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tsh多少算嚴重?

用戶7493521513904


tsh又稱促甲狀腺素,是衡量甲狀腺功能的一個指標,通常它要跟FT3、FT4結合起來考慮。

我們的每個寶寶,只要是正規醫院生產的,在出生後的48~72個小時之內都會採取足底血。

足底血主要是篩查寶寶傳代謝性疾病的,其中有一項就包括了tsh。

如果寶寶的tsh有異常,相關機構就會通知到個人,會叮囑監護人攜帶寶寶去正規醫院再次抽取甲狀腺功能。

此時抽的甲狀腺功能就包括tsh,ft4,ft3等。

在《2014年歐洲兒科內分泌學會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指南》中,明確提到:

  • 如果新生兒毛細血管tsh≥40mU/L,同時需要複查甲狀腺功能,並且可以不用等到甲狀腺功能結果出來,就可以儘快採取治療。
  • 如果新生兒毛細血管tsh<40mU/L,複查甲狀腺功能,同時伴有ft4水平低於同齡兒,應立即啟動治療。
  • 如果複查的靜脈血tsh>20mU/L,即使ft4在正常範圍,也要啟動治療。
  • 如果複查的靜脈血tsh在6-20mU/L之間,那就要看具體情況。

在我們國內,2011年《先天性甲狀腺減退症診療共識》指出:

對於新生兒篩查初次結果顯示幹血濾紙片TSH值超過40 mU/L,同時B超顯示甲狀腺缺如或發育不良者,或伴有先天性甲低臨床症狀與體徵者,可不必等靜脈血檢查結果立即開始左旋甲狀腺素鈉(L-T4治療)。

不滿足上述條件的篩查陽性新生兒應等待靜脈血檢查結果後再決定是否給予治療。

為什麼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都如此重視,因為如果tsh很高,提示的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造成寶寶呆小症,即智力和身材均落後。


兒科醫生小果


對新生兒進行足跟血採集篩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檢查項目,在嬰兒出生72小時以後就必須對其進行足跟血採集,足跟血主要查苯丙酮尿症(簡稱PKU)和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簡稱CH),這兩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造成寶寶智力嚴重低下,但是如果在新生兒期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避免對寶寶造成嚴重傷害。那足跟血tsh正常值範圍是多少呢?

新生兒足跟血篩查可以檢查出新生寶寶是否患有先天性的血液相關的疾病。在新生兒出生超過72小時以上,並且在不超過滿月內時採集足跟血,這是為了篩查兩種疾病:先天性苯丙酮尿症和甲狀腺功能低下。此兩種病主要症狀是呆傻、反應慢、發育遲緩等,檢查出來國家免費治療,治癒率達95%以上。如果不篩查,將來得病後是無法治癒的。一般採集足跟血後大約一個月一內出結果,如果化驗為陽性,則懷疑相關疾病,需要複查,那就得再次採血,如果化驗報告為陰性,就不需要再採血了。

在新生兒足跟血篩查中,有一項叫做TSH促甲狀腺激素的篩查,但是很多的父母在拿到結果以後卻不知道足跟血tsh正常值是多少。足跟血tsh正常值的參考範圍是0.270~4.200uIU/L,但如果你想知道具體的情況最好是去諮詢一下專科醫生。

以上就是新生兒足跟血tsh正常值的相關介紹,如果大家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諮詢相關專家。


豆媽育兒路


在臨床當中,小兒的促甲狀腺激素正常參考值在0.49到4.67每毫升國際單位範圍內。如果第一次數值不正常,可以先進行觀察,建議一個月以後重新複查,如果是一個月以後複查甲狀腺激素還是很高,那就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小劑量的優甲樂片治療,如果是一個月以後複查促甲狀腺激素是正常的,那就不需要擔心,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的。建議家長應及時帶孩子複查,以免復發。


榴蓮六六


促甲狀腺素的正常範圍為0.27-4.2,苯丙氨酸的正常範圍為新生兒:73~206μmol/L。先天性苯丙氨酸羥化酶缺陷患者,苯丙氨酸不能羥化生成酪氨酸,苯丙酮酸生成就增多,在血和尿中出現苯丙酮酸,導致智力發育障礙,稱為苯丙酮尿症。TSH的偏高或者偏低均有異常。


功夫茄子


新生兒tsh是指嬰兒的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寶寶促甲狀腺素的正常值目前來說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值,不同的實驗室不同地區的醫院有些輕度的差異,它的正常參考值均不一樣,但一般而言,小兒TSH正常參考值在0.49-4.67uIU/ml的範圍內。如果第一次數值不正常,先觀察比較合適,一個月以後重新複查。

如果是一個月以後複查tsh還是很高,那就建議服用小劑量的優甲樂片治療,如果是一個月以後複查tsh是正常的,那就不需要擔心,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的,如果出現其他的症狀,那就需要對症治療。另外新生兒TSH高是先天性甲狀腺低下症的表現,早期無明顯症狀,只是隨年齡增大,智力反而越來越低,及早發現,補充甲狀腺素片可提高智力。


最皮就是我


在嬰兒足跟血篩查中,有一項叫做TSH促甲狀腺激素的篩查,但是很多的父母在拿到結果以後卻不知道足跟血tsh正常值是多少。足跟血tsh正常值的參考範圍是0.270~4.200uIU/L,但如果你想知道具體的情況最好是去諮詢一下專科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