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作者 | 溫才妃


2月17日,北大、清華等多所高校“網上開學”。直播、錄播、慕課,各種在線教學方式齊上陣。


不過,教學應用全面崩潰、直播教師手足無措、學生一臉茫然……各種“翻車”現場也是頻頻上演。


疫情之下,我們真的準備好擁抱在線教學了嗎?


有多年慕課(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教學、組織及推廣經歷的北京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曉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們要擁抱技術,但不要迷信技術。做好在線教學,除了技術和管理因素,更重要的是教師的熱情和積極性。


《中國科學報》:最近一段時間,不少高校教師紛紛變身網絡“主播”。有人坦言,這種授課方式讓自己和學生都感到緊張。您如何看待這種直播課?

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 李曉明:

我聽說一些教師為此而焦慮,但也好奇這種人人感覺要做直播、錄播的風氣是怎麼產生的?


我在北大有一門課,本週就要開始了。但我發現,沒有什麼慕課適合這門課,因此就打算採用一種比較“保守”但可靠的方式來開展教學。簡而言之,這門課並不需要特別的平臺,所用的不過是微信群、電子郵件組。


當然,前期需要做些仔細的準備。我的準備是一套文字材料,包括一個教學總體安排、一本教材的電子版、12個以周為單位的學習指南和作業題、12份教學PPT、一個課程項目設計和一套開卷性質的期末考題。


我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則是通過安排固定時間,在微信、電子郵件上來實現的。這樣的方式能讓教師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而非技術上。看起來雖然有點“土”,但實用,從前我也曾多次實踐過。


《中國科學報》:在線教學管理與傳統教學管理有何不同?最關鍵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 李曉明:

教學管理,大致上可分為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兩方面。


在傳統的課堂條件下,過程管理的核心是一張課表,教師、學生據此在相同的時間、地點上課,遲到、早退都可以問責;結果管理主要體現在學生成績和學生評教上。


在線教學的管理,從技術上講,比較切實可行的是課程管理系統(LMS)的運用。經過多年的研發和應用,如今的課程管理系統已經相當成熟,不僅支持對結果管理,也支持過程管理。


當然,做好教學也有超越技術和管理更重要、更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教師的熱情和積極性。有熱情、有積極性,沒有條件也會創造條件上。反之,任何管理措施和技術都很難強迫教師做到。


《中國科學報》:這次疫情下的在線教學來得有些倉促。您認為給教師未來的教學帶來了哪些新思考?

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 李曉明:

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教學與技術的關係。教師們要擁抱技術,但不要迷信技術。


視頻的呈現形式是不錯的,但用在教學上有一定的挑戰,也不總是最合適的。採用什麼技術,要根據教學需要和當前能做到的事情來考量。


舉一例子,教師一旦開始上課,就有時間節奏的壓力。時間從容,做一些課程錄像固然好;時間緊迫,不做視頻未必不好。


況且,上一門課遠不止是“把課講了”。例如,反映教師教學水平的除了PPT,還有每週學習指南。要搭好“腳手架”,讓學生“有指導的學習”,而不是片面的“自學”。


此外,面對面直播似乎人人可以參與,但怎樣呈現正式的教學內容,教師的經驗普遍不多。一些教師目前對在線教學的牴觸、消極情緒可以理解,但總的來說,教師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PPT從1990年在我國開始使用,但普遍接受是在2000年以後,現在還有人抵制,但是已擋不住普遍應用的趨勢了。


技術只要給人帶來實質性的好處,慢慢地大家都會接受。


《中國科學報》:在線教學會對學生帶來何種挑戰?您對學生有什麼建議?

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李曉明:

疫情下的在線學習對學生頗有挑戰。


試想一下,學生一學期選了5門在線學習課程,不同課程採用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在線教學平臺。熟悉這一切會產生一些額外的“認知負擔”。


加之,教師並不都有做在線教學的經驗,可能出現預期過高或過低、要求不合理等問題,最終形成的矛盾可能會集中在學生身上,給學生帶來焦慮。


對於學生,我建議:


第一,更加需要學會學習,譬如時間管理,新條件下學生有可能會學得更加有效。我的課程通常會跟學生講清楚,這是一門3學分的課程,一週花3至6小時學習大抵就可以了。


第二,培養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使自己能夠較快適應各種要求。原來到教室聽課只有一種模式,現在在線教學可能會有多種模式,各種平臺信息的匯入是不可避免的,學生的自主性、自我調劑能力須跟進。


《中國科學報》:對於此次疫情下的在線教學,您認為,給高校未來的在線教學管理帶來了哪些新思考?

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 李曉明:

如果按照本週開始上課計算,至少未來幾周高校都會普遍採用在線教學。也就是說,幾千萬大學生都會通過網絡開展與學分有關的學習。這是一場宏大的實踐,若太緊繃易生抱怨。


比如過多地讓教師們“交代”“你將怎麼做”,而又給不出合適的反饋和幫助;若太“水”則會遭到大面積吐槽。


在這個時間點談在線教學的管理,有短期和長期兩個層面。


短期,即當前臨時決定的舉措。兩週前師生們還沒有思想準備,未來的一週就要全面鋪開。


從教學管理的角度看,應以激發人們在非常時期的天然積極性為主,寬容各種實踐,只要努力做就是好。支持教師採用自己最熟悉、最舒服的技術手段的同時,鼓勵採用統一的平臺,並提供到位的指導。


從長遠來看,每所高校都應該有一個比較好的課程管理系統,教師們在平時普遍使用、輔導常規教學。學生們一旦習慣了,疫情來臨等情況出現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將重心轉移到上面。


《中國科學報》:您研究慕課教學多年。此次大規模在線教學,對於慕課以後的發展有何啟示?

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 李曉明:

教育主管部門要督促學校、教師把曾經的慕課全部再開出來,提供一個真正的免費課程“大超市”。目前,這件事並未做好。


近五六年來,高校開設了成千上萬門慕課,但一些慕課開起一段時間後又關閉了。教育主管部門應動員它們重新開起來,這不同於鼓勵高校在疫情中新建一批慕課課程,因為時間上已經不夠。


不過,我曾經的研究表明,現有的慕課只能覆蓋全國大學的少部分需求。因而,此時在線教學的含義應該遠遠不限於慕課。


高校如有能用的慕課,固然不錯;如果沒有合適的慕課,高校、教師就應另闢蹊徑,當下網絡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已相當成熟,在線教學的方式應該豐富多彩。


網課頻頻“翻車”?北大教授:擁抱新技術,但別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