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商丘的不解之緣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聞名於世,影響深遠。


范仲淹與商丘的不解之緣


范仲淹,祖籍蘇州,父親範墉,任徐州武寧軍節度掌書記,母親謝氏。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平江推官朱文翰(山東鄒縣人),從此范仲淹隨改姓朱,取名朱說。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是傷感,“公感憤自立,決欲樹立門戶”。於是,拜別母親,“佩琴劍徑趨南都(睢陽)”開始入讀應天書院,進入極度艱苦而漫長的刻苦求學生涯。《範文正年譜》載:“公處南都(睢陽)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

范仲淹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後,第一次告別了應天書院,離開睢陽,開始了他近40年的政治生涯。天禧元年(1017年)在亳州任上正式恢復範姓,改名仲淹。

第二次長居睢陽是天聖四年(1026年)范仲淹母親病逝,範在家居喪。其間,應天知府晏殊,延請范仲淹入應天書院掌學主教。關於范仲淹在應天書院主持執教情況,《宋史·范仲淹傳》載:“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學者多從質問。為執經講解,亡所倦。”應天書院在他的主持下,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公元1043年升為南京國子監,與汴京國子監同為北宋最高學府,居四大書院之首。

在主持應天書院期間,范仲淹寫下了著名奏章《上執政書》。這個奏章指出時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譽、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的改革建議,集中體現了范仲淹政治改革的遠見卓識,也完整地概括了他“先憂後樂”思想的全部內涵。

天聖元年(1023年)范仲淹與應天府名門望族李昌言家的長女喜結良緣,成為李昌齡的侄婿。天聖二年(1024年)生長子純祐,遂在睢陽落戶。對此史冊多有記載,《范文正公全集·年譜》及《能改齋漫錄·李氏之門女多貴》篇均有記載:“李參政昌齡家,女多得貴婿:參政范仲淹、樞密副使鄭戩,皆自小官布衣選配為聯袂。”曾拜謁過范仲淹,後榮升為宰相的洛陽人富弼,在為范仲淹撰寫的《墓誌銘》中寫道:“娶李氏,故參知政事昌齡之侄,封金華縣君,卒於鄱陽。”

寧陵縣是范仲淹的“家計”所在,他的職田也被安置於此。至今仍有見證其同母異父朱氏兄弟情緣的朱家井,朱家井建於宋代,井口直徑約80釐米,從井口到水面約兩米深,因范仲淹當時仍以“朱說”為名,所以稱為“朱家井”。同時,寧陵還是範母謝氏的初葬地、范仲淹子女養育成長地、范仲淹同母異父朱氏兄弟的定居地。范仲淹和寧陵朱氏兄弟及其後人的感情頗深,《範集·尺牘》捲上,存有其致朱氏的書信15封。范仲淹自己也言及“寧陵家計”。據清宣統三年《寧陵縣誌·人物誌》篇載:“范仲淹……因家計於寧陵,其異父兄弟朱某者多在寧陵。後公貴,以其田贍之,故與朱氏書每言及焉。”

天禧元年,范仲淹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官職為從八品,其職田份額為六頃。這些新增的土地則被劃撥在了永城,永城當時是亳州的屬地,是范仲淹任職的地方。除了寧陵、永城有他的職田,虞城也有他的職田。據纂修於明朝萬曆十三年的《虞邑範氏族譜》記載:“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進士,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護軍、汝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實封六百戶。”這裡不僅指明瞭他的職田,還明確指出了職田的面積。

在商丘苦讀及第,在商丘執教興學,在商丘寫出了彪炳史冊的萬言奏章《上執政書》,在商丘成就了百載良緣的范仲淹,可以說成長於商丘、成才於商丘,而且始終居家於商丘,與商丘有著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