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本來要慈禧殉葬,可最後又為何放棄了?

幻紫狐狸


咸豐皇帝(奕寧)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7位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老公,也是歷史上的“四無”皇帝(無遠見、無才能、無作為、無膽識)。

由於咸豐被酒色掏空了身體,加之洋人的入侵,驚魂失措的他,逃到避暑山莊沒多久就掛了,咸豐死時年僅31歲。

在咸豐臨死前,他本來打算殺了慈禧,或者讓慈禧殉葬,到後來卻改變了主意,因此也造成了後來慈禧把持大清朝政48年的歷史。

問題來了,咸豐當初為何沒殺慈禧呢?

話說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咸豐為了躲避洋人的炮火,命弟弟鬼子六(奕訢)留京議和,自己帶著一些大臣,以及皇后、妃嬪和幼子,以“木蘭秋獮”的名義,自圓明園倉皇逃亡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皇帝和慈禧)

到了避暑山莊後,咸豐以遇到危險的“鴕鳥把頭埋在沙灘”的精神繼續和妃嬪尋歡作樂,身體不行就喝鹿血吃春藥,反正是抱著活一天,樂一天的人生觀。

這樣做無疑是找死。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即1861年八月,咸豐的身體徹底垮了。

就在病入膏肓,一病不起之際,咸豐想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之舉殺掉慈禧。

原來咸豐只有一個嫡子同治(載淳),當時同治只有6歲,這和漢武帝去世前,他的兒子劉弗陵一般大。

而劉弗陵的母親鉤戈夫人只有26歲,漢武帝為了防止“母壯子幼”干涉朝政的事情發生,在去世前賜死了鉤戈夫人。

咸豐面臨的情況和漢武帝時的情況極其相似,此時慈禧也是26歲,於是咸豐下定決心要殺慈禧。

(慈禧哀求咸豐)

但咸豐不是漢武帝,他沒有漢武帝的果斷和英明。

當慈禧得知消息後,哭哭泣泣跪在了咸豐面前,用女人特有的柔弱和苦情打動了咸豐,咸豐最終改變了主意。

說實話,咸豐最終能放過慈禧,也有他最終想出了一套完美辦法的原因。

為了防止慈禧干預朝政,咸豐可謂煞費苦心。首先他為年幼的兒子留下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輔政大臣。

同時為了防止“八大臣”權力過大,避免造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咸豐賜給慈禧和皇后慈安各一枚印章。

(慈禧本沒有印章,她的這枚是小皇帝的,由於小皇帝年幼,暫時由慈禧保管)

(肅順被關押)

咸豐遺詔寫得很清楚:我去世後,由顧命八大臣輔佐小皇帝,朝中大事由八大臣決策,但必須有東、西兩太后蓋章方才有效。

這樣一來,八大臣和東、西兩太后相互制衡和約束,誰也不能說了算,誰也不能一方獨大。不得不說,咸豐的這個制度相當完善,可以說是無懈可擊。

然而咸豐剛死沒一個月,慈禧就用計謀,和小叔子奕訢相勾結,把剛回到北京的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為首的肅順被砍。

慈禧這個27歲的女人,竟然幹翻了老謀深算45歲的老男人肅順等人,我不得不說慈禧並非池中之物。講真肅順活著,慈禧真不敢為所欲為,可是……

當時李鴻章扼腕嘆息道:“此大清自毀長城矣!”

(慈禧太后)

綜上所述,儘管死前咸豐有千方百計,最終沒都鬥過慈禧的一條妙計。假如咸豐臨死前果斷把慈禧砍了,哪有以後慈禧的禍國殃民呢?咸豐的婦人之仁,最終葬送了大清王朝。


秉燭讀春秋


咸豐雖然在歷史的評價不好,但咸豐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咸豐也不傻,只是沒有能力而已,在位期間也有看出慈禧的政治野心,有過自己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但是最後為什麼又放棄了呢?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咸豐是道光的第四子,但他三位哥哥都早逝了,所以他成為了實際上的長子。咸豐奕詝的皇位競爭者是他六弟奕訢,一個仁厚賢德,一個聰明機變,最後咸豐在皇位競爭中勝出。

慈禧17歲入宮,慈禧戲唱得不錯,咸豐又喜歡唱戲聽戲,對慈禧寵愛有加,一路摸爬滾打,從蘭貴人一路升為懿嬪、懿妃、懿貴妃,加上其他的嬪妃的肚子也是不爭氣,並生下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同治。慈禧在後宮的地位急劇上升,大有趕上慈安太后的趨勢。

咸豐剛即位是比較勤政的,也想有一番作為,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內憂有天平天國運動,外患則有列強聯軍入侵,在連續的幾次打擊下,他索性徹底放棄,沉迷酒色,還吸上鴉片,天天麻痺自己,無心處理朝政。

慈禧善長書法,於是咸豐帝經常口授,讓其代筆批閱奏章,並且允許懿貴妃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這就讓慈禧有機會接觸到朝政和參與其中,引發很多朝中大臣的不滿。

英法聯軍入侵,二次鴉片戰爭。咸豐被列強嚇破了膽,不但沒有組織軍隊抵抗,反而慌忙攜帶老婆、子女及王公大臣以“巡狩”為名逃往熱河行宮,導致聯軍進入北京城,燒殺搶掠,殘害百姓,還把圓明園洗劫一空。

在熱河期間,咸豐依然尋歡作樂,縱情聲色。不久咸豐便病倒在床。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才開始考慮身後之事。咸豐共兩個兒子,次子出生即夭折,只剩下載淳一個兒子,載淳成為繼位的唯一人選,就是後面的同治帝。

可當時同治是6歲小孩,咸豐明白歷史上子少母壯,導致朝綱禍亂的不少。所以咸豐猶豫了,不知如何是好。同時不滿慈禧干政的肅順等大臣,乘機提議,希望咸豐學習漢武帝殺母立子,除掉慈禧,以免為清朝帶來禍患,咸豐於是有了死前除掉慈禧的想法。

但是咸豐最後沒有下定決心除掉慈禧,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需要制衡當時政治勢力。

當時朝中大概分為三股政治勢力:

一是以肅順為首顧命八大臣

。他們是由宗親貴族和朝廷重臣所組成,把持朝政大權。咸豐帝定好了顧命八大臣的人選,卻沒有給以掌握實際權力的名份。八人的身份是“贊襄”,就是顧問的意思。沒有真正的名分。是咸豐帝制約八大臣一種方法之一。

二是帝胤勢力。即咸豐兄弟政治勢力,尤其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年富力強。特別是六弟奕訢,就差一點在皇位爭鬥中勝出,後面被咸豐帝免去了重要職務,他可以聯合眾兄弟和在京大臣,也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三是兩宮太后勢力。同治帝才六歲,不能親政,頒發詔諭、批發奏摺須經慈安、慈禧兩太后鈐“御賞”、“同道堂”(咸豐所留)兩印才能生效,所以真正的朝政是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共同執掌。

咸豐帝這樣安排的本意是好的,讓八大臣和兩宮太后能相互制約,避免出現一方專權的局面。兩宮太后中的慈安性格柔弱,又不喜朝政,只能靠慈禧來牽制八大臣的勢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咸豐死前沒有殺掉慈禧的主要原因。

但是政治勢力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相當,比如在這三股政治勢力中,兩宮太后的實際權力大於八大臣。三股勢力中,帝后力量更佔有優勢,他們聯合帝胤勢力起來共同對付八大臣,打破這種政治勢力的制衡,後面事實也證明這一點,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打倒了八大臣,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政治格局。

當然還有咸豐個人因素在裡面:對慈禧感情深厚和不想載淳年幼無父母。咸豐對慈禧感情還是很好的,畢竟寵愛陪伴了十幾年,還替他分憂國政。加上咸豐自幼喪母,一直因失去母親而悲哀,所以他不願意看到年幼的載淳同時失去父母。

所以說咸豐本來想除掉慈禧,可最後又放棄了。上面個人因素只能說有一定影響,但是主要的因素是為了當時政治勢力的制約平衡,政治因素永遠大於個人因素。


叨說歷史




咸豐接手的大清本就是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再加上英法聯軍的入侵,導致他一蹶不振,甘做鴕鳥,終日縱情聲色,甚至還染上大煙癮,荒廢朝政,將批閱奏章的政務交由慈禧處理,慈禧因此逐漸開始干涉內政,擁有了權力。

眼看著慈禧一天天坐大,而咸豐的身體又每況愈下,咸豐的心腹大臣肅順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為避免日後出現女主臨朝,外戚干政的隱患,肅順建議咸豐效仿當年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乘早除掉慈禧,咸豐權衡之下,最終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如下。



第一,咸豐的性格所致。咸豐這個人自幼身體不好,缺乏安全感,性格比較軟弱平庸,缺乏漢武帝那樣殺伐決斷的魄力。立子殺母的做法雖然野蠻粗暴,但是不得不說確實很有效,可惜咸豐婦人之仁,念及舊情,不忍對慈禧痛下殺手。

第二,咸豐沒想到自己如此短命。肅順在提出這條建議的時候,正值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西狩承德,此時他30歲,正值壯年。因此咸豐覺得,後面的路還很長,漢武帝當年也是在彌留之際才作出決定的,所以他不急於一時,把這件事給壓了下去。哪知咸豐只活了31歲,此時再處理羽翼漸豐的慈禧,也是有點力不從心了。



第三,咸豐有他的如意算盤。咸豐病重之際,遺命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佐幼主,總理一切政務。同時,咸豐又將“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象交給慈安慈禧東西兩宮,一切諭旨必須加蓋兩枚印章方可生效,這樣既避免了八大臣一手遮天,又防範了東西二宮女主臨朝,起到了完美的制衡效果。

咸豐對這個安排是很滿意的,他自認為兩全其美,既不用效仿漢武帝的野蠻行徑,又確保了幼主載淳的帝位穩固,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達到了權力過渡的目的,所以他也安心的駕鶴西去了。可是佈局是一回事,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就在咸豐屍骨未寒之際,慈禧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陰謀發動辛酉政變,將八大臣革職查辦,開啟了她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統治。

西嶽頑石~慈禧死後,有人寫了這樣一副輓聯:垂簾二十年,年年割地;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西嶽頑石


咸豐不是放棄了,而是在那種局勢下,他已經無法駕馭整個朝庭政局。

首先說一說慈禧,當時後宮佳麗眾多,她並不出眾,為什麼能受到咸豐的寵愛,主要還是載淳,其實大家都知道古代皇朝裡最講究的就是子嗣這一塊,慈禧也正是憑著咸豐唯一的兒子,母憑子貴,才得到咸豐皇帝的重用。但是靠這一點還是不能確定慈禧的地位的,還要看看當時的政局。

咸豐接手大清之時,正逢大清國本已是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外來英法聯軍的入侵,無法敵擋,使得咸豐無力、也無心於朝政,慢慢的將政務交由慈禧處理,這個也給慈禧專政埋下了伏筆。因為此時慈禧已開始新建屬於自己的政團。

清醒的大臣肅順最是清楚當時的朝綱,所以在咸豐的身體越來越不如意之時就密見了咸豐,並把慈禧的種種和歷史上會不會出現女皇帝的事情都說的清清楚楚,此時的咸豐雖然每天大煙為伴,但心裡也是非常清楚女主臨朝、外戚干政的後患,但咸豐並沒有採用此法。

第一,此時的慈禧已羽翼漸豐,朝庭政務已不是咸豐能左右的事了

第二,咸豐的心裡還是有著慈禧的地位,原因有兩,一個是他是載淳他娘,第二政務還是離不開她。

第三,咸豐已知命不長了,而此時的朝綱也只有慈禧才能立挺一面,所以他在遺命裡就有八大輔臣,兩宮皇后,這些大家互相防範,互相制衡,等待載淳長大。

所以說,人算不如天算,咸豐臨走的十全十美的安排,就讓慈禧的手段給毀滅了。首先是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八大輔臣幹趴下,然後殺了慈安,也由此開始了她的半個多世紀的統治。


文思物語


咸豐皇帝本來要慈禧殉葬,可最後又為何放棄?

咸豐皇帝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在位1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

他原本要慈禧殉葬,可是最後為什麼放棄?

其實理由也是顯而易見的,咸豐皇帝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出於清朝的統治和未來的考慮,他不能這樣做。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咸豐皇帝為人如何。

咸豐是一位勤於政事的皇帝,在位積極處理政務,他罷免了主和派耆英等人,提拔敢於擔當的肅順,企圖扭轉局勢。而且果斷斬殺科場舞弊官員,掃除腐敗之風。

在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咸豐採取了強硬的壓制措施,防止國家陷入混亂。

列強入侵中國後,他也意識到國家工業發展落後問題,因此注重吸取西方文化。

種種事件,說明咸豐皇帝並不是一個無作為的皇帝,而希望清朝江山穩固。

但他的能力有限,無力扭轉清朝頹敗的局勢,因此清朝日漸衰落。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解釋咸豐皇帝為什麼原本打算把慈禧太后殉葬,但是後來又放棄了。

假如慈禧太后被殉葬,那就相當於國母不存,而新皇帝過於年幼,大清的皇權將會面臨被瓦解的危險。

當時,清朝的統治面臨內憂外患,內部農民起義,外部列強入侵,如果連自己的“老窩“裡也出現殉葬太后的醜聞,那麼無異於引火自焚。

況且歷史上極少有殉葬太后的,帝王很好面子,所以說殉葬慈禧的想法有點荒誕。

在1861年8月21日,咸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

載淳是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唯一的兒子,當時的年齡很小。

如果咸豐殺了慈禧,那麼載淳就被奪去了母愛,而且失去了母親的支持,朝廷可能會出現大亂。

更何況,當時殉葬已是落後的觀念;而且,夫妻一場,焉能無情。


所以說,咸豐帝放棄殉葬慈禧是合理的正常的,並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

普通人尚且可以這樣做,帝王更會如此。


東方大史


清朝自鴉片戰爭被英國人洞開國門後,就屢屢受到列強入侵,整個中國近代史成了捱打史、屈辱史。

國人心中為此感到憋屈,就把晚清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當做出氣筒,讓她為中國遭受的屈辱背鍋。

其實中國的捱打是因為封建制度的落後導致的。此際不管換誰來領導中國,封建制度不變,捱打的命運就不會改變。


而且無論是載灃是慈禧還是別的滿清貴胄站到那個位置,都要拼命維護自己的群體利益,決不會有勇氣、有勇氣也缺乏能力進行壯士斷腕式的改革。

但大家不管那麼多,總要有一個人負責。於是提起慈禧,大家都恨之入骨,恨不能抽筋剝皮。恨不能當初咸豐死的時候,就讓她殉葬。

但慈禧死了,慈安就能搞明治維新嗎?肅順和奕訢會搞政治改革嗎?國家不還是照樣被列強胖揍嗎?

再說,歷史上,咸豐根本就沒有讓慈禧殉葬的打算,所謂讓慈禧殉葬的說法,是後人臆測、杜撰出來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是在咸豐年間,清朝根本就沒有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開始於中國的奴隸制社會,殷商和周朝的時候,殉葬制度非常盛行。統治者生前享用的美女,還依依不捨,要帶到那邊繼續佔有。據說周幽王死後就有上百個美女殉葬,大多是自己的皇后和愛妾。

此後中國曆代統治者繼承了這個光榮傳統,並且發揚光大。有的朝代皇有的皇帝比較體恤,少用幾個人殉葬就是皇恩浩蕩了,但主流還是沿用這種醜惡制度,

真正結束殉葬歷史的是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殉葬制度,晚年的朱祁鎮說了一句,活人殉葬太不人道,到我這裡,結束了吧。

清朝初期,殉葬制度死灰復燃,努爾哈赤死後讓大妃阿巴亥殉葬。

康熙當政時期,御史朱斐上奏稱說:

"夫以主命責問奴僕,或畏威而不敢不從,或懷德而不忍不從,二者俱不可為訓。且好生惡死,人之常情;捐軀輕生,非盛世所宜有。"

但只出現偉大的御史還不行,還要有聖明的皇帝,康熙在這件事上不可謂不英明,他果斷地採納了朱斐的意見,在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正式下詔,明令禁止奴僕隨主人殉葬。

從此,中國帝王死後的殉葬制才徹底廢除。

因此,說咸豐臨終曾經打算讓慈禧陪葬,一點都不靠譜,不具備制度條件。

話雖如此,沒有陪葬制度,並不等於咸豐不可以除掉慈禧。那麼咸豐在臨死的時候,有沒有這個打算呢?

公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帶著自己後宮佳麗跑到了承德熱河行宮避難。

咸豐作為清廷統治者,不能守住國都,覺得愧對列祖列宗,加上鞍馬勞頓,原本羸弱的咸豐皇帝身體亮起了紅燈,一病不起。

雖然當時咸豐年僅30歲,但也不得不考慮後事,但他肯定沒有考慮過讓慈禧殉葬。這是為什麼?

一、信任和依賴。

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即愛新覺羅載淳,其生母就是慈禧。慈禧在咸豐病重的時候,就成為他的秘書兼顧問,為咸豐批閱奏章,出謀劃策,可見咸豐對慈禧是充分信任的。如果咸豐不信任慈禧,就不會讓選擇讓幼子同治帝接班。

二、擔心和憂慮。

儘管慈禧在咸豐協助自己工作的時候,已經初露鋒芒,但還沒有完全展露才華。慈禧的執政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慢慢磨練,漸漸形成的。

所以說,在咸豐的眼中,慈禧和載淳還是孤兒寡母,他最擔心兒子會不會成為傀儡,葬送了大清江山;而避免這個結果出現的唯一途徑就是安排好後路,搞好政治平衡,在八大臣顧命的同時,壯大慈禧慈安的力量。既不讓兒子被肅順等人控制,又不讓他受生母慈禧擺佈。

而做到這一點,必須給肅順一個顧命的身份,同時保證慈禧的安全和政治地位。二者缺一不可。

咸豐雖然柔弱,但不愚蠢,幹掉慈禧是自毀長城。

三、與子同命相憐。

咸豐是個軟心腸的人,也是個苦命的孩子,自己九歲時就失去母親。箇中甘苦,外人是不能體味的。

咸豐病危的時候,載淳還是個5歲的孩子。

自己不久於人世,再讓兒子失去母親,那就是雪上加霜了。再混賬的父親,也不會親手奪取兒子的母親。

自己能做的,就是想方設法保住兒子的母親,也就是保住慈禧。

在當時的情況下,肅順如果足夠聰明,應該體會到咸豐的感受,不會去挑撥離間,去建議咸豐除掉慈禧。

如果肅順等人真的提出那樣的建議,不是引火燒身,自取滅亡,就是太自不量力。

第一。咸豐跟慈禧是夫妻,肅順提出後,咸豐不但不會同意,還可能會告訴慈禧。慈禧日後不會放過他,勢必掀起一場紛爭。

第二、肅順提出後,咸豐首先要警惕防範的是肅順,怕他成長為鰲拜那樣的人物,一定會安排人牽制肅順,事實上,肅順始終也沒有掌握最關鍵的軍權,不排除是咸豐提前故意佈局。

而事實上,慈禧和慈安也察覺到了肅順等人的野心,慈禧讓慈安出面讓咸豐做出安排,以防肅順加害於皇子和兩宮皇后。慈安問咸豐,陛下身後誰可以信賴,皇上在慈安手心裡寫下“文祥”二字。

後來局勢的發展表明,正是因為咸豐生前的安排,給肅順等八大臣設置了太多的掣肘,才使得兩宮太后成功與奕訢、文祥等人聯手,迅速除掉了肅順,穩定了大局。

因此,咸豐從來沒有決定要除掉慈禧,這一點不符合歷史,也不合邏輯。


歷來現實


你說咸豐你幹嘛放棄了呀,要是把她一起帶走該多好!要是沒有慈禧這個老妖婆,中國或許不會淪落到那麼悲慘的地步。

咸豐死的時候只有31歲,算是英年早逝了。這在大多長壽的清朝皇帝中並不常見,跟他曾祖父乾隆就更沒得比了。原因就是縱慾過度,英法聯軍一來,他就發揮優良傳統跑到承德避暑山莊了,將皇家園林圓明園留給了侵略者。自己則在行宮花天酒地,結果沒多久就嗝屁了。

很可惜他死之前沒有下令將慈禧處死或者要求殉葬,讓慈禧這個老妖婆得以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給中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至於放過慈禧的原因讓人唏噓,僅僅是因為心軟!在殘酷的帝王之家,為了皇位是可以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他居然會因為心軟放過了慈禧。

古代封建國家最忌諱主少國疑,由於咸豐英年早逝,繼位的同治只有幾歲。這樣一來,國家政權很容易落到同治的生母慈禧手中,造成後宮干政的局面。

歷史早已證明,後宮干政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國家的災難。咸豐皇帝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留下了八位顧命大臣,一方面輔佐年幼的皇帝,一方面制衡慈禧。

可惜咸豐選的這幾個大臣都是膿包,在大好的局面下,幾個人都不過一個女人,被人一鍋端了。從此慈溪開始了漫長的“垂簾聽政”生涯,禍國殃民!


歷史小跟班


我理解,提問者是不是想問咸豐皇帝是否考慮過實施肅順提出的“立子殺母”建議,最後又為何放棄了。

確實有史料記載,肅順曾經向咸豐皇帝建議,可以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做法,“立子殺母” ,以防患“主少母壯”、女主亂政。估計咸豐皇帝應該考慮過這個建議,畢竟他是知道慈禧的野心和手段的。但最終,咸豐皇帝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從而導致肅順的憂慮成真。其結果是,慈禧迅速乘勢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貶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從此開始,慈禧以女主幹政,控制清朝政局長達47年,將本來就走向衰弱的大清一步一步帶入深淵。

為什麼咸豐皇帝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我考慮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t咸豐皇帝並非英主,很難下定“立子殺母”這樣非常規的決定。

第二,\t咸豐皇帝高估了恭親王奕訢的危險,卻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手段。咸豐皇帝不無依靠慈禧扶持兒子,防備恭親王奕訢侵害的想法。

第三,\t咸豐皇帝自以為找到了權力制衡的完美方案,期望通過顧命八大臣與慈安、慈禧相互制衡,實現輔佐小皇帝、防備恭親王奕訢的目的。

這最後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這個安排過於理想化,關鍵是咸豐皇帝沒有很好評估恭親王奕訢的勢力,把恭親王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從而使恭親王倒向了慈禧一方。

作者:花開時節思春秋。堅持原創,獨立思考;反思歷史,啟示未來。喜歡的,請點贊、關注、轉發;有感想、有異議的,請寫下你的評論,參與討論和交流。


花開時節思春秋


咸豐是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也是一位苦命天子。他在位時,內有太平天國戰爭,外有列強入侵。

繼位之初,咸豐也曾勵精圖治,其革新力度更勝嘉慶、道光。從儒家傳統的價值取向來看,他前期的措施都中規中矩,一招一式都算合格,但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他的努力基本上付之東流,被內外對手“踩”得焦頭爛額。

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京城,咸豐帶著妃嬪、皇子,在以肅順為首的朝廷大臣的擁護下,從圓明園啟程,前往避暑山莊。這時的咸豐,不是避暑,而是避難,他已經陷入一生中最大的絕望。豈料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京城。

1861年,咸豐病重,朝廷分化為兩股勢力:一派是以肅順為首的“熱河派”,另一派是以恭親王為首的“京城派”。

兩派剛剛形成,就圍繞咸豐“迴鑾”的問題而針鋒相對,實際上也是權力之爭。

京城派知道,皇帝久駐避暑山莊,必會增加肅順等人的權力,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堅決要求皇帝回京。他們的理由也很正當:皇帝在京城有利於朝廷穩定。

但咸豐在肅順等人的影響下,已經在避暑山莊“樂不思蜀”,以各種理由推脫。到七月時,咸豐皇帝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於是,他召見了肅順等人,開始安排後事。

皇位傳給誰,這不是問題,因為咸豐就一個皇子,即慈禧所生的載淳。但載淳還是小孩子,肯定不能直接管理朝政,因此,令咸豐犯難的是,權力分配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花隨人聖庵摭憶》記載,肅順建議咸豐,效法“鉤弋故事”。

所謂“鉤弋故事”,是西漢年間的典故。漢武帝晚年,太子劉據去世,他想立劉弗陵為儲君,但劉弗陵年幼,其母鉤弋夫人又年輕貌美,將來會“主少子壯”,出現第二個呂后。因此,漢武帝找了個藉口,殺了鉤弋夫人。

肅順的意思是,咸豐英年早逝,載淳繼承皇位,到那時,慈禧母以子貴,成為太后,必會惑亂朝綱,還不如現在就將其殺之,一了百了。

這本《花隨人聖庵摭憶》作者是黃濬,信息源頭是李芍農。李芍農是1859年的探花,後入翰林院,兼著南書房的差事,因此,他可以打聽到許多宮中秘聞,其信息具有比較大的可信度。此外,《崇陵傳信錄》《十葉野聞》都有提到“鉤弋故事”,可見,此事並非空穴來風。

肅順對咸豐提這個建議,肯定是擔心慈禧將來對自己不利,但可惜的是,咸豐並未採納。

一、超越了咸豐的心理承受能力範圍,他下不了手。

對親人痛下殺手,那是有魄力的帝王才會做的事,比如漢武帝、雍正等人,咸豐只能說有魄無力,何況已經氣息奄奄。

不論慈禧如何壞心眼,那都是咸豐的老婆,也是孩子她媽。一日夫妻百日恩,咸豐的心也是肉做的,平時關係好不好不說,起碼兩口子是一家人。有一件事,足見兩人關係不差。1859年,咸豐將慈禧的妹妹許配給自己的弟弟醇親王奕譞。姐妹兩人嫁給兄弟二人,雖說出自聖意,但誰都能看出這背後有慈禧的暗箱操作。

載淳還是兒童,突然失去親孃,不就成孤兒了?萬一被人欺負怎麼辦?當爹的咸豐,總會於心不忍。

二、出於對自己去世後,權力平衡的目的,咸豐不能殺慈禧。

留在京城的恭親王,與咸豐雖是兄弟,但兩人關係不好。咸豐不信任恭親王,在他母去世後,直接將其踢出權力中心。但是,此時的恭親王,已經成了京城派的首領,剛剛還締結合約,算是挽救了大清,威望日隆。同時,京城還不斷傳來恭親王篡位的流言蜚語,更是加重了兄弟的隔閡。因此,恭親王勢必成為被咸豐邊緣化的人,否則,沒準就成第二個“多爾袞”。

排除了恭親王,再看看身邊的幾位親信大臣,肅順、載垣、端華等人。人數不少,但這群人皆以肅順為首。而這個肅順,才能沒話說,只是平時就囂張跋扈,自視甚高。咸豐在時,可以壓制,但咸豐不在時,皇權有可能被其奪走。因此,咸豐可以託孤給肅順,但一定會加以制衡。

要牽制肅順,又不啟用恭親王,就只好用兩宮太后出馬。東宮的慈安,老實敦厚,才能平平,對肅順肯定不能構成實際制約,所以,西宮頗有才幹的慈禧,其制約價值就比較重要了。

因此,咸豐於情於理都不能殺慈禧。最後,咸豐留下八大臣與兩宮太后“聯合執政”的權力格局。

秋媚說:咸豐沒有帶走慈禧,自己輕輕地走了,他沒想到自己安排的權力格局漏洞百出,更沒想到慈禧比他想象中的強。咸豐去世不久,慈禧就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推翻了咸豐的遺詔。


秋媚讀史


咸豐皇帝臨死之前確實一度想過學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一樣處死慈禧,倘若當時咸豐真的狠心處死了慈禧,那麼清朝和中國的命運必然將為之一變。

只可惜,他對於處死慈禧之事一直頗為猶豫,猶豫完了之後,竟然放棄了處死慈禧的想法,從而給清朝和中國留下了禍害。

慈禧從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奪權之後,執掌清政府近半個世紀,將清朝和中國禍害得不輕。

咸豐皇帝當時明明已經意識到了慈禧可能會成為一個禍害,也有了處死慈禧的想法,可是為什麼最後卻又放過了慈禧呢?

咸豐之所以沒對慈禧下手,並不是因為他捨不得慈禧,更不是因為他有多愛慈禧。

實際上,咸豐對於慈禧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寵愛,咸豐年輕時候更沒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美,慈禧後來之所以得寵,完全是因為她給咸豐生了個兒子,也即同治皇帝載淳。

咸豐雖然生性風流,但是因為喜好飲酒,又吸食鴉片,所以即便後宮不乏佳麗,可為他生下一兒半女的妃嬪卻寥寥無幾。

載淳並不是咸豐唯一的兒子,可卻是唯一一個活下來的兒子,玫貴人在1858年生下了咸豐的第二個兒子,只可惜生下來的當日還沒來得及哭幾聲便夭折了,也有人說是慈禧暗中下了毒手。

所以,咸豐別無選擇,二兒子夭折之後,他只剩載淳這麼一個兒子了,他也只能選擇讓載淳來當自己的繼承人。

慈禧也因為生下載淳的緣故,從嬪升到了妃,又從妃升到了貴妃,這便是所謂的母憑子貴了。

倘若沒有生下載淳的話,1860年咸豐逃往熱河的時候,慈禧恐怕連個伴駕出行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說在咸豐病重期間替咸豐批閱奏摺了。

咸豐既然不是因為寵愛慈禧,才沒有對她下手,又是因為什麼呢?他之所以這麼做,應當說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

咸豐皇帝雖說能力不怎麼樣,比之道光更為平庸,但他也不傻,他能看得出來慈禧的野心,所以才在自己臨死之前留下後手,為的便是保護自己的兒子載淳。

他之所以放過慈禧,也是出於保護載淳的目的。

咸豐死的時候,載淳才5歲,這時候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如果沒人能夠制約朝臣的話,載淳這個小皇帝很容易被朝臣架空,清朝並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當年順治皇帝因年幼而受制於多爾袞,康熙皇帝因年幼而受制於鰲拜。

可是順、康二帝有孝莊這個智慧型女人維護,倘若咸豐處死了慈禧的話,慈安能夠像孝莊維護順、康一樣維護載淳?

慈安的性格過於溫和,不僅不好爭權,更不善於爭權,也沒什麼主見,或者說她在政治上缺乏一定的魄力,真處死了慈禧,讓慈安一人“輔佐”載淳的話,她恐怕還真應付不了朝廷上那群精明雞賊的袞袞諸公。

慈禧則恰好和慈安相反,慈禧不僅爭強好勝,還有很強的權力慾,咸豐最後之所以選擇留下慈禧,為的正是利用慈禧去制衡朝臣,從而避免朝臣將載淳架空。

可是一旦留下了慈禧,卻又可能導致另外一個後患,慈禧在權力慾的支配下,也可能會學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一樣臨朝稱制,從而架空小皇帝載淳。

雖然說咸豐經過猶豫和深思熟慮之後,最後還是決定留下慈禧,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放心慈禧了。

如果說留下慈禧是為了防止朝臣架空載淳的話,那麼接下來咸豐便得留下既能夠防止朝臣擅權,又能夠避免慈禧臨朝稱制的後手了。

咸豐的第一個後手是“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他之所以授予這八個輔臣總攬一切軍國事務的權力,既是為了制衡慈禧,也是為了削弱和制約以奕訢為首的帝胤集團。

第二個後手則是將皇權當中的最終決定權一分為二,由慈安掌管“御賞”印章,慈禧代管載淳的“同道堂”印章,凡輔臣所擬決策,必須得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印章方能生效。

如此一來,各方勢力便可處於相互制衡的狀態。

只可惜咸豐太理想化了,他想著慈禧能夠制衡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也能制衡慈禧,慈禧又受到慈安的制約,如此便能讓載淳高枕無憂。

可是顧命八大臣除了制衡慈禧之外,他們還得制衡帝胤集團呀!

這也就是說,顧命八大臣必須得同時制衡慈禧和帝胤集團,這樣會不會導致慈禧和帝胤集團聯起手來對付顧命八大臣呢?

咸豐自己打壓帝胤集團,所以他理所當然地認為慈禧、慈安也會和帝胤集團處於對立面,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時慈禧、慈安和帝胤集團同時受到了顧命八大臣的打壓,可以說處於同一陣線。

所以,慈禧選擇了和帝胤集團聯手,這樣一來顧命八大臣便落入了下風,迅速地打垮了顧命八大臣,然後將權力拿到了自己手上。

咸豐皇帝臨死之前所留下的自認精明,實則毫無牢固性可言的制衡結構在慈禧和奕訢的聯手之下,一擊即潰!

咸豐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局面會發展成這樣,說到底他還是小瞧了慈禧。

誰又能知道一個沒讀過幾本書的女人手段竟然如此厲害,竟然能夠主宰清王朝47年的命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