經有了一點利潤的時候,巋然不動,持有股票等待股價繼續上漲呢?

股價上漲,賬戶裡有了一部分利潤的時候,正是如巴菲特所說,是具有了一定安全邊際的時候,這部分利潤形成的安全邊際應該是提供給我們底氣,讓我們有底氣去等待股價繼續上漲,而不是讓我們急於落袋為安,把這部分安全邊際變成蠅頭小利。

在股市中要長期生存,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被誤導產生的錯誤理念,冒儘可能小的風險去賺儘可能多的利潤,如果冒虧損20%本金的風險去賺5%的利潤,這樣的交易顯然是不划算的,只有冒本金虧損5%以內的風險去賺20%甚至更高的利潤,才能在股市中立於不敗之地,長時間生存下去。

如果你喜歡這個回答,歡迎轉發、點贊、評論,歡迎關注我,訂閱更多財經、理財、炒股知識和資訊!


投融資那些事兒


這個問題主要的病根是“貪婪”。

我一個朋友股齡9年了,按理說應該賺了不少錢,可現實的他卻還虧了幾十萬,甚至在15年這樣的大牛市都沒有賺到錢,反而還虧了?他是如何做到的,聽我往下說:

我的這位朋友從開始炒股就有個毛病,喜歡買入股票一次性重倉,不重倉心裡總感覺不舒服,運氣好點買入後就上漲,第二天繼續上漲,由於他平時習慣性的盯盤,經常喜歡對買入上漲的股票進行預判當天的漲幅點位,造成的後果就是每天都想做把T,其實這是貪婪在作怪,總覺得會下跌,下來在買入,這樣一來可以攤低成本,還可以快速獲得較大的收益。但現實中確是賣完後就大漲,多次賣飛自己持有的股票籌碼和大漲無緣。


在牛市中同樣也是剋制不了貪婪的慾望,看著自己持有的股票每天就漲那麼一點點,其它股票天天大漲,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平凡換股,追漲殺跌,最後到了牛市尾聲開始下跌然後被套,一波大牛市做下來接受不了虧損出局的事實,總認為牛市還未結束,死扛結果本金虧損慘重。


那麼我們如何克服?

1,用自己的閒錢,閒錢,閒錢做投資,不借錢,不融資,這樣一來從心態來講不容易出現浮躁情緒。

2,對投資的行業,股票基本面能做到足夠的瞭解,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信心,願意做公司的股東而不是做一名賭徒。

3,選擇好公司,好行業,最重要的是等待好價格的出現,只要滿足了這三點你買入後即使下跌也不會很慌張,因為它早晚會價值迴歸,即使上漲你也拿的住,因為你知道自己買在了低點,未來上漲空間巨大。


剛兄—80後價投者


這個問題我有一些心得,我也是散戶,但跟問題描述有點不一樣,我是漲了不願意賣,結果又跌回去了,跌了就更是死也不賣。

07年是大牛市,那時候炒股,有一次買中了一支股票,翻倍了都捨不得賣掉,最後又跌回去了,賺了50%離場,後悔不已;當跌了的時候,就死也不肯出來,對於虧損出場完全無法接受,那時候買的中石化現在賬戶裡還有。

為什麼散戶會這麼操作呢?我覺得有財富的邊際效用和專業化程度兩個原因。。

財富邊際效用

其實,人性都一樣,都貪心,但是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散戶對財富的邊際效用要大於富人。比如,1萬元收益,對散戶吸引力大,而對富人的引力小。相反,損失1萬元,給普通股民帶來的傷害一般要大於富人。

受財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影響,散戶的期望收益率要高於機構或大戶。這將導致散戶容易在以下四個方面犯錯:

一是操作執行。

散戶在炒股時即使獲利,但是由於期望收益率太過,常常不能及時落袋為安。反過來,一旦被套,又很難下得了手割肉,發生虧損時,痛心不已。所以,機構和大戶敢於割肉,而很多散戶下不了手。

二是風險決策。

為了追求高回報,散戶在選股時就容易做出冒險決定。很容易將所有資金壓在一兩隻股票,而且往往是風險大的股票中,這意味著散戶的投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但是,機構和大戶一般會做大類資產配置,注重風險對沖。大類資產主要包括房產、股票、期貨、黃金、債券、基金、貨幣這幾大類。不管哪一年,資金都在這幾大類中游走。

比如2008年,歐美股市、中國股市、私募、對沖基金都大幅度的下跌,但債券、黃金、全球地產信託和美元指數則是上漲。又如2013年,商品期貨、中國股市、黃金都下跌,但是歐美股市、美國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全球地產信託則上漲。

富人知識將部分資金配置到股票中,即使虧損,他們更能夠承受,因為可能還配置了對沖資產,可以降低虧損風險。如此,當虧損時,他們可以更堅決地執行清倉操作;當獲利時,達到預期收益,他們更可能套現了結。

第三點是投資週期。

為了追求高回報,散戶偏好做短期,而無法堅持長線。因為只有短期,頻繁交易,才有可能獲得預期回報。短期的市場不確定性要大於長期,很多人會預測未來十年牛市或熊市,但是很難準確預測明天的股票走勢。

投資專家經常告訴我們,切忌頻繁操作,一年的交易機會只有幾次。但是,為什麼散戶做不到?

其實,這不是自律的問題,也不是貪心,而是散戶財富的邊際效用更大。這個規律促使散戶頻繁交易,屢屢火中取栗,深入險境。虧損的概率則大增。

機構的資金量大、財富邊際效用相對較低,他們可以降低投資收益率預期,追求穩定收益,可以承受長週期。巴菲特每年的收益率看似不高,但是他的秘訣是“複利出奇跡”。

最後一點是資金管理。

在高收益預期的驅使下,單戶的資金管理容易盲目而混亂,經常選擇一次性“All in”,試圖一口氣抄底,獲得最低的籌碼。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全部本金都抄到山腰上了,一次性把子彈打光了,沒有補倉降本的機會。同理,出來時,也容易整體清倉,如此一次性大進大出,資金管理風險很大。

大資金一般會留部分操作資金,極少會全倉、重倉殺入,倉位管理更科學。即使大舉抄底,也是分批,按比例、時段、價位建倉,而不是一次性買入。賣出時,也是如此。這種資金管理方式要比我們風險更小。

專業化程度

炒股,是進入門檻最低的行業,但卻是獲利門檻最高的行業。開個咖啡店,都需要學習專業的知識。而炒股,散戶們卻常常忽略其專業性。更為殘酷的是,散戶往往面對的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他們擁有高學歷、專業技能、巨大的資本量以及嚴密的分工管理。

在資本市場中,個人的能力很難抵得過機構的團隊力量。

散戶個人的資金量無法與專業機構相比,機構在籌碼數量上有優勢。另外在信息的來源、分析及識別上也都強於散戶。

巴菲特也需要請專業的投資經理,負責他不是太清楚的科技股項目。

更重要的是交易執行,其實交易員並不神秘。交易員最大的優勢是有足夠的籌碼,可以獲取更加真實有效的盤面信息。交易員最大的素養就是高效果斷的執行。每個交易日早晨,領導都會安排交易計劃和目標,交易員負責完成目標即可。

散戶炒股其實最難的是執行,交易員最大的優勢就是執行。優秀的交易員,並不是追求盈利,而是追求操作正確性。操作正確率越高,獲利自然就越高。因此,他們在交易執行上更加徹底。而散戶個人操作,往往非常關注獲利或虧損,因而容易出現非理性操作,要不貽誤戰機,要不錯過逃生機會。

所以,個人操作很難與機構抗衡,代理人組團作戰,散戶難有勝算。

總結一下,散戶“十炒九虧”,並非個人能力問題,也不完全是人性問題,實則規律使然。散戶對財富的邊際效用要大於機構和大戶,這一規律使得散戶在投資預期、資金管理、操作執行等方面都處於風險狀態上,很難獲得期望的回報,甚至時常陷入險境之中。

另外,機構代理人的專業性,也極大了增加了散戶獲利的難度。


智本社


我就是散戶,所以我經常顯現出這種現象。我說一說我和我身邊一些散戶的心理。股票漲,其實明明知道還會漲,但是不敢確保,賺錢了趕緊跑,落袋為安。萬一跌了呢,之前掙的那點錢全沒了,白忙活。所以每次漲一點不敢等著繼續漲。

跌了呢?之前投進去的錢虧了不少,那就只有等著漲回來,現在就拋的話,不管虧了多少都心疼。所以一定要死等漲回來,越跌越不甘心,有時候也後悔還不如剛開始虧不多的時候就拋了,現在虧得更多,再拋更虧了,前面沒拋現在更不跑了。

當然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大仙,就是說什麼都能插上話,什麼話題他必須是最懂得。漲了,他或她過來說啦,現在漲得不錯,趕緊跑,再不跑來不及了。人家大戶掙足了一跑就大跌,你就來不及了。跌了呢,別跑了,現在都跌成這樣了,大戶們把底子砸的很結實了,就等你們散一跑,人家進入就漲了。雖然知道他們是亂侃,沒什麼實際理論基礎,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受影響而隨著做出決定


回擊噴子


這其實反映了很多散戶朋友的一個心理,就是浮盈浮虧的認知心理。

股票漲了,賺錢了,賬面上有浮盈,很多人就會有兌現盈利的衝動,覺得只有兌現了浮盈,才能變成實際盈利,今後再找別的股票繼續操作。所以,漲了很容易拿不住,漲一點點就跑掉了。或者有人想做波段,看到漲了先賣掉,想等跌的時候抄回來,至於抄不抄的回來,那就看命了。

股票跌了,虧錢了,賬面上有浮虧。他們會想,只要不賣出,就永遠是賬面虧損,不是實際虧損。在這種心理之下,越跌越捂著,甚至越跌越加,最後全倉套牢。

不得不說,這就是把心理賬戶當成實際賬戶的一種誤區。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不願意承受損失,以及對損失的痛苦感大於盈利的快樂感。有不少人說,只有偏執狂才能賺大錢,一般人很難擺脫這種人性的弱點,更別提克服了。

想要真正克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忘記成本。事實上,你的持倉成本,對於除了你之外的任何人都毫無意義,別人不會因為你成本是多少錢,而拉到或者砸到多少錢,過分糾結於成本,就會陷入浮盈浮虧的心理誤區。只要股票沒有賣出的理由,你就持有,而不是看他已經賺了多少,要守住收益;在下跌時候,看看當初買入的理由是否成立,一旦不成立,一刀斷魂不再留戀,不是說這個股票虧的錢一定要在這個股票上賺回來,死扛死等是最笨的,找個能賺錢的濃眉大眼的股票,比守著你這個歪瓜裂棗,要靠譜得多。

(晴溪)


孫建波


處置效應導致投資者“售贏持虧”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

你擁有兩隻股票,股票A是你花100元買的,現在市價5000元,股票B也是100元買的,現在市價15000元。可惜現在你必須支付你的5000元孩子下學期學費,你需要錢,但現金又不足,你不得不賣其中一隻股票籌集現金來支付學費,你會賣哪隻股票呢?


如果你本能的回答,你會出售盈利的股票B,那麼,你就同大多數人一樣。通過進一步觀察,我們發現這是不合理的:你出售的是你正在盈利的股票,卻保留了虧損的股票。為什麼?估計還是因為對虧損的恐懼和對盈利落袋為安的心理。一旦你出售股票A,你就會直面一個損失,這是你最不想面對的。所以你出售股票B,而不是股票A。


科學家舍夫林和斯塔特曼把這種效應命名為“處置效應”。投資者大多傾向於“售贏持虧”。基於損失厭惡,當存在著避免損失的前景時,投資者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想到會把賬面損失變成實際損失,想到要向稅務局、自己和家人,最糟糕的是向合作伙伴承認這種損失,就會使投資者變得更願意承擔風險,因而緊緊抓住虧損的股票。


均價迴歸謬誤讓人堅守虧損股票希望回本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持有虧損的股票,是因為他們期望,在未來這些下跌虧損股票能夠擊敗獲利的股票,是因為他們期望,在未來這些股票能夠擊敗獲利的股票。這種想法被稱之為“迴歸到平均”。根據這種觀點,現在下跌的股票在將來的某一天肯定會重新上升,而現在上漲的股票會重新回落到股市現實的地面上。


而證券公司的那些賬戶數據證明了這種觀點是不可靠的。至少在一到兩年的時間段內,被出售的獲利股票的業績明顯好於仍然被持有的虧損股票。粗略估算,如果考慮出售虧損股票的稅收好處,這種處置效應給投資者造成了至少4.4%的利潤損失。


損失憎惡讓投資者抱住“破船”不放,卻放跑了能盈利的“航母”

回到我們的話題,對損失的恐懼使得我們賣掉了盈利的股票,保留了虧損的股票,這種交易行為大約使我們損失了4.4的利潤。這就是我們為損失憎惡所付出的代價。

所以,我們不是擴大利潤,限制損失,而是限制利潤,擴大了損失。


心理學家托馬斯.季洛維奇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詮釋了這一點。設想一下,你的投資是一些船,你駕駛著這些船馳往退休的彼岸。但在這些船到達退休彼岸之前,你放棄了那些被證明適於航行的船隻,而把希望寄託在修復那些不穩的破船身上。


沒有水手會這麼做,但相反,投資者會這麼做。還是處於同樣的原因:對損失的恐懼。損失憎惡也許解釋了,為什麼被稱為“保本產品”的金融產品大受歡迎。


“斬斷虧損,讓利潤奔跑”

“斬斷虧損,讓利潤奔跑”是華爾街操盤手們百年之經典結論,國內後來也有“坐漲不坐跌”的說法,其意思是一樣的,是說,盈利的股票一路持有,賺20%了,賺50%了或是翻番了,都不是你賣出股票的理由,而下跌的股票則一刻也不留。

其實這條策略根本就不是指導短線操作的,斬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其實是一個牛熊的概念,牛市中,不輕易賣股,熊市手中股票一個也不留全部殺出。在同一個大盤背景下,不可能手中兩支股一個長期走牛一個長期走熊,除了會退市的股票,幾乎所有的股票都是和大盤步調一致的一起上下運動。所以前提是你處於一個上升週期的股市,只要你買對了行業和個股,並且擁有指數走牛和個股必牛的信心,耐心持有,不要輕易出局,就一定可以做到讓利潤奔跑!


既要敢於止損,更要勇敢持盈,重倉持有上漲週期的股票

如果你做不到持有盈利股票,那麼嚴格止損也就沒有了意義。在股市中長期獲勝的基石就是,既要在行情不利時敢於止損,也要在行情大漲時敢於重倉持有,這是矛盾的心態,也是看上去非常對立和分裂的操作行為,但都是成功投資者所共同具有的“知行合一”的最大優點。

我不禁想起一箇中國古代成功者的故事。漢高祖劉邦跟項羽大戰十戰九不勝,但依然對自己的交易體系充滿信心,連續九次止損後,依然在垓下做出了彪炳史冊的光輝一戰。雙方長期在滎陽對峙,面對震盪上下,勝負難分的局面,割地求和止損觀望。對於這樣的平倉虧損,劉邦深知盈虧同源的道理,認為無傷大雅,卻換來了項羽對他暫時放鬆警惕。鴻溝之約簽訂後,劉邦繼續採用離間計削弱項羽的左膀右臂范增和鍾離眜,當鍾離眜被冷落,范增氣得告老還鄉病死以後,劉邦團隊認為力量對比出現了有益自己的重大變化,於是馬上重倉,甚至以類似配資的方式拉來更多的同盟軍力量,從而一舉擊潰項羽,墊定了王朝霸業!這就是古人主動認輸和敢於去贏的經典案例。


蔣生的投資筆記


漲了拿不住,跌了死捂著。我覺得是大多數人虧損的主要原因!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

如果你這次交易虧損了10%,那麼你必須盈利11%才能回本;

如果你這次交易虧損了50%,那麼你必須盈利100%才能回本;

當你如果虧損達到60%,你必須盈利150%才能回本。

要是在我所從事的數字貨幣這一領域,跌60%是家常便飯的事情,當你一次虧損達到60%,基本上你想回本已經很難了。

所以我認為在交易中不是我們沒有賺過錢,而是大賺大虧讓我們無法盈利。

我認為盈利是通過控制虧損獲得的

所以我認為這不是某些散戶的主要毛病,而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最主要原因是交易沒有目的性,為了交易而交易。真正想控制這個病根,我覺得就是在交易之前,一定要先想明白你的止損點和盈利點在哪裡?控制好你的盈虧比!

我認為比較理想的盈虧比至少要達到:2:1以上,因為對於大多數散戶來說,勝率都是非常的低。如果你的勝率能夠達到40%以上,也就是你判斷方向的準確性能有這麼高,我覺得你就是一個高手了。

舉個例子

比如我們做了10筆交易,如果你想盈利20%,而且你的勝率可以達到40%,那麼如何做到。

20%=40%*200點(擴大盈利)-60%*100點(減少虧損)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很簡單的發現,當你的盈虧比達到2:1的時候,你有40%的勝率的時候,你做10筆交易就可以獲得20%的利潤。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去仔細想,或者沒有意識到,因此,交易都非常的隨意。所以我認為散戶虧錢的主要原因是在交易前沒有想好盈虧比,就進行交易,這也是他們虧錢的病根。

以上僅個人觀點,如果覺得不錯,歡迎關注我,在交易的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每日幣勢


這不止是散戶的毛病,大部分人都有這個問題,我身邊很多金融從業者工作時能理性分析各個股票,但換自己炒股時,得失心非常重,股票也是賣了就漲,跌了不肯賣一直被套牢,我們從他們的行為和心態兩個方面來說其病根以及怎麼克服:


心態-總想在最低點入市,最高點拋出

連續上漲和連續下跌的趨勢明顯的行情在市場中是極少數的,大多數時間中股市行情都漲個幾天就開始調整,或跌幾天就開始上漲。無論個股和大盤極端強勢的時間都只是佔極少部分。大多數時間中股市行情並沒有明顯的趨勢。所以你會經常感覺很少有連續上漲的時侯和下跌,自然就會產生一買就跌,一賣就漲的感覺。


買不到最低價和賣不到最高價自然就會有頻繁的“一買就跌,一賣就漲”的感覺。而最低價和最高價只是兩個點,絕大多數的時間中,你買入後都會有更低的價格把你套住,也會在你賣出後有更高的價格,使你賣不了最高價。所以買完後短期下跌,賣完後短期上漲是非常正常。



行為-散戶無專業能力做長期價值投資,喜歡追漲殺跌模式

股市其實都是波動極大的,連續上漲或者連續下跌的情況非常少,大部分散戶都是短線交易,因為他們不具備價值投資的能力,對於價值投資來說,某隻股票的價格嚴重低估,公司未來的戰略佈局非常好,行業前景巨大,政策利好,哪怕有短期的波動,也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的,我們來看看風險最高的短線交易,散戶們最喜歡的模式就是:


追漲殺跌模式,極易造成賣完就漲,一拿著就跌。因為散戶的信息都具有後滯性,主力資金流入後,股票大漲,也就是感覺較為“安全”的情況下買入的。實際上這時候大量散戶買入。大漲本身自然就會造成股價回落壓力,所以追高介入後持有不動,最終被迫參與了調整是非常正常的。市場大多數情況都是這樣上漲個一二天然後就進行調整的。賣股時也是如此,散戶肯定是在看股票跌了很多以後才害怕,才想起賣出,但是這個時侯股價基本調整已經到位了,調整接近了尾聲,這時賣出後股票上漲,那是太正常了。



我們再來聊聊如何克服:

我有個女合夥人,在理財方面經驗頗為豐富,她在15年來房地產投資和股票投資的收益率都是100%以上,最傲人的戰績是2016年投資比特幣,她獲得了100倍的收益,100倍是什麼概念,就是你投資1萬塊,得到100萬的回報。


她最大的感觸是做高風險投資的心態一定要好,千萬不能有賭徒心理,我在之前的問題裡回答過,如何合理分配你的資產做一籃子投資,比如你的資產是100萬,我的建議是你不能拿出超過30%的錢做高風險投資,除非是剛需(剛需房不算投資)。


所以你的第一步是:

1. 做高風險投資的本金不能超過你資產的30%,不要有賭徒心理。


本金有了,你在二級市場通過長時間的學習以及各個維度的判斷,選定了你熟悉的幾支股票,判定了哪些做短線交易,哪些做長線交易,這時候你應該買入呢?


2. 建倉和補倉,平均你的買入價格,平均風險。短線交易裡,我們很少能在最低點買入,最高點賣出,在股票下跌的過程中,假如你在初跌時買入,可以在在後續持續下跌中補倉,平均你的買入價格,在賣出也是一樣,在一個高位賣出部分後,觀察K線趨勢,然後再逐漸賣出。


3. 動態止損心態。這個心態是在你股票買入之前就得設定一個止損點和賣出點,止損可以動態,賣出點建議靜態。

所謂止損,就是當持有的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後,必須忍痛賣出,避免更大的損失。  

比如5元買入一隻股票,把止損價定在4.5元,當股價跌破4.5元后必須立即賣出,這就叫止損。很多人不會止損,所以5元的股票可能會捂到2元,再翻身就很難了。  

所謂動態止損,就是持有的股票如果出現價格上漲,就隨著股價上漲不斷提高止損價,只要達不到止損價位,就一直持股,這樣可以避免題主說的漲了拿不住的問題。  

比如某隻股票5元買入,止損設置在4.5元;股價上漲到6元,止損價提高到5.5元;股價上漲到6.5元,止損價提高到6元;股價上漲到10元,止損價提高到9元。就這樣隨著股價不斷提高止損價,直至跌破止損價位後賣出。



在做金融行業這些年,我發現投資是跟心態相關的。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不要有賭徒心態,不要想靠著炒股就能致富,才能不被成為不被割的韭菜。


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繫,謝謝。


青業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有90%的散戶都存在這種病,股票漲了怕跌拿不住,股票跌了等反彈死心塌地的拿著,這就是散戶的心理毛病。

為什麼股票漲了拿不住,股票跌就死捂是散戶心理毛病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炒股其實跟去賭博一樣的心理,賭博贏錢了心裡高興,想盡快跑了,用贏來的錢出去快活快活。當賭博輸了,心理不高興了,不願意走,想翻本,決戰到天亮。


而炒股也是同樣的道理,跟賭博心理都非常相似的,當自己買的股票漲了,賺錢了賺錢了,心裡美滋滋的,賣了再說,落袋為安才是錢。反之股票跌了,股票虧錢了,就想著還能回本沒事,只是暫時跌而已,很快會漲回來的,一直死捂等待回本的那一天。

所以從賭博輸贏與炒股盈虧的心裡描述可以得出,股票漲就拿不住,跌了死捂就是心理作怪,心理有毛病得治。

病根在哪?

這種散戶的心理毛病真正的病根在每個投資者心中;類似有種說話身體的很多病根是嘴巴,也就是病從口入;但是股市的這種心理病不是從嘴巴,而是從心理,病從心出;往往這種病很多人屬於天性,與生俱來的這種病,當然後天也是可以改變或者克服的。

如何克服?

其實想要克服這種心理毛病,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不難;真正想要克服這種心理毛病可以從多方面去調養,去客服的。

炒股心態要平穩,不以股票漲而喜,不以股票跌而悲。



炒股要有鐵的紀律,有堅定的原則,看好的股票堅決持有,不看好的股票堅決不碰。

炒股要有心中的止損點和止盈點,只要股票沒有達到止損點和止盈點,雷打不動持有。

總之想要克服炒股心理毛病,要做到“手中有股,心中無股”的最高境界。


老金財經


股票漲了拿不住,這並不是一個所謂的"問題",但下跌了就死捂絕對是個思維定式產生的不良操作習慣。

實際上股票漲了,能盈利、能賺到錢就是正確的。如果你買的股票,大部分都能上漲,即使你拿不住,也是能賺到錢的,這是個好事。所謂的股票漲了拿不住,只是針對投資者賣出股票後,股價後面繼續上漲,但你沒賺到而言的。

如果你是一個短線操作者,個股一般漲幅達到10%就非常好了。對於趨勢藍籌,比如說漲到200元的邁瑞醫療,從100元開始花了1年時間漲到200元。雖然你可以賺一倍的差價,但是對於短線投資者來說,這個股票和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因為大家吃的不是一個碗裡的飯。

從這個角度來說,股票漲了,後面的錢能不能賺到並不是投資者能力不足?而是操作體系和操作邏輯的問題。

對於相同的操作體系的人,比如說大家都是做短線,有人認為賺到10%就可以了,有人認為賺5%就可以了,實際上賺到5%的也是成功的,後面的再上漲,他拿不住,是因為他需要止盈,也並沒有任何問題。同樣如果做長線的,大家都在買五糧液,有些人可能漲到80元就賣了,有些人可能漲到100元,實際上這也並不是什麼問題。

你問是李嘉誠地產做得更好,還是許家印做的更好?從我的角度來說,兩個人都是成功的地產商人,並沒有高下之分。投資者只要按照自己的策略去賺錢,賺的多或是少,其實都是成功的,並沒有對錯之分。

對大多數散戶來說,自己的股票能漲多少,並沒有太多的計算,沒有特別清晰的交易目標和策略。如果一隻股票在牛市的行情下,比如說2019年2月份到3月份,整個市場處於極度的放量上漲過程當中,大部分股票漲20%都不是問題,如果投資者買了券商,中信建投只抓10%的利潤,那顯然就是屬於漲了拿不住的情況,因為投資者沒有根據當時的市場環境做出正確的預判。

跌了的股票,捂住不賣,這是一個特別糟糕的習慣,本質上是沒有操作計劃的表現。

如果你對這隻股票不瞭解,那麼跌了就一定要賣掉;跌破了你的止損點,也一定要賣掉股票。下跌不分析原因,只是把它捂在手裡,那屬於典型的破罐子破摔,總希望股票有一天能夠自己找回來,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

打個比方,我現在要買的個股是中國石油,我的操作目標是中長線投資,把中國石油的配置作為我打新股的底倉。該股由目前的價格是5.56元,已經是歷史最低價格。個人操盤的邏輯是在這個位置買入15%,如果在跌幅超過20%,就再補15%,單一個股不超過我總倉位的30%。由於中國石油目前的價格是很低的,遠遠落後大盤,下跌幅度相對於大多數藍籌股超跌是非常嚴重的。

對於這樣一隻基本面沒有問題,但股價遠遠落後的藍籌,是不是上漲我就要賣出呢?顯然並不是這樣,由於他長期橫盤,我認為至少要上漲20%才能算一波真正的反彈,所以在反彈20%之前我都不會慢。那麼下跌如何處理呢?我認為這隻個股下跌的空間還存在,但是肯定不會超過大盤,在兩個月之後大概率會隨著2020年春季行情發生一波比較大的反彈。

這隻個股上漲的潛力是很大的,對於配置打新來說是極其適合的,所以這股目前來說如果經過2次補倉,總虧損為不超過10%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總的來說,如果你是做短線的,那麼跌幅超過止損線,必須堅決止損,哪怕這個股票你賣出後,第二天就漲停了。對於中長線的投資者來說,股票下跌到某一個價格,你認為可以繼續持有,還是補倉,也要有明確的操作路線,而不是單純的捂住,這就喪失了投資思考的本質。

上漲拿不住,下跌也不賣,這既有操作的問題,也有心態建設的問題,總的來說,不管是上漲、下跌,最核心的是一定要有對應的明確、操作的方案,上漲如何處理,下跌如何處理,一定要根據自己事先制定的操作計劃來安排。

以上是本人獨立見解,歡迎發表不同評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下方給我留言,一起交流,學習。

本人是工學學士和經濟學碩士,具有執業投資顧問資格! 12年A股短線投顧經歷,獨創天牛戰法,將大盤走勢、板塊邏輯、市場情緒、政策消息、個股挑選五要素融為一體,精準潛伏,跟隨主流資金吃大肉!既有適合短線操作激進者的短線題材投資組合和又有適合上班族和穩健投資者的中線趨勢跟蹤組合,善於追求收益的穩定性。

您可以搜索並加入我的圈子,並可以獲得以下特權:

1、第一時間查詢我發佈的最新實戰技巧、選股邏輯、看盤方法的精品文章;

2、在圈子內查看我最新分享的投資方向和精選龍頭;

3、就個股向我提問,和圈友互相探討投資心得、體會;

本人的投資座右銘:體系決定勝負、心態決定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