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商丘的情緣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與其父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且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和商丘的情緣

說到蘇軾與商丘的關係,不得不提一個重要人物——張方平。

張方平(公元1007年——公元1091年),字安道,號“樂全居士”,諡“文定”,北宋應天府南京人(商丘)。曾歷任南京(商丘)留守、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長官。神宗朝,官拜宰相。

至和二年(1054),張方平以戶部侍郎鎮蜀,駐節成都。次年,蘇洵攜蘇軾拜見張方平,與論古今治亂及一時人物,皆不謀而和,甚為相得。張方平見蘇軾,讚歎不置,許為“國士。”張方平不僅為他們出資辦裝,還專門給與自己政見不合的歐陽修寫了一封推薦信。自此,蘇軾與張方平的一生開始了漫長而親密的聯繫。

由於張方平的推薦,蘇洵帶著蘇軾到京城後,收到歐陽修等人的熱情接待和大力幫助。蘇軾積極備考,嘉佑元年(1056)九月,蘇軾順利通過舉人考試。次年正月,在以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歐陽修為主考官,以國子監直講梅聖俞為“參詳官”的禮部考試中,蘇軾脫穎而出,一舉成名。

為拜見、拜祭恩師張方平,蘇軾一生曾八次到商丘,五次親見張方平。蘇軾八次來商丘,拜謁前輩、重見故交、結識朋友外,共創作出34首(篇)詩、詞、文,留給後人一部厚重的歷史。

蘇軾第一次到商丘是熙寧十年(1077)二月,蘇軾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調任河中府(今河南沁陽),行至陳橋(今河南封丘縣境內),接旨改知徐州,蘇轍罷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任應天府籤判。四月蘇軾蘇轍一起舟行至南都。

蘇軾和商丘的情緣

在南都,張方平知應天府。蘇軾入衙謁見張方平。此時,朝廷正乘勢對西夏採取攻勢作戰。張方平與蘇軾兄弟討論國家形勢,一致認為窮兵黷武,必將禍國殃民,蘇軾代張方平作《諫用兵書》(中華書局《蘇軾文集》1048頁)。

元豐八年(1085)二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量移汝州”。蘇軾再次到達商丘,在商丘停留三個月。專門拜見恩師張方平,張方平囑蘇軾編纂他的文集。蘇軾欣然接受,後完成時作《樂全先生文集敘》(《蘇軾文集》)。期間蘇軾在商丘遊玩,泛舟南湖,登幸山覽妙峰亭,併為之題榜,作《南都妙峰亭》、《和勝之二首》、《漁父四首》。據《商丘縣誌》載:妙峰亭在舊城內寺幸山之上。蘇軾為之題榜。唐堯封閼伯於此,為火正,死後葬於今縣城西南3裡處,故名“閼伯臺”。臺下有一湖,佔地十頃,宋人謂之商丘海,又名“南湖”,湖前有一山叫幸山,妙峰亭在湖東阜。蘇軾還救濟了商丘的後學李方叔。李方叔,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是蘇軾同年李憲仲之子。蘇軾到南都,李方叔自陽翟趕去相見,聞聽其父親、祖母、母親、前母之喪,因家庭貧,四喪未舉,遂將故人贈送的絹十匹、絲百兩資助,併為李方叔的父親李憲仲作哀詞。

蘇軾和商丘的情緣

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和商丘結緣頗深,他還將家安在了商丘,葬保姆楊氏於商丘開元寺,在商丘任職為官多年,曾任陳州教授和應天府官判。蘇軾在其弟任職商丘期間(1079年或1085年),與蘇轍一起借觀了絹本設色、手卷《睢陽五老圖》,並作次韻詩。蘇軾的《次韻借觀〈睢陽五老圖〉》詩收入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卷四十八(附錄)。

蘇軾受張方平提攜步入仕途之恩,以及後來落難時又得到張方平的政治保護和施救,所以,蘇軾與張方平師徒感情非常深。張方平卒於商丘古城,時任尚書右丞的蘇轍為其請詔,賜諡文定。蘇軾設靈位以祭,又應文定之子張恕、婿王鞏(字定國)之請,撰《張文定墓誌銘》。元祐七年(1092)八月九日,葬於宋城(商丘)永安鄉仁孝裡。蘇軾在墳前作祭撰有《祭張文定公文》。

附錄:

《次韻借觀〈睢陽五老圖〉》

國老安榮心自閒,紫袍金帶舊簪冠。

星騎箕簸揚糠秕,鬥掌權衡表漢桓。

冬有愆陽嫌薄熱,夏多沴氣畏輕寒。

賴得五賢清雅出,俾人敬慕肅容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