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白白送死?

用戶74196908202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沒有不怕死的。

古代戰爭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沒有選擇或者是為了更快的獲得軍功。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炮灰,一場戰鬥下來,能夠活下來的人不會很多,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戰士的死亡率是極高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方陣作用極大,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一把筷子很難被折斷,戰鬥方陣起的作用就是把無數個體的能量集中起來,通過方陣的變化運轉把個體的力量集中整體釋放出去。

以方形戰陣為例,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通常持長矛盾牌,起到方陣的防禦作用,需要直接面對敵人的箭矢攻擊,需要直接面對敵人的戰馬衝擊,需要直接面對敵人的戰車衝擊,以血肉之軀築起方陣的第一道防線。

方陣分為前鋒,兩側側翼,後衛。方陣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戰鬥的過程中,不斷的交替掩護,交替進攻,進行有效的絞殺。方陣在正面的大規模對決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方陣的移動速度慢,機動性能不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慢慢的隨著戰爭的發展被戰車、騎兵戰術所替代。方陣在大規模的戰爭中應用越來越少,在冷兵器時代,小規模的防禦戰爭中,應用頗多。

方陣的應用雖說越來越少,但方陣並沒有被歷史所淘汰,而是變換了形式,現代戰爭中的搜索隊形,進攻隊形,都是由方陣所演化出來的,冷兵器被熱兵器所代替,但戰爭中所應用的戰術思想並沒有被時代所拋棄。方陣間的對決,被重騎兵輕易突破,重騎兵被輕騎兵輕易圍剿,戰爭的進程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的在演化。傳統的線性梯次防守,已經不適用於現代戰爭了,最經典的戰例就是美國利用空襲,空投,直接攻擊伊拉克的戰術戰略重地,直接破壞了伊拉克的防守體系。空海一體戰是美軍早年提出的一種進攻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又變成了空天一體戰,也許再過若干年,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太空地球一體戰,戰爭是殘酷的,無論何種形式的戰爭,都有衝在第一排的士兵,都會有很多人變成冰冷的屍體。


黑炭頭鴨


現在的我們對於戰爭的印象多數是錯誤的,因為很多時候導演並未認真考究,而是簡單追求視覺效果。古代戰爭往往被刻畫為“一群人拿著武器互相對沖,然後一番混戰”。

其實古代戰爭出現了隊列式作戰(陣型)之後,冷兵器時代的野外戰場交鋒就由簡單個人勇武(流氓打架)改由團隊作戰(軍紀如山)為主導了。古今中外的冷兵器陣型多不勝數,兵種也五花八門,按使用武器的殺傷方式可分為近戰兵種和遠程兵種;近戰兵種裡,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士兵就是刀盾兵。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前幾排)的就是刀盾兵,左手執大盾(士兵站立時將盾牌下端放置觸地,以便節省力氣)右手執刀或短劍。

刀盾兵進可攻退可守,進攻時,用盾牌保護自己防禦敵人的弓箭、飛石襲擊,衝向敵人的隊列,然後用刀或劍近身攻擊。除了盾牌之外,他們身上還會有半身重甲,主要是頭盔和肩甲、胸甲等防護上半身為主的,目的就是防止敵人的弓箭殺傷。

刀盾兵往往是選擇身體強壯的老兵(打過仗殺過敵人的)擔任,他們的飲食也是僅次於騎兵和弓兵的,營養豐富身體健壯,見過血精神堅韌,平時操練多時,進退有序,故在集團衝擊時具有很大的威力。若是精神狀況、身體條件、裝備和操練水平不佳的軍隊,一個照面就會被沖垮。出現幾百人追擊上千上萬人都不稀奇。

因此古代的第一排士兵其實往往是挑選出的精兵,自身裝備防護能力很強,打過仗無懼生死,才有資格站前排,所以他們並不怕死。


英熊不問出處


其實怎麼說呢……古代戰爭第一排的士兵也不見得就肯定吃虧,這個你得分不同的歷史時期來看,這裡可以泛泛的談一下。

就拿春秋時期來講吧,當時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戰車在前面衝鋒,後面跟著小兵。駕駛戰車的往往是低級貴族“士”,一部戰車一般配屬60到70名“卒”,這種情況下的交戰帶有很強的程序化與公式化痕跡,雙方前進後退,兵器搏擊都有一定的約定俗成乃至固定套路,比如如果對方的戰車損壞則己方應當幫助他們修理,和自己交手的“士”如果掉頭逃跑則不能窮追不捨(當然這個臨陣脫逃的“士”回去以後也別想在自家鄉里混了)。這種形態下的戰爭,站在第一排駕駛戰車其實也不見得有多吃虧。

到了戰國時代戰爭變得日益殘酷與血腥,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看起來似乎被殺傷的概率要大得多了,這時候就得祭出新辦法新舉措了。這些新辦法新舉措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用到了明末清初,不外乎如下幾條:

一是站前排的士兵裝備與防護更好,比如明清戰爭時期帶頭衝鋒的百甲、披甲往往都裝備著兩層棉甲與加厚盾牌,而衝擊距離最遠被彈面最大的騎兵則更是在東漢初期就完成了甲騎具裝化;

二是靠功勞與賞賜激勵,比如戰國時期秦軍的斬首記功制度,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有更大的概率能夠斬得敵人首級,斬首後經審核就可以封爵賜田,使得想靠戰爭改變自己盧瑟命運的冒險家們紛紛選擇站在第一排玩一把富貴險中求;

三是靠工事與掩體,比如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就已經開始出現的野戰築城體系,擺在軍隊陣列前方的鹿角、鹿砦可以作為有效的掩體與遮蔽物,有效地降低第一排的士兵中招的概率。

總的來講,安撫站在第一排士兵的方法跟現代企業老闆安撫員工的辦法本質上沒什麼區別,無非一是物質激勵,二是裝備保障,坑都給你挖好了,你就在第一排安安心心的當炮灰吧。


軍武次位面


古代戰爭以陸戰為主,按作戰功能分士、卒

兩種,卒基本是手持武器佔在前排拼刺刀式

戰鬥。雙方刺刀見紅,輕則斷胳膊少腿缺耳

朵,重則以命相博犧牲陣前成為烈士。何為

烈士呢?《莊子.秋水》裡講:“白刃交於前,視

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那麼為啥有那麼多

烈士呢?在下認為一軍之長也就是軍隊首長灰

常重要,誠如《亮劍》裡李雲龍辯文答辯裡

所講:“狹路相逢勇者勝”。當然這是指的烈

士之勇,但這還不夠,都成烈士了那還靠誰

奪取最後的勝利!所以保存實力講究技戰術消

滅敵人保存自己才是戰爭之永恆。我們偉大

的祖先;孫子、孫臏、張良、韓信,等等許

多戰爭大師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當一支軍隊

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仍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無論從排在前列的士兵騎在馬上的軍士乃至

在戰車指揮作戰的首領無不歡欣鼓舞、慶祝

勝利、撫卹烈士親屬、告祭烈士之亡靈,再

加上論功行賞、封官晉爵,此時死者已矣,生

者慶幸,都有了歸宿。隨著時間一長,生者對

死亡的恐懼就會淡化,對在戰爭中繳獲戰利

品獲得榮譽充滿了期待,這會促使他積極向新

兵炫耀戰爭功績,傳授戰爭經驗使下一批成為

排頭兵的戰士對戰爭充滿了期待!這應大於恐懼


那措多吉松巴扎黑


第一排一般都是盾兵配斷刀。第二排是長槍兵,最後是弓箭手。對面陣容應該也是這樣!開始衝鋒前弓箭手都會先射幾波消耗一下兵力。在衝峰的時候你想一想誰會最先收到傷害??而且越有經驗的老兵越不會收到傷害,先死的都是一些新兵,另外前排的士兵也都是最精銳的,也是待遇最高的。如果前排是騎兵的話也不怕,那就是比速度了,速度越快越安全。因為弓箭只有在弧形射擊軌道上才能射的更遠。有人問騎兵的馬不怕中箭麼???別忘了騎兵的馬也是穿盔甲的。


用戶22922515713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其實,古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大多數打仗的時候跟流氓群毆差不多,交火後就是雙方第一陣營混戰了,站在第一排其實並不會第一個死。

事實上,第一排的士兵的配備和伙食還是非常好的,活下來之後記功也會非常多。在我國秦漢時期,都是平民當兵,奴隸負責生產勞動,能站第一排作戰也是一種榮譽。

很多人只是被戰爭電影中的密集方陣作戰給迷惑了。就拿中國古代戰爭來說,兩軍衝鋒前一般都會弓箭互射一陣,而那時陣列第一排的士兵就會憑藉配備精良的盾牌擋住弓箭,反而後排射箭的士兵很有可能被射死。


中國保安協會會長


主要原因不外乎有這樣幾個方面:古代打仗站第一士兵都是富有經驗的老兵,練就了不怕死的個性,二是戰鬥一旦開始,每個隊伍裡後面都有督戰隊員,後退必殺,所以必須奮勇爭先。三是站在一排隊員平時待遇更好,而且立頭功機會更大,還要可能加官進爵,既使不幸犧牲了,戰後也會恩及子孫後代。故爾在古代戰爭中,能站在第一排或前排是一種無尚榮光,既能惠澤自己,讓自己一戰而出人投地,同時萬一不幸陣亡,也能惠及後代,答案顯而易見!


佐羅160434105


哪個人不惜命?但是戰場是你死我活的地方。已經排在第一排了,你不殺敵,敵就殺你。況且隊伍裡應該都有督戰的,前進是死,後退是亡,與其被督戰的殺了,不如向前衝,光彩的犧牲。雖說是犧牲,也保不齊還能有一線生機,順帶著立功。另外,戰場上,人的信仰,意志,都是決定這支隊伍的戰鬥力是否頑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