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徵為何沒能重振大明昔日的輝煌?

說到明神宗朱翊鈞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提到萬曆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長達48年,在其執政的一生在後人中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萬曆皇帝五歲登基,少年時刻苦學習,在一代名相張居正的教導下成長很快,在張居正的輔佐下進行了改革,創下了“萬曆中興”的大號局面,但是在他執政的中後期荒於政事,缺乏了像張居正這樣的老師督導,後又因國本之爭等問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但是在這二十幾年中朝堂大權沒有旁落一直緊緊抓在手裡,在這二十幾年經歷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但是通過這三次戰爭的勝利,沒能扭轉明朝走向衰落的局面,今天我們就聊聊萬曆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為何沒能重振大明昔日的輝煌?


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

在萬曆二十年(1592年)時,哱拜和哱承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哱拜是蒙古韃靼人,作為蒙古遺留的貴族,投降明朝的後被明朝賜官為副總兵,他的兒子哱承,承襲父爵,做了指揮使。當發生叛亂後,萬曆皇帝朱翊鈞果斷決定平叛,但是被派去的平叛的軍隊攻打了幾次沒有取得勝利,後來萬曆皇帝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為總兵,率軍平叛。李如松派人決斷黃河灌城,大水衝破城牆,趁機衝進城中,一舉平定哱拜之亂。寧夏之役的勝利鞏固了西北邊疆的安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也是明朝中後期少有的勝利,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


萬曆三大徵為何沒能重振大明昔日的輝煌?


勘定播州之亂 穩定西南邊陲

萬曆十七年(1589年),西南土司家族首領楊應龍和明朝中央朝廷關係惡化,隨後舉兵反叛,挑起戰端,播州之役隨即爆發。戰爭初期,由於明王朝毫無準備,楊應龍迅速佔領了周邊的地盤,實力急劇擴大,由於明朝將精銳兵力調往朝鮮戰場,楊應龍更加肆無忌憚,隨後幾年又大敗官軍,神宗龍顏大怒,起用前任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務,徵浙江、福建、雲南、廣東等省的軍隊,圍剿楊應龍。隨後通過步步為營,逐步切斷楊應龍與外界的聯繫,直到攻破楊應龍的老巢海龍屯,楊應龍舉家自焚,播州之亂隨之平定。隨後朝廷將播州一部分拆分遵義府,一部分併入貴州管轄。播州楊氏,歷經唐至五個朝代,楊家一共傳承二十九代,統治播州七百多年的楊氏隨之滅亡,播州之役的勝利的極大的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萬曆三大徵為何沒能重振大明昔日的輝煌?


入朝抗日 揚明國威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日本在豐城秀吉的帶領下入侵朝鮮,並且迅速佔領了朝鮮王都和全國百分之七十的領土,作為明朝最重要的藩屬國,此時朝鮮當然想到了明朝,並派出多路使者到明朝求援,明神宗當即決定抗日援朝,派兵入朝作戰驅除豐城秀吉,此次戰役前後持續七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達二十多萬,在明軍參戰後日軍節節敗退,隨著豐城秀吉病逝,日軍無以為繼便退出朝鮮,援朝之戰由此勝利。此次戰役的勝利是明朝對外戰爭的最後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的獨立,還進一步鞏固了中朝間的友誼,但是此次勝利不僅削弱了日本,更讓明朝國力損耗嚴重。


萬曆三大徵為何沒能重振大明昔日的輝煌?


三大戰役的勝利是明朝最後的輝煌的展現,就像一個將死之人的迴光返照,戰爭極大的損耗了明朝的國力,加深明朝國內的矛盾,促使明朝加速滑落衰亡的深淵,但是其積極意義也很大,首先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有力的打擊了分裂勢力的氣焰,在一個就是奠定了東亞以後百餘年的和平。但是明朝從此時走下坡路確實不爭的事實,但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三大戰役只是其中的催化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