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開創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

小任淺談史


要了解科舉制開創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首先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科舉制度,以及科舉制度的產生和由來:

所謂科舉指的就是古代選拔官吏人才的一種官方化的考試製度。在古代,選拔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備戰,正所謂寒窗苦讀十幾年為的就是中舉,中舉在古代就是指上榜,不過這裡的榜並非是指殿試之後張貼的皇榜,因為科舉考試有四個等級:

地方上的叫童生試,這個考試一般都是由地方學政來主持,經過這個考試的人才可以進入縣試,這裡的縣試也稱為鄉試,而第三個階段才是會試,最後才到殿試,殿試一般都是帝王要麼就是皇帝選擇王公大臣監考,所以殿試的規格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研究生考試,我們今天的研究生考試一般都需要經過導師的面試通過之後才可以發下入學通知。

科舉制度開創的歷史淵源: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科舉制度在隋朝以前是不存在的,我國古代在隋朝以前選拔人才都並沒有舉行大規模的考試,雖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選拔人才的一些制度,但是基本上都沒有通過考試。

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志士來推薦,就是所謂的以士養士。之後到了漢代,有察舉制度,這個制度相比漢代以前是有不少進步的,可是弊端比科舉還多。在漢代,如果一個人非常孝順長輩也是可以推薦入朝為官的,可是這樣的人入朝為官基本上不起作用,相反還會拖累朝廷,朝廷需要為這些官吏發工資,也就是所謂的俸祿。

所以到了南北朝時期,察舉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之後就出現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由地方官根據品德修養進行人才評定。

不過很快九品中正制就被世家大族所掌控,士族為了控制中央集權,通過九品中正制來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隋朝開始,就不再使用九品中正制而是創立了相比較要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確實,科舉制度在當時相比所有的選拔人才制度都要進步都要公平一些,也因為楊堅創立科舉制度讓隋朝初期得以興盛。

綜上來看,科舉的創立就是為了選拔人才入朝為官,當時也確實是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傳承,而且也為國家選拔了不少人才,後唐朝也延續了這一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只不過與隋朝時期不同的是唐朝由地方選拔上來的人稱為舉人,只有在殿試上考中的人才有資格入朝為官。

在唐朝也因為科舉制度才出現了詩歌盛世的現象。從唐代開始,歷朝歷代都在考試內容上越來越豐富化,考試的制度也被不斷完善,之後很多朝代的統治集團都是十分重視殿試,到了清代,甚至殿試由帝王來監察。

一般來說通過殿試的人可以為進士,而這些學子還會按照及第的排名分出狀元、榜眼、探花,其他二甲三甲的學子統稱為進士。我們在清宮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每年春闈之後,朝廷就會下到地方張貼皇榜,這裡的春闈是指殿試,皇榜就相當於是成績單,二甲進士和三甲級進士都是可以入朝為官的。

科舉制度在古代分別在唐宋清時期達到了頂峰,這幾個時期,科舉發揮了它極大的作用,湧現出不少的名臣大將,不過到了晚清時期,科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少學子因為科舉坑害的相當嚴重。

就範進來說吧,到了清朝中期,想要通過科舉入朝為官那是相當難的額,以至於很多學子讀了一輩子書到了老還只是個貢士。而且清朝時期,科舉對文化藝術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也不是很明顯,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基本上都不是進士所寫。

2.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和影響

隋唐以前,朝廷的很多官吏都是依靠後輩的功勳入朝為官,士族壟斷了官職,因此統治階級幾乎是士族所掌控,而這樣的後果就是容易造成皇權分散,士族門閥崛起,而真正有才學的人才卻被擋在了大門外,無法入朝為官,這樣容易造成兩級分化。

所以在南北朝時期,封建官僚階級是十分腐朽的,後到了隋唐,儘管朝廷大興科舉制度,但是在地方上選拔人才依然是士族門閥所掌控,從唐朝時期的牛李黨派爭鬥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統治階級矛盾是何等的尖銳。

即使是在唐朝初期,還是有不少大臣反對科舉的推行,而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靠祖上恩蔭庇佑的士族門閥,後在武則天時期,士族的氣焰才逐漸被打壓下去,武則天提拔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是通過科舉提拔起來的,這也正是為何武則天可以建立周政權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宋代,門閥士族壟斷官僚階級的問題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因為宋代對科舉制度的實行是十分重視的,即使祖上是朝廷高官,後代也是必須通過科舉考試才可以入朝為官的,一次學界也將科舉的興盛時期定位在宋代。

而且宋代的科舉考試內容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和健全。所以詩歌辭賦也是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在宋代出現過很多名家詩人,像張擇端三蘇等都是宋代時期的名家,從唐代開始就湧現出不少的名家。可見科舉制度是有利於文化傳承以及文化繁榮的,我國詩詞歌賦發展達到頂峰恰好也是在這一時期。

之後的元也延續了隋唐時期的科舉,但是並不是很重視,直到元仁宗時期才真正得以實行,而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就逐漸暴露了弊端,出現了很多專門壟斷科舉的士族,不少宗族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勢力,不過這個時期還是會有寒門子弟通過考試中舉。

從上面的史載來看,科舉是有利於提高官僚階級的文化水平以及為官的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識字率。不僅如此,也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好學的風氣,傳承了尊師重教的好風氣,也奠定了古代和近代教育體系的基礎,因為科舉的創立,在民間也不斷有人開辦了學堂私塾,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體系雛形。

再者就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科舉是溝通統治階級和平民之間的橋樑,也是極大的促進了老百姓的激情,有利於避免因為階級分化嚴重導致的社會動盪。

3.科舉制度的消極意義和影響

前面說過科舉制度的優點,優點基本上都是出現在唐宋時期,而到了明清,科舉制度弊端顯著,成為了統治集團宣傳皇權和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機器。

科舉制度也對文化造成了固化思想,禁錮當時人們的進步思想,加上清朝中期曾實行過文字獄導致科舉制度嚴重禁錮文化發展,在古代明清時期好的文學藝術作品相比隋唐時期是少了很多的,尤其是明朝的八股文考試更是扭曲了學子的思想,清代統治階級為了限制學子討論政治,限制了考試內容,使得當時的科舉制度僵化嚴重。從而阻礙了當時的社會進步發展。因此到了晚清,很多人提出取消科舉制度。

4.結論

科舉制度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文化的發展以及中國文字已經成熟,也說明了當時已經有了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教育思想,科舉制度是歷史進步所造就的產物,對我國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舊時樓臺月


嚴格意義上來講,“科舉制度”始於唐朝,是古代封建社會在選拔人才過程中一種主要形式,也是封建社會最公平的一種制度,他擺脫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桎梏,解決了門閥貴族對官場的壟斷,為社會中下層出身的人才進入仕途開創了一條光明的道路,與其它用人制度相比更顯進步性,它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沿著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簡要分析科舉制度的開創對古代封建社會的意義和影響。

是什麼原因推動了“科舉制度”的產生,對比其他的人才選拔制度,它又有著什麼樣的優越性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制度作以簡單的回顧。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制度,首先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

“世卿世祿”制,然後是秦朝時期的“選士、養士制”,後來又歷經了東西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發展到隋唐時開始創立“科舉制度”,宋、元、明、清四朝直接沿習並完善了“科舉制度”,並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

“科舉制度”直接改變了封建社會的入仕途徑、教育目標、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從而顯現出“科舉制度”的進步性、科學性和公平性。

我們在此先梳理一下封建時代的選官用人制度:

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在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古代的賢士經過“鄉舉裡選”,由鄉老或者族長選拔本鄉土的賢士,再經過層層上報,最後直達朝廷,由王親自考察任用。此時的賢士基本上是在貴族階層產生,因為只有他們才有條件接受教育,這事實上就是世襲制,中下階層的人是沒有機會接受系統教育的,因此也無法躋身於賢士選舉之中。

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制度崩壞,“世卿世祿”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選官用人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了戰國後期,秦始皇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集權制封建國家,這時候想進入仕途,只能經過開拓田地建立軍功才行。

《通典卷·十三·選舉》:秦自孝公納商鞅策,富國強兵為務,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敵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其次是漢朝的“察舉制”和“徵辟制”。到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為了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因此亟需建立一種選官任人的制度。在這樣的條件下,漢朝歷代皇帝以秦朝選官制度為基礎,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拔人才的制度,包括了察舉制、皇帝徵召制、公府與州郡闢除制、大臣舉薦制、考試製、納資制等多種形式。但是漢朝選官任人主要還是以“察舉制”“徵辟制”為主。

“察舉制”說白了也就是選舉制,主要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代察舉的標準主是要德行要好,文學水平要高,要精通法令,還要有處事手腕和能力,被稱為“四科取士”。雖然察舉的標準只有四科,但是卻包括了孝廉、賢良方正、茂才、文學以及明經、尤異、明法、兵法、治劇、陰陽災異等眾多科目,只要考過了這些科目,就等於有了實授官職的資格。

“徵辟制”和“察舉制”的選拔官吏的方法完全不同,“察舉制”是從下到上,而“徵辟”是從上到下,分為皇帝徵聘和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

皇帝徵聘”主要是對有名望的才能俱佳的人士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作用。

而“闢除”則是朝廷高級官員為了工作需要任用屬吏的一種制度,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三公府闢除【是指大司徒(丞相)、大司空(御史大夫)、大司馬(太尉)這三公府】 ,可自行闢除僚佐,分曹處理日常政務,或薦舉、察舉出補朝廷官或外長州郡官;另一種是州郡闢除,由州郡佐吏,考察本地官吏或試用人員的資歷、功勞,才可以被薦舉或被察舉,通過後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長吏。

但是“闢除”這樣一種選官制度有著非常大的弊端,可以成為主官施行私恩的手段,一旦被闢除人員通過考核,就可能成為主官的勢力集團中的一員,這極大的消弱了中央集權制度的權威,也推動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發展,造成了東漢末年國家四分五裂的不利局面。

再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此項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而制定,為什麼要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主要原因是在漢末軍閥混戰的衝擊之下,社會動盪,人員銳減,鄉里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鄉舉裡選”這種傳統推薦人才的方法已經沒有辦法再施行下去,而國家又急需大量的官吏來治理,因此根據國家需要,制定了這種制度。

其主要方法是在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地方各州郡的“中正官”,由他們來負責本地士人的察訪,並按其才德聲望,將其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中正官”依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然後授官。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解決了魏晉初期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還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為魏晉實現全國統打下基礎;壞處是大小“中正官”都被天下門閥貴族所壟斷,他們偏袒自己的士族人物,打壓排擠寒門子弟,致使社會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阻礙了中下階層士子晉升提拔的道路。

最後是隋朝的科舉制度。在南北朝後期,由於均田制的改革,中小地主階級勢力增長迅速,迫切需要晉升為國家的管理者,因此就要打破門閥貴族的壟斷。到了隋朝時,國家實現了統一,為了實現中央集權,解決中小地主階級的主觀訴求,隋文帝便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並開設了“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兩科,開始以考試的方法量才錄用,這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為以後歷代所沿用。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隋朝的科舉還不算是真正的科舉制度,因為它的選官辦法還是沿襲了兩漢時期分科和察舉的制度,並且它還沒有科舉制三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自由報名,不用官吏推薦,二是固定考試時間,三是嚴明考試紀律。以上三點隋朝科舉皆不具備,因此不算科舉制度。

瞭解了歷代選官任人的制度,我們再看看唐朝繼承和發揚的“科舉制度”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

由於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治,隋朝在建立37年之後,便被大唐王朝所替代。李淵建立唐朝以後,為了選拔任用中小地主階層中的人才,而沿用了隋朝科舉制度,並於武德四年,設置秀才和進士兩科,凡各地學士及白丁,只要有品德高尚,學識優良,通過層層考試,最後便可由朝廷錄取任用。

由此可見,無論是貴族門閥,還是士子白丁,都可以通過考試來參與朝廷用人的選拔,唐朝由此開創了新的科舉模式。唐高祖以後,唐朝所有皇帝都十分重視科舉制度的發展。

武德五年十月,諸州共貢明經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進士三十人。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以後,他作為一個開明的君主,為了國家的健康發展,開始對各項政策和制度進行大力改革,其中科舉就是最重要的一環,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的科舉制度極快的成熟完善起來。

唐太宗認為科舉制度是選拔地方官員的最佳方法,他也把地方上的吏治視為重要的治國內容之一,他曾說過:“知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縣令甚是親民要職”。因此他十分重視文化教育,極力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使得唐代官學和私學教育不斷的繁榮,為國家取士培養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僅貞觀時,國學館學生就有8000餘人,成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的重要力量。

唐朝的科舉考試有“常舉”

“制舉”兩種。“常舉”是每年都舉行,在進士科之外,設立了明經、秀才、明法、明算、明字等多種科目。國學館的學生可以直接報考,不在國學館的可以自已向州、縣報名,通過後由州縣呈送中央統一參加考試,其中參加考試的士子以應試進士、明經兩科的人最多,這兩科也最為清貴。進士考試的內容著重於詩賦和時務策,明經考試的內容側重於儒家經典的記誦。

“制舉”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其科類極為豐富,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文辭清麗科、武足安邊科、博學通藝科、才高未達沉跡下僚科、軍謀越眾科等百餘種,除了學生士子以外,低級官吏也可以參加考試,官吏考中以後可以立即升遷;士子考中後也立即由吏部任職。

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上已經形成了喜愛文章之風,從此開啟了大唐詩歌光輝燦爛的歷程,對我國後世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成為了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武則天十分重視科舉考試,大開科舉取士之門,她不但親自主持考試,用人還不看門第出身,不管你是貴族高官子孫還是普通士子,只要你有才幹能力,就可以錄用,而且還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間選拔高級官吏,因此朝廷中科舉出身的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

武則天但重視文科,還首開武科,由兵部主持,文武士子參加科舉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就在社會上形成了極好的學文習武的風氣,文化教育的普及得到了全面發展。“狀元”這個詞的來歷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因為考試及格者稱為“及第”,考生投送履歷表,叫做“投狀”,所以進士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不但承襲前幾任皇帝對科舉制度的重視,還開創了後世貢舉入監製度和學生補闕制度,唐玄宗還下令天下州縣在鄉里設立學校,使學校教育普及到基層,這是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極大的推動了教育在唐朝的興盛。

唐朝以後,宋、元、明、清四朝又對科舉考試進行了補充完善和發展,到了1905年,清朝官員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罷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延續了1300餘年的科舉考試自此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科舉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科舉制度改善了國家的用人制度,體現了科舉考試公平、公正、公開的優點。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也讓他們有了進入社會上層施展才華的機會,從而提升了政治地位,有力的提高了官員的整體素質,極大的緩和了社會的突出矛盾。

二是科舉制度傳承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作為考試內容,讀書人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知識,沒有知識和能力,就無法承擔治理國家和地方的任務,因此在推動文化教育發展的同時,還使得中國文化得到了延綿不絕的傳承,豐富了詩、詞、歌、賦、小說等藝術形式,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三是科舉制度對封建統治階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舉制度是為了選拔官員而設立的,這樣就體現出了任人唯賢、唯才,減弱了門閥貴族的對官場的影響,同時給中小階層的士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仕機會,並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進入到封建國家統治機構中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拓寬了人才基礎,提高了管理社會的行政效率。

四是科舉作為士子進入仕途的唯一公平途徑,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社會學習風氣。想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擁有淵博的知識,一個處於社會中小階層的人想要高榜題名,進入仕途,光耀門楣,主要是依靠科舉考試,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從而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的風氣,養成了人人學習的良好氛圍。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隨著科舉制度發展的不斷深入,其弊端也日益突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考試形式僵化,內容陳舊落後。如八股文考試形式束縛人們思想和眼界,扼殺士子追求實際學問的本領,束縛了人的創造力。使得許多士子為了求取功名,思想浸淫在考試範疇中不可自拔,只會死讀書,不會創造性的開展學習。

二是科舉考試內容狹窄,只偏重於經史子集,忽視了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而造成了讀書人只知道學習經史子集、人文倫理等考試內容,忽略了研究科學技術,造成了封建社會科技發展逐漸沒落,最後落得喪權辱國的悲慘下場。

三是科舉考試成了統治階級在思想上束縛知識分子的工具。統治階級制定的考試內容,主要目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因此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得他們在學術上和思想上無法進行創新,產生了一批像范進那樣的讀書人,對社會進步毫無益處。

四是科舉制度對人們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嚴重影響,“三觀”脫離了正常軌道。科舉成為人們畢生追求的事業,科舉考試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士子一生的命運,它嚴重影響了士子們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產生了許多人生悲劇。

五是敗壞了政治生態,形成了政治圈子。科舉制度的政治化,推動了師徒關係的盛行,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在社會上形成了官官相護的不良風氣;同時還造成官場塌方式腐敗,這些人形成政治圈子不斷爭鬥,影響了國家的正常運行,踏踐了社會的公正、公平,造成了官場的傾軋和社會的混亂。

綜上,筆者認為,科舉制度本身來講是能推動社會發展的制度,是一項好的選官任人制度,其本身並無重大瑕疵,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精華部分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同時科舉制度在發展中存在的弊病,也為我們以史為鑑提供了重要參考,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好的推動現代人才選拔制度。


清悠初見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開始於隋唐,結束於辛亥革命前夕,歷經一千多年。

科舉考試製度的興起,對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具有積極意義的一面。通過科舉考試讓廣大讀書人有了一條入仕的途徑,從而控制住了讀書人的思想靈魂。所考內容範圍、科目及所考題目都是由朝廷欽定,體現的是封建王朝的意志,當然捍衛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其積極意不外乎對穩定社會局勢、選拔官員和文化傳承有推動作用。

科舉考試始於隋唐,應該說完善於宋代。尤其是北宋對應試人員的出身沒有過多的限制,曾經出現過師生、父子和主僕同場競爭,同科及第的局面,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良好開端。

科舉考試製度對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選拔知識分子充實官員隊伍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對馬上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和滿清王朝,不僅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鞏固和發展,並且與前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翻開任何一本史書,凡是能夠留下文字的古代先賢,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飽讀諸子百家,四書五經,不少人都是進士及第。從某種意義上說,科舉考試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任何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科舉考試之所以歷經一千多年長盛不衰,說明在人才選拔方面還是受到了統治者和部分讀書人的歡迎。消極影響故然不可低估,吳敬梓的一本《儒林外史》概括了多少讀書人的血和淚,被選入中學生語文課本的《范進中舉》一文,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歷史已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討論科舉考試製度的優劣,還是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分析歷史上所發生的對社會影響深刻的事件,以史為鑑才能促進社會文明的向前發展。(2020/02/08)


吉祥如意


科舉制,是能穩固帝王的統治,其意義和影響深遠:

1、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舉制度使得社會身份不再世襲,為封建社會各階層間的人員流動提供了條件.科舉制度使得貧苦孩子可以靠勤奮讀書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

2、加強了中央的集權和專制,消滅了士族制度.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其最終目的還在於在於鞏固帝王的中央集權.科舉制度消滅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制度,從此貴族階層再也無法與君權抗衡。

3、促進了中華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科舉制度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從而增加了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比例。

4、科舉制度摧毀了中國文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為專制政權輸送了大量經世愚民的官僚.

5、科舉制度開啟了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員選拔制度。

6、科舉制度同時也影響到中國當時的很多附屬國的官員選拔制度。

如今演變成高考的縮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遠。


曉滕生活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科舉制,即朝廷用來選拔人才、選官任官的一種制度。其起於隋煬帝,完善於唐、宋時期,後來由於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會原因,科舉制度開始由盛轉衰,並最終於清光緒31年被廢除,科舉制度對我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

我國的科舉制度存在了近一千餘年,因此具有很高的影響。

01、首先,科舉制作為一種皇權專制的選官方法,其可以籠絡到大量當時社會的有用之才,以滿足中央集權德需要,同時也符合當時統治者統治社會的需要。科舉制最大的進步在於用人完全由中央抉擇,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員方式。這種制度顛覆了傳統那種自下而上,權力下移的選官制度,體現了中央集權的精神。由此可見,科舉制的最大作用在於,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為最高統治者選拔優秀的人才。

02、其次,科舉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保持社會的穩定。科舉制實現了政治統治和社會教育的密切結合,從而取得社會獨特的文化心理認同。科舉制的長期實施,使得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合為一體。科舉制度“經歷了從觀念文化的萌發到制度文化的建設這一演變進程”,使人們對儒家思想形成了一種從兒童啟蒙時期具有的心理認同,構成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模式.因此,科舉制度就成為儒家政治理念中最為核心的制度設計,使儒學的傳播得到一種嚴密的制度保證。這種制度下,儒生們只有學習儒家經典,才能獲得功名,地位。形成了儒家意識形態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統一了思想,極大地保證了社會穩定,並且帶來了政權的鞏固效應。

03、同時,科舉制度的確立,使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歷史發展中,漸漸由一種封閉的等級社會轉變為流動的等級社會,保持了封建統治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科舉制產生的意義

因此,從整體來看,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僅滿足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優秀人才選拔的要求,更重要的在於其對封建政治統治需要的滿足。但科舉制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歷史侷限性,由於這種制度的歷史作用和侷限性屬於一個整體,因此其存在和滅亡必然有著自身的深刻原因。

即使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但其仍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會影響,考試這種選才方式仍然沿襲下來,當代的中國,甚至西方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制度形式,使之更為先進,更切合實際。研究科舉制度,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可以促使今天我們的各項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料五千年


我國隋朝時期為了改變南北朝時期豪門權貴把持的“上品皆豪門,下品無白丁”的選拔人才的推舉制度,開創了不問出身貧賤富貴、有無權貴背景的讀書人皆可參加科舉考試,“出仕為官”的人才選拔制度,後人把這種人才選錄辦法叫做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一個創新改革,是選拔人才制度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大進步,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修改完善,形成嚴密完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為後世各朝各代採用,以及周邊國家效仿採用。

科舉制度敞開仕途大門,以考績取人,唯才是舉,使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中下層讀書人士,進入仕途成為可能,極大地調動了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走上治國理政的仕途,發揮聰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現如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家,被民眾譽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緩和了上層統治階級與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矛盾,有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

當然科舉制度與我們現在的高考還是不一樣的,科舉制度主要是為國家行政選拔人才,通過了國家科舉考試的人有做官進爵的資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向社會各界去發展,比如科學、技術、文藝方面學習的積極性就不高。面我們現在的高考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的。這樣更有利人才特長的充分發揮,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鵬學天下


隋唐以後,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以考試成績為選官標準,以儒學經典為考試內容。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

進步性:

a.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免權從地方豪門士族手裡集中到中央,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知識分子得以參政,起到抑制門閥、擴大官吏來源的作用,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b.將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促進文化教育(唐詩)的發展;

d.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被後世長期沿用,影響深遠,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製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侷限性:

明代成化年間,科舉考試之法又大大變更,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稱為“八股”。以後便承襲下來,格式愈益嚴格,文章越發空虛,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才廢除。 八 股文的試題出自四書,應試者必須按四書五經的代聖賢立言,依格式填寫,因而具很大的侷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卻以科舉為重,而科舉又以八股文為主,於是教育重心當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執笑臨風


  • 科舉制發是中國古代人們改變命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歷代封建王朝都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一種社會智商、能力的培養、挑選、使用的社會性管理程序。
  • 隋煬帝大業三年開始,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存在了1297年的時間。
  •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看到了科舉選拔人才的優越性,於是就把這種制度保留了下來,並做了與時俱進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 唐代選拔人才,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是否有著名人士的推薦。因此,唐代時期的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通過各種方式取得公卿們的支持。比如給禮部投的叫公卷,給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
  •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其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考中的人都有官可以做。
  • 到了宋代,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分別為及第、進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錄取的名額也成倍增加。
  • 後來的元、明、清各朝科舉考試科目也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置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
  • 總結:科舉制發的開創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和影響?為歷代統治者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也為無數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階級的機會,也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其積極影響,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提高官員素質與行政效率;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公平公正;有利於重學風氣的形成。
  • 其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悅讀038


科舉制度的創建是歷史無疑是巨大進步

這是因為在科舉制度興辦之前,官位是世襲的。

你要是出身於王侯將相之家,即使你目不識丁,不學無術,照樣可以登殿入閣,世壟官職。

而如果你出身平民之家,那你就比較慘了,要想當官,你就必須足夠優秀,要萬里挑一……

儘管,隨著西漢徵辟制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為平民百姓提供了進入官場的途徑,但是因為掌握在權貴之手,加之操作又不透明性,平民子弟很少能夠被舉薦為官。

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挑選,在試驗了多種選才制度,科舉制的橫空出世

它排除了權力的干擾,打破了出身限制,實現了人才競爭,打通了平民百姓向上層社會流動的通道。

只要你讀書足夠有功、腦袋足夠聰明,能通過考試就能入仕,在理論上實現了公平公正。

儘管幾百年來,科舉制度飽受詬病,但是它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許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並沒有被科舉羈絆,通過科舉制度獲得了實現價值的平臺,為朝廷官員隊伍補充了大量新鮮備註,為提高帝國政治高效運行的提供了人才保障。

所以,科舉制度相對之前各項入仕制度有著巨大進步。

對於平民子弟來說,科舉考試幾乎是實現人生跨越、進入官場的唯一渠道。

如果你經過從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的層層選拔,每一輪都順利過關,就算是正式端上了國家的鐵飯碗,躋身於官員階層,步入上層社會,正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朝廷為了鼓勵天下讀書人安心讀書,籠絡天下士子之心,利用各種方式營造科舉高中的榮耀。

比如皇帝要親自召見所有的進士,依照科舉名次唱名傳呼,叫作“傳臚”。

對於讀書人來說,由皇帝金口玉言叫你的名字,是人生莫大的榮耀。

因此,科舉制度自隋唐建立,歷經宋、元、明、清發展,至清朝末年1905年正式取消,其間無論改朝換代,帝王更替,延續一千五百餘年,開科取士就沒有人想過要改變它。


歷史小掌櫃


表面上看來科舉制度給了普通人機會,為國家選拔了人才,似乎非常有正面意義。其實科舉制度害苦了中國。科舉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把中國的教育搞廢了,整個古代中國的教育都是學了什麼,跟科學有關係嗎?有醫學嗎?有建築學嗎?有數學地理生物或者跟物理化學稍微沾點邊的內容嗎?一丁點沒有。科舉再公平,但是考的都是什麼,學的都是什麼,怎麼可能為國家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怎麼可能讓國家社會有進步。所以中國古代幾千年一直沒進步,關鍵就壞在教育,壞在這科舉制度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