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兩棲戰車的性能如何?

窮極一生追尋的大伊萬


63是兩棲戰車是我國研製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款水陸兩棲坦克,也是解放軍第一代專用兩棲作戰車輛。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待,63式確實已顯老態龍鍾,但曾經在其剛誕生的那個年代,63式還是一款比較成功的兩棲戰車。

63式水陸兩棲坦克是我國在參考蘇聯TP-70水陸坦克的基礎上,自主設計研製的一款兩棲作戰裝備。其設計的初衷是應用於中國南方的水網稻田以及江河內水,並不具備現在兩棲作戰車輛普遍具備的海上作戰能力,在現在看來多少有些蹩腳。

該型坦克戰鬥全重18.4噸,充分考慮到水陸兩棲作戰特殊需求,整體設計採用了發動機縱置,動力傳動裝置後置,戰鬥部分居中,駕駛操縱部分位於最前部的佈置,這種佈局在兩棲戰車設計上就是屬於典型的排水型車體,因而早期的63是水陸坦克的水上航速只有10公里/小時,後來經過一次升級改裝後提升至12公里/小時。

63型水陸坦克車體採用特殊裝甲鋼板焊接成型技術,在車體前部裝甲採用傾斜式設計,具有還不錯的裝甲防護水平。在武器使用上主要搭載一門85mm坦克炮,輔助以電力驅動方向機實現炮塔快速360度旋轉,主炮的右側安裝有一挺7.62mm口徑的並列機槍,炮塔上方還裝備有一挺12.7mm高平兩用機槍,全車載彈40發。

歷史往往充滿不確定性,正是由於63式早期更像式一款輕型坦克,而非真正的兩棲坦克,這也就有了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參加南疆邊境實戰的經歷,經歷過戰火的洗禮之後,對於該型坦克的認知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之後在上世紀90年代,63式水陸坦克進行了一次現代化升級,進一步將排水型車體的63式水陸坦克的水上航速提升到15公里/小時,基本上達到了一個水上航速的極限。對於兩棲作戰車輛來說,航速的提升能夠大幅壓縮搶灘登陸過程暴露在敵方火力下的時間,從而提升被命中概率,這也算是術業有專攻吧。

在陸地戰場上,63式水陸坦克因皮薄承受了較為慘重的損失,因此被廣為詬病。其實這樣是不公平的,輕型水陸坦克本身在面對現代反坦克武器心有餘而力不足,換作是任何一款水陸坦克在當時的環境下也面臨同樣的窘境,損失是避免不了的,畢竟防護、火力都無法與主戰坦克相比。

在63式之後,我國與本世紀初期開發出了05系列兩棲車族,涵括了兩棲突擊車、兩棲步戰車以及兩棲相關的作戰支援車輛,新式的05式兩棲突擊車不僅僅水上航速提升到25公里/小時以上,而且在火力和防護上相對63式水陸坦克得到顯著提升,成為我軍主力兩棲作戰車輛,是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合成旅的殺手鐧武器。


鷹鴿分析


63式是經過了實戰的。

南疆浴血的結論,可以在水網稻田和山嶽叢林地帶馳騁。

被指火力不足,高海況條件下不能長距離浮渡,浮渡時不能射擊等等。既然為自己製造,不成就改進好了,改裝以後的63式稱為63A。換了炮,105毫米線膛炮;火控換為穩像式,加裝了熱像儀;在水上的速度和行程均有提高,可以在浮渡時射擊,當然重量也從18.5噸增加至22噸。

軍事需求從是第一位的,要不然我們不會如此折騰一款老坦克,有核心利益要維護,改進後的63A基本滿足了戰鬥性能需要。當其時,手中似乎也只有63式好用慣使,是一件使慣的傢伙什。一款成熟的裝備,從生產到使用和維護,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和提高,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63式的壯年時代,也可以說,當時水平在國際上也是不俗的。

我們知道,63式為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一款水陸兩棲坦克,在研製時,也借鑑了前蘇聯PT76,PT76如何?至今猶在使用,能滿足作戰需要,就是好裝備。反之一味求新,只會留下教訓。

坦克新裝備從研製到成熟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拋棄舊裝備不要,即要留下裝備空窗期,所以此種思想是相當有害的。魂舞大漠在網上常自看到不少人討論,63式幾十年的老掉牙裝備了云云,其實正是不懂裝備更新換代的規律,更不知63式有多麼成熟,威力有多大,一款坦克能浮渡,想想吧,想想也是威力剛剛的。


魂舞大漠


作為PLA的第一代兩棲坦克,63式是非常成功的一款裝備,從1964年服役至今已經56年了。並且直到2000年後仍然有發展出新型號(03P兩棲坦克)。

63式是前蘇聯PT-76兩棲坦克的國產發展型號,換裝了85mm坦克炮,也就是62式輕型坦克上那個炮,其實就是T-34-85的炮,不過考慮到水上射擊的需求,加裝了制退器。

與同時期的一些其他的兩棲坦克採用的船型結構不同,PT-76與63式選擇的是坦克結構,這樣坦克的防護更好也利於搭載更大口徑的火炮,從76mm炮到85mm炮。

20世紀80年代服役的改進型63A坦克甚至換裝了105mmL7坦克炮,擁有了足以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正面擊穿主戰坦克的能力。除主炮外,該車的炮塔,車身等都有變化,炮塔變成了焊接式炮塔,並更換了火控系統,車身做了一些修改水上航行更快。

(L7標誌性的抽菸器看到沒?)

新千年後發展出的03P型水陸坦克安裝了一門105mm低後坐力炮,2000米距離上穿甲深度為460-500mm,在未來通過改進彈藥等方式仍然能維持接近主戰坦克級別的穿甲能力。

除了基本的兩棲坦克型號以外,63式還發展出了包括兩棲輸送車,兩棲步兵戰車,兩棲指揮車,兩棲回收車,兩棲迫擊炮等等車型,也就是63式裝甲車族,89步兵戰車車族等。在ZTD-05兩棲戰車出現之前,PLA所有的兩棲作戰車輛都是63式及其改進型。

該車的基本設計非常優秀,直到今天仍然是PLA海軍陸戰隊的主力裝備。


戰鬥機解說家


63式水陸兩用坦克,是在參考蘇聯PT-76水陸兩棲坦克的基礎上,自行研發改進而來,裝有1臺水冷柴油機,有簡單的水上噴水推進裝置;水上最大航程120公里,最大速度每小時10公里左右,因此具備一定的水上航行能力,能抗水面上的3級風浪。
軍方通過對63式的使用,發現85毫米炮儘管口徑較小,但由於源自陸軍版本的反坦克炮,威力還是比較大的,公路最大約6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遠超50公里的59式中型坦克,說明63式水陸坦克其實適合陸戰,但最大公路行程卻只有350公里。
63式的戰鬥全重僅有18噸,但卻需要4名乘員,可見63式水陸坦克是一型落後的裝備,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重機槍,以及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
主戰武器是1門85毫米加農炮,得極力避免在水上橫向打炮,如果一不小心,僅重18噸不如當下22噸04式步戰車的63式水陸坦克,就會發生嚴重側向傾覆的悲劇。
原因就陸軍版本的85炮後坐力大,而63式水陸坦克的橫向抗傾覆力矩小,且本身分量太輕才18噸所導致,所以63式最怕在水中打橫炮,擁有響亮的“水陸兩棲坦克”的大名,不在水中打炮,難道非要到陸地打炮不成。
戰時搶灘登陸,肯定得在水中打炮,畢竟敵灘頭陣地,配備了大量榴彈炮、大口徑反坦克炮,包括反坦克導彈,因此63式水陸坦克18噸的重量,甚至都不如22噸的04式步戰車抗打耐操,只能實證63式作戰性能已經非常落後。
目前,裝備有1門100毫米主炮(可發射炮射導彈)、1門30毫米機關炮、1挺7.62毫米機槍的04式步戰車,已成為我軍陸軍的機械化部隊的主戰裝備,伴隨99/96兩型主戰坦克作戰。
04式步戰車,在車首前下方安裝有大型防浪板,車尾門下方兩側具有兩個噴水推進器噴口,具有較佳的浮渡性能,戰時軍方有意用04式步戰車來取代63式水陸坦克,但並未將其命名為“水陸兩棲步兵戰車”,和平年代隱藏實力使然,就讓不能打橫炮的63式水陸坦克進博物館吧,在武器裝備更新的背景下。

國平軍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一改戰爭時期的利炮重甲的設計思路,為在東歐應對來自北約威脅,打造了一款輕型水陸坦克,即著名的PT-76兩棲坦克。隨即這款坦克被出口到十餘個國家,中國在50年代中期更是獲得了一大批。
不過,PT-76坦克卻沒有得到廣泛應用,主要因為沒有配套的零件和後勤設施,所以到了60年代初期,以尚未規模服役的62式坦克為模板,兼參考PT-76的設計靈感,中國第60研究所和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201所)打造出代號WZ211的水陸兩棲坦克,即63式兩棲坦克。 63式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水陸兩棲坦克,相比於原始型的PT-76更加適用於中國的內陸江河湖泊、沼澤和水稻田地形作戰,另外沿海灘塗登陸和反登陸、摧毀敵方陣地防禦設施也是63式的拿手好戲。 63式水陸兩棲坦克於1959年3月和6月先後試製出兩輛樣車,1960年開始小批量試產並交付給部隊試用。通過測試試驗,解決了車體線型和推進效率上存在的問題,新款兩棲坦克出現水上扎頭、發動機過熱等問題也被修復。1963年4月該方案批准設計定型,命名為“1963年式水陸坦克”,並投入批量生產。63式水陸坦克最初在陝西615廠試製,設計定型後轉到重慶256廠生產,1964年開始裝備南方及沿海部隊,為進一步檢驗技戰術性能,63式坦克在1966年4月還曾進行橫渡瓊州海峽的渡海試驗。 看到63式坦克你會覺得十分熟悉,半卵形的62式鑄造炮塔使其最大的特點,以PT-76底盤為母型重新設計的車身保留的蘇式特徵仍然較多。但和PT-76兩棲坦克使用的D-56T 76.2毫米坦克炮不同,63式使用的則是國產化的62-85Tc型85毫米口徑線膛坦克炮,火力輸出能力擁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PT-76因為採用的式舊式的V-6水冷式柴油發動機,動力輸出僅為240匹馬力,而63式則將馬力魔改到了400匹並採用新水道夾層水上冷卻裝置,越野能力也獲得了質的飛躍。具體地,行動部分為6對單輪緣的中空負重輪,履帶板上為雙誘導卡齒,水上航行採用噴水推進器,可在水中轉向和倒車,具有抗三級風和1.2m浪高能力。63式水陸兩棲坦克底盤衍生的變型車包括水陸裝甲運輸車、水陸坦克搶救牽引車等,還曾用於“上游一號”反艦導彈發射車。 重慶256廠還在63式的基礎上搞出了63-I型和63A式兩棲坦克,其中63A計劃始於90年代中期,為應付臺海危機期間的緊急備戰需求,解放軍需要讓63式水陸兩棲坦克擁有適應海上作戰的能力,於是ZTS-63A計劃得到通過。63A坦克全重增至20噸級(原型為18.4噸),車體加長,在車首和車尾增加二個浮箱結構,以增加浮力儲備,車體兩側安裝屏蔽裙板。換裝520馬力新型可變功率柴油發動機,噴水推進裝置亦重新設計,航速超過14千米/小時。換裝新型全焊接炮塔,後部附帶柵欄式屏蔽;改裝帶有炮身抽菸裝置以及炮口制退器的輕量化的低後坐力105毫米口徑線膛炮;配備帶有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儀及夜視儀的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
63A式水陸兩棲坦克的綜合作戰性能,達到世界同類武器裝備的最先進水平,由於近四十年來,世界各國研製的水陸兩棲坦克只有蘇聯PT-76,中國63式和63A式,而像是中國05式戰車都是兩棲突擊車和兩棲步戰車,不屬於兩棲坦克。所以,63A式水陸兩棲坦克也是迄今為止戰鬥力最強大的水陸兩棲坦克,沒有之一。

科羅廖夫


63式兩棲戰車是我國第一代兩棲坦克,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產物,相比於現代化戰爭自然是落伍了,但是在當年還是挺牛逼的。

63式兩棲戰車是我國參考蘇聯的PT—76水陸坦克研製的。PT—76兩棲坦克是蘇聯五十年代的產物,超高的機動性配合一定的火力,在當年很強大,蘇聯連自用帶出口生產了7000輛,幾乎參加了二戰後半個世紀的大多數戰爭,就連九十年代的車臣戰爭都有它的影子。當然咱們的63式要比PT—76牛逼一些,從火力到水陸兩棲的機動性都要比PT—76牛!


63式兩棲戰車的基本參數:戰鬥全重18.4噸屬於陸地上的輕型坦克,乘員4人,最大公路速度64KM/h,水中能抗三級風浪,1.2米高的浪頭,主戰武器是85毫米口徑的62—85Tc式線膛坦克炮,副武器是7.62毫米並列機槍,和59式12.7毫米高射機槍,裝備有夜視儀。以陸戰為主,水下性能為輔,適用於內陸河流、湖泊、稻田等水域的作戰,不能在惡劣的海況下高速、長距離浮渡,在浮渡的時候因為沒有火控系統不能水面開火射擊,因為是輕型坦克皮薄,陸戰的時候防護力低比不上重型坦克。這些性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比較牛逼,在現代就不夠看了,當然在一些落後的地方,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中還是比較厲害的。

63A式

63式參加過越南戰爭,針對一列問題,在90年代研發了改進型63A式水陸坦克。63A換裝了威力更大的105毫米主炮,而且能夠發射激光制導的反坦克導彈,換裝了動力強勁的新型發動機能夠以14—15公里/小時的最大速度前進,還增加了兩個浮控箱提高了在惡劣天氣下的水域浮渡能力,配備了雙重—通道穩定計算機處理火控系統,所以在浮渡的時候可以在水面上對岸上目標開火射擊。

05式

隨著軍工科技的進步我國現在更是裝備了更加先進的05式兩棲突擊車。63式,63A式已經過時了。


鐵血戰史1927


63式兩棲戰車,正式名稱實際上是63式水陸坦克(這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有用於兩棲作戰的裝甲車輛都可以稱為兩棲戰車),曾經也是世界上最強的水陸坦克——不過比較對象有點少,因為當時世界上只有兩款水陸坦克,另外一款就是63式研製時的參考對象:蘇聯PT-76。

63式水陸坦克戰鬥全重18.4噸,乘員4人,公路最大時速64公里,水上最大時速10~12海里,1.2米浪高下可以正常浮渡。武器為一門85毫米的62式線膛坦克炮,7.62毫米並列機槍和59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各一挺

眾所周知的原因,使我軍有著強烈的水陸坦克研製需求,所以在50年代引進少量PT-76後,就開始以其為參照,僅用了4年時間就研製成功,並在性能上實現了對PT-76的全面超越。例如主炮為85毫米線膛炮,威力超過後者的76毫米炮;40英里的時速也超過了後者的27英里;裝甲防護同樣強於後者(不過相比主戰坦克聊勝於無,這是水陸坦克減重需要的限制);浮渡能力優秀,曾經在1966年橫渡瓊州海峽。另外63式不能在惡劣海況下高速度、遠距離浮渡,簡陋的火控系統也使其不能在海上開火射擊。

63式服役的年代,中國海軍沒有可以直接把主戰坦克送上岸的的大型船塢登陸艦,沒有兩棲攻擊艦,所以只能用能夠以較高水面速度上岸的水陸坦克作為兩棲作戰的突擊力量,以減少敵人岸基火力(岸炮、反艦導彈、飛機、水雷)對登陸艦艇編隊的威脅 。這種只有輕型坦克水準的武器,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1974年1月28日,為了遏制南越對西沙群島的侵略行為,廣州軍區獨立坦克營第二連的9輛63式水陸坦克和1輛63式裝甲運輸車分別登上剛剛在西沙海戰中收復的甘泉島(2排)、珊瑚島(1排)和金銀島(3排)。當時剛剛收復的西沙諸島沒有守備工事,重武器也一時上不了島。水陸坦克的到來,大大加強了島上的防禦力量,擔負著固定重火力點和機動抗敵登陸的重要任務。由於其85毫米炮威力大,足以將南越軍的登陸艇和兩棲車消滅在水際灘頭。

由於西沙各島當時沒有碼頭且礁多盤多,運輸坦克的LSM-1型中型登陸艦無法停靠,故63式水陸坦克只有浮渡4000米上岸。

雖然南越當局未敢輕舉妄動,63式水陸坦克並未得到實戰的考驗,誠為可惜,但其對保衛西沙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碼頭的逐步修建,島嶼守備力量日漸增強,更強大的59式主戰坦克登島駐防,63式水陸坦克於1975年5月22日撤離西沙。

西沙群島上備戰的63式水陸坦克部隊




1979年,廣州軍區的水陸坦克團第一營又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2月17日,第一營強渡巴望河(中越界河),第二連和第三連沿水口(中國)——復和(越南)公路高速穿插,但由於缺乏步坦協同訓練,很快超越步兵,遭到越軍反坦克火力阻擊,先後有5輛坦克被擊毀擊傷,亦摧毀越軍多個火力點。

水陸坦克團第一營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參戰路線

第一連在迂迴越軍側翼時,以坦克炮支援步兵壓制阻擊之敵,越軍反坦克小組利用甘蔗地掩護,隱蔽接近,以火箭筒先後擊傷7輛坦克。

隨後我軍改變戰術,“以小股對小股”,損失慘重的水陸坦克第一營整編為一個連,配合步兵肅清了復和敵軍。在三天激戰中,水陸坦克共擊毀越軍火炮7門、火力點148個、火箭筒47具、汽車2臺。其機動性和威力都得到了部隊認可,但防護性較弱的缺點也暴露無遺。水陸坦克團第一營26輛坦克,先後有18輛坦克戰損,犧牲29人、受傷57人,傷亡過半,失去繼續作戰能力,只得撤回國內休整:

水陸坦克團第一營參戰坦克出擊

營部及一連:

108車被擊傷,車長莫國慶、炮手歐業勝犧牲,駕駛員杜正培、炮長凌偉富負傷。

107車被擊傷,炮長廖金水犧牲,排長尹石生、駕駛員劉秋林、炮手劉忠誠負傷。

101車被擊傷,連長溫勇犧牲。

102車被擊傷,指導員屈世芳等4人負傷。

109車被擊傷,營長塗德保負傷。

110車被擊傷,營教導員袁政如負傷。

此外被擊傷的還有103車、104車、106車,犧牲的有車長陽榮生、駕駛員潘寶聯、蘭運江、陳章躍、炮手黎宏輝(所屬車輛不明)。

二連:

202車被擊傷,炮手賓光華犧牲。

203車被擊傷,炮長林福林犧牲。

204車被擊毀,排長邵江寧、炮長馮厚興、駕駛員陳樹民、炮手孫孝明全部犧牲。

205車被擊傷,車長梁洪強負傷。

206車被擊毀,車長陳建新、炮長成錦全、駕駛員謝一波、炮手吳豐真全部犧牲。

201車被擊傷,連長嚴凡軍、駕駛員呂志平、炮手趙金虎負傷。

第三連303車被廣州軍區授予“英雄車”稱號;排長鬍琪忠被廣州軍區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三連:

303車被擊傷,排長鬍琪忠負傷,炮長潘國武、炮手馬普明犧牲。

308車被擊傷,炮手吳建明負傷。

302車被擊毀,指導員唐天月、車長葉桂東、炮長黃鈞海、駕駛員黎太陽、炮手鄭偉明全部犧牲。

搶修組裝甲車被擊傷,技術員蒙許生和戰士鍾世榮犧牲。

面對這份長長的傷亡名單,可想而知,如果真的用於海峽登陸作戰,面對反坦克火力更加強勁的對手,63式的生存性實在不容樂觀。但當時國內技術限制,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63A式水陸坦克,外觀上比63式“洋氣”多了

隨著我國軍事科研技術的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後又研製了改進型63A水陸坦克,其性能更上一層樓,圓形鑄造式炮塔被焊接式炮塔取代;主炮升級為105毫米線膛炮,可以發射激光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增加穩像式火控系統和熱像儀,可以在海上浮渡時開火;各種車載設備和電子儀器都全面優於63式,當然防護水平一般的固有缺陷依然存在。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從外形上看,63A和63區別很大,但實際上大部分63A都是用63翻新改裝的。

目前隨著更新式、更先進的05式服役,63式已經完全退出現役,但仍有部分63A式承擔著兩棲突擊的使命。


海軍史研究會員


用該說湘軍和I川軍最能打仗膽量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