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商丘的不解之缘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闻名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与商丘的不解之缘


范仲淹,祖籍苏州,父亲范墉,任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母亲谢氏。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平江推官朱文翰(山东邹县人),从此范仲淹随改姓朱,取名朱说。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是伤感,“公感愤自立,决欲树立门户”。于是,拜别母亲,“佩琴剑径趋南都(睢阳)”开始入读应天书院,进入极度艰苦而漫长的刻苦求学生涯。《范文正年谱》载:“公处南都(睢阳)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

范仲淹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第一次告别了应天书院,离开睢阳,开始了他近40年的政治生涯。天禧元年(1017年)在亳州任上正式恢复范姓,改名仲淹。

第二次长居睢阳是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母亲病逝,范在家居丧。其间,应天知府晏殊,延请范仲淹入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关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主持执教情况,《宋史·范仲淹传》载:“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应天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公元1043年升为南京国子监,与汴京国子监同为北宋最高学府,居四大书院之首。

在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范仲淹写下了著名奏章《上执政书》。这个奏章指出时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誉、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建议,集中体现了范仲淹政治改革的远见卓识,也完整地概括了他“先忧后乐”思想的全部内涵。

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与应天府名门望族李昌言家的长女喜结良缘,成为李昌龄的侄婿。天圣二年(1024年)生长子纯祐,遂在睢阳落户。对此史册多有记载,《范文正公全集·年谱》及《能改斋漫录·李氏之门女多贵》篇均有记载:“李参政昌龄家,女多得贵婿:参政范仲淹、枢密副使郑戬,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联袂。”曾拜谒过范仲淹,后荣升为宰相的洛阳人富弼,在为范仲淹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娶李氏,故参知政事昌龄之侄,封金华县君,卒于鄱阳。”

宁陵县是范仲淹的“家计”所在,他的职田也被安置于此。至今仍有见证其同母异父朱氏兄弟情缘的朱家井,朱家井建于宋代,井口直径约80厘米,从井口到水面约两米深,因范仲淹当时仍以“朱说”为名,所以称为“朱家井”。同时,宁陵还是范母谢氏的初葬地、范仲淹子女养育成长地、范仲淹同母异父朱氏兄弟的定居地。范仲淹和宁陵朱氏兄弟及其后人的感情颇深,《范集·尺牍》卷上,存有其致朱氏的书信15封。范仲淹自己也言及“宁陵家计”。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人物志》篇载:“范仲淹……因家计于宁陵,其异父兄弟朱某者多在宁陵。后公贵,以其田赡之,故与朱氏书每言及焉。”

天禧元年,范仲淹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官职为从八品,其职田份额为六顷。这些新增的土地则被划拨在了永城,永城当时是亳州的属地,是范仲淹任职的地方。除了宁陵、永城有他的职田,虞城也有他的职田。据纂修于明朝万历十三年的《虞邑范氏族谱》记载:“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进士,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这里不仅指明了他的职田,还明确指出了职田的面积。

在商丘苦读及第,在商丘执教兴学,在商丘写出了彪炳史册的万言奏章《上执政书》,在商丘成就了百载良缘的范仲淹,可以说成长于商丘、成才于商丘,而且始终居家于商丘,与商丘有着不解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