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說的“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聽調和聽宣的區別是什麼?

音樂加


二郎神楊戩之所以敢“聽調不聽宣”,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玉帝的外甥。中國的神話裡對於玉皇大帝其實並不友好,儘管他高高在上看似很威風,但私下裡幾乎屬於誰都能欺負的主兒。而最為惡搞玉帝的還是他家的女眷們全都思凡下界,與凡人婚配。



這其中的第一個就是玉帝的妹妹。在《西遊記》裡,楊戩來找孫悟空打鬥的時候,孫悟空就曾揭過他的老底,說什麼玉帝的妹子思凡下界,婚配楊君,後來他的兒子長大之後劈桃山救母。孫悟空還反問楊戩,那個劈桃山救母的人就是你麼?

可見,最早玩劈山救母的不是楊戩的外甥劉沉香,楊戩自己就已經先於沉香玩過一次了。沉香不過是步了他舅舅的後塵。孫悟空揭楊戩的老底,無非是為了羞辱楊戩。但是,楊戩畢竟還是玉帝的外甥,自己的舅舅被一個猴子打了,又有觀音菩薩的推薦,肯定是要來幫忙的,這也就叫做聽調。



楊戩作為玉帝的外甥,雖然頂著一個二郎顯聖真君的名頭,卻只是一位地仙,只在灌江口的二郎神廟裡享受香火,而他也只管灌江口一地的事務。所以,他並不是天上的正牌神仙。說白了,玉帝並沒有給他這個外甥一個正式的神仙編制,楊戩屬於體制外的自主創業人員。



一個不拿天庭一分錢工資,也不靠舅舅的權勢混編制的獨立地仙,楊戩從來不參與天庭的事務,也就用不著什麼事情都聽從於玉帝,因此,玉帝甚至都無權給他下任何的命令,即使是舅舅命令外甥,楊戩也可以不執行。這就叫做不聽宣。很簡單,我都不是你公司的人,你憑什麼來命令我,即使我們有業務往來那也是合作關係。


傅斯鴻


“聽調不聽宣”的意思,可以參考一下古裝宮廷劇的常見橋段:

在這些劇裡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太監撤了嗓子喊道:“宣——某某某覲見!”於是這個某某某就畢恭畢敬地跑到皇上面前下跪了。

這個就是“宣”。而“調”就不一樣了。隨便找個人來喊一嗓子,沒用!你得有調令,也就是正式的紅頭文件,蓋好章的才行。

聽調的意思就是,我還是尊你為大boss,但是得公對公,你有調令了,我才來。

不聽宣的意思就是,尊你老大是給你面子,平時你想耍威風?不好意思,我不伺候!

其他天兵天將、各路神仙,都是玉帝吱一聲就屁顛屁顛地去了。所以二郎神比他們牛。

這個當年是有原因的,《西遊記》第六回就借他人之口說了三眼哥哥聽調不聽宣的來由:

菩薩道:“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大聖道:“我記得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


說白了就是玉帝對不起這個外甥,而這個外甥又比較有實力,玉帝也沒辦法,最後就聽調不聽宣了。


牛皮社


聽調不聽宣這個說法在傳統演義小說裡是很常見的一個說法,除了二郎神和天庭的關係是這樣,隋唐演義裡羅藝和隋朝的關係也是這樣,都是聽調不聽宣。

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呢?先看看隋唐演義裡羅藝和隋朝的關係。按照書裡的交代,羅藝是秦瓊的姑父,是前朝舊將,是在前朝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不得已投降了隋朝,條件就是聽調不聽宣。實際上,在每個新王朝推翻舊王朝的過程中,為了迅速推翻舊王朝,都會接收大量前朝舊將,都會給予類似羅藝這種待遇,也就是聽調不聽宣,允許你保留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地盤,只要不參加反對朝廷中央的活動,其它事情都可以在自己的地盤上獨立自主。

也就是說,聽調不聽宣一般也就意味著,相對於朝廷來說,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比如說羅藝,朝廷可以在必要的情況下調動羅藝參加軍事行動,但是不能宣召他入朝覲見皇帝,因為這有可能意味著他被剝削原有的權力,也就打破了原來的承諾。如果朝廷強行下令要求他入朝,那就等於向他發出了明確的削藩的信號,會導致他們鋌而走險,直接起兵造反,反對朝廷。

這其實是每個朝代初期都會面臨的問題,也就是在開國時期的戰爭中,為了打倒主要對手,不斷以各種許諾的條件拉攏過來的臨時盟友。比如漢朝開國時的英布、彭越、韓王信、張耳、燕王臧荼,都是這種類型。因為對當時的漢高祖來說,主要任務是打倒項羽,所以這些人加入劉邦陣營,並不是劉邦真的要他們一起打項羽,而是要給最低限度的要求,也就是說,只要他們不參加項羽陣營,出兵幫助項羽打劉邦就可以了。

還有清朝初期的三藩,以及在大同的姜驤等明朝降將,和清朝的關係都和這種關係類似。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在自己的地盤裡完全可以自主,相當於國中之國。在清朝尚未完全平定全國的時候,他們還有用,所以不會動他們。等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時候,沒有其他重要敵人了,他們就會成為朝廷加強中央集權的對手。所以,當康熙明確要求三藩入朝的時候,對三藩的吳三桂等人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削藩信號,要麼他們的地位下降到和清朝其它的地方官員一樣,也就意味著完全失去之前相對於朝廷的半獨立性,如果不接受這個要求,那就只能造反了。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和華北地區的藩鎮同樣是這種關係,每個藩鎮都是半獨立的,名義上服從唐朝中央,但實際上是半獨立的,軍事、財政、人事、行政都是藩鎮自己說了算,朝廷無力干預。在必要的情況下,朝廷可以下詔要求一些藩鎮參加朝廷的軍事征討行動,比如調動幾個藩鎮對付一個刺兒頭藩鎮,但是不能輕易要求這些藩鎮的藩帥們入朝中央,如果有這個要求,就會激起直接反對朝廷的叛亂。當然,也有些藩帥們在自己的地盤站不住腳了,會主動請求入朝中央,放棄獨立性。

二郎神和天庭玉皇大帝的關係就是如此,他名義上是服從玉皇大帝的,但實際上只要做到不公開反對玉皇大帝就可以了。而他之所以有這個待遇,就意味著他曾經反對過玉皇大帝,發生過正面衝突,最後是在玉皇大帝的天庭無法完全把他鎮壓下去的情況下,雙方達成的一個妥協局面,讓二郎神成了天庭的一個政治特區。可以說,名義上二郎神和天庭是君臣關係,但實質上帶有盟友性質。當天庭遇到沒辦法解決的麻煩的時候,可以徵調二郎神出兵參戰,但是不能讓其他人去指揮他。

所以,在孫悟空出世之後,天庭的鎮壓行動是逐步升級的。先是派比較低級的將領去剿滅,剿滅失敗,再派天庭的大將托塔天王李靖出戰,李靖率領十萬天兵天將和哪吒一起去征剿,還是被孫悟空打敗了,玉皇大帝迫於無奈,只能讓太白金星去請二郎神參戰,去打孫悟空。這也就是二郎神和哪吒之間的區別,哪吒是天庭的將領,是必須要服從玉皇大帝的命令的,還要聽掛帥出征的李靖的指揮,但二郎神並不完全隸屬於天庭,李靖也指揮不了。二郎神完全是自己去單幹,憑一己之力去和孫悟空單挑。

而當二郎神也搞不定孫悟空的時候,玉皇大帝就只能派人去請和他完全沒有臣屬關係的如來佛祖了,這就是請外援了。如果打個比方說,就相當於抗戰的時候,首先是國軍抵抗日軍,中央軍抵抗不住,然後就是各地方部隊參戰,地方部隊還不行,就是八路軍,都不行了,那就只能請蘇聯、美國支援了。二郎神之於天庭,就相當於民國時期地方軍閥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國民政府可以調動地方部隊抗日,但不能直接干預他們的地方行政事務。二郎神也一樣,天庭可以調動他去打哪吒,打孫悟空,但是不能要求他到天庭來參加玉皇大帝主持的御前會議。

所以說,天庭的這套政治秩序,其實和地上人間的政治秩序的結構其實是相同的。中國作為一個廣土眾民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在政治上必然是複合型的,包含著多種政治秩序,相互之間既有重疊之處,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既是現實政治的需要,也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積累起來的政治經驗。而每一種類型的政治秩序的形成,都是在多種力量的鬥爭和妥協之後才形成並穩定下來的。二郎神和天庭的關係就是在經歷了鬥爭之後形成的妥協方案,但在處理孫悟空的問題的時候,天庭耍了不少小手段,就是利用了孫悟空對天庭政治秩序不瞭解,實際上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

孫悟空要求的齊天大聖地位,實際上應當和二郎神一樣,聽調不聽宣,但天庭卻給了他一個虛假的名號,又派他去當弼馬溫,看守蟠桃園,這就是對孫悟空的政治欺騙了。也是因為這種政治上的欺騙,導致了孫悟空的自我定位錯誤,沒有找準自己位置,他以為自己和其他的赤腳大仙等一樣,和天庭是平等關係,結果卻發現他只是天庭的中下級官員,導致他再次造反。假如天庭沒有請如來佛祖來幫忙鎮壓,那麼經過孫悟空與天庭的鬥爭,也是有可能參照二郎神的待遇,形成類似的聽調不聽宣的格局的。


蕭武


在天庭的眾將中,二郎神絕對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並非是天庭裡面的主要神,他更多是在下界來做自己的草頭王,天庭的這些人平時都是在天上工作,而二郎神人家自己有著自己的隊伍,在灌江口享受著人間的煙火。

後來孫猴子打上天宮,一開始二郎神也沒有趕過來,在書中就只用‘聽調不聽宣’來簡單描述他與天庭的關係。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要說到他與玉帝之間的關係,所謂的聽調,意思就是玉帝要有旨意讓他去做某件事,他是必須要遵命的,後來玉帝讓他來對付孫猴子,他也就趕來作戰。

聽宣就有些不同,這個意思是平日裡二郎神是不會聽從天庭的常規命令,天上的一些日常事務他也不會參與,天庭裡面的各個部門都和他沒有什麼關係。估計二郎神一年到頭也沒有幾次會去天庭,看起來他好像與天庭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天上的這些神對他的印象也不是非常深,即便是有事也不會想到他,後來還是觀音推薦,玉帝才想到他的。

但我們看二郎神他的本領在天上絕對是頂級的,他與孫猴子之間是有著一些聯繫,倆人都對玉帝沒有什麼好感,二郎神自己身為玉帝的外甥,可他與舅舅相處得非常糟糕。當初他的母親下凡生下他,卻因此違背天條,後來二郎神劈山救母,這可把玉帝給得罪了,但此時的二郎神法力非常強大,並且和地方的一些勢力有了聯繫,玉帝也不會輕易收拾他。這倆人也保持一種默契,平日玉帝的一些命令他不會去照做,只有專門的調令他才會動身。

二郎神雖然是非常高傲,對自己的舅舅沒有什麼好感,但他也必須要接受天庭的安排,畢竟玉帝掌管著天上人間,要是玉帝不承認他的話,他就很難在世界上生存。玉帝也不太喜歡他,可畢竟倆人還是有著一層親戚關係,沒有必要鬧得那麼僵,只要二郎神聽自己的調令就可以,至於平時就當沒有他這麼個人就行。

對於天庭來說,二郎神在下界是他們的一個強大戰力,玉帝要維持天庭的秩序,不會容忍這麼一個違背秩序的人來做天神,可我認為玉帝心裡也對自己的外甥感到有點愧疚。

因為二郎神後來救出自己的母親,可由於被困太久,重見光日之後他的母親就被玉帝召來的太陽給曬化,對自己的妹妹下這麼狠的手,確實是有些冷血。

以玉帝的能力,完全是可以把外甥一起收拾掉,可他沒有下這個手,也能看出他還無法做到真正的冷血。當然,王母在這裡也起到關鍵的作用,她就非常欣賞二郎神,並且要求玉帝去給他加封,要是沒有王母的支持,二郎神還真不見得能夠得到天庭的認可。

他有著這樣的特權,其實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在灌江口自己來做王,實際上等於被流放在這裡,平日不聽宣,等於天庭的這些福利他都享受不到,偏偏要是天庭有事,他倒是必須要趕過來幫忙。這麼做就等於是把他當做苦力,二郎神他自己也不願意去天庭上接受玉帝的束縛,就算他必須要遵守玉帝的調令,也不會去真正出力的,在和猴子對戰的時候,他也沒有真正用全力,後來還和猴子稱兄道弟。

不得不說,二郎神有著這種特權,可他在天庭裡面是非常悲催的神,享受不到任何的好處。可惜,由於倆人有著這麼糟糕的關係,讓二郎神在天庭裡面一直無法出頭,他這麼有能力的人,卻沒有辦法得到重用,要是玉帝能夠放開成見,給自己外甥更多的機會,二郎神完全可以在天上有更大的發展,玉帝這麼做也真是埋沒人才,孫猴子打過來,他手上也沒有人能頂上去。


貓眼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聽調不聽宣”啥意思?

宣,就是大家在古裝劇看到的,太監在皇宮大殿裡面高喊:宣***進殿。

然而一個大臣就走進大殿,對皇上實行三跪九叩大禮,如果是漢族大臣自稱“臣”,如果是滿族大臣自稱“奴才”。

所謂宣,就是以臣下的禮節接受皇帝的命令。皇帝是君,你就是臣,你這個臣是皇帝的奴才。

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現在說一句“朕賜你死”,大臣回家就得直接服毒或者抹脖子上吊。

但是調就是另外一回事。

打個比方,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名義上是張學良的上級,但他不能以上級自居,只能調動張學良的東北軍入關作戰,夾擊閻錫山等人。

為啥?因為張學良也是實力派軍閥,根本不怕蔣介石,也不吃他這套,甚至敢於平起平坐。

即便是蔣介石調動部隊的命令,也要看張學良是否願意支援。如果張學良不願意,這個調動命令就是個屁。

二郎神也是如此,他其實是割據灌口的軍閥。

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當時玉皇大帝的妹妹思凡下界,同凡人楊天佑結婚,生育了楊二郎。

玉皇大帝知道以後,勃然大怒,認為妹妹觸犯天條,同凡人結婚。

於是,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將妹妹抓住,關入桃山關押,永遠不得釋放。

二郎神生下來就有第三隻眼,法力驚人,但從沒見過母親。知道自己身世以後,二郎神在12歲時營救母親,擊敗玉皇大帝的爪牙,用巨斧離開桃山救下母親。

雖然二郎神和玉帝有仇,但母親勸他“不管怎麼說,玉帝也是你的舅舅”。

二郎神和梅山兄弟當時已經將人間法力高強的1200草頭神收歸部下,形成了軍閥割據力量。

玉皇大帝見消滅二郎神,只得派人招安。

雙方達成協議,二郎神名義上是玉皇大帝的部下,但不會對玉帝實行臣下的禮儀,也不到天宮向玉帝朝拜,玉帝也不得用對臣子的方式下命令(宣)。

但如果玉帝遇到危機和困難時,可以對二郎神下達調動令,後者會遵從出兵。

這就是聽調不聽宣。

說通俗點,二郎神和玉帝的關係,就類似於中原大戰時期的蔣介石、張學良。


薩沙


問:二郎神說的"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聽調和聽宣的區別是什麼?

古時候的文武大臣們是"文官怕宣,武官怕調″,文官是內閣官員,武官是封疆大吏。

如果不是例行的上朝議事,文官就怕皇帝宣,聽到宣,就會想到是不是被參了,是不是要被革職查辦,聽到皇帝宣就會凶多吉少,所以文官怕宣。

武官是封疆大吏,在任上就怕被調來調去,調來調去就說明不被皇帝信任,調來調去就造成將不認兵,兵不認將,調來調去就意味著被削兵權,所以武官怕調。

二郎神駐灌江口,對天庭而言可以說是封疆大吏,是武官。武官應該是怕被調,不怕被宣,但是他就是聽調不聽宣,反著來,很另類。

這說明他有底氣不怕被調,不聽宣就是不願上朝面見天顏,別人都巴不得上天庭為官,但他卻嗤之以鼻,這說明他即不怕玉帝又不願親近玉帝。

他的身份是玉帝外甥,他母親是玉帝妹子,下嫁楊君,被玉帝捉拿壓在山下,二郎神劈山救母,與玉帝結怨,玉帝雖為天界主宰,但對外甥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

二郎神對玉帝聽調不聽宣,其實就是藐視天庭。


生產隊長老楊


規矩,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哪怕是子神話世界裡也是如此。因為只有在規矩的約束下,才不會出現亂子,秩序才會保持下來。但是在我餓麼的呢神話裡,有一個人物比較特殊,他就是二郎神。因為關於他有一個說法,那就是“聽調不聽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裡面“聽調”和“聽宣”有著什麼區別?這個說法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其實這句話在《西遊記》裡面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乍看之下沒什麼特殊之處,但是其實如果仔細一琢磨的話,這裡面可是有著很大的信息量的。當時是在孫猴子鬧騰的時候,將那些天兵天將都大的稀里嘩啦,連李靖父子也大敗而歸。這時觀音就向玉帝推薦量二郎神。在她推薦的過程中,就有這麼一句話,說他“聽調不聽宣”,要是能夠將其召來,就可以抓到猴子了。

因此,對於這句話根據他的具體情況解釋就是由於他在灌江口有著自己的隊伍,實力強大,享受著人間的煙火,所以那些天庭的各個部分都管不到他,平時天庭有什麼節日活動之類的他也一概不去,就是在自己的老巢待著,這就是所謂的“不聽宣”。但是一旦有事情發生,玉帝下旨讓他去做的時候,他也得執行命令,這就是所謂的“聽調”。所以說,這種關係看起來比較怪異,但是它的存在也是有著原因的。

至於說原因,在他接受調遣前去花果山擒拿猴子的時候,就被猴子說出來了。換句話說,也就是他的身世的原因。當年他的母親原本是一個仙界的神仙,但是後來下凡,在人間遇到了楊君,結果兩個人產生感情,於是楊戩也就由此誕生。但是這件事卻違背了天條,於是他母親就被關押在桃山,而他之後開始學藝,最後用斧頭將山劈開救出母親。所以說我們也就知道了他和餘地之間的關係是很近的,玉帝是他的舅舅,由於當年的所作所為感覺有些愧對他以及妹妹,所以才讓他有了這個特權。

其實在玉帝這方面,不僅僅是他的妹妹,就是他的幾個女兒也是接連的下凡,和凡人成親生子,所以這事他已經是從開始的腦殼疼到之後的習以為常了,至於規矩還是要有的,該懲罰就懲罰,但是之後還是不能拿自己的這些親人怎麼樣。所以其實他和楊戩的關係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差,其實在西遊裡面,二郎神也會死對自己的這個舅舅非常的恭敬。而且玉帝與他也是極為的讚賞,在立功之後就大大的賞賜了他一番,遠不是李靖父子能夠比的,這就是差距,畢竟關係在那擺著呢。


環球知識科普


“聽調不聽宣”,更多的是為了烘托“某人特牛逼”。通常在演義、傳說、地攤文學裡居多!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還是有的,不過下場都挺悲慘的。

一、【“調”和“宣”的區別有哪些】

所謂“調”,就是有啥事,咱們商量著來,我下命令之前,先徵詢一下你的意見,先通個氣——這事這麼辦行不?這事你來幫哥一把怎麼樣?“被問的人呢,還能談談條件——兩個人有地位上的差別,卻也沒有差得太大。


所謂”宣“,就是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強制式的!叫你幹啥你就幹啥,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不聽話?找死是吧?你跟領導談條件試試?


那麼,那些牛人,憑什麼這麼”牛逼“?還不是看誰手裡面的兵多、誰勢力大!一切靠實力說話。

二、【聽調不聽宣是無奈的妥協之舉】

一般有這幾種類型:


一、出於政治考慮的:例如羅成的父親羅藝。羅藝本是前朝大將,手握重兵、據險而守,隋朝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無法迅速啃下這塊“硬骨頭”。如果集重兵而攻,打下羅藝不成問題,卻要付出相當沉重的代價,值得嗎?當然不值得!所以就作出了一定的妥協——允許羅藝保留自己的地盤、軍隊、稅收,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這種妥協,能夠以較小的代價獲取更大的利益。只要你名義上歸屬中央領導就行。


二、出於穩定的考慮:在古代,軍事行動最大的問題就是通訊不暢、沒有遠程機動能力,一個政權所能控制的地盤是相當有限的,所以為了邊遠地區、尤其是連續的穩定,會給邊將以相當大的權力,例如明後期遼東的李家,雲南的沐家、清早期的吳三桂、耿精忠等。


三、出於收買人心的考慮。這一招劉邦同學玩得最溜。劉邦是皇帝裡面少有的明白了,他知道自己打仗的能力不行,所以對英布、彭越、韓信等能征善戰的猛人,要地盤,給!要王爵,給!要待遇,給!把這些猛人很好的籠絡起來,為他出生入死!終於打下了漢家江山!將一代猛人項羽逼得烏江自刎。


三、【神話也是政權的映射和外延】

《西遊記》中的故事,天庭的統治架構,和俗世中的統治架構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出於多種因素的考慮,二郎神聽調不聽宣是很正常的。


一、二郎神實力超強。能跟孫悟空打個平手,並且會九轉玄功,師門潛力深不可測,腰桿子硬了,自然有說硬話的義底氣。


二、二郎神是玉帝的外甥,這個666,也就不細說了。


三、二郎神沒有野心。


那麼,有關係, 有實力,聽調不聽宣又怎麼了?


四、【這些猛人最後的悲涼下場】

所謂”聽調不聽宣“,聽起來特牛逼,可剝開現象看本質,無非就是權宜之舉、妥協之舉。


“聽調不聽宣”是一種“非正常的”治理姿態。一個正常、穩定、有序的政權,是不可能容忍一個遊離於外、無法控制的武力集團的。無無法容忍一個失去監督、無法制衡、手握重兵的武將。


韓信人稱戰神,戰功之大,漢朝不作第二人想,最後卻被誅於深宮!

吳三桂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從龍之功無人能比,最後卻落得個兵敗身死!

牛魔王遊離於三界之外,何等逍遙,最後卻被當年的小兄弟孫悟空帶著一群人狂毆!


慘不慘?慘!但是活該!


沒有哪個帝王會容忍這個一個隱患,在暫時的妥協和退讓之後,遲早會用雷霆手段,將所有的權力收歸己手!藩鎮割據、節度使擁兵自重——誰能保證你將來沒有貳心?


如果想過安生日子,就老老實實地交出兵權,交出封地,平平安安的做個富家翁!不然遲早招來殺身之禍!


二郎神有實力有關係才能夠做到聽調不聽宣,孫悟空這個“野猴子”,大鬧天宮之外被封為“齊天大聖”,看似風光無倆!最後呢?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啊!


【結語】:一切風光榮耀的背後,都是實力的較量和碰撞。多少皇圖霸業,多少風流天驕,最終還是看誰的刀子快啊!


脂肪故事



《西遊記》中二郎山聽調不聽宣。類似與玉皇大帝的關係,類似於諸侯與天子的關係。

諸侯隸屬於天子,卻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皆可自主。諸侯對天子的義務:

一是新君即位,諸侯朝覲天子。

二是君主去世,諸侯要弔喪。

三是每年向天子進貢。進貢的財物價值不高。

四是天子抵禦外敵,平定叛亂。天子命令諸侯要出兵勤王時。諸侯必須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五、天子壽辰、立太子、立後,太后壽誕等盛典。諸侯要送上賀禮。

諸侯對天子可拒絕的有:

一、拒絕天子求私財。

二、諸侯國內部的稅收,歸諸侯所有。天子無權索取。

三、諸侯可不參與天子日常的朝政。

四、諸侯國內的封地。天子不得奪取。如漢景帝削番,就是違背憲法。


天子有生死,故諸侯在新君即位時要朝覲天子。而玉皇大帝長生不老,不存在新君即位一說。故二郎神不用朝覲玉帝。二郎神也不參加蟠桃會、玉帝壽誕。

當然,玉帝與二郎神有矛盾。若是其他聽調不聽宣的三郎神、四郎神。可能會參加蟠桃會以及玉帝壽宴。


楊朱學派


宣和調是兩個意義不同的字。

宣字的原始本意是高聲展讀由天子的詔告或任命,這是一個由上及下的動作,本身就有明令、安排、通知的意思,被“宣”方處於下位,沒有拒絕、議論的空間。

調和宣的本意就不同了,調的原始本意是為達成一致在各方間商議。從中我們可以跟明顯的看出兩者的區別,“調”是建立在雙方同等地位、同等權利的基礎上的,在這裡沒有上下級,各方可以接受,也同樣擁有拒絕、改變、退出的權利。

所以,聽調和聽宣這兩個詞意義差距極大。在《西遊記》中寫到,二郎神對於天庭的安排就是“聽調不聽宣”,由此也可以推斷出二郎神和天庭的關係,雙方的地位。

《西遊記》中有一首詩來寫二郎神,通過這首詩我們幾乎可以將這位大神的形象、事蹟瞭解的差不多了。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

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

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

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

“聽調不聽宣”與詩中的這一句“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口”也是相互照應,互為解說。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二郎神本身對於天庭、玉帝——二郎神的舅舅不怎麼看得上眼,態度上也是一種愛搭不理的樣子,而且天庭方面也是默認這種行為的。由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天庭對於二郎神沒有太大的束縛,甚至可以說,二郎神是獨立於天庭之外的一個存在,玉帝的手在小小灌口打了個彎,被硬生生的折了回去,可見玉帝也不是萬能的。

有人拿《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對比《封神演義》中的二郎神,發現這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所以有人說後來的孫悟空就是從最早的二郎神演變來的。這種說法很有趣,也有極大的可靠之處。其實,不必對比《封神演義》,單單從《西遊記》中兩人的具體情況稍加分析也不難看出這二者有極大相似處,甚至說站穩腳跟的二郎神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對於水簾洞最初的終究追求——約等於土皇帝,且是被真龍天子忌憚、尊重認可的土皇帝。

大概二郎神和他的灌口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個隱形的非典型世外桃源。


最後,從這個問題中我們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漢字的理解、把控、運用,完全不是現在可比的,希望現在人多讀古書經典,多理解漢字,而不是簡單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